2007年12月31日 星期一

[電影] The Society is totally contradictory . - 美國黑幫(American Gangster)觀後感



毫不諱言是衝著Denzel Washington &Russell Crowe這兩個影帝去看的,很高興地走出電影院,並沒有讓我太失望,但可能是跟本土大片「投名狀」強碰的原因,大家的討論並不熱烈,也沒太多的commercial promotion,這是一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也是我喜歡它的原因之一,「真實」。

開場是一團團黑白灰色彩的堆疊渲染,我喜歡這種意象式投射的表現方式,象徵在每個環境裡,都有所謂黑與白的角色,他們共存並且相互影響著,沒有明顯的界線區隔,只有渲染後的「灰色地帶」。黑色象徵的是劇中的Frank Lucas,白色代表警官Richie Roberts,極大的反差增強了戲劇的張力。而張力的來源並不是精彩的武打動作,而是一種強烈的矛盾感。

如果抱持著想看一部華麗動作片的主觀意識來看這一部片會很失望,並沒有太多的武打Scene,剩至王見王的戲碼也是到最後的段落才出現。這是一部很「社會」的片子,舉凡黑道之間的角力鬥爭、警察的非法利益糾葛、親情的表露都讓整部戲顯得架構扎實而內容豐富,是今年個人排行榜的前五名好片之一。(今年看過的片大概20多部吧~)

Frank Lucas是一個哈林區黑幫老大的司機,每天的耳濡目染讓他對於道上的應對進退都掌握地非常清楚,也因此建立了雄厚的人脈,順理成章地接管了黑幫老大「跛腳」的地位與權勢,但他有自己心裡的rule,從事非法的販毒交易,但他是非分明的個性導演了「在鬧街上槍殺債務角頭」這驚心動魄的一幕,讓我非常震撼,對於家人的百般呵護,是他的溫柔,對於妻子充滿紳士風度的表現,更難想像他是個冷血無情的角頭老大。

Richie Roberts是個正直的警察,過度熱衷於工作上的表現,面對黑道的威脅利誘不動如山,這樣不「配合」的舉動,讓其他接受了黑幫賄賂的同事覺得他很難搞,不願意與Richie一起共事。Richie依然堅持自己的Rule不快樂地生活著,妻子的離開讓他不斷地周旋在不同女人之間,他是感情上的「美國黑幫」,很真實也很矛盾,Right?只有Frank Lucas & Richie Roberts堅持他們的黑白角色,做他們真正的自己,我呢?我還不夠做自己吧...I think.

本片充滿了矛盾,Frank Lucas & Richie Roberts的公私領域、警界的黑暗羅生門、家庭與工作上的心情反差,看完這部片讓我對於前一陣子自己寫過的一句話:「黑真的就是黑嗎?白真的就是白嗎?灰色的地帶就真的很混沌嗎?」更有認同感,條子並不會比較守規矩,黑社會也不一定要為非作歹,只是用不同的方式生活著,如此而已。

本片像是兩部小電影的集合,片段地穿插著,Frank Lucas和Richie的對手戲在最後才有所著墨。這樣的執導手法比較少見,大部份都是一個人的人生片段穿插,而非以不同角色為獨立片段的主角。劇中的教堂埸景真的跟"The Godfather"的場景很像,不過,The Godfather的氣勢還是略勝一籌!最後,讓我說聲:「Lymari Nadal好正!」(羞)

劇照:

[日記]又要收假了! =口=

用捲成一團的姿勢迎接今天的早晨,bonjour。


這三天好像做了很多事,看了場還蠻精彩的「美國黑幫」,買了本MUJI的Schedule book,在新開的Starbucks櫻花門市跟Anita談了未來的方向,公職?托福?還是當個「所謂的」科技新貴?非常感謝Anita的精闢分析,希望我能有像妳所形容的那麼優秀,但那也只是希望...Prove it to myself.

終於撐到專訓最後一個禮拜了,套句最近同梯常常講的一句話:「真不敢相信!」(大笑),現在的兵役不論是常備役或是替代役都很爽,我的運氣特別好,分到所謂的「替代役的海軍陸戰隊」,我想這真的是我人生中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捩點,當兵改變了我處理事情所考慮的Priority,我想這是最大的收穫吧!當然,身體真的變得強壯許多,還記得上禮拜芊學妹看到我的時候,還著實嚇了一跳,然後說:「肌肉男,好久不見~」,其實我更希望自己變得更有guts...

[星座]十二星座的心理防衛機制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作用叫做「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是一種心理防護作用,避免受到外界刺激傷害,不過有時候也會成了一種逃避的作用。

「防衛機制」有許多種,每一個人都有一種最擅長或最常用的防衛機制心理功能,在占星學的個體命盤中,是以「下降星座」來顯示「防衛機制」的處理方式,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個人所常用的「防衛機制」是哪一種。

「下降星座」是上昇星座的對面星座,所以只要之道上昇星座就能知道對面的下降星座是什麼了。六組對面星座陳列如下:

白羊←→天秤,金牛←→天蠍,雙子←→射手,巨蟹←→摩羯,獅子←→水瓶,處女←→雙魚

當然,除了下降星座以外,個人的月亮星座等影響潛意識的星體,也會對採取「防衛機制」的慣性產生影響的,所以以可以參考看看。以下,就是以下降星座為主的十二下降星座防衛機制的解釋,當然,上述的月亮等星所落於十二星座,也可以直接運用以下文字作為參考:



白羊座
投射作用(外化)projection

就是將內心狀況投射到外界他人身上,由於自己有某些特質本身並無法接受,所以將這些自己不希望的特質或是錯誤缺點和慾望影射到他人,認為別人才有那些那些特性。用這種方法保護自己,減少罪惡感或焦慮,維持個人的價值和自我尊嚴。

這就是所謂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他會覺得都是他人的問題,把自己的想法投影到他人身上,以為別人是跟他一樣。甚至,會認為是,他才會,我才不會。

不好的狀況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內心黑暗也覺得世界是黑暗的,自己有很多慾望和邪惡本質,也就覺得「人性本惡」。

有時候是自己心理有不當的想法,先壓抑下來後,就投射到旁人,為了遠離這種情境或讓自己和他人覺得這跟自己無關。

例如:有外遇的先生限制自己太太外出,怕配偶紅杏出牆,出軌者常會都覺得另一般一定也是。不然就事先抓別人小辮子,做賊心虛。



天秤座
替代作用(轉移作用)displacement

因為滿足需求和動機的管道受到了阻礙,所以轉換到另一較安全或可行的目標上。簡單的說,以其他東西替代,也就是以A代替B,用以轉移情緒。

佛洛依德認為「代替作用」是一種很有效的心理防衛作用,處理攻擊或者性衝動等,因為基本驅力是無法改變的,但發洩對象改變卻仍能發洩。

像感情上的受挫,通常有的人會去找個「替代品」或是「影子」。例如收集暗戀的人的物品聊以自慰,或是喜歡的對象延伸到他的家人~「愛屋及烏」,甚至「老吾老幼吾幼」的精神。又如在失戀之後,將精神投注在其他興趣上,或是找一個很類似前任的伴侶。

而將內心的敵意或不滿等負面情緒,發洩在較安全的對象上,而不至於對受挫的來源表示不滿,這就是「遷怒作用」。像「代罪羔羊」就是被轉移的目標,例如一位小主管被老闆罵了之後找下屬開刀。一般的「收氣包娃娃」之類的產物,也是運用這個原理的替代品。



巨蟹座
內射作用introjection(內化)

原本是外界的價值觀或特質,納入自我的內心當中,像是道德觀、價值估,思考模式,習慣,甚至感覺情緒等等。這樣可以使這些外因不再是威脅。

通常是被有意無意間「灌輸」的,被刺激的情況下形成的,偏向是被動的。有時候就像是被「洗腦」一樣,甚至可以看做原本的自我被「扭曲」。

經常是在不得以或不自決的情況下,被迫或被逼著「接受」,卻不是本就認同。或許是因為自己的軟弱,而容易被內化~~環境是這樣,就去認同,別人都這樣,那我也應該是這樣~「我也是降」。但這與「認同作用」不一樣,認同作用是自願而主動的。

例如室友不斷的播放某歌手的歌曲,久而久之你也覺得不錯聽了,看電視,家人都在看霹靂火龍捲風,本來很反感的你也跟著越看越有味了。許多「一窩蜂」的現象也是一種集體的內化作用。

嚴重的案例是,許多受虐子女接受父母的處理方式,長久下來也認為暴力是解決的方法,長大後亦虐待其子女,以同樣的方式解決。

所以這也就說明了,很多問題或犯罪也是會「感染」的。



摩羯座
補償作用compensation

由於在某個領域受挫,或者是自身有著缺陷和弱點,不能達到目的時,改以其他成功的領域代替或培養出其他較好的特質,發展出一些積極的特質來掩飾弱點或彌補缺陷,重拾因失敗而失去的信心與自尊。

因缺乏而想要更好,或是用另一個東西掩飾,或者用其他方面來彌補另一面的不足。個性上的缺陷,會有補償的強烈情況,是一種強力的動力。補償作用的積極作用是「截長補短」,但是過度補償也會成為一種執念。有時候會由於補償受挫,因而會更加自卑。

最明顯的就是改變自己的外貌,例如對自己外貌感到很自卑者努力健身,美容與保養或是手術都是這個心理作用。



金牛座
退縮作用withdrawal

對感到不自在或具威脅性的情境,選擇逃避的反應。拒絕參與各種人際活動,尤其是團體性的活動,因為他會怕因而喪失自我。嚴重的話也會很孤僻,跟外界隔絕,社會活動力越來越差。

任何事情都不參與,不答應,並說服自己這些都是不值得參與的。或許由於心理上有某些障礙或顧忌存在,使他不敢面對事情。其實他並不是全然不想參與他人或團體,可能是因為擔心表現不佳,或者不想出錯,總之有很多個人因素考量。習慣之後就是一位地拒絕或排斥,呈現退縮的狀態。甚至一般與他人溝通接觸表達都會有問題,不然就是裝酷。遇到事情也都採取息事寧人的方式,不然就是裝成是和事佬,總之就是事不關己。



天蠍座
情緒隔絕(絕緣作用)emotionalinsolation

指個人在可能受到情感傷害的情境中,退回被動、冷漠的狀態,以減少情緒的涉入,即將希望及期待限制在某個限度內,直到所想的事情真的實現了。情緒隔離雖可避免痛苦的再次發生,但可能也會妨礙個人主動、積極的參與。

平常的表現就會經常死氣沈沈的,被動緩慢的步調和反應,給人「無動於衷」的感覺。以這樣的面貌與心態來面對所接觸的任何資訊,表現得很ㄐ一ㄥ,把自己弄得很低沉,沒有情緒表情。與他人沒有特別的關聯互動。可能是受過情感上的傷害,例如楊過的「黯然消魂」,就是一種絕情的心境。

「絕緣作用」是把自己當作「絕緣體」,對餘外界一律採取「不關我的事」,這樣也不會有什麼事找上自己,也是避免麻煩讓自己清靜的方法。

與「退縮作用」不同,絕緣作用的冷漠是主動的,對於任何資訊的都是隔絕而沒有感應的,而「退縮作用」是針對加入和參與人際互動和團體。



獅子座
隔離作用(抽離)isolation

這是面對一些狀況時所需要採取的一些心理狀態,遇到不順遂的事或緊急危難,需要以「抽離」的心理狀態來面對,才不要遭受太大的傷害或打擊。當作自己不存在,精神狀態隔離、抽開的狀態。

面對某件事情,認為與自己無關,心理上抽離自己。先壓抑,再用類似理性的方式等,認定沒什麼大不了的,隔離自己跳出自己。自己卻已經遭遇其中,卻當作是看戲一般無關。經常性保持這種狀態,可以隔絕大大小小的外界刺激,保持心情平穩。在面臨特殊狀況時,這種心理作用是需要的,面對危難才不至於慌亂,也可以長期維持這種心理狀態,像醫護人員因工作內容關係也必須如此。

這種心理作用,有如透過鏡頭看世界,或是高高在上俯視世間的感覺。但卻會忽略很多與外界的互動,活在自己的框框裡,與外界脫節。



水瓶座
理智化(理性作用)intellectualization

利用抽象理性的字眼來分析或描述情緒,或用來面對受威脅的情境。用這種方式發洩,可以使情境變為超然,以逃避這個情境所帶來的焦慮。

通常是以「科學根據」等有事實根據事實的數據或資料,或者是很有哲理的想法和思考,甚至是宗教上的觀念來面對。總之,是找到一個說服自己,有事實或哲理的話,來讓自己能夠接受面臨的外界刺激。這與是幫助保持抽離的一種方式。

例如:面對健康報告不利的結果時,有些人會有一套安慰自己的說詞採取一些報告來證明有救或沒救,或者乾脆說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面臨死亡威脅時,也有一句名言:「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雙子座
否認作用(否定作用)denial

遭遇不愉快的外在事實的時候,採取拒絕面對或否認無視的態度,從而能保護自己的內心。包括對具威脅性的現實「忽略」來抵擋焦慮,遠離不愉快的景象。

也就是採取「忽略」或是「視若無睹」,這些「漠視」的態度,當然,是選擇性的(所以與隔離作用不同)。與合理化作用很像,但通常都是否認,認為與自己無關,不是自己的事情,有嗎?有這種事嗎?事實擺在眼前還說沒有 ,把別人當白癡。有時候會講出一些讓人結舌的話:「何不食肉糜?」?

最常見的是:拒絕討論不愉快主題,及拒絕面對許多真正的問題,所以否定事實有時可能帶來生存的希望,但有時可能延遲解決問題的時機。許多人都會不願意面對自身的缺點,忽略或否認別人對自己的批評。拒絕面對許多真正的問題例如:不願面對伴侶不忠的現象就很多。



射手座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為防止有威脅性或危險性的慾望、衝動被表達出來,將內心的衝動和想法用相反的行為表現出來,這樣子來掩飾或是壓制內心的慾望。

行為上極力表現出相反方向的作法,表現出來的恰與其內心隱藏的真正動機是相反的。

先壓抑下來後,採取相反的姿態,表現出相反的舉動,其實可以說是一種偽裝。有的狀況是,怕被發現心中的意圖,像一位內心軟弱的人,卻裝出冷漠強硬的姿態,可能其實內心萬分脆弱。

有些對待他人的例子,如表現出濃烈的愛來掩飾心中的恨,或許有些子女對父母是這樣子的心境。

不過,最常見而明顯的是,喜歡一個人不但不敢表明,還表現出很討厭那個人。也有可能用這種無害的形象來接近對方。

這種心理作用就是所謂的「欲蓋彌彰」,或者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效果。

平常言語上的「諷刺」,或是「說反話」也有的就是反向作用。

正向預期發展是~對人好、其實是希望別人對你好,「愛人者人恆愛之」,「己之所欲施於人」。延伸發展下去,也有可能會有反反向,反反反向,這些都是過度使用後的反應。為何是射手,因為是主動的~向是自己上台說明「我很低調喔」!



處女座
抵消作用(消除作用)(取消作用)undoing

用來預防或彌補某些不愉快的事件或不被許可的想法或衝動,這種行為通常是重複而拘泥儀式的,經常和有魔力及迷信的想法有關。所以,會有點與迷信認知或是神秘學、心靈層面或相關連。

也就是說已經做了,想辦法把它當作沒做一般。只好用一些心理上能夠覺得撫平的行為,裝作已經沒有了。簡單的說,就是「消災贖罪」的一種心態,這些會很接近心理上的儀式。一些贖罪、消災、抵罪的行為,就是因為這樣而來的。

一般我們遇到狀況的時候,有時候會這樣去想:「破財消災」,也省得麻煩。不過如果程度較重的化,就會有一些超乎理性的「強迫行為」產生,例如犯了錯之後不斷的洗手。例如:道歉或賠儐就能贖罪、某些迷信儀式、不忠的丈夫買花給妻子,排斥子女的父親買禮物給小孩等。

這與反向作用很像容易有爭議,其實「反向作用」是不愛你而做出愛你的行為,「取消作用」是愛你才會覺得對不起你,因而做出一些取消罪惡的儀式。



雙魚座
自體化somatization

這個心理作用也是很有神秘或魔法意味的。將內心衝動的對象轉而針對自己,而這種轉向對內,使衝動得以獲得出路的現象,最常見的便是採過度自責的方式。有時候甚至會讓身體產生一些症候。

有時候就是一種「自我懲罰」的行為。覺得自己罪惡,因而懲治自己的心理作用,表現為「自虐」的一些行為。

最明顯的就是「下詔罪己」,都是我不好,要怪就怪我吧,一切都是我的錯,由我來承擔吧!這一類的台詞。

有時候雖然事不關己,卻由懲罰自己讓事情好轉,或是自己造成的藉由自己受懲或身體得到病痛來彌補內心愧疚。

這樣做的目的是,以為讓自己受罰或生病,對方或外界就會更好,不然就是自身的期待可以兌現。

有時會讓自己受罪,讓自己不舒服,甚至真的轉化成身上的疾病(也就是自體症)。這種心理時常以宗教、神秘等精神層面的面貌呈現,像是有些人「普渡」,「吃素」甚至是「苦修」,都可能是這種心理作用的一種表現。

[提昇]16個面對挫折的心法 發現你的熱情原點

作者:瞿欣怡 
出處:2006年30雜誌12月號
文章類別:職場

這世界沒有什麼比在空中看到夜幕低垂更美妙了,就算最後摔得粉身碎骨都值得。」《小王子》的作者聖休柏里這樣描述自己對飛行的著迷。1943年,聖休柏里從北非飛往法國海岸的途中失蹤了;60年後,法國文化部水底考古小組才在海底發現他飛機的遺骸。人們既驚訝,又失落,寧可相信他是飛到夢想中的星球去玩耍了,這樣聖休柏里追求夢想的熱情才能持續在人們心中燃燒。

  所幸,60年來,聖休柏里依然透過他的著作,鼓舞著無數追求夢想的人心。他的朋友形容:「他以園丁等待春天的心情翹望黎明降臨;他以嚮望應許之地的心情期待停泊的航站。對他來說,真理就掛在星際。」聖休柏里是幸運的,他找到死也甘願的熱情所在。

職場困頓者必須像武士屠龍,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得到真正救贖。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聖休柏里一樣,可以找到足以燃燒生命熱情的星星;事實上,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可能連屬於自己的星星都不曾發現吧,更遑論那股點燃摘星的勇氣和熱情。

  一早起床想到工作,心情就沉入幽暗中;看到辦公室堆積如山的待辦事項,簡直像要被活埋般地呼吸困難;熬到午餐時間,同事聚在一起盡是抱怨;下午了,不停盯著電腦右下角的時間瞧;還來不及揹起包包逃離辦公室,又被老闆抓住要加班。這時候心裡只能升起一股怨念︰「這不是我要的生活!這不是我要的工作!」

  運氣好的話,我們會有些機會在不同領域裡飄來盪去,換過一個又一個自以為是的「熱情」,然後才嘆口氣承認︰「這些都不是我要的。」但「熱情」是無法逃避的,職場困頓者必須像電玩裡的屠龍武士,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得到真正救贖。但不探索熱情的人,縱使遵循一流的管理教材指示,好不容易爬上事業的頂峰,最後卻發現,龍殺了,打開高塔救出來的不是公主,而是一頭更大的惡龍!

熱情會隨著年歲長大,時時在你心中召喚,讓你吃不下、睡不著。

  美國成功學奠基者奧里森‧馬登說︰「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們所處的位置,而是我們要去的方向。」這個目標,也就是我們熱情的所在;找不到目標時,我們就要不斷自問︰「我還想從生命中獲得什麼?」「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意義與責任為何?」要不就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我做這件事情快不快樂?」

  因為,熱情是如此細微,就像卡在心頭上的小石子,讓我們在日常生活裡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漸漸地,它會隨著年歲越長越大,時時在你心中召喚,讓你吃不下、睡不著。但當你想聽從它的召喚時,卻還是忍不住質疑︰「這真是我自己的聲音?還是雜音?」

  在追逐夢想的路上,「先找到最『痛』的點,克服後,才是真正累積的開始。」偉林國際顧問管理公司執行長李瑋說︰「不要沒有方向,要抽絲剝繭找出最寶貴的東西,或者用刪去法,最後留下的才是熱情。」

  傾聽內心的聲音當然十分重要,但如果能有外在助力的加持,那夢想的路走起來必然會更加順遂。甲骨文人力資源部協理彭雪紅建議︰「找到一個引導你的人很重要,他可能是協助你的人,也可能是你可以學習的對象。」

「人生短暫、不能等待、實現理想、無可取代。」

  不過,千萬別把熱情想得太輕易美好,因為,熱情畢竟只是職場人生探索的起點而已,過程還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試煉。

  你敢不敢冒險?職場不是人生的牢籠,我們日復一日的工作,並不是為了要把自己關進一個安全、溫飽的籠子裡。飛行探險家林白說︰「我喜愛飛行是因為愛探險、愛風、愛高度、愛雙翼,不是因為飛行安全。」試著誠實地問自己:「我為我的夢想犧牲了什麼?付出了什麼?」

  26歲的葉秉倫放棄律師百萬年薪,甘願在慈濟做月薪2萬多元職員,但他卻覺得生命終於有價值了,他一直記得證嚴法師對他說的︰「到慈濟也是做事啊,你要時時堅持自己。」

  中文系畢業的王品牛排創辦人戴勝益,從製帽的家族企業出走,揚棄他所學與所長的環境,投入陌生卻充滿熱情與理想的餐飲業。開店之初,他向人借貸,每個月光利息就要償還100萬元以上;10年後,他每年創造17億7千萬元的營收,而陪他一路走過來的人生座右銘就是:「人生短暫、不能等待、實現理想、無可取代。」

你吃苦當吃補?我們有勇氣捨棄溫飽的牢籠,並不表示就能摘到夢想的星星,因為離開只是夢想的起點,而過程的歷練才是真正的考驗。就像古代出埃及的以色列人,還要遭受種種的考驗,才能到達應許之地。

  放棄教職投入新聞工作的三立電視台當家主播陳雅琳,轉行之初,經歷過被所有電視台記者集體抵制的窘境,但被李濤戲稱為「新聞阿信」的陳雅琳,卻完全不以為苦,把所有辛苦都視為挑戰。

  原本是社會運動青年的賴青松,為了追求環保的熱情,加入主婦聯盟之後,一肩挑起採購兼司機的工作。升上副總經理後,賴青松退居宜蘭成立「榖東俱樂部」,親自耕作五甲三分水稻田,用古傳農法來延續熱情的他,竟然走出自己的路。

真正的熱情得以讓我們在看似絕望中,保持最後的希望。

  你追求完美?專業令人稱職,但唯有熱情讓人傑出。我們必須時時自問:「我們是在應付工作,還是在盡其所能地追求完美?」對講究團隊力的30世代而言,專業塑造職業團隊,而只有熱情才能打造夢幻團隊。

  已故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常用一個小故事激勵自己:古希臘著名雕刻家菲迪亞斯雕刻在雅典娜神廟上的雕像,兩千四百年後,這些雕像依舊昂立於神廟屋脊上,被推崇為西方最偉大的雕塑作品;但當時雅典市政府卻不願支付全額,理由是那些雕像位在雅典最高點,除了正面,根本什麼都看不到。菲迪亞斯卻說︰「你錯了,上帝看得到。」

  你能不能承受挫折?挫敗是試煉熱情的最終魔鬼。很多人幸運地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也樂於承擔辛苦,更有不計代價追求完美的決心,然而卻逃不過挫敗的魔咒。職場人生並不能盡如人意,但真正的熱情得以讓我們在看似絕望中,保持最後的希望。

  得過多項國際設計金獎的謝榮雅,在最榮耀的一刻,發現得獎除了榮譽外,其他什麼都沒有改變,他跌進人生最大的低潮,質疑自己最初的理想,連合夥人都在此時放棄。謝榮雅不斷追問自己︰「我對設計還有熱情嗎?」最後,他不只更堅定自己的信念,還勇敢地跨出一大步重整公司。謝榮雅堅定地說︰「不能通過挫折的熱情,是沒有價值的熱情!」

熱情的追尋是一種承諾,通過現實的試煉,才不會淪為熱情的流浪漢。

  熱情是不能用「利弊得失」算計出來的,在探索熱情的路上,我們要相信直覺,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清,熱情追尋的過程是一種試煉,如果我們沒有毅力和對熱情的承諾,那我們將不可能成為最終的追尋者,而只會淪為「三分鐘熱度」的流浪漢。

  當我們面對困頓生活而不知所措時,也就是該出發尋找熱情的時刻。唯一讓自己心甘情願接受磨難而發光發熱的,只有熱情,那一點點的不同,足以讓世界改變。要記得,職場不應該是人生的牢籠,找到自己的「熱情原點」永遠不遲;否則,沒有熱情的人生,究竟為何而戰?


Source:http://www.30.com.tw/spot/trend/trend.asp?ser=12577&pg=1

[評論]黎智英:台灣我見(二)

2007/12/26 蘋果論壇 黎智英

趙少康夫婦和詹宏志夫婦等跟我熟稔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個台灣大好友。從第一天到台灣辦《壹週刊》到現在,我還在買台灣股票和地產。

我主要是投資銀行股票。以前帳面上賺了不少,這兩年來可乏善可陳。不過每年有6%派息,算是不俗的回報了。在地產上,我主要是投資工貿地,這幾年升了不少,我是愈升愈買的。

投資大陸會炒昏頭

七年多來這些投資無疑替我賺了錢,不過要是將錢在香港或大陸投資,我會賺得更多。我倒沒有後悔,投資怎可以幾年時間論英雄?

我對台灣長線有信心。台灣有民主,有好的社會機制和制度,予我長期安居樂業的信心。是的,到大陸投資,我會賺多好多。不過中國經濟要是崩盤,引發社會動盪,股票和地產一定會跌到叫阿嬤,到其時我亦必定會輸到脫褲。或者你會問,你雖然看死大陸股票、地產遲早崩盤,早幾年買,到現在也賺到盆滿缽滿了,趁高出貨,不也可以多賺了嗎?

話雖是這樣說,但這只是局外人的看法。若然我的投資是在大陸,我會炒到頭腦昏亂,哪還會知道什麼時候才叫賺夠了?到時我的心頭會比天還要高,我的盆、我的缽會比天比地都要大,大到永遠載不滿。結果是崩盤才清醒離場,只是為時已晚,不是想走便走得掉的。

無論是從事投資還是投機(大陸的股票、地產市場皆呈狂熱,投資也變成了投機),最大的敵人是人性的弱點。市道瘋狂,因為入市的人都瘋了。賺得瘋狂的人,怎知道什麼叫適可而止?賺得多則只想賺更多。

況且,到瘋狂之際,賺了多少再不是個問題,著緊的是,誰賺得更多的互相比較。到了那個地步,一切都是一場ego trip。「市道狂升,這個時候離場,給別人趕過頭來,那我怎麼辦?何不等到市況再高些,形勢和緩下來,快到頂了,那時才離場也不遲呀。」局中人都是會這樣想的。他們不會清醒到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適可而止。這是投機者的魔咒,要是置身在其中,我也會有同樣的想法。

我不眼紅別人在香港或大陸賺大錢(香港的股市地產都滲入了很大的大陸因素,一旦大陸崩潰,香港無可避免亦會被拖累),我反而看好台灣。我一直寄望台灣跟大陸三通,兩岸市場統一(市場統一對大家都有利,這個發展無可避免。但兩岸卻絕無可能政治統一,除非大陸有民主。不過,就算大陸有了民主,台灣早已深化了自己的民族意識,有自己的文化和社會特色,要統一也只能來個寬鬆的聯盟,而不可能是個兩位一體的政治統一)。

台灣可成金融市場

在市場統一的大氣候下,台灣的優勢彰彰明甚;大有條件成為大中華知識產權的製作和研究中心,高質素、高科技產品和醫療儀器的生產中心,文化、文藝、出版的教育培訓中心;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服務中心,甚至有條件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金融市場。大陸經濟蓬勃,讓不少人心花怒放,甚至大腦麻痺、視覺模糊,想像力天馬行空,憧憬按照現時的經濟增長率直線發展,不出幾年,這個十三億人的市場便會多麼宏偉、多麼繁榮,彈指之間便會趕過歐洲、超越美國,成為中華超級帝國。他們樂觀得完全看不到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機制的不足(institutional problems),正在形成一個隨時爆發的社會危機。

沒有錯,二十多年來,大陸經濟的發展的確一日千里,是個奇蹟。不幸這個奇蹟卻是空洞的,因為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中共並沒有讓社會組織的機制和功能同時發展。結果整個社會只是由市場和政府這兩根支柱來撐托,內裡卻是空空如也。欠缺民間組織和社會機制,市場一旦崩盤,社會難免崩潰,政府亦會給拖累。沒有社會中介組織和制度,誰來支撐這個十三億人口的沉重負擔?

吸引海外人才資金

經濟開放這二十多年來,經濟確實在高速增長,但中國在法治、資訊、宗教和輿論自由,民間集會結社的自由、學術研究討論的自由等社會機制上了無寸進;自由度非但沒有大了,政府的控制反而愈來愈緊。市場無疑是愈來愈開放了,不過這只不過是胡錦濤說的,可以鬆的盡量鬆,要收緊的還是一貫的盡量緊。

社會制度和機制存在的缺陷足以令中國的社會和經濟致命。試想想,一旦市場崩盤,經濟萎縮,政府分身不暇、被拖累得束手無策,在道德倫理真空下,人人爭相搶奪縮細了的經濟大餅,那會是個多殘酷、多悲慘的局面?那又會給經濟帶來多大的損害?又會把發展耽誤多久?

要是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台灣,宗教、民間以至各行各業的團體組織都會伸出援手,互相扶持幫助。經濟大餅無疑是縮細了,這些組織團體卻會發揮《聖經》裡面五餅二魚的效用,幫人們安然度過難關。

台灣的民主、法治、資訊、宗教、學術和輿論自由、良好的醫療和教育制度、豐富的技術人才和知識產權,是整個大中華獨有的優勢(香港有一部分,沒有全部)。更重要的是,台灣的獨立政制隔絕了大陸政權的政治干預,將會是要避過政府監察的資金、要逃脫政府控制的大陸人才的安全港。九七前,每年有二千億港元這樣的資金湧到香港,三通後,湧向台灣的大陸資金又何止八倍十倍這個數目?這將會造就台灣發展成一個重要的金融市場(當然,要達至這個目的,台灣還要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

一旦成為大陸市場的一部分,台灣將吸引大量大陸、海外的華人人才和資金。跟大陸經濟融合,台灣的經濟才能活起來,才能吸引外國的投資,才能跟世界經濟融合。有了這個優勢,台灣將再創高峰,綻放另一個光芒四射的奇蹟。
(本系列文每周三刊出)

黎智英 (作者為香港壹傳媒主席、蘋果總裁)

[評論]黎智英:台灣我見(一¡

2007/12/19蘋果論壇 黎智英

台灣政治人物無時無刻都在爭先恐後,比拼誰更愛台灣。台灣是片土地,還是二千三百萬人民?愛台灣當然是愛這二千三百萬人民。愛人民,先就要讓他們有好日子過;二千三百萬人民要過好日子,當然要拼經濟。可是在政治人物來說,拼經濟卻從來都只是個口號他們的實際行動卻是政治爭鬥。真的愛台灣,便馬上停止爭鬥,認認真真拼經濟,笨蛋!

阿扁是搞政治運動的高手。做總統,他除了整天叫囂:「你愛台灣嗎?」煽動政治意識形態爭鬥,便什麼都不管了。加以民進黨支持者的行動往往較為激烈,故此人們很容易便將台灣的傷亂都算到綠營的頭上去。可是藍營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們也在拚命爭鬥,也拿不出什麼積極的主意來拼經濟。看來台灣弄得滿目瘡痍,那不是誰在搞事的問題,爭鬥是台灣民主體制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扁式胡鬧考驗民主

阿扁政府雖然夠爛,無心插柳他也作了重要的貢獻。八年來他以口號治國,無視民生經濟發展,令台灣經濟變成為第三世界國家般的爛攤子。經過阿扁的鬥爭洗禮,今後不管誰來當政,不著著實實拼經濟,又怎還可以奢望憑口號贏得人民的支持?阿扁式的叫囂反正都是不用兌現的口號,他也就把最漂亮的話說到盡頭,以致徹底毀滅一切政治承諾和操守。今後人民又還會相信只作承諾而無具體行動的政府嗎?胡鬧八年,阿扁確又令台灣的民主體制迅速成熟起來了。八年來阿扁政府只是搞作,不事生產;「去中國化」、「正名」等意識形態的族群運動一個接著一個。這些運動雖然對民生經濟無益,卻強化了台灣人民的群體意識,這對剛走出專制、當家作主起來在民主體制中摸索的台灣人民,是異常重要的。他為加入聯合國發起公投,給國際揶揄為無謂搞作,更激怒了美國這個大靠山。這個舉措卻有助於強化台灣人民的族群意識,更讓國際注意到台灣被中共打壓的孤立窘境,激發同情,故此不失為一個好運動。

當然,我不是說阿扁亂搞八年是德政。我要說的是,阿扁的胡鬧固然嚴峻地考驗了台灣民主體制的健全性,也同時令這個體制得以迅速成熟、令台灣人對這個體制更有信心--胡鬧而無所不用其極的阿扁尚且搞不垮這個體制,那麼這個體制是沒有人可以搞得垮的了。

族群意識認同增強

沒有錯,阿扁政治意識形態運動搞個不停,社會是紛亂了,卻深化了群體意識。他不事生產,不講操守信用;胡亂搞作,考驗了台灣民主體制的健全性,因而也鞏固了民眾對民主體制的信心。這個體制足以令台灣人民驕傲,而族群意識體現的是人民的力量,兩者給台灣人民這個新身分帶來了實質內涵。在阿扁的胡亂搞作中,台灣人民終於找到了自己新的身分。

阿扁八年劣政,弄得經濟低迷不景,社會一潭死水。阿扁更欠前瞻,叫人民只顧盯著肚臍、困在內部糾紛中。八年來,日子實在是過得夠慘的。Thank God!阿扁的劣政快要結束了。

好彩,在八年艱辛的歲月中,台灣人民對民主體制有了信心,對族群意識有了認同,這個新的身分讓台灣人民有了自信,故此是時候面向世界拼經濟了。有了自信,台灣人民便可以充滿希望地團結起來凝聚力量。這應該是台灣人民大時代來臨的時刻了。表面上,藍綠爭鬥是政治理念的衝突,事實上那卻是身分和生存同時面對威脅引發的條件反射。從專制走向民主的台灣人民,衝破極權專政統治,自己當家作主,那固然是自由多了。可是習慣了專政統治,形成依賴;一旦自由了起來,便頓然失落,少了安全感。以前,不管台灣人民是否願意,反攻大陸是國策。當時台灣人的身分是中國人,而台灣只是跟大陸暫時分隔。當家作主、政權自主,台灣人民非但有自由亦有必要重新建立自己的身分。諷刺的是,從極權中得到了解放,這反而給台灣人帶來了身分和生存的危機。

深藍深綠如驚弓鳥

以前中共打壓台灣,那是共產黨和國民黨兩個專政集團的爭執,政治隔離下的台灣人民對此沒有切身的感受。不過,有了民主,中共的打壓變本加厲,策動國際孤立;面對中共的步步進逼,不知所措的台灣人民感受到的是強烈的壓迫感和屈辱。台灣人民在民主體制下當家作主,卻欠缺獨立國家的身分,由是在心理上形成了妾身未明的危機感。另一方面,在極權走向民主的陣痛中,專政統治下的表面穩定沒有了,呈現了社會不安;而中共的打壓恫嚇卻又變本加厲。與此同時,國際冷漠對待台灣,令孤立更形嚴峻。

在這樣的大氣候下,台灣人民頓覺生存空間縮窄了,出現生存危機。這個危機感要有所宣洩,這便是藍綠舊新兩幫爭鬥的底因了。有了民主體制帶來的自信、對新身分的認同,這該是台灣人民沉著應變克服心理危機的時候,好開拓國際貿易、擴大生存空間。

恐懼令人走向極端。深綠人士罔顧中共武力威脅,要爭取獨立(台灣不已有了獨立之實嗎?欠的只是名分而已)。深藍人士則不顧族群尊嚴,有了民主、自由仍自我作賤要跟專制的中共統一,他們都是些活在恐慌中的驚弓之鳥。

亂了八年豈能再亂

可是,有了民主自信、身分認同,嘗盡八年來阿扁走向極端統治之苦的台灣人民,對藍綠的極端走向都厭倦了。他們要走的,是寬敞安穩的中間路線;他們要的是經濟繁榮、生活安定。所以,我相信○八年總統選舉,以挑撥族群情緒、激化生存危機為撒手?的候選人一定不會得逞。反之,走中間路線,要以具體行動拼經濟,搞好民生的候選人將穩握勝券。經過八年的阿扁之亂,台灣人民怎可能不吸取教訓,任由下一任政府胡鬧下去?

我們亦可以這樣看:綠營要是以執政黨為自滿,不反省八年劣政的教訓,以為只消叫嚷愛台灣,民眾便會讓他們執政下去,那麼深綠人士在綠營的比率非但不會減少反而增加。

那邊廂,國民黨喪失政權,痛定思痛,有了反省的機會;他們體認到族群意識高張,深藍的比率無疑是萎縮了許多,從而讓藍營有更大的機會勝出。

不管藍綠,走向極端的深色地帶是縮窄了,中間地帶相應寬大了起來,讓追求繁榮、安定的人民有更大的喘氣空間,搞活經濟,改善生活。故此這將是一次拼經濟、搞民生的總統選舉,沉著、自信地拼經濟、改善民生走中間路線的候選人,肯定有更大的機會勝出。


黎智英 (作者為香港壹傳媒主席、蘋果總裁)

[星座]瑪法達 2008 星座大運-射手座

          勤奮有成 財運最旺

生財有道、身價墊高,財富快速增值。可惜事業經營壓力也大。

射手座的2008年,將是壓力與成長並進的公平年。要多少收穫,就要付出相對代價,沒有白吃的午餐。人生價值觀趨於圓融成熟,懂得面對現實、做困難抉擇,並且自動自發地勤奮工作。

相較於去年,事業堪稱開花結果,頗有可為。一年多來播下的種子,開始萌芽滋生,好運來得順理成章。遺憾的是,和長輩、老闆或長官並沒有把關係處理得很好,爭取要職較平日費力,管理工作、公職官位恐將遭遇較多挫折。

今年5月前有厄星土星的退行,緊接著5月中又開始射手座守護星的退行(直到9月初),前3季都有不同的事業或人生風險,雖然運勢大體平穩,還是最好採取防禦策略對待事業和人生。9月起守護星恢復正行,運勢起飛,也是事業發亮的月份,記得把握時機。


事業學業

射手座今年事業穩紮穩打,每一分回饋或肯定全靠真材實料、汗馬功勞按照市場價值換算而來。但也因為成功沒有捷徑,過程完全無法省略、替代或跳躍,成就得來非常艱辛,體力和心理負荷都很大。成就高低取決於願意接受吃苦、耐勞的最高限度。事業回歸基本面,、就事論事、苦幹實幹的實際操作重於花俏包裝。所幸身段放低後,工作越來越熟,痛苦指數降低,也越來越能施展跨領域的豐富事業底子。遺憾的是,今年和官僚、權勢或長輩的緣份不佳,不利升官、應考或養老。


投資理財

射手座今年財運看旺,高居諸星之冠。開闢財源、加薪加給、生意賺錢、投資致富等潛力大增,有中獎、兼差、獎金、分紅之類的進帳,收入和個人的貢獻與價值成正比。射手座對全球化、趨勢性和議題性的投資標的較有興趣。風格上屬於積極型的投資人,對技術性、細節性和時效性的部份掌握較差,宜委由專業顧問執行。適合拉美、新興亞洲和中東,小心低估風險及其它替代成本。


健康品質

射手座今年健康狀況大致不錯。做起事來元氣充沛、活力十足,還具備一定的情緒穩定性。這段期間,不僅容易用腦過多,也常在體力上過度操勞,要注意保養的身體部位是眼睛、喉嚨和頭腦。記得適度休息、合理分配工作和時間,偶而也可藉音樂療法、薰香療法、瑜珈健身和心靈SPA調理身心。


愛情婚姻

射手座今年情感雖不絢爛,但充實滿足。屬於那種朝朝暮暮、日久生情,讓量變轉為質變型的樸素愛情。比起平素的浪漫,或者濫情,這段期間情感默契與信任轉強,關係穩定度很高。但不適合辦公室戀情或愛上年齡地位太過懸殊的對象。戀情男女交往穩定。愛情在微笑,一個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生活的童話。


開運小物

幸運色:寶藍、紫
旺運石:琉璃、土耳其石
幸運花:水仙
幸運日:星期四


情感旺季:5月中到6月中、9月、11月
財富旺季:2月、11月
年度叮嚀:善用名器不貪婪


射手座星座魔法

減壓忘憂 魔法籃

射手座今年最大的壓力點不在於失敗打擊,而是伴隨成就肯定來的負擔。這則減壓魔法需要的元素有,月光或日光、藤籃及煩惱與祝福清單各一張。施用的理想時機可在早起運動、禱告時間或睡前反省時刻。先在紙張寫下一大堆未完待續、難纏急迫的工作、提案或煩惱,接著在另一張寫下更多充滿樂觀前景的具體祝福或成功畫面的描述,把痛苦紙條放進籃子,大聲讀出這些麻煩與包袱,象徵放空。接著,再把籃子的祝福紙條取出,大聲讀出這些開心願景,誠敬地把紙條靠在心上,告訴自己即將苦盡甘

[ 詩 ]約會 。鯨向海

  為什麼我們沒有大笑呢
  在這樣的秋日夜晚 
  穿涼鞋一起步出捷運
  人潮轉眼分流為兩個世界
  遠離了電扶梯 
  我們都選擇了攀沿階梯這一邊
  於此城最輝煌的餐館
  廝守一份最佳的菜色
  迂迴地談論愛情 
  彷彿分享科幻情節
  為了節省地球資源 
  我們珍惜當下的方式
  就是徹底 
  放棄了彼此

[文學]耶誕夜,空車與其他 ■張惠菁

■三少四壯集

有時我覺得我們都是如此橫征暴斂地活著。想要不可能得到的東西,不可能達到的時間,情欲只在分分鐘鐘裡,卻用永遠度量事物。蠻橫地將愛恨架在他人的生活之上,然後要求同等的回報。

但有時我又覺得我們都活在那麼微小、小到可憐的一點信念之上。為了誰曾經和你真誠相待了片刻,而一直相信下去。堅持幸福或快樂是人生來應當獲得的,然後義無反顧地去創造自己的不幸。

耶誕夜,午夜前後氣溫急降。計程車司機說今年上海沒什麼過節的氣氛。「妳看,街上都是空車。」空車率是計程車司機測量一切事情的單位,從經濟發展到節日熱度都是。其實空車真的沒他以為的那麼多,在叫到他的車之前,我就在路邊站了二十分鐘,看著滿街的車輛一一駛過,無一亮起空車燈,直冷到我覺得剛吃進去的晚餐熱量都消耗光了,回到家可以立馬再來一碗泡麵。

晚餐是在F家吃的。前菜是甜菜沙拉,小黃瓜、兩種起司和麵包,主菜是燉牛肉、燉雞和義大利麵,甜點是提拉米蘇,全部都是他自己做的。F是維也納人。他討厭耶誕節,所以從一開始就堅持「只是個晚餐,不是為了慶祝什麼節」,只是剛好選在十二月二十四日找我們去他家吃飯罷了。

即使如此,他還是費心地在餐桌上擺了花,撒一些花瓣在盤子之間作裝飾。我還滿驚訝看起來相當冷硬派的他,餐桌竟然會走花瓣路線。但他是我認識規矩最多的人之一,有他一套信念,我最好別輕易質疑。

應該是既討厭耶誕節,又不想在節日的晚上覺得很寂寞,所以把我們請到家裡來當活佈景吧……我忍不住這樣想。偏偏我連當活佈景都不稱職,午夜十二點不到就睏了,在飯桌上和其他主人邀請來的、我不熟悉的客人談話,始終不是我的專長,乾脆早早告退。一人起身,其他人也跟著看時間,「那我也差不多了……」。主人F挽留說:「不要全部走。」哎,應該就是怕寂寞吧,即使討厭耶誕節。

不知是否紅酒的效力,隔天早上,幾乎是在醒來的同時,我想起了幾年前的一件事。

更準確地說,是我想起了幾年前某一日的,我的暴怒。

那時父親剛過世,我們帶著骨灰回到台灣,忙於籌辦喪禮的種種。我收到一封從前分了手的男友寄來的 email,寫來慰問父親的事。在郵件結尾他說了類似像是「我永遠是關心妳的」這樣的話。

那時我心裡,無法控制地發怒了。永遠?我們誰有資格說永遠?我摔了電腦鍵盤,摔了門,還摔了手邊正好拿到的幾本書。「永遠」這兩個字,像一句髒話般地刺人,它唐突了一切,荒謬了一切。

那時我躺在床上,記起久遠以前的一場暴怒,就好像記起小學時候的一次遠足似的,什麼情緒都不帶了。當時不知為了什麼那麼生氣,現在竟然一點餘味都沒有了。畢竟,憤怒也不是永遠的啊。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日記]很多事情

每次放假回家都覺得時間實在不夠用,行程滿滿滿,或許跟幾個超好朋友吃飯,或許找同梯的解悶聊天,還要逛書店、看電影、貼blog,我也知道可以不用這麼累,可是...用比較極端的想法去說,我寧願這樣也不要渾渾噩噩地過,因為那樣就不是我了,我本來就是個很ㄍ一ㄥ的人嘛!

說到電影,我還真的欠了不少債巴黎不打烊愛重奏不能說的秘密超完美告別王牌天神2色戒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最遙遠的距離我是傳奇,自己想或許還沒這麼多,條列出來還真是一大堆~

昨天跟我爸媽去了上個月才開的Costco台中店,原來藏在東興南路的小巷子裡,繞了一下子才找到(昏),辦了張副卡給我弟(因為卡必須本人持有才有效),買了上次表哥從美國背回來送我的沐浴乳,或許這就是今天的滿足吧:P

要收假了~Ciao.

[電影]迷幻公園 榮獲坎城影展60週年大獎

【迷幻公園】榮獲坎城影展60週年大獎
【心靈捕手】奧斯卡金獎導演葛斯范桑、王家衛御用攝影師杜可風 年度力作

奧斯卡金獎導演葛斯范桑繼【心靈捕手】榮獲九項奧斯卡大獎提名,為班艾佛列克、麥特戴蒙鋪設了好萊塢巨星之路,羅賓威廉斯更以此榮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又與史恩康納萊合作的【心靈訪客】後,重拾他對獨立電影的熱情,以【大象】榮獲坎城影展金棕櫚最佳影片、最佳導演雙料大獎。2007年最新力作【迷幻公園】,邀請王家衛御用攝影師杜可風掌鏡,再度風靡坎城影展,榮獲坎城影展六十週年大獎,「好萊塢報導」評為「葛斯范桑最好、最美的一部片」,紐約時報也以「這部影片的視覺效果實在美得驚人」極力推崇,掀起國際影壇熱潮,被美國紐約影展、加拿大溫哥華影展、英國愛丁堡影展等各大影展爭相邀請參展。

【迷幻公園】改編自美國作家布雷克尼爾森的同名小說,這部極具戲劇張力的心理驚悚小說,讓葛斯范桑在小說未出版前就決定改編成電影。葛斯范桑再度以他最感興趣的美國青少年文化為主題,鋪陳交錯的敘事路線,帶領觀眾進入波特蘭市「迷幻公園」裡的一樁撲朔迷離的殺人事件。葛斯范桑以詩意手法呈現這段離奇的殺人案件,杜可風的攝影風格在本片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以美得令人震懾的視覺影像,帶有音速流動感的攝影,靈巧捕捉純真少年的無助與虛幻,完美呈現滑板世界的力道與動感,讓抒情緩慢的敘事手法凝聚出充滿高度飽和感的戲劇張力。

葛斯范桑跳脫與HBO長期合作的模式,這次【迷幻公園】為法國出資,葛斯范桑的犀利觀點加上杜可風的影像魅力,讓【迷幻公園】成為全球各大影展紛紛邀約的對象。本片更打破【大象】與【超脫末日】的銷售記錄,創下全球狂賣超過70個以上國家版權的佳績。葛斯范桑的魅力更延燒到台灣,影迷之前苦無機會看到商業放映【大象】與【超脫末日】,這次有福能在戲院裡觀賞葛斯范桑「現實三部曲」中的最終章【迷幻公園】,台灣片商更選擇在12月28日與英國同步上映。

【迷幻公園】在金馬國際影展首日劃位立刻銷售一空,劃不到位的觀眾還有機會能在戲院裡看到【迷幻公園】,喜愛葛斯范桑的影迷們千萬不要錯過。


【迷幻公園】將於12月28日在台上映,詳情請洽官方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atom/

[異域]味蕾的美國記憶

味蕾的美國記憶(上)http://tinyurl.com/35djlg

【聯合報╱鄭培凱】

2007.12.19 03:39 am


親眼看到一個人跌跌撞撞,半摔半爬下樓梯,腰間插著一把利刃,鮮血正汩汩染紅了衣襟與褲腿。這就是地獄廚房的佐料,供他寫進劇本。不過,地獄廚房也真有廚房的一面,讓我享受過不少美味佳肴……

地獄廚房

住紐約時,過一段時間總會到「地獄廚房」(Hell's Kitchen)走走,因為有位寫劇本的好友住在那裡。好友是我剛到美國就認識的同窗,後來轉到康乃爾大學研究人類學,印尼語說得極好,曾擔任過聯合國的翻譯。他寫博士論文期間,突然厭倦了學術生涯,決定以文學創作為職志,要體驗生活,就來了紐約,住到魚龍混雜的「地獄廚房」。為了深入瞭解人生百態,探測都市的脈搏,他開過計程車,當過地盤工,做過木匠,擔任過導遊,做過雜誌編輯,還教過星象學,真是混跡三教九流,體驗了紐約的光怪陸離。

他住在第九大道上,街對面有一棟舊樓,臨街的樓梯上總是坐著一群遊手好閒、不似善類的年輕人。有的穿迷彩褲,上罩一件閃光的T恤;有的套一件皮背心,露出肩膊上的骷髏刺青。毫無例外,手執一瓶外罩紙袋的酒瓶,大模大樣,好整以暇,觀望眼前的車水馬龍。好像是坐在跑馬場的看台上,觀賞流動的街景,像一陣陣賽馬奔馳而過,十分愜意。朋友說,那棟樓是個毒窟,進進出出的品類極為複雜,樓梯上坐著張望的人,兼有放哨與把關之職責。員警常來探訪,卻也無可奈何,因為樓裡還有祕道通向相連的屋宇。不過,也偶有觸目驚心的場景。他就親眼看到一個人跌跌撞撞,半摔半爬下樓梯,腰間插著一把利刃,鮮血正汩汩染紅了衣襟與褲腿。這就是地獄廚房的佐料,供他寫進劇本。

不過,地獄廚房也真有廚房的一面,讓我享受過不少美味佳肴。朋友隔壁就是家老字號,專售義大利食品,各種各樣的火腿、臘腸、芝士、橄欖油、香醋,琳琅滿目。更精采的是每天剛出爐的義大利薩摩林那麵包,上面沾滿了芝麻,外脆內鬆,既有嚼頭,又爽滑滋潤。叫老闆現切幾片稍帶辣味的維洛納大臘腸,加一層當天製作的新鮮莫測瑞拉芝士,再配上油泡的乾番茄,點綴兩片烤透的紅海椒,滋味飽滿卻又雋永,使我懷想起維洛納的古羅馬劇場在夏夜演出歌劇的風光。後來附近開了愛美(Amy's)麵包鋪,簡直是家麵粉創意店,你能想出的花樣都有,想不出的也有。我最常買的是黑橄欖燕麥麵包,愛那一絲苦澀後的回甘;是帶麩皮的帕瑪火腿丁麵包,愛那粗獷的麵瓤與馥郁細緻肉香交織的口感與氣息;是充滿了核桃仁的蕎麥小麵包,滲出閃亮芳香的油光。

地獄廚房還有許多別具風味的小館,我們也會對著美酒,緬懷求學期間無憂無慮的日子。

沙哈迪南北貨

沙哈迪(Sahadi)這名字,一聽,就帶點阿拉伯味,罩著一層神祕的面紗,令人想入非非。幻想引出心魔,眼前是春光中一片海市蜃樓,在撒哈拉沙漠,搖漾著蕩人心魄的柔靡樂音,有美人兮,露肚皮而赤雙趺,佩瓔珞而起舞。有時則想到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喊聲芝麻開門,一扇石門就自動開啟,窟內金銀珠寶閃得眼瞳都發疼,好像遭人噴了胡椒霧一樣。其實,沙哈迪這一家子,不一定是阿拉伯人,有朋友說他們是黎巴嫩人,來自號稱小巴黎的貝魯特,有可能是阿拉伯化了的猶太人。

沙哈迪這一家在紐約市布魯克林高地開了間食品雜貨鋪,專賣地中海地區食物,從1948年開業,迄今快六十年了。鋪子不大不小,兩張十呎來寬的門面,有點縱深,架上琳琅滿目,充滿了馥郁芬芳又令人垂涎的異國情調。怎麼發現這家鋪子的,實在說不清了,少說也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只模模糊糊記得進了這家鋪子,有一種童年走進老南北貨商號的溫馨與恍惚。當時好像買了鵝肝醬、山羊乳酪、茄子醬、希臘人愛吃的乳酪鮭醬之類,都是常見的地中海區食品。還買了一條看來十分優雅苗條的法國麵包及狀似女士披肩圍巾的阿富汗烘餅。

所有的食物都新鮮可口,絕不輸上西區美食店「賊巴」(Zabar),而且貨真價實,有的居然便宜一半。最讓我傾心的,是那一條一呎寬四呎長的阿富汗烘餅,發麵,咬下去卻有嚼頭,餅面薄薄抹了一層油,疏淡如春天的山嵐,比阿拉伯的披塔烙餅好吃多了。心想,阿富汗離地中海很遠,阿富汗餅怎麼混進地中海食品店的?不過,店中還有挪威的煙熏鮭魚,比利時的巧克力,羅馬尼亞的果醬,也就不再追問。

因為這條烘餅別處沒見過,時不時總來光顧,成了沙哈迪的常客。搬到香港之後,還時常懷念。最近路過紐約,專程到沙哈迪去了一趟,景物依舊,卻不見了阿富汗烘餅。原來的阿富汗師傅不做了,沒了供應,也不知道是不是跟他家鄉的戰事有關,老闆說。

伊努娜飯店

在哈佛開研討會,擔任一場主席,四位講者,有兩位是與哈佛淵源甚深的舊識,另外兩位哈佛出身,是學生輩。有人提起,二十年前在同一場地開會,群賢畢至,老少咸集。少的是我們自己,老的則有王浩、趙如蘭、張光直、余英時、許倬雲、黃仁宇等前輩,濟濟一堂,頗有古代講會之風。當年座下聽講者,今天卻登台上演講,不勝今昔之感。不禁想到在哈佛期間,時常與張光直一道午餐,有兩家飯店是經常光顧的。一是麻省大道上的「海豚」,吃魚;另一家則是哈佛廣場的「伊努娜」,吃西班牙土菜。

這家西班牙飯店,蟄處在哈佛廣場南側,緊貼著學生宿舍,有條窄巷通甘迺迪大道,巷口有塊招牌,是黑漆鑄鐵的,上書Irua,十分不醒目。據說店主一家是古巴的西班牙人後裔,卡斯特羅當政之後,流亡到波士頓。菜式幾十年不變,總是熱蒜頭湯,冷蒜頭湯、紅泥瓦盅墨汁小卷、胡蘿蔔燉牛肉(也裝在瓦罐中)、炸豬排、炸魚排之類的大路貨,說不上美食,卻也可口。飯店有一大好處,安靜平易,正好聊天。有時我們就喝著沒什麼滋味的咖啡,談考古學新發現如何重新詮釋古文獻,也曾遐想殷商的祖先與瑪雅祖先是否「姑表兄弟」。



味蕾的美國記憶(下)http://tinyurl.com/3b58c6

【聯合報╱鄭培凱】

2007.12.20 02:51 am

三十多年前初到波士頓,是個窮留學生,師兄師姊請客,說請吃龍蝦,不禁大為錯愕。想他們不過早來兩年,怎麼就已經腰纏萬貫,請吃「山珍海錯」了?……

想到昔日受業之情,就提議到伊努娜去吃午餐,算我擔任主席的情誼,一同懷念前輩學人風範。穿過哈佛園,沿著小街,從後巷到達飯店門口。景物依舊,是一棟老木屋改裝的,仍然髹著橘褐色,一點也不現代,更不要說後現代了。屋前還是舊欄杆,走上幾級木階,推開一扇玻璃木門,進入了熟悉的餐廳。地板還是老舊的顏色,隔間亦如往昔,只是每張桌上鋪著雪白的桌巾,極上等的質料,讓我感到,老店也「與時俱進」了。

打開餐牌一看,不對。這菜式不僅是全換了,而且不同尋常,是時髦的歐美合璧新烹飪。再仔細看看,原來飯店已經換了主,名稱都改了,菜價貴了一倍,有炙小牛肉配山羊乳酪與曝乾番茄、乾煎帶子配醋溜豆芽、三色野味臘腸、蘆筍菠菜蛋餅等前菜,還有雞、鴨、魚、肉各種細緻烹調的主菜。味道不錯,不過,西班牙的土菜情調沒有了,記憶中的言談笑貌沒有了襯托的背景,只好跟幾位同桌說,人事全非,物亦不是,所餘者,只有這棟屋宇仍舊,地板仍舊,安靜仍舊。

出門走下木階,正對著窄巷出口,看到黑漆鑄鐵的招牌,「伊努娜」幾個大字,仍舊懸在寒風中。

合法海鮮

到波士頓,總要吃海鮮,而馳名遠近的是所謂「波士頓龍蝦」。其實,波士頓早已發展成現代都會海港,附近海域汙染得差不多了,就算有人養殖龍蝦,你敢吃嗎?十七世紀清教徒移民新大陸的時候,波士頓海邊的確滿是龍蝦,釣取方便。曾讀早期清教徒日記,說波士頓南面的普利茅斯海灣,波濤之下全是魚蝦,撈取之便,勝於耕種。龍蝦徑尺實屬平常,好幾尺長也不為怪,真是主恩眷顧云云。不過,作者感慨,後來打撈太過,就不是「俯拾皆是」了。現在的波士頓龍蝦,多來自北方的緬因州及加拿大沿海諸省,好在屬於近鄰,運送方便,倒還算不上珍稀之物,平民百姓還吃得起。

三十多年前初到波士頓,是個窮留學生,師兄師姊請客,說請吃龍蝦,不禁大為錯愕。想他們不過早來兩年,怎麼就已經腰纏萬貫,請吃「山珍海錯」了?幾個人沿著哈佛的後街走到茵夢廣場,附近都是些舊房子,看來居民都屬勞工階級,好像走進了狄更斯小說的場景。眼前一棟兩層樓的飯店,毫無裝潢可言,朋友說這就是「合法海鮮店」(LegalSeafood),城中最為價廉物美的好地方。價格真的還算合乎我心目中的法理,一客熱騰騰的大龍蝦,索價六塊半美金,煮得火候恰到好處,豐腴鮮嫩。一口咬下去,像春天剛上市的小黃瓜,爽脆。然後就感到肉質的彈牙韌性,鮮嫩多汁,有待咀嚼。原來口感完全不似小黃瓜,倒像剛出土的冬筍。蘸著稍帶酸味融化了的牛油,吃得有滋有味,大快朵頤。

合法海鮮店生意好得不得了,不接受訂座,因此,排隊排個把鐘頭是家常便飯。後來再去,總要先吃點東西墊墊飢,否則飢腸轆轆,上菜時如餓莩奪食,狼吞虎嚥,像豬八戒吃人參果,不辨好壞,何不去麥當勞吃豬食?老闆是猶太人,算盤打得精,創始了「先付帳,後上菜」的「合法」程式。理由冠冕堂皇,說為免顧客用餐之後等著侍者算賬,浪費時間。我們都說,哪裡是為顧客著想,只是怕人吃了不付錢,嘴上抹油,腳底也抹油。再來就發了,財源滾滾,開了許多分店,成了飲食業的巨擘。

近來到波士頓開會,請學生吃飯,就近在酒店大商場的合法海鮮用餐。店中的裝潢雖不豪華,卻十分考究,是體面人衣冠楚楚的出入場所了。坐下來點菜,咦,也不先收錢了,不為顧客著想,不怕浪費我們的時間了。大概錢賺多了,也就不必遵守「合法」程式。

不過,海鮮還是好,新鮮爽口,十分合法。

外國廚子

邀請了一批文友評審青年寫作徵文,中午聚在一起用餐。因為是工作簡餐,只有AB兩種選擇,A是牛肉,B是魚塊,都很寡味。章大姐不禁大發感嘆,說這個西餐就是不好吃,你們來北京,我帶你們吃去,包管你吃得滿意。我也算是常去北京了,怎麼都無緣吃到蕩氣迴腸的美肴呢?哪一家飯館值得去,說說。大姐眉毛一挑,說不是吃館子,是吃廚子,你跟著我,包管你吃好的。吃喝嫖賭,我樣樣在行,跟著我沒錯。我立即糾正,不是「吃喝嫖賭」,是「吃喝玩樂」,修辭有誤。大姐反應極快,笑得像一朵花,沒錯,就是吃喝嫖賭,全在行。我不禁小聲咕嘟,什麼嫖賭,吹呢。她衝著我笑,像在揶揄我的創意想像不夠,囿於學院派的實證主義。

工作餐實在難吃,引得大家批評。章大姐又接上了,說西餐就是楞大一塊牛排,血淋淋的。美國沒好吃的,說到烹調藝術,那還是歸咱中國菜。我說,也不能那麼武斷,美國也有好吃的西餐。我就吃過好些美味佳肴,念念不忘。大姐可能以為我又在挑刺,語帶挑釁反問,你說說看,美國西餐有什麼好菜,有哪家好館子?我說,跟北京一樣,不是吃哪個菜,哪個館子,是吃廚子。一句話把她給悶住了。

三十年來美國烹調起了大革命,先是源自加州的柏克萊。Alice Water繼承了歐陸的烹調傳統,卻強調用本地新鮮材料。市場沒有供應,就請農戶種植,品種創新。她的ChezPanisse,就按季節時令供應美肴,什麼物料當令可口,就因料制宜,使出渾身解數,把做菜當作藝術創作,化餐點為色香味俱全的創意精品。加州烹調的道理,其實跟中國菜的最高境界是一樣的,因此,廚子不但要繼承傳統,還得花心思鑽研,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要開發大自然提供的物料,把烹調當作藝術,下廚時就跟作詩畫畫一樣,要全心投入,全力以赴。我吃過的最佳美味,最高明的廚藝,是芝加哥的Charlie Trotter。他的菜式沒有定譜,每天早上到市場去挑最上等新鮮的魚蝦菜蔬,配合特殊管道的供應,到了晚上才印出當晚餐單,吃客坐上桌才知道今晚吃什麼。你是來吃他的廚藝,不是點你想吃的菜。好吃嗎?真好吃。

章大姐說,下次去美國,得去試試。我說,那是十年前了。長江後浪推前浪,廉頗老矣,不知尚能做飯否?不過,別忘了,至少要在兩三個月前訂位,不然吃不到。(下)

[電影]卡朗:評電影 專業SENSE專業知識。

聯合報 2007/12/16 民意論壇

評電影 專業SENSE專業知識
【聯合報╱卡朗/戲劇工作者(南縣永康)】

筆者很幸運在最近這幾年的時間裡,參與了數次的輔導金徵選活動。電影輔導金評審的工作,簡單地說,就是要選出「適合拍成電影的劇本」。這其實是一個很需要專業經驗或專業學養的工作,什麼叫做「專業」?不就是「這個行業特有的SENSE與知識」?但是每次評審團的成員裡,真正專業的反而占少數,多數是「跟這個專看似沾到一點邊的藝文圈知名人士」。

在政府電影主管「差不多先生」的眼中,大概「中文系小說組」和「戲劇系編劇組」沒啥差別,「電影評論」和「小說評論」也都一樣,反正都是在說故事嘛。但是專業影人都知道,他們彼此雖然互為養分,專業知識與專業SENSE卻是差異極大。

為何要說「選出適合拍成電影的劇本」是個極其需要專業經驗的工作呢?因為劇本是電影的「半成品」,甚至是「雛形」。要從「半成品」或是「雛形」來判斷「成品」好不好,是不是需要很專業呢?

輔導金「面談」過程裡,非專業的評審問出「外行問題」,大概是每個參與過輔導金的導演們最尷尬、最難受的經驗。新聞局不妨做一個匿名的訪查,問問來參加徵選的影人們,請他們來為評審們打打分數,看看哪些評審的問題是比較專業的、比較「具有輔導價值」的,來為下一次找評審增加一點具體的、有價值的參考指數。

這次金馬獎公布評審名單,真是令人嚇一跳。數十位令電影圈後生晚輩尊敬的「大咖」,洋洋灑灑地幾乎網羅了國內所有的「電影專家」的名單。但是處在「生產端」的輔導金的評審只有五、六位,而其中稱得上「電影專家」的人,只有一、二位。

從電影產業來看,真正重要的,是足以影響國內電影品質的輔導金,而不是大拜拜、嘉年華的金馬獎。真正需要「電影專家」專業地選出真正適合拍成電影的且好看的劇本,比選出錦上添花的金馬獎重要太多了。不只是電影,任何產業的「正確邏輯」不都是這樣嗎?產品品質的優劣,才是「硬道理」,不是嗎?

輔導金就像是「衛生下水道」一樣,是一個都市優劣與否最基礎的關鍵之一,但它也是個最沒有鎂光燈的地方。而大家都知道,整個政府的施政風格,早已習於只注重有鎂光燈的地方。輔導金立意極佳,對國片也算是活水源頭,但是電影主管的態度是意興闌珊的、觀念是非專業的,大家也都看在眼裡。那些德高望重、專業素養極高的「大咖」們,或許是在「不想得罪人」的心態下,也跟著「不想再多說什麼了」。無形中也浪費了政府對電影產業的一番美意了。


--
重點是政府的官員的sense很差!

[新聞] 水湳機場搬遷移交中市 市政發展史重要的成果

Source:http://0rz.tw/4e3uN

水湳機場自2004年3月6日搬遷至清泉崗機場後,今天在陳水扁總統主持下,將水湳機場正式移交給國有財產局,再轉交台中市政府代管,明(97)年底完成都市計畫變更審定後,市府將辦理區段徵收,全區約250公頃的面積,未來將有公園、大學城、巨蛋體育館等重大建設。市長胡志強今天代表所有市民感謝中央的協助與善意,他表示這將是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罕見的事,也一定會未來台中地區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

  胡市長說,歷經數年的折衝協調,水湳舊機場的改變困難很多。幸而今年六月份他晉謁總統時,總統宣示機場內可以先遷移的單位必須先遷移,在國防部、經建會等單位協助下,中央也承諾移交小組繼續運作,處理後續問題,因此可以成就今天的結果。

  水湳經貿園區國際競圖規劃案委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史坦.艾倫規劃,已榮獲美國建築師雜誌「先進建築獎」(Progressive Architecture Award),將於明(97)年1月17日頒獎。胡市長信心滿滿地保證,這將是一個對得起所有民眾的城市遠景,他一定盡力去爲市民完成這個理想。

  蕭家旗副市長進行「回顧與展望」的簡報中說,在全球化、兩岸經貿發展的前提下,考量台中市邁向國際化的願景,水湳機場開發案有「四大一特色」將引入5千個攤位的大型國際商貿展覽會議中心;同時打造75公頃有如同紐約市的中央公園,型塑「都市之肺」的大公園;建造3萬人的大巨蛋體育館以及大學城;再輔以國際視野之特色新地標--「台中之塔」,以竹子為意象,象徵高風亮節、節節高升、堅毅不拔。他並同時向總統爭取在此設置「台灣商業研究院」,類似現今工研院的專業研究機構,協助中部商業發展。總統雖未承諾,但同意研議可行性。

  水湳經貿園區整體開發案,預定於97年底完成都市計畫變更審定,98年6月完成區段徵收先期計畫,98年8月完成區段徵收作業,98年底完成區段徵收工程發包施工,在開工前這二年間,市府將先行代管機場內約60公頃之空地,並將規劃綠地公園提供市民使用。

  由於空中勤務隊為考量其直昇機起降安全要求,需在其管理維護安全範圍之圍籬施設完成後,再行開放使用。為避免民眾質疑已完成移交而未能開放使用,故市府已請空中勤務隊於97年4月完成安全圍籬設施後,即可開放空地給民眾使用。

  為辦理水湳經貿園區之開發,市政府於97年度已編列140億之土地及地上物之徵收補償費,市議會也已經審核通過,其中國有土地補償費部分計有116億元,期望中央於明年儘速領取,也請空中勤務隊及中部打擊犯罪中心配合開發案期程,於98年底前搬遷,以促進地方繁榮。

  今天移交典禮上,副總統、國防部長、參謀總長、國產局長、以及台中市議員、經濟發展局長、建設局長、都發局長、市府同仁代表等均出席這場隆重的軍禮儀式,在機場修護機坪上歡送最後一批搬遷車隊駛離後,正式將水湳機場移交台中市政府代管。

[心理學]主題:獨處與寂寞(台灣大學社會系,李明璁)

Source:PTT單身(Single)版

主題:獨處與寂寞

Part 1. 什麼叫「孤獨」(solitude)?和寂寞一樣嗎?

先來看看孤獨的鄰居們:

一、寂寞 loneliness

一種不愉快的情緒:渴望與他人產生互動卻不可得。此一情緒包含了:無法被滿足的上述渴望、改變(或扭曲)的生理感受(「風特別冷」)、改變(或扭曲)的認知判斷(「眼前的情侶甚或路人或流浪狗,對我都不甚友善」)

所以有可能在人群中(並不獨自alone),但卻相當寂寞:lonely but not alone,因為環繞你的可能不是你想與之產生互動的人。

孤獨和寂寞的根本差異:不快樂是寂寞必然內含的一部份,但一個孤獨者卻有可能不快樂也有可能快樂。

二、隱私 privacy

一種免於被別人看見、揭開甚或侵擾的狀態。如果說寂寞始於欲望的不滿,隱私則是一種對權利的保衛。

三、隔絕 isolation

物理空間上有被區隔開來的狀態(可能是明顯可見也可能是隱晦感知的)。荒島、牢獄、當兵...當然如此處境經常引發寂寞或孤獨。

四、疏離 alienation

在馬克思主義的論述脈絡下,稱之為「異化」。

異化:人的意識跟自己的勞動疏離、人跟其他一起勞動的人疏離、人跟他所生產的東西疏離...

疏離或異化都意味著一種:整體性和聯繫性的斷裂、分割,於是人失去了決定權和主控權,甚至導致人際關係的破碎。

疏離和寂寞一樣,本質上是令人不快的。疏離是一種被動式,而孤獨則可能是一種主動式。

寂寞和疏離都是一種「指涉他人的意識狀態」:你覺得你和同學之間疏離、或因此感到寂寞,那是因為你注意到他們的存在、或說你認為你們應該是一個更具聯繫感的整體(結果卻無法),而孤獨有可能是一種「無關他者的意識」(consciousness-without-other)

由此,浮現了「孤獨」的面貌:是一種相對開放的意識狀態(可以是令人難受但也可能是愉悅的)

相對於寂寞、隱私、隔絕和疏離皆與他人息息相關,孤獨的意識較不受到他人關連的約制。

寂寞者渴望別人慰藉、被隔絕者意識到人被不同空間隔開、希望保有隱私者防範別人窺探打擾、疏離者感受著別人的排擠或漠然。--「別人」的意識無所不在。一種Consciousness of self-in-relation-to-other(他中有我的意識)。

孤獨solitude卻不大一樣,「別人」和「我」這兩極可能都會在此狀態中暫時引退。心靈和感官會從這兩端脫離,依附到其他事物上。

不過,這只是ideal type意義上的孤獨,幫助我們先釐清孤獨不必然是一種惡。而現實生活中,孤獨終究與寂寞和疏離,難分難解地交織一起。

孤獨可能涵蓋了寂寞和疏離的令人難受,但卻又不只如此、甚至又可能對立於此,變成是抵禦這些負面情緒的正面狀態。

例子:
Edward Hopper的畫一個人、兩個人、多人的、互動的、公共空間裡的孤獨
George Tice的攝影作品


Part 2. 自我與他人的銜接介面:孤獨的二元性

請回想先前提過的「恐懼原型」,其中關於自轉(保有自己)與公轉(迎合他人)的兩種原力拉扯。

我們想要被認同,又想要不同。對於寂寞或疏離狀態的抗拒、同時卻也對孤獨有所想望 其實就跟我們在這認同的兩端擺盪密切相關。

孤獨不僅使我們保有自我,也有相當重要的創造能量。不能獨處的人,相對來說會失去許多美好有趣的事物經驗。

孤獨是一種禁果,美味,但嚐了之後卻又引發各種不舒服感。

人想孤獨卻又苦於孤獨,而後者帶來的恐懼經常大於前者帶來的愉悅。於是人們放棄追尋孤獨的意義,直接把孤獨打成令人除之而後快的「寂寞」。於此,孤獨的多義性被窄化成單調難耐的寂寞或疏離。

然後,要去除寂寞,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找到對象、建立穩定關係。而對象之所以成為對象,是因為在對象的眼裡,人會看到自我。對象越能召換自我,則吸引力越強。

對象彷彿一面鏡子,我們一直不斷地面向他,其實是為了看見自己。如果有一天,對象離開,這面鏡子破了,我們就會無比痛苦,以為再也看不見自己了。但其實自己是在的,一直都在,與鏡子無關,只是你忘了。

練習不用照鏡子就可以明瞭自我的醜陋與美麗。能孤獨地面對自己而不感到惶恐,是一種真正的幸福。
只有孤獨(之喜)可以治癒孤獨(之苦)。


Part 3. 越熱絡,越疏離越寂寞,以及孤獨的超越可能
                              
時空壓縮、網路發達,我們生長在溝通往來超級頻繁密切的年代。但所有的創作品有一半是在與孤獨及其「近親狀態」(如寂寞和疏離)對話。沒有比這個時代更不孤獨的時代,但也沒有比這時代更孤獨的時代。

多數創作或研究終究都是孤獨的practice

或許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但你在欣賞有關孤獨主題的創作時,感受著創作者自身孤獨感的表現、甚或再現了你的孤獨時,就會有一種共振,使我們分享了共同的孤獨。當每一個「獨自」,「共同地」分享了這一切,其實就不寂寞。

共感的孤獨、或孤獨的共振,是很微妙地、抵禦寂寞和疏離感受的有效方式。你可以看到有人在孤獨中匍匐前進,是那樣的努力活著要傳達些什麼,於是你也被感染,長出了力量。

例子:

1. The Smith樂團
「Last Night I Dreamt That Somebody Loved Me」
「Haven Knows I'm Miserable Now」

2. 波特萊爾《巴黎的憂鬱》散文詩集(如其中的「人群」一篇)

3. Radiohead、以及Keith Jarrett與Bill Evans的爵士鋼琴獨奏

4. Erik Satie:法國印象派鋼琴作曲家
「Gymnopedie NO.1」裡緩步前行的孤獨感,並不令人不悅恐慌,反而異常溫暖。神秘主義色彩、孤寂卻放大的感官,他會把曲子名為「乾涸的胚胎」,或在琴譜上加註「彈得輕如握著一只雞蛋」、「如牙痛的夜鶯」。

5. 王丹出獄後流放美國,在哈佛所在的劍橋,2002年寫的一首詩:「拖鞋」。我在同一時間、於另一個劍橋也剛寫了一篇文「夜行巴士上的挪威森林」,彼時有一種很強烈的「保鮮膜裹身感」(一種透明而無法突破的隔閡感),孤獨共振著、呼應著王丹的另一首詩句:

「正午
我坐在無人的街上
沒有人知道我的來歷
霧氣逐漸散去
我異鄉人的身份逐漸清晰」

6. World's End Girlfriend的掙扎與救贖

「We Are the Massacre」

這個世界上的話說得太多了,也因此有太多攻擊、誤解和傷痛。話語文字沒有增進溝通,反而是造至了鴻溝。音樂成了就好的一種孤獨對話、一種最好的共感救贖。



Part 4. 孤獨作為一種下沈後的反彈

那些因為太快逃避孤獨、把孤獨化約成寂寞而不能好好面對的人,一直在找對象當自己的安心鏡子,終究可能無法像好好經歷過孤獨者一樣,生出強大的生命力量。

在孤獨中感到無比寂寞的人,就像是在黑洞一直往下掉,被恐懼所包圍。彷彿身陷於一種深刻的自溺,無限下墬而無力改變。

然而孤獨終究只能被孤獨治癒。

孤獨的四個正面意義:

孤獨會放大感官,非常直接地能與作品、自然、世界和自我對話。一個人孤獨時,感官會被放大,感受會變得敏銳。

一個人去旅行和一群人去旅行是有差別的,一群人去的話,你會注重關係,但一個人的時候,你會真正去感受那些事物,只剩下你和大自然及當地事物的對話。

一、自由

自己一個人散步,看人看物看世界、作某件有意義或感覺的事。完全的自由感,是非孤獨狀態所無法取代的。

因為孤獨,所以暫時停止社會角色扮演,所以無所拘束,彷如飛鳥。

可以根據自己所選擇的節奏與方式來做事情,是一種絕對的自律(自我規律與自我韻律)。

例子:
V. Woolf的渴望:《自己的房間》

二、回歸自我(嘗試接近自我)

自我非「絕對性的本然存在」。自我是相對逼近的、有待再發現和不斷調整的。就像是調收音機頻道。

反身性的思考(reflexive thinking)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深刻。眼前沒有任何鏡子,真真實實(也紮紮實實)地和自己說話。

我們可以大膽的說,一個沒有辦法忍受孤獨的人,它的反省力是差的。它沒法靜下來想想他到底是什麼,他真正需要什麼。

三、讓我們更容易融入自然與環境

孤獨讓毛細孔都張開了!細節會在孤獨時更加突顯,並彼此關連起來。

打破身體與自然的界線。我可以融合於自然,自然也可以融合於我體內暫時只有我和自然的關係,沒有我和人的關係。

四、靈感的誕生和創造力的增加

相對於工具性的討論(針對問題,一群人討論),孤獨是冥思與發想的前提。半夜工作如果是一種戒不掉的誘惑,就是因為孤獨像是一種催化劑。


Part 5. 小結

總之,面對所謂的孤獨solitude,不該將之簡化成寂寞與疏離的同義詞,而只想要逃避。相反的,孤獨可能是用來抵禦寂寞、甚至要拿來享受的狀態。

對抗孤獨的唯一方式,就是讓它成為構成我自身必然的一部份,並學會與之安然愉悅地共處。

如果孤獨意謂只是物理性的隔絕、或情緒上的寂寞或心理上的疏離,孤獨就是一個應該被解決的「問題」罷了。但孤獨不只是問題,也更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方式之一。

梭羅:「在這裡我總是獨自一人,但我並不寂寞。」

如果我們在人群中會感到寂寞、會覺得Lonely but not alone;那麼我們就該好好練習:獨處但不寂寞(Alone but not lnoely)

如果可以學會這樣的一種生命姿態,我們就可以比較勇敢地好好活下去。


閱讀書目:
Wieland-Burston, J.著,余德慧譯(1999)《孤獨世紀末》,立緒,頁1-198。
Koch, P.著,梁永安譯(1997)《孤獨》,立緒,頁19-128。
de Maistre, X.著,嚴慧瑩譯(2005)《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網路與書。
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2005)〈東尼瀧谷〉,收錄於《萊辛頓的幽靈》,時報。

[資訊]新日檢分五級 依難度計分

2007/12/18【聯合報╱記者高國珍∕台北報導】

今年有六萬多人報考的日本語能力試驗,預計後年改變題型及計分方式,由目前四級改為五級,滿分由四百分增為八百分,題數不變,但改為依難易度計分。新測驗預計後年三月先在日本國內試考,台灣目前尚未接到日方通知何時開始採用新制。

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日本語事業部試驗課課長金田泰明表示,新日檢仍為紙筆試驗,只改變出題及計分方式,外傳要加考口說測驗,純屬網路謠言。他希望推出的新考題,讓考生覺得更有應試價值,「敬請台灣考生期待!」

日本語能力試驗在台灣自一九九一年起舉辦,近三年每年報考的人數都成長六至七千人,今年更創新高,為六萬二千二百廿三人。未來題型內容改變方向為,測驗考生是否有獨立完成某事物之能力(task accomplishment),及是否能真正應用所學於實際生活(can-do statement)。金田泰明認為,舊考試規定考生要懂幾百、幾千個漢字,其實不夠,應了解日語因使用場合而有所變化的特性,才是真的學會日文。

新日檢將由原本的一到四級,改為一到五級,一級為最高級。新日檢在原本第二和第三級間再增加一級。對漢字文化圈的考生而言,漢字不是太大問題,但對不懂漢字的考生而言,由三、四級的約三百個漢字,下一步就挑戰有一千個漢字的一、二級,實是一大障礙,所以這多設的一級,難度介在二、三級之間。

計分方式方面,滿分由原本的四百分,增為八百分,題數不變,計分方式將如商用英語多益測驗般採等化計分,即以題目難度計分。如果十題中答對八題,不一定得到八十分,有可能得到七十九分,因答對的題目難度不同。

在台承辦日檢的語言訓練測驗中心綜合測驗組組長周素貞表示,今年七月舉行的一場外語能力試驗研討會中,日語檢定事業部部長嘉樹勝美發表的論文中,的確提到日檢將改變新方向,但是語測中心目前還沒有接到公文通知,何時改變暫時沒有時間表。

台灣考生 影響不大

日檢新制變更題型以及計分方式,台灣大學日語系主任趙順文認為對台灣考生影響不大,因為仍只考選擇題,不考口說及寫作驗驗,漢字本來就是台灣考生強項,平常心應考即可。

日檢新制主要是順應歐盟主辦之語言檢定潮流,例如仿劍橋英檢分為五級,等化計分、實際生活應用題型(can-do statement)則是向商用英語多益測驗(TOEIC)看齊。

新日檢在二、三級之間,增加漢字難易度適中的一級,趙順文認為,這是為了原本不懂漢字的考生而設,正體漢字是台灣考生強項,不用害怕。另外一些日文系都會設定至少考到二級才能畢業的門檻,增加一級,也可讓學生攻二級之前,先適應難度。

趙順文贊成未來加考口說、寫作題型,因日檢題型目前全為選擇題,測不出學生「輸出」日文的能力。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日本語試驗課課長金田泰明則表示,因技術問題,短期內不會加考口說、寫作,但這類題型的確有在考慮中。

[人生]王文華:相依

◎撰文:王文華
刊載於2007.12.19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十一月的清晨

十一月下旬,下雨的清晨,我看到窗外的彩虹,幾分鐘後,它消失了。

十一月下旬,下雨的清晨,我聽到朋友過世的消息。幾個月前,大夥兒還有說有笑地吃飯。那些笑聲,幾個月後就消失了。

彩虹和朋友,讓我想起「無常」這兩個字。

「無常」,是佛教的觀念。我不是佛教徒,但也慢慢體會到人生無常。年紀越大,工作越來越像馬基維利,但心境卻越來越像釋迦摩尼。

得道高僧,看透人生無常,不會因為緣起緣滅而有任何情緒。但我沒到那境界。我總是為了緣滅而驚訝、失落、甚至憤怒、悲傷。

這幾年,五個朋友陸續走了。聽到消息那一刻是驚訝,幾個月後慢慢平復。但死亡真正的力量,在幾年後,當我不小心看到一張合照,才完全顯現出來。

死亡,像顯微鏡中的影像慢慢聚焦,最後又大又清晰地呈現在眼前。生命,開了一個大玩笑。死亡,最後很招搖。

我無法接受無常,因為我一向是「常」的信徒。哪個在學業、職場、情場上奮鬥的人不是呢?我們相信人生有一種常態的規則,比如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多行不義必自斃;有情人終成眷屬。在「常」的世界,只要頂天立地、不斷累積、動心忍性、用盡氣力,勝利總是你的。成功,屬於堅持到底的人。

朋友陸續離開後,我知道那並不總是真的。

或許「常」的世界真的存在,但它就像夜店一樣,到了某個年紀,你待在裡面會格格不入。也許你曾經是吧台美女,但如今已經沒有人要請你喝馬丁尼。

「常」的規則

堅持到底,當然有成功的例子。特別是當一個人因為堅持到底而成功時,媒體會大幅報導。一件事被報導多了,就變成真理。

但有很多堅持到底的人,死得很慘。因為死了,所以不會受到媒體注意。

也有一些成功,完全是運氣。但成功之後,會回過頭來編織一些合乎主流價值的成功原因。這種硬掰不難,我常幹。世人通常,也不會拆穿。

成功如此,失敗也是這樣。失敗的人未必一定愚笨或偷懶,有的也天天加班。但因為失敗了,有興趣研究他們的人不多。隨便一句「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就把他們蓋棺論定。

但讀過項羽的故事的人,都知道他也是英雄,他也很努力。

大家喜歡傳頌「堅持到底會成功」、「愚笨偷懶會失敗」,因為這邏輯簡單易懂,也合乎從小受到的教育。相信它,皆大歡喜:老師管學生比較容易,學生不出去玩比較甘心。

「常」的規則帶來安全感。我們知道它們可以複製,任何人只要遵循就會成功。當然不是每個人因此就會奮發向上,但至少心裡都想:哪一天我決定要努力了,老天不會辜負我。

沒有人告訴我們:人生,不是一個直球。用力揮棒,還是可能落空。

愛情無常

「常」的規則,在學業、事業上未必適用,在愛情、婚姻中更難成立。

我曾經真心誠意、越挫越勇地追過別人,最後並沒有好結果。別人曾經真心誠意、不畏艱難地對我好,我並沒有特別感激。我說「沒有好結果」,並不代表我們沒有在一起,我們在一起了,起初也很快樂。有那麼幾個月,「常」的規則發光發亮,我抱著她,慶幸自己咬緊牙根、沒有輕言放棄。

牙根咬久了,會顏面痲痺。千辛萬苦得到的愛情,麻煩不下於維修飛機。我追到了班上最漂亮的女孩,那一天我是班上最快樂的男生,但接下來一年,我是班上最沒有安全感的男生。門外,比門內,更為寬廣。做好友,比做男友,輕鬆得多。好友,負責安慰,和談心。男友,負責接送,和猜疑。

千辛萬苦得到的愛情,有時要靠千辛萬苦的後續情節來養活它。否則終於在一起後,每一天都是反高潮。羅密歐與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他們故事的美,就在於沒有在一起。若是在一起了,每天的柴米油鹽,怎麼比得上同仇敵愾的戲劇性?沒有雙方父母要反抗了,最後反抗的,就是對方。

借力使力

愛情和事業都無常,並不代表每天就窩在家裡,不要努力了。

還是要出門,當然要努力。但要借力使力、順勢而為、行雲流水、事半功倍。

「努力」本身不一定是辛苦的。愚公移山式的努力很辛苦,但用一根槓桿舉起世界的努力很輕鬆。

努力也未必要達到什麼目的,努力本身就是樂趣。運動,不一定是為了減肥。打一場籃球過程中的快樂,就值得我們下場。調情,不一定是要結婚。調情過程中的樂趣,讓我們感覺依然年輕。

還是要努力,但把每一分力氣,用在最能發揮槓桿作用的點。並且享受這舉重若輕的過程本身,而不要在意舉起的世界,能帶來多少名利。

啊,這講起來容易,我的功力,不到萬分之一!

相依

要省力氣、發揮槓桿原理、享受過程、不問結果,都是因為:結果是無常的。

結果是無常的,為了不要被無常玩弄於指掌,我們要在自己能掌握的小小範圍內自得其樂。這樣當我們在乎的東西不會實現或突然失去時,我們才不會因為把整個人生都寄託在那個東西上,而感到全盤皆輸。

只要有一口氣,就不算全盤皆輸。無常可以帶走一切,但它在帶走你之前,你還是可以跟它調情。

自己能掌握的小小範圍,就是自己設定的目標、對待目標的心態、和追求的方法。在這範圍內自得其樂,就是把這三樣東西弄得自給自足、輕鬆有趣。就像玩大富翁,最後贏不到一分真錢,但玩的三小時你一直是笑臉。

玩大富翁,總要有其他同伴。所有玩的人,有一種「相依」的感覺。

「相依」,不一定要「相守」。在無常的世界,「相守」是不可能的。我會愛上別人,她會愛上別人,死神會愛上我或她。

無法相守,但求在交會的片刻,短暫相依。

太陽光和天空中的水滴相依,於是產生彩虹。我和女友在生命中某個關口相依,於是產生愛情。

志同道合的夥伴相依,於是開創了事業。父母和懷抱中的嬰兒相依,於是產生家庭。

太陽光和水滴、我和女友、夥伴與夥伴、父母和嬰兒,這些關係都不是擁有、而是相依。如果人生真是無常,而我又把這些關係看成擁有,那我注定不快樂。因為失去擁有的東西會非常痛苦。我擁有的東西沒有了,就像少了頭一樣,活不下去。

如果把這些關係看成相依,那麼當我失去了,就像少了避雨的屋簷,我只是淋濕,還是可以活下去。要嘛就在雨中獨行,要嘛就找另一個相依的地方。

相依,但不為命。命不能寄託在自己以外的東西,因為無常會剝奪任何自己以外的東西。嘿,無常甚至能隨時剝奪自己。

相依,只是陪伴。人生是無數的Journey。有緣,在某一段Journey我們走在一起。讓我們好好珍惜、用心經營。我牽你的手,你靠我的肩,一路上的豔陽或風雨,一起享受。我不能控制你,你也不能擁有我,能走多久,誰也沒有把握。

也許到了某一個轉彎處,你遇到了別人,或我想走一條你不願走的路,我們就暫時分開。給過對方的都是真的,而且在分開後感覺更真。分手那天也許有彩虹,也許沒有。未來也許會巧遇,也許不會。巧遇,是福份。永別,是本份。

面對無常,可以像等捷運。你不會去查時間表,也不會堅持要坐哪一班。到了車站,就等。車來,就上。錯過了,不會沮喪,下一班很快就來。搭上了,也不致於太高興,這一班可能擠得像沙丁魚。車上的人來來去去,有的你喜歡,有的你討厭。但沒關係,你有你的目的地,他們只是過客而已。

無常,通常令人感傷,因為我們大多是在生老病死時才感到無常。但無常,也會帶來像巧遇般的意外驚喜。幾年後,我和她在捷運站見面了。她沒有化妝,眼角露出淡斑。我的朋友剛過世,我在平地上覺得暈船。我們在捷運站的石椅上坐了一下,她一句安慰的話都沒說。我只是用左肩輕輕地靠她右肩,與她相依一下而已。

捷運站外面,彩虹生了,彩虹滅了。朋友來了,朋友走了。與她相依的感覺是不是愛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就是我要的東西。那種東西能不能到法院公證,然後變成20桌酒席?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就是人生最豐盛的一桌宴席。在這席中,我們不乾杯,只隨意。不用力,只用心。人生無常,我不相信任何真理。此刻最真,所以我決定與她相依。

[murmur]關於未來

別人眼中、口中認知的我,撇除感情的區塊不談,是個還算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但,現在的我似乎陷入了一種未來去向的無限迴圈,很多朋友都以安慰的口吻跟我說:「別急,先把兵當完吧!」,面對這樣「未知的焦躁」。。一直去想好像很蠢,但...身上還背負著幾十萬的就學貸款,當初高中信誓旦旦向家裡保證會考上國立大學的「報應」。就很難用一種很豁達的態度去看待,它是現實的包袱,我說。

該當的兵還是要當,欠國家的遲早要還,現在的我還沒有時間去想這些未來的事,還是好好通過結訓的鑑測再說吧!我說...

[當兵]役期縮短為一年 國防部公文

國防部 令
機關地址:
傳 真:02-2382xxxx
承辦人及電話: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96年12月20日
發文字號:睦瞻字第0960003348號
速別:最速件

主旨:國軍義務役官兵役期自97年1月1日起調整服役役期為1年,請照辦!

說明:
一、依行政院96年12月19日院臺防字第0960055510號函辦理。
二、為確保全案順利執行,維持部隊戰力,請各單位賡續辦理擴大志願人力招募、有效調配高低專長、堅實部隊訓練、強化應急戰備兵力、落實一級輔導一級制度等各項具體措施,掌握執行成效,並確實宣達週知所隸(督導)單位及官兵,務期確保部隊穩固,維持國軍戰力於不墜。


--------------------------↑源自於國防部人力司公告---------------------------



國軍義務役官兵97年役期調整退伍作業規定
96.12.21選道字第09600017996號令
一、依據:
(一)行政院「現行兵役制度檢討改進方案」。
(二)行政院民國96年12月19日院臺防字第096005510號函核復「國軍義務役官兵暨替代役役男自97年1月1日起調整服役役期」案。
(三)國防部民國96年12月20日睦瞻字第0960003348號令「國軍義務役官兵役期自民國97年1月1日起調整服役役期為1年」。
(四)陸海空軍兵籍資料管理暨查證作業規定。
二、目的:
配合行政院「現行兵役制度檢討改進方案」及「精進案」實施期程,並前瞻國軍兵役制度採「募兵為主」募徵併行制,未來在人力需求結構上,逐年增加募兵之比例,兵原徵集需求降低,為有效運用人力,適時縮短服役時間。
三、實施對象:
97年1月1日以後仍在營之義務役預備軍官、預備士官、常備兵(以下簡稱義務役官兵)。
四、實施方式:
(一)原則:
1.義務役官兵不分軍種兵科,於97年1月1日起,服役屆滿1年即退伍。(依實際情況有不同之提前退天數,惟需以97年1月1日為生效基準日)
2.義務役官兵可折抵曾於高級中學等以上學校修習且成績合格之軍訓課程、大專學生寒暑期集訓、其他得折算義務役役期之時間(以「日」為計算單位)、及提前10個月退伍時間(以「月」為計算單位)。
(二)計算方式:(詳如附件)
1.提前退伍日期以97年1月1日為基準。
2.以1年10個月為基準役期,先行核算出法定役期期滿退伍時間。
3.扣除可折抵之軍訓課程、大專學生寒暑期集訓、及其他得折算義務役役期之
時間。
4.再適用提前10個月退伍方案。
五、作業要點:
(四)97年1月1日以後應予回役之停役人員,由原隸屬人事權責單位核算應補服之役期(應扣除提前10個月退伍及折算役期),未滿3個月者,由後備司令部依「常備兵回役免予回役處理辦法」核定免予回役。
(五)義務役官兵於97年1月1日以後提前退伍之退伍旅費,以97年度預算支用。
(十)遇有戰況發生時,除本部以命令下達外,准由戰區指揮官權宜停止提前退伍作
業,並報請各司令部及國防部核備。
----------------------------------------------------------------------------
附件
提前退伍役期折抵計算方式及範例說明
一、配合提前10個月退伍自97年1月1日起實施,故核算可提前退伍之「10個月」時間標準為以整「月」計,凡提前退伍未滿10個月者,依實際提前退伍月數計算,破月時間以日數計。
二、某甲於96年1月10日徵集入營,並於97年11月10日法定役滿退伍(1年10個月),扣除大專集訓28天、軍訓課程30天後,原應於97年9月13日退伍,經適用提前退方案後,可提前於97年1月1日退伍。
三、某乙於96年3月1日徵集入營,並於97年1月1日法定役滿退伍(1年10個月),惟其為國中畢業無可折算役期,經適用提前10個月退伍方案後,可提前於97年3月1日退伍。
四、計算公式:
入營日期+法定役期-可折抵役期天數-提前退伍時間=退伍日期

--
終於等到公文了 :p

您的退伍生效日期是:2008年9月12日零時零分
今天是2007年12月23日,是您入伍的第74天

距離退伍還有264天, 也就是22772140,經過了21.7903%

一百天還有26天,準備到哪裡去慶祝?
及格還有129天,欠國家的總是要還的
還有291天才過一年,撐下去就是你的!
破百還有164天,請耐心等待
什麼都是假的,平安退伍才是真的

[好文]慢新聞 回到閱讀和思考原點

中國時報 2007.12.23 
江靜玲/倫敦

過去兩年到三年間,英國報業發生很大變化。傳統英國質報,從《獨立報》開始,《衛報》和《泰晤士報》,紛紛改頭換面。

《獨立報》率先以小報開數發行,《泰晤士報》跟進。《衛報》秘密策畫實驗後,以全新的柏林版面貌上市。仍堅持以傳統質報大報方式出刊的《每日電訊報》,雖未變裝,卻指派了年僅38歲、小報出身的李維斯擔任總編輯,徹底顛覆電訊報的編採文化。

不論內容或版面改革,或人事更易,這些英國傳統質報面對的壓力,與全球其他平面媒體是一致的,在資訊爆炸的e時代中,所面臨的挑戰和問題,讓大家的士氣都很低落。

大量快速訊息 不乏垃圾充斥

「記者和新聞報導的位置在那裡?」《每日電訊報》的資深國會記者為配合報社編採新政,抱著隨身電腦,趕發給該報電子報的新聞後,還要錄製語音,這時還沒開始替報紙寫稿,這位老兄已疲憊不堪。李維斯主掌電訊報後,期望吸引年輕讀者,全力拓展網路和電子報,線上記者個個有苦難言。

e媒體、新科技,大量快速的訊息,甚至所謂的《公民新聞》(citizenJournalists),真的可以取代傳統新聞報導嗎?傳統新聞報導當今價值何在?最重要的是,新聞報導和記者都非得被迫跟著如此大量快速的資訊而滾動嗎?

有垃圾食物,當然也有垃圾新聞,現在在倫敦搭地鐵,每天可以拿到三份免費報,《地鐵報》、《倫敦報》和《倫敦Lite》,裡面有許多訊息圖片和八卦,大家看畢,隨手一扔,造成紙張滿地的困擾。

為什麼沒有人把這些免費報帶回家呢?英國《快報》前總編艾德斯認為,答案不在這些報紙是免費的,而在於「沒有什麼值得帶回家仔細閱讀或與家人分享的內容」。

「資訊、圖片,搭車無聊,看看就可以扔了。」艾德斯因此從一年半前開始著手規畫一份免費質報。在平面媒體一片不景氣中,他這種反其道而行的作風和企圖,令人側目。

「就是簡單地讓大眾回歸到閱讀和思考的軌道上。」艾德斯的觀點,逐漸獲得回響。《慢新聞》運動便是其一。

「慢新聞」(Slow Journalism)這個名辭今年十一月出現在《衛報》,引發諸多討論。《慢新聞》的靈感來自由義大利發起的「慢食」(Slow Cooking),及其衍生出的「慢活」(Slow Movement)。

慢一點想一下 新觀點獲回響

「『慢新聞』涵蓋的不僅是深度新聞報導,還有具有思考空間的專欄與寫作。」四年前在《金融時報》率先開設「慢道」(Slow Lane)專欄的艾爾斯表示,他的讀者從僧人到百萬富豪,最終回到的都是閱讀和思考的原點,「我們是不是可以花一點時間想一下看到的資訊,慢一點回應接收到的訊息」。

實際上,《金融時報》也是英國目前上市日報中唯一沒有周日報的媒體,僅在周六出版一份《周末金融時報》。《金融時報》未出周日報固然與股市休市有關,但它的周末版在文化藝術和生活的深度報導,遠超過英國其他周末媒體。根據《周末金融時報》編輯戴維斯,許多固定讀者,周六買一份報紙,可以享受整個周末。而在幾乎都賠錢的英國周末報中,《金融時報》反而一枝獨秀。

因調查英國航宇系統(BMI)軍售沙國案,獲得新聞調查獎的《衛報》記者連甫和伊文斯也認為,在什麼都求快速的時候,新聞記者和讀者都需要有「慢一點」警惕。

「慢一點」和「想一下」,不僅是支持「慢新聞」運動者的主張而已。連在英國報業間發起電子報大戰的《每日電訊報》總編李維斯,最近也坦承「報紙仍是未來」。在訊息混沌、揣測紛云,電子郵件充斥的世界,李維斯認為,人們最後終究要問,「是不是有一批真正的聰明人可以告訴我 ,什麼是我該知道的?」


--
強調「自慢」好像變成一種新興的全民運動,可是,能把腦咀嚼過後的產物結構化也是另一項關鍵!

[文學]法蘭克學派 。孫梓評

  ──別人愛你,你要誠實


  。frankincense;乳香
  你們在那裡跳舞,一個盒子裡面
  用眼睛望著彼此。
  直到有人說:中場休息
  你們才卸下注視

  我打開盒子,跨越了幸福的範圍
  打翻曾經收拾好的時間
  在祝福的售票口,廉價典當自己的臉
  從此以後
  我們一起在盒子裡跳舞,有三個人
  吃餅乾、喝咖啡
  同心協力點燃蛋糕上的蠟燭。
  當你只是轉過身去
  假裝要將我扔棄


  。Frankenstein:毀掉創造自己的人的怪物
  街道在雨中變軟,漸漸地
  排練幾種相遇的可能
  世界緩緩,朝你的方向崩塌

  比霧還重的夜間航行
  光線彼此說謊
  記住的一切都已流逝:
  你卻微笑小跑步
  在風裡實現幾乎不可能的擦身

  麵包樹在雨中變軟
  你變成你們。悲傷彼此隱瞞
  我練習同一句短暫的哭


  。Frankenfood:基因改造食品
  然後我們一起瀕臨著海
  在危險的八月發誓:絕不互相傷害。
  只有爬過愛玉樹的人才知道
  那一夜,有月光的潮濕風景裡
  幾枚笑聲的鈴鐺,如何輕鬆繫上
  時間分解之後
  比檸檬甜,比糖水緊密
  還可以容我們攪拌。


  。frankly:率直地
  去有魔術的地方找你:
  割下耳朵煮一鍋糖
  群鴉飛過有餘溫的椅子
  你在田埂燃燒的末端
  遙遠地把手上的書信丟棄

  黃昏的蝙蝠仍啣來薄雨
  打開衣櫃找不到合適的天氣
  或者。就只穿一雙鞋
  透明而輕便地出發
  我將遺失名字,電話,以及
  一瓣你咬過的甜瓜


  。franklinite:鋅鐵尖金石
  每一事物都蒙上了薄薄塵埃
  包括無法碰觸的本質
  以及你的意志

  夜晚,人們團聚齊坐
  進食、微笑,交談
  卻不提及你。
  你是一個龐大的缺口,一直
  存在著:無形

  但我膽敢在斑駁的夜牆前
  以哭泣敘述你──
  泛開糊掉了的句型,不能完整
  一個故事。


  。Frank:歐洲人(地中海東部諸國用語)
  習慣攤露的小販,把昨夜料理的
  幾款肉身擺放整齊
  失去體溫的茶
  喝起來有一種坦白的橘澀。
  你喜歡把一段段的自己晾起來
  夾扁了微笑,青春髮絲
  冬日戀人贈的長圍巾
  (那時你並且瘦些。)
  你從不停止這樣間接的閱讀
  曾給過他的,始終冷藏一如那年
  草叢裡的螢光

  我在房間裡巡邏,與小販議價
  掌心握有幾個模糊的停格
  或許,可以換你一張紀念照


  。frankness:坦白
  不要在走道上逗留
  不要在屋內開傘
  線索潮濕呢,就找不到兇手。

  有幾道薑絲般的陰影,此刻
  還在齒間穿梭:帶著氣味與破壞企圖
  經過最私密的游泳
  下一刻,就要招供

  不要在眼睛裡逗留
  不要在夜裡口哨
  小偷成群結伴,在床邊堆城堡。
  我把燈開亮了。
  我把門關上了。
  我把酒喝完了。


  我在房間裡巡邏,與小販議價
  掌心握有幾個模糊的停格
  或許,可以換你一張紀念照


  。frankness:坦白
  不要在走道上逗留
  不要在屋內開傘
  線索潮濕呢,就找不到兇手。

  有幾道薑絲般的陰影,此刻
  還在齒間穿梭:帶著氣味與破壞企圖
  經過最私密的游泳
  下一刻,就要招供

  不要在眼睛裡逗留
  不要在夜裡口哨
  小偷成群結伴,在床邊堆城堡。
  我把燈開亮了。
  我把門關上了。
  我把酒喝完了。


  。frank:使(人)來去自如
  我們形同虛設──

  但樹椏試著喜歡
  每一葉的不告而別。


  。franking machine:(在郵件上蓋印表示郵資已付的)郵資機
  虛構的夜間郵局
  有人拿著拆信刀遊行
  星星承受不了過多抗議
  紛紛墜落在你的眼裡

  倘若一切都已敗壞
  等同於黑暗之海
  雨夜,郵差開始哭泣
  我的身體還有你:留下的戳記
  你的郵票,已過了保鮮期

  摩斯電碼滴滴答滴
  我們被允許複誦彼此的機密
  把時間複數小心藏起
  摩斯電碼滴滴答滴
  摩斯電碼滴滴答滴


  。franklin:擁有世襲不動產者
  把你摺疊起來,我穿上一件衣服穿上一件制服
  再穿上一個字母,把發生過的摺疊起來,我
  沒有遮蓋我沒有坦白我沒有遮蓋,把放大的縮小之後
  我影印時間我影印字眼我影印標籤,把離開的
  留下來,我留下來穿一件衣服再離開

  把袖子摺疊起來,你握過的手你握過的手我握過
  的手,把走完的路摺疊起來,有海浪嚎叫的聲音
  有偽裝魚類的聲音有咖哩夜晚當背景,把時間的安排
  摺疊起來又打開,我爬上方型的高塔,轉了三十三個圈圈
  留下方型的線索,你撿起來,你剪起來。

  把房間摺疊起來,我打開棉被我打開機會我打開
  情節,把失焦的廢墟摺疊起來,垂掛的牛首
  哭泣敵對的死去,把沈默摺疊起來,你可以從棉被裡
  偽裝陸地,你可以重疊每一座高塔的順序,把距離
  摺疊起來,你可以穿上衣服再離開。

--
很喜歡這種延伸式的創作!

[好文]無印良品 。李明璁

2007/12/22
中時、三少四壯集

這幾年,把「無印良品MUJI」描述為「相當具有日本性格(Japaneseness)」的講法──比如,將其簡約素樸的設計風格,與傳統的虛空禪學或留白美學扣連起來──幾乎成了一種無庸置疑的通俗論述。而身為一個「無印良品」的愛好者,自己原先也接受了這樣的詮釋,但最近,我卻開始有點懷疑。

把某種受到市場歡迎的成功設計,簡單化約於出產國的文化內涵,就像過度放大了創始者的英明遠見、或資本家的精心算計等,對一個社會學家而言,其實都是不可承受之輕。或許,所有不斷將「無印良品」本質化成「日本風格」的說法,其實都只是一種後設的論述,一種我們對某個美好世界想像的投射。

正因為在日本或其他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無印的良品(無品牌的好東西)其實難以生存立足,「無印良品」才能逐漸成為有對應召喚力量的符號,把大家都給吸引了進去,並且共同參與營造屬於它神話的行列。然而弔詭的是,真實日本一點也不無印(多數人相當迷戀品牌);且良品的代價越來越不便宜。

科幻小說大師William Gibson就曾說:「MUJI是一個最能具體說明虛擬世界之真實價值的典範,因為它持續展現著實際上並不存在的日本」。他本人相當迷戀「無印良品」的牙刷等各類生活雜貨;而在其得獎近作 「Pattern Recognition」裡的主角,更是個對時尚品牌極度敏感、卻只願穿著無印之衣的矛盾同體。

事實上,在1980年誕生的無印良品,和現在我們所消費的「無印良品」,也已經產生根本上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變化了。其原初的概念,是藉由簡化生產過程及省略行銷活動,嘗試製造質好卻低價的商品。「有理由而便宜」,是當時的首創文案。所以,一開始的確是幾乎「沒有任何設計」的樸質用品。

在那個即將迎向泡沫經濟榮景的年代,都會中產階級以「填滿再填滿、包裝再包裝」的炫耀性消費來彰顯自我、定義美好。人們普遍認為:「少即無聊」(Lessis bore) 。可以想像,「無印良品」大膽地訴求以內容本質、用未經漂白的淡褐色素紙作為標籤及包裝素材,其實是場「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觀念戰役。

十年後,「無印良品」贏得了自己作為一個強大品牌的位置,但卻相當程度地輸掉了自己樸素的原創概念。它從「真的沒有設計」轉變成「設計中的設計」,一種讓人們以為簡單設計的複雜設計。「少即是多」則確立為一種新型態的分眾訴求,與初始的素樸構想開始分離,從而長出「與日本美學契合」的新論述。

「一無所有中蘊含所有」,設計大師原研哉這麼概括形容「無印良品」;在我看來這其實既是頌辭又是警語。此意志體現於他們的經典海報──什麼都沒有就只剩一望無際的地平線和一個微小人影──簡直就是廣告的極限。在這裡頭,所有的物件消失了,只剩下「無印良品世界」這類烏托邦的想像,幽微地經由讚嘆的凝視進駐了我們身體。

不再是眼花撩亂的物及其台詞,「沒有符號」就是唯一的符號,虛構即真實。「虛空」(emptiness) 的意象是只超大容器,極具誘惑力,讓人掏心掏「費」地,DIY 將個別慾望灌注其中。

最終,「無印良品」四字不只是名字,更是關於行銷工作的全部。而消費的我們,其實都是幫「株式會社良品計劃」完成文案書寫的員工,只是我們不但沒領薪水,卻還因此花掉了薪水。

[好文]我日用糧 - 李家同

from 聯副電子報 【2007/09/15 聯合報】

老張在吃飯的時候,注意到牆上掛了一張標語,「請給我們我日用糧」,老張的老毛病又發了,他問我這是什麼意思,我說這是耶穌親自寫的祈禱文。這下老張的問題就更多了……

我的老同學老張是一位非常能幹的人,在矽谷他算是很有成就的了,每次我去美國,一定會去找他,他也常常帶我去他的俱樂部吃飯,對我來說,吃這種飯,真是受罪。首先,我必須穿西裝,打領帶。然後必須吃那種毫無味道的洋餐,我最怕吃血淋淋的牛排。在那些講究的餐廳裡吃的牛排,每塊又都奇大無比,我吃了一半,已經飽了,而且肉已經冷掉了。可是老張好像習以為常,無論多大的牛排都可以吃掉。

老張住的房子並不大,可是據說是在矽谷的好地段,他家在一個小山上,坐在客廳裡,不僅可以看到一個山谷,還可以看到一個湖,湖邊是一個綠草如茵的高爾夫球場,到了黃昏的時候,坐在老張的客廳裡,從大玻璃窗看出去,簡直舒服得難以想像。

我有時會埋怨為什麼我們不去一個小館子吃碗麵,老張的理由是他已經付了俱樂部的月費,不去白不去,而且小館子附近又沒有停車場。其實這些都是藉口,老張已經習慣了奢侈的生活,你叫他去小館子人擠人,他受不了的。

老張之所以能在事業上如此成功,當然有其原因,我認為他最大的優點是好問。每次見到我,必定問我好多問題。比方說,他會問台灣的某某公司最近狀況如何,某某公司為何如此賺錢?為何某某公司最近好像一直在走下坡?老張不僅對企業的發展有興趣,他對新的技術,甚至古老的歷史、文字等等,都喜歡問。而且他的問題常常很難回答。

但是老張畢竟老了,有一次,他因為工作壓力太大而大病一場。醫生勸他休息。他決定退休,反正他錢多得不得了,早就可以退休了。

我又出差到美國了,這次老張和我從聖荷西坐上火車去舊金山玩,在舊金山四處亂逛,一路上不用找停車位,忽然發現舊金山的街景多美,而且多適合我們散步。我們走了一陣,發現中午到了,開始找飯館吃飯。走著走著,看到一座天主教堂門口掛了一個牌子,牌子上寫了「湯與麵包」。老張好奇心又來了,進去以後才知道這個餐廳專門供應湯、麵包和水果給街上的流浪漢吃。湯是肉湯,裡面也有相當多的蔬菜,熱騰騰的,水果當然是普通的水果,但也是新鮮的,麵包就不一樣了,全是才烤出爐的法國麵包和俄國黑麥大麵包,香味撲鼻而來。我和老張都想坐下來吃它一頓。

管事的修士主動邀請我們進去,他說我們也可以吃,流浪漢當然不用付錢,我們不是流浪漢,吃了以後,希望捐一點即可。老張二話不說,立刻拿出幾十元美金作為捐助,我們就坐下吃湯與麵包了。吃到一半,那位修士拿出一個小喇叭,吹奏了兩首歌,第一首歌是美國人都熟悉的〈當聖徒來的時候〉。這首歌有點爵士風味,用小喇叭吹奏,特別有勁,聽得我們十分陶醉。吃完以後,我們兩人都發現,有肉湯、麵包和水果可吃,我們已很滿足了。

老張在吃飯的時候,注意到牆上掛了一張標語,「請給我們我日用糧」,老張的老毛病又發了,他問我這是什麼意思,我說這是耶穌親自寫的祈禱文。這下老張的問題就更多了,他問我耶穌講什麼語言,我告訴他耶穌所用的語言叫作「阿拉美語」,是中東地區的一種土話,至今敘利亞南部的一些小村莊裡仍有人講這種話,而且他們都是基督徒,念這段祈禱文的時候仍用阿拉美語。

老張對這篇祈禱文大感興趣,問了一大堆問題,我有的也答不出來。尤其使我不知如何回答的是為什麼耶穌在祈禱文中用了「日」(英文是daily)這個字,我說我實在弄不清楚。在我看來,我們每天都要吃飯,所以耶穌就用了「日」這個字,表示每天的意思,沒有什麼特別。我當時的感覺是老張真太喜歡亂問一通了。

這是兩年以前的事。前天,我收到老張的信,才知道老張已經回台灣定居了。他的新居在苗栗,我立刻去找他,發現他的新居和他在矽谷的家簡直有天壤之別,新家是一間公寓,大約只有三十坪左右,裡面的陳設倒是很舒服,但是毫無氣派。客廳沒有落地大玻璃窗,也看不到什麼湖和高爾夫球場。

老張太太燒了雪菜肉絲麵給我們吃,還有一些小菜。我是滿心歡喜,因為我想起了當年他請我吃的牛排大餐,餘悸猶在。吃完飯,老張忽然又洋派了起來,請我喝了一杯咖啡,他的咖啡機倒是很講究,好像這是他唯一講究的東西。

我忍不住問老張為什麼決定回台灣過如此「簡樸」的生活,老張告訴我全是因為「我日用糧」的原因。他對「日」字困惑不已,最後又去那間天主教堂吃飯,飯吃完,他問那位修士為什麼耶穌會用「日」這個字。那位修士二話不說,拉他進入一間辦公室,打開電腦,找到了一個投影片檔案,這個檔案的名稱是「我們沒有我日用糧」,裡面每一張投影片都是世界人飢餓的人骨瘦如柴的照片。尤其令老張難過的是孩子因為飢餓而大肚子的照片,他只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但他說他立刻瞭解耶穌說「我日用糧」的意義,這句話是指我們不應該向上天祈求過多的東西,只要求得每天所需要的食糧就夠了,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不得溫飽。對於老張來講,「我日用糧」中間的「日」字意義非常深遠,當基督徒念這句祈禱文的時候,應該同時想起那位修士給他看的話:「我們沒有我日用糧」。

老張發現自己有了太多用不完的錢,他的孩子也都爭氣,個個有好的職業,因此他賣掉了在矽谷的房子,其實他在美國其他州也有房子,這一概都變成了現金,他留下一小部分,其他全部捐給了窮人,他告訴我他只需要「我日用糧」。

我常常被老張問倒,現在,我要反攻了。我問他,如果你早就知道「我日用糧」的意義,難道你會只拿微薄的薪水嗎?我知道老張一輩子薪水都極高,叫他只拿低薪,乃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故意找他的麻煩,看他如何回答。老張說薪水高,代表能力強,拿高薪,並無不對。但他認為人賺了很多錢以後,世人已經知道他很厲害,他又何必死抱著財富不放呢?他大可將他賺來的錢捐給窮人,自己只要能過溫飽的生活,就可以了。他就覺得他當年幸虧賺了好多錢,高薪多多少少滿足了他的虛榮心、事後可以使很多窮人受惠,一舉兩得也。

今天,我早上去望彌撒,當我念到「請你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的時候,想起了老張。世界上,總有數以億計的基督徒每天都很熟悉「我日用糧」這個名詞,可是有誰像老張那樣地能解釋這個名詞的深沉意義呢?我敢說,我們其實早已豐衣足食了,所以我們祈求的絕對不是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糧而已,我們更懶得想有人根本沒有日用的食糧。

--
這是一種我自稱為"後成功行為"的作法,現在的我,相對於他們來說,還是自私的。

[文學]記雨中的畢業典禮。鯨向海

  我只是想要跟你說
  一切還是有希望的,儘管
  為著我們是如此的朋友
  我只能告訴你
  連我自己也不確定的這些
  但大雨終於降下來了,雨便是這樣
  夾在許多詩歌和髒話的中間
  似乎有些永恆
  可以就這麼滴中衰朽的手掌
  失去光和熱的,曾經那麼溫和的臉孔
  因此彷彿願意再次相信
  依舊有人在遠方,永不放棄地
  尋找著我們的下落。

2007年12月16日 星期日

[男女]「女友跟別人睡同一張床沒發生事情」回應文

作者 NgukD (丁叮) 看板 Boy-Girl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想法一樣,但我在這裡要跟這篇文的作者說:
你的質疑是對的。
你的假設也確實存在。

男女之間,有很多事並不是自然而然,而是「有意」的讓它發生。

很多男人喜歡有男友的女生,即使對方有男友還是喜歡接近她。
接近的表面理由是:追不到當朋友總行吧?
心底的真實理由是:成為朋友的話,說不定有機會一親芳澤 ......

這是很多出軌故事的伏筆。

至於有男友的女生,對於向自己表白的男人,
只要對方的條件不是太差,心底多少有點虛榮,並存有某種程度的內疚。
明明對方條件那麼好,卻還苦苦的喜歡自己。
若不是有男友了,對方也可以考慮吧?

當自己獨處時,這些想法,即使蜻蜓點水,也會掀起點點漣漪。

於是,已經不能接受對方感情的自己,是怎麼也不可以再做出傷害對方的事。
所以對方的要求,像是吃飯逛街,總是輕易的被答應。

就是朋友嘛 .....女生給自己的表面理由。
實際上,是想消彌拒絕對方的內疚感。更何況對方待自己那樣好,
不是男友的他還這麼疼自己,拒絕的話,或者說不,也太不近情理了 .....

於是出軌的局就這麼佈好了。

接下來就等兩個人升溫後的某一次獨處。
女人們其實明白可能會發生什麼事。但分成兩種。
一種會自欺欺人,她告訴自己:
不會的。我會控制一切。我是多麼的愛男友。我跟他只是朋友。
於是她就用這種心態讓自己一直處在兩人獨處的局裡。

另一種女人是玩火型。她知道情況可能會到什麼地步,但她放任演變。
她想看看對方會怎樣,到時候再順勢對應。她也許會設下某種底限,
但這種底限會輕易因氣氛而搖擺。

男人到了這時總是有心機的。不要說沒有。大家都是成年人,
如果這個號稱好朋友的女人與你四目相投超過五秒,你會不會靠近她?
這時候撲到你鼻裡的對方的氣息,足以使你變成野獸。
更何況會成為朋友的前提就是對方有某些特質吸引你。

如果男方這時採取了主動,在女方心裡其實會有某種程度的如釋重負。
「這一切都是他主動的,不是我引誘他....我只是不小心掉進去的....」
所以某種程度來講,女人們並沒有說謊,因為她們也是用這種理由說服自己心中那把,
道德的尺。

當然這是其中自欺欺人的那種女人。
另一種女人很聰明,她看穿男人即將要玩的把戲,但她並沒有拒絕。
她坦然接受,她假裝不知道,她喜歡看男人沾沾自喜的以為:
哈哈,一步一步上勾了。其實她是「允許」對方的計謀成功。

例如,男人開了啤酒給她喝。她也許沒那麼醉,不過有那麼一點昏。
但她臉紅紅的懶懶的偎在角落,男人們會主動的越坐越近,
她並不反對,她只假裝沒察覺,其實她知道你的意圖。
等你靠近了,她只消不經意的一歪頭,「啊的嬌喘一聲,倒在對方的懷裡」...

這時候必然的四目相投,男人們會主動的完成該完成的事,
女人也會「被動」的接受即將發生的事。

這並不是所有的情況,但有很多情況是這樣。

我一個男性朋友有一天跟我說,他把了一個有男友的女生。
我問他,「你的原則不是不上有男人的女人嗎?」
「沒有上。我們沒做。她說不想對不起男友,不過她幫了我,幫我口交。」

而故事的一開始,總是兩個人在MSN上打嘴炮,
「突然想見你耶!」
「很晚了說。」
「哈哈,我就知道,這麼晚了你不會來找我,男人都是這樣。」
「好啊,我去找你啊,不過這麼晚了,我要在妳那過夜....」
「好啊!你真的來,我就讓你過夜!」

男人們這時不衝是禽獸。他衝了,也睡上了女人的床。
他要求了,女人婉拒了,但女人又內疚了,所以咬了。

「口交而已,又沒有進入,不算對不起男友吧!」←←←這是我揣測的....

過了一陣子,他跟我說,他們做愛了。
他們在床上的時候,男友打電話來,那時候他已在「門口」。
就在女人講電話時,他「嬌喘一聲」,不小心「摔」進人家的屋子裡。

所以就在他進進出出人家的屋子時,那女人正跟男友說著甜甜的情話。

有女友的男人讀到這裡,有沒有心驚膽跳?
我有。我以後的男人在跟我講電話時會不會正在人家屋子裡進進出出?

明明就說不想對不起男友為什麼還跟這男人見面?
明明就已經對不起一次了,為什麼又來一次?而且還比上次更深入的對不起情人?

明知道這男人有侵略性,為什麼一次又一次的見面?
一次又一次答應讓他上床?

你知道的。我也知道。
我們都知道原因,只是我們都不點出來,讓他被動地演變,以此來為我們洗脫罪名。

在SATC裡有一句名言:

"Practically all relationships I know are built on a foundation of
lies and mutually accepted delusion."

『就我所知,所有的親密關係都是建立在謊言和雙方都接受的幻想基礎之上。』

這或許還不能精準的描述大部份的情感關係,但卻是部份情況的真實描述。

[男女] 到底什麼叫做「追」?

※ 引述《dataevil (資料慢)》之銘言:
: 請別叫我爬文,我從無名黑熊版時代就開始爬文,爬到現在還是搞不懂,
: 是不是天份的問題,我到現在還是搞不懂什麼是「追」。
: 搞不懂「追」人家可以作些什麼,以及作了什麼可以算是「追」的領域。
: 版上常見許多高手分享自己的見解,我也當作武功密笈照練,
: 並提醒自己技巧歸技巧,心意歸心意,不可以把追求當作是套招的遊戲。
: 自我增強,培養幽默,提升品味,鍛鍊身體,塑造外型,充實內在..........
: 我不曉得自己作得夠不夠好,但我確定自己各方面都想辦法嘗試過。
: 然後:
: 我還是不曉得該從何「追」起。
: 我是男生,腦袋裡可以想到很多和女生相處時的能作的、該注意的、可使用的「行為」,
: 聊天,散步,逛街,看電影,搞笑,談心,安慰,嬉鬧
: 這些事情我都懂,
: 但是今天面對一個心儀的女生時,
: 我捫心自問怎麼追,就沈默了。
: 看過版上很多很多文章,網站很多很多分享,朋友間很多很多討論,
: 但是最基本的兩個問題:「追」人家可以作些什麼?作了什麼可以算是「追」的領域?
: 我還是分不清楚。
: 我就是想和喜歡的女生一起散步聊天,所以找她散步聊天就是「追」嗎?
: 我就是喜歡和她講電話傳簡訊的感覺,所以打電話給她就是追嗎?
: 反過來講,因為我想和她共度那些感覺,
: 所以製造可以打電話聊天的機會、
: 塑造散步聊天的好氣氛,
: 這就是追嗎?
: 對我而言,這些我定義為「和她一起生活」的事情,就是版上所說的「追」嗎?
: 我真的疑惑了,不曉得該如何是好,能不能誰來解答一下呢?

回應: 作者 tetfreeago (都沒人搭訕我Orz) 看板 CATCH

其實我很佩服以及欣賞你所提及的東西,
但是我覺得你太過在意你想要「抓取」的東西了,
你其實已經可以把事情處理的很好了,
只是你被「卡住」了。

簡單來說,你在懷疑一個「簡單」接著你又否定了自己所擁有的「真誠」。

這問題其實不大,但是人就是這樣才會進步,
當我每週找一天關掉房間電燈、關起房門自省的時候,
我每次每次都會反省我一週來的所作所為,
包刮了我無意間說話傷人諸如此類的事情,
我也曾經如同你這般的「因為迷惑,所以矛盾」。

變成我在思考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是在那個當下,我卻不勇敢,
看不清楚整個事情的發展跟過程,然後跟你一樣,我「不知道」我
問自己那個簡單問題的答案。

我昨天過了一個我到八十歲都不會忘記的生日,
主要原因絕對不是因為我被綁在樹上丟水球、砸派、灑麵粉,
而是因為我感受很多很多簡單的事情,而這些來源是因為我的真誠。

我不知道你懂不懂我想跟你表達的事情,但是我想跟你說,
再我這一段前言裡面,我想跟你分享的事情是,
當你問自己一個極為簡單的問題的時候,
請你先問自己,有沒有「真誠」。

當你有了真誠之後,哪怕你是看不清楚「追」的本質,
還是摸不透妙齡女子的身體,通通都一樣,
你必須擁有真誠,你才會讓自己一直一直進步。

-----

在前言講完之後,我現在要跟你分享的是,比「追求」更深更廣的東西,
並不是我覺得你的格局太小,只看的到「追求」這一件事情,
只是我想讓你知道:

「追求可以只是追求,但追求絕對不會只是追求;
而是一種互動、一種生活的交織、一種生命的分享。」

我更簡單來說,追求是一種態度!

--

今天我喜歡一個人,所以我很自然的會跟他產生互動,
我相信這是每一個心中有喜歡的人都會產生的作法,
但是,你必須要看清楚。

在catch版面上的文章,其實絕大多數都在跟你談「追求」,
而比較少人去跟你談一個更為深入的東西,那個東西叫做分享!

當然,並不是「分享等於追求」,但是我認為有了分享,才會有「後續」,
這個「後續」指的可能是當朋友、夥伴、同事、情人、婚姻對象。

我一直提一件事情,感情絕對不會只是一個人的!
感情不只是愛情,也可以是親情或是友情。

為什麼?因為感情是需要人跟人的互動,正因為如此,所以感情不是你一個人的。

--

讓我問您一個問題,你對你的感情,是否抱持著「分享」的開頭?
我希望你有!因為你的文章感覺起來就是溫暖的感覺。

-----

在談到所謂分享的動作的時候,接著才可以跟你談所謂的「追求」,
因為我上文說了,分享是我認為「人跟人互動中的基本要件」,
當你有了分享的舉動跟想法之後,你的確才會進入到「後續動作」。

當你維持朋友關係的時候,你想到的分享可能是「情緒上的分享」、「生活上的分享」,
可能是你今天心情不好;可能是你今天認識了一個正妹;可能是你今天被帥哥Gay搭訕。

當你維持同事關係的時候,你想到的分享可能是「事業上的分享」,
像是我常常會在睡前接到電話,劈頭就是一串
「幹他媽的!你睡了嗎?我跟你說去收信!我剛剛寫出了一個很棒的企劃書!」

當你維持戀人關係的時候,你想到的分享可能是身體上的分享,
大家都是成年人,也不用急著否認,戀人大部分都是如此。

當然,你想要的關係可能是「朋友兼戰友」、「戀人兼同事」、「女友兼炮友」,
那你想分享的東西就會開始跨越、開始包容、開始多元化發展,
但是別忘記那最基本的東西-分享。

而有跟對方分享的舉動以及想法之後,你會慢慢發現自己,
就像你在確定、摸索自己的性向以及闢好一樣。

(不過我發現自己喜歡女生穿襪子+高跟鞋的時間幾乎是電光火石一瞬間啦XD)

你可能會開始覺得「我想跟他不只是分享企劃書!我想要他用舌尖在我身上寫書。」
諸如此類的想法,那你就真的是任督二脈突然打通一樣。

--

然後呢?很簡單阿,你有了最後的目的,所以你會朝那個「最終目的」前進,
這個過程就是「追求」、「交朋友」、「結交戰友」。

你為了有一個好戰友,你可能像唐納川普一樣,一直一直 you are fire,
或是像宇智波佐助一樣,獨自幹掉大蛇丸、闖監獄、偷死人的大刀。

你為了有一個朋友,你可能會開始跟你身邊的人博感情、戒急用忍、吃虧就是占便宜。

你為了有一個另一半,你可能會開始送宵夜、講笑話、看混搭版、看世界電影雜誌。

為什麼?

因為你在為你想達到的「目的」、「目標」而努力。

這就是追求了。

-----

我跟你談了追求的深度,包刮最本質的「互動」以及「分享」,
我跟你談了追求的廣度,包含遼闊點的「朋友」以及「同事」,
但是最清楚也最明白答案的人,還是你自己!

我會希望你可以多想一下,當然不是去想「什麼是追求」、「又該怎麼追求」,
你不住美國,你也一定沒有那個美國時間,這些簡單的事情真的不用特意去思考,
因為最難的應該不是去了解「什麼是追求」、「又該怎麼追求」。

最難的事情應該是「我到底是喜歡什麼?」

我花了很久很久,才終於知道我喜歡的戀愛是建立在感覺上,
但是在感覺之前,我會比較喜歡對方是肉肉的、很可愛、卻又做性感打扮的。

當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喜好以及追尋,
你最重要的還是明白你自己喜歡的到底是什麼。

你糊裡糊塗的追求了一打女朋友,選了一個最喜歡的組成家庭,
還生了幾個兒女,最後到頭來你才發現,你比較愛男生,
這其間浪費的時間跟青春,是無法計算的,不是嗎。

-----

而你文章裡面提到的,包刮「自我增強,培養幽默,提升品味,鍛鍊身體,塑造外型,
充實內在。」這些都是為了達成「目的」所必須做的「努力」。

這就是分享、互動,這就是追求,追求感情、親情、友情,很自然也很簡單,
因為這只是一種生活態度。

你花時間去想「這是吸引還是追求」,我會絕得浪費了一點時間跟空間,
因為吸引或是追求,幾乎是很自然而然發生的,你應該想的「我到底喜歡什麼?」
絕對是發生在「我該怎麼追」之前的。對吧!

打過wow嗎?wow打怪之前也要先選好目標阿!就連補血之前也要選目標阿。

你連目標都不知道的話,你要怎麼達成目的。

-----

我覺得我有回到你的問題,但是文章說的東西太大太多,
如果你有任何閱讀上的不解或是不明白,
歡迎你寫信交流,我有空便會回應。

簡單來說,請先瞭解你喜歡的是什麼!
其他的就交給你自身擁有的真誠、分享,
剩下那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就交給上帝賦予這世界的時間吧。

我不是基督徒,所以我應該說:

「剩下那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就交給玉皇大帝賦予這世界的時間吧。」

[文學]三少四壯集--龍應台:納粹

 在紐約生活過四年,四年中,比較難忘的,不是那都市的繁華和人文的鼎盛,倒是我小小院落裡那一幫。

 院子外面是一片荒野樹林,雜木叢生,荊棘滿地。從他們藏匿的地方看向我家,燈火一定是重大信號。晚上,廚事結束,廚房的燈火先滅。然後是書房和客廳的光與人影。更晚一點,書房和客廳的火熄滅,必定是臥房的燈亮起;當這盞燈也滅了,樹影幢幢,映在發光的雪地上,他們一幫就從黑影中開始蠢動,準備翻過籬笆。

 開始時,聽見院子裡有聲音,我們以為有賊,悄悄下床來,貼在黑暗的窗口往外窺視,外面一片月光瀉地,白雪燦然,那一幫五口,已經翻身而入,身材高矮肥瘦不一,錯落站在雪地上,顯然正在打量形勢。他們臉上彷彿蒙著面具,兩隻眼睛像用大把黑墨塗過,塗抹過度,又濃又黑,看起來就像化妝得不太標準的假的江洋大盜,也像被人打得兩眼烏青的馬戲團小丑。爸爸媽媽,夥同三個沒教養的子女,在月光下,朝我們的廚房台階匍匐前進。

 台階上,放著垃圾桶和廚餘。他們將翻箱倒篋,搜刮一空,甚至當場花天酒地,搞個腦滿腸肥,然後揚長而去。離開犯罪現場時,也不會稍加整理,掩飾罪行,以至於第二天早晨,我們會有一地的狼籍不堪要收拾。

 我們和這一家浣熊共同生活了四年。為了認識鄰居,我查了些資料,才知道,浣熊固然可以活到二十歲,這些落籍大城市的北美原住民族人,平均壽命卻只有兩三歲,因為,他們會被汽車碾死,或吃到有毒的食物,而一旦母親死了,幼兒就很難生存。

 ○四年,英國的聳動報紙,以「納粹浣熊」做標題,說,「納粹浣熊橫掃歐陸後正向英倫進軍……行軍英吉利海峽,即將進行毛茸茸的閃電戰術。」咦,浣熊不是只有北美才有嗎?哪裡來的「納粹浣熊」?

 原來,一九三四年,時任德國森林部長的戈林曾經批准一對浣熊童男童女送進德國森林裡去開山建國,為了「增進德國森林的多樣性。」一九四五年盟軍轟炸柏林時,一個專門為皮毛養殖浣熊的農場被轟炸,浣熊被「解放」,奔向自由的森林。六○年代,北約的美國士兵在任務結束時,往往把他們在軍營裡飼養當作「吉祥物」的浣熊釋放,也促成了浣熊的戰後嬰兒潮。

 六十年後,德國的森林裡據估計可能已經有上百萬的浣熊族。一向只在電視上看見過浣熊的德國人赫然發現,這些看起來滑稽的外來移民,塗了黑眼圈的宵小族群,不但會用他們毛茸茸的手打開緊蓋的垃圾桶,還會潛入葡萄莊園的地下酒窟,用他們的利齒囓開酒桶,喝個酩酊大醉。有些浣熊喜歡在城市裡討生活。五星級的古蹟城堡酒店也開始發現,閣樓裡有不明腳步聲,乳酪和雞肉會神秘失蹤,突然停電是因為電線被咬斷;有一天,閣樓的天花板竟然整片垮了下來──浣熊們吃得太飽,太重了。

 一百萬個長相可笑的新移民,夜夜出來肆亂狂歡。於是,傳統的獵人不得不也上場了。背上槍,穿上長統靴,走進了森林。

 邀請浣熊們來歐洲做「開山聖王」的戈林,後來不管森林了,變成納粹德國的空軍大元帥,希特勒的指定接班人。一九四五年,在紐倫堡戰犯大審中,被判絞刑。戈林要求以軍人的死法,槍決,來結束生命,不得允許,於是在上絞架前兩小時,吞氰化鉀而亡。在下令「終結」猶太人的文件上,戈林的簽署是最高官階──懂得森林需要「多樣性」的人,卻不懂得人的社會也需要「多樣性」。

 然而在獄中等候死亡的戈林,對人民與領袖之間的權力從屬關係,說過一番深刻的話:

 一般人當然都不願有戰爭,不論是俄羅斯、英國、美國,或德國。那是當然。但是,做決定的總是政治領袖,把人民拖著走是個簡單不過的事,不管是民主還是法西斯專政,不管是議會制度還是共產獨裁。不管有沒有聲音,人民是很容易被領袖使喚的,實在太容易了。你只要告訴他們外面有敵人威脅,然後把反對戰爭的人全打為「不愛國」或說他們使我國陷於危機,就行了。這一招,可是在哪個國家都一樣啊。

[星座]變動宮如何走出困境 - 射手篇

http://0rz.tw/bf3q4

唐立淇

【揭開困境】身為一個人,真累!

別看射手座一副瀟灑率性的模樣,其實他心底一直覺得「當個人真累!」。小小年紀開始,就感受到人生是這樣的苦,體認到現實是多麼束縛與壓力,只是射手會認命的面對一切。若他出身窮困人家,會是心甘情願犧牲自己成全兄長唸書的苦心蓮,對於必須犧牲這件事,射手一直都非常自覺。

這也是為何當他覺得累了、撐不下去了,便索性來個吊兒郎當、一走了之、或乾脆裝傻……為什麼他一定要這麼累?為什麼不能都不管?不平衡的射手,乾脆自我放逐,演叛逆角色是他放輕鬆的方式。射手對人生這課題態度太嚴肅了,以致於在用力應付這個世界之時,非常需要反方向的角色扮演,否則認真栽入人生任務中,他的過度投入真會讓人不勝負荷到發了瘋。射手座需要為自己放個假,戴上痞子或辣妹面具,這就是他們放假的方式。不過假期有限,他不可能一輩子都耍流氓、扮辣妹,總有一天他會認了,對命運俯首稱臣,這時的他就會力爭上游、回歸正軌,扮演一個超級正確的角色。

當他下定決心面對人生,但問題又大到不是他能解決的時候,這就是射手座的困境。簡單的人生不是射手的命,他不是過度的幸運就是過度的悲慘,倘若他屬於悲慘這邊,那射手還真是會遇上最奇怪又最不思議的狀況,好比失業又遭到搶劫,繼而生一場病之類……,彷彿生給他的樂觀,為的是不斷考驗著他該怎麼辦。

生活在逆境中,射手往往選擇放空,因為牛角尖是鑽不完的,他太了解人生的苦,就當成還清業障,認命地一一還清吧。但他的放空,有時看來就是一種擺爛,由於射手內心深處往往抱著「管他的,頂多就是沒命,死了也算一了百了」,所以反而勇氣十足。射手不是極度悲觀便極度樂觀,多變的人生,使射手座的困境總是來得很突然,一點都沒有預警,一開始他還能忍著,放空嘛,也許逆境很快就過了,所以總是自我暗示:「一切很快就過去,一定會恢復成老樣子的」,而把焦慮堆在心底。他總在人後焦慮,不想讓人看出他的不快樂,一來覺得丟臉,二來也覺得真的沒啥大不了,外表裝得一派自在。(可不可以不要那麼準,現在當兵的心情就是這樣射手是自殺的高危險群,最有可能在無預警的某一天,承受不了就突然自殺了。


【自我急救術】人間蒸發,享受放縱

人間蒸發吧,什麼都不要想,什麼計畫都不要定,走到那兒是那兒,在遊樂場發一天呆,去教堂聽聖歌,坐在公園看人曬太陽…..。逃吧!這真的是射手最好的急救法,卻也是最讓人詬病的方法。因為一逃就有一堆懸而未決的事沒人處理,別人絕對是焦頭爛額而咒罵不已且一頭霧水哪!

或者,在體能上放縱一下,挑戰終極讓自己大汗淋漓,雲霄飛車、高空彈跳,PUB狂玩,盡情舞動肢體,感受「人生可以不負責任」的快感,抱著「什麼都不想,就是要玩個開心」的打算,徹底放鬆,嚐嚐不顧一切的刺激甚至墮落。他提心吊膽得太久了,必需放下好好休息,讓自己徹底發洩,完全放空。

即便本來心裡已絕望的他,經過一趟放縱,便瞬間又覺得什麼都能接受了。不需要再戰戰兢兢,這讓他覺得得到新生,賺到了新的生命,重新面對人生的痛苦和困難,一切未必會更糟。

【心靈提昇】換一副眼鏡看世界

請體認「人和事情不可能樣樣完美」的事實,如果射手座事事都求十全十美,就是在找自己和別人的麻煩。雖然他不會明明白白挑毛病,但「其實很完美主義」這件事己經造成別人的困擾。

學著寬恕別人,容忍人類的各種缺陷,包括自己的缺陷,是射手深層幫助自我的方法。射手座是個聰明人,具備看透人事物表層的超能力:A貪婪、B笨拙、C虛假、D實在很無聊……,千萬記得,別一時衝動跑去批評別人,否則只會製造痛苦。學會欣賞優點不要老看缺點,學會把缺點也看成可愛,「他虛偽其實是想討好大家」,「他雖自私,若能對世界多點貢獻也不是壞事」。

換一副眼鏡看世界,射手座就可以變身為親切和藹的人,不必因為看透醜惡而痛苦,醜陋也是自然界的常態,跟美麗並存;若能平常心面對人生,自然不需耍無賴當手段、也不需逃跑以求存活了,縱然不因此得救,至少會慢慢成熟長大。

學習重新面對自己和別人,別再把糾正這個世界的錯,當成自己的責任。高道德標準的他其實只是有心無力的個體,就算全盤說出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就算他的哲思如何不切實但鞭辟入裡…,恐怕也只會得到別人哈哈大笑的反應吧?誰會相信痞子或辣妹有內涵呢?射手的外在形象與內在深度落差太大,真的去搞嚴肅反而使他更苦悶。回到當個簡單的人吧,輕輕鬆鬆地,射手才能活得健康快樂!



【如何拯救他】說話算話,少問少要求

面對一個射手座,請給他更多的愛、更多的包容!

他喜歡探究別人的底限,如果情人說我愛你,射手忍不住想考驗對方是否知道何謂真愛?他太不相信人類了,所以可能動不動鬧分手,直到一次二次三次情人都還在,才願稍稍相信這份愛情的存在。他從不提出自己的觀察結果,一切評量都在他心底默默進行,不會因為一次沒做好就來質問,也不會因為一次作好就讚美,誰知道是不是巧合?他不輕易批評但也不輕易讚美,只在意你的人格是否值得:「承諾為何沒做到?」遠比愛不愛他更值得追究,他不會說出對你的感覺,但評分欄裡已經劃下叉叉或圈圈。

他永遠都在觀察別人值不值得信任託付,朋友最好記住自己曾對他說的任何話,因為他真的記在心裡。不要隨便對一個射手座許下承諾,一旦承諾最好切實做到,這絕對會影響到他和對方的親疏遠近。通常,看起來熱情洋溢的射手,內心寧可選擇和別人保持若即若離的安全距離,他害怕自己一旦喜歡上別人,投入過多的情感,萬一被辜負會令他更不信任人。

作為他的朋友,請不要再為難他,只要輕描淡寫地提醒他的失誤就好了,因為若他犯錯會自責得比誰都深。相處時儘量放輕鬆,也不要多問他為什麼,射手座迷糊的外表下凡事可是想得清清楚楚,不需別人插手。他其實是非常社會化的,善於利用各種社會機制組織做好萬全的預防措施,想和射手座拉近距離,請先想想「你是他哪一種保險,能給他什麼支援?」如果你真要幫他,就必須誠懇對待他,每一次都說話算話,別有瑕疵,「你上次沒幫我,還要我幫你喔?」即使是玩笑也會讓他心冷:「現實的人最需要堤防」,就這樣默默地你被他列為拒絕往來戶,恐怕就再難獲得平反了。

[文學]我和我們爭辯 。孫梓評

  在一個微涼的雨夜
  我和我們爭辯
  照片裡的你,一直忘了換季
  還不斷的傻笑
  還穿著夏天

  常常,我不等於我們
  記憶除以想念,也不等於
  時間

  花在眼眶下壓迫
  身體的側面增加抵抗
  依法若有所失
  在一個沒有證據的雨夜
  花朵漸漸,壓出眼淚

  像大提琴刮著自己的身體:
  我給的愛,裂開並發出極突兀的聲音

[電影]<情慾克林姆>預售票

19 世紀末的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才華洋溢的畫家古斯塔夫 ‧ 克林姆,維也納分離派的創始人, 19 世紀末文化圈的代表人物,因獨特的華麗藝術風格而大受歡迎,卻也過度複雜的男女關係而惹人非議…畫作中與性愛相關的主題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他那大膽象徵寓 意的作品,被支持者狂熱的稱讚著,同時卻也受到保守派最嚴厲的批評,而他不同時期的風格改變,也如同他對當時奧地利國家社會的思考,以及他對女人、對感 情、對生命、對死亡的種種激情和體會。

電影呈現了克林姆頹廢荒唐的一生,以極度誇張璀璨、近乎夢幻的服裝、布景,呈現出克林姆唯美浪漫的世界觀,包括他在藝術上的大膽創新、為自由而奮鬥的勇氣,當然也包括了他周旋於眾多女子之間的情場翻波、視性愛為遊戲的浪子面貌…

上映時間: 2008 年 01 月 11 日晚場起上映
上映地點:台北首輪上映戲院
票價:黃金套票組合$300 (2 張電影兌換券 + 克林姆 經典畫作套卡 1 組 )

[資訊]COSTCO明年營收挑戰200億

【張嘉伶╱台北報導】- 蘋果日報

美商COSTCO好市多量販店11月才剛開了台中第1家店,平均單日業績約1900萬元逼近內湖店王,效果超出預期,加速在地投資速度,近期已經簽下新竹靠近竹科一地,準備明年完工後就可搶攻竹科商機,整體營收將超過200億元。

以會員制卻異軍突起的COSTCO好市多,在不景氣的量販市場仍逆勢成長,也可以顯示消費者愈來愈注重商品要「物超所值」,因此屬於價格低的進口貨成為新興通路自營一重大發展。

明年第4季開新竹店

正因為有一群消費者喜愛便宜又好的進口貨,因此通路商也積極朝向此發展,包括統一超引進的馬莎百貨Marks&Spencer不論吃的用的都是從英國進口,一口氣就在台開了3家店,而進口貨比重高達5成的COSTCO好市多,目前也有5家店,未來至少還有5家店以上的展店計劃。

台中店年營收衝70億

COSTCO好市多表示,近期確實已經洽談了新竹靠近竹科的一塊地,不過相關細節還尚未定案,投資金額也未定,但根據以往的經驗,單店投資額通常在10億元左右。若年底前完成簽約,最快明年第4季應可開幕營運。

COSTCO好市多經理李伯孟表示,這次這麼快決定新竹新店,一方面是看好竹科商機,另一方面是台中的經營效益超出預期太多,且而台中的好市多是目前在台面積最大的經營據點,而平均單日業績已逼近內湖店王,有機會成為好市多的新店王,單店年營收將挑戰70億元。

目前COSTCO好市多每年均維持10%以上成長率,去年總營收約150億元,今年應會超過165億元。
而好市多在台灣展店策略採取穩健腳步,除拓展新地區外,已經進入的也不排除開二店,逐步擴大版圖,預定2012年可達全省10店目標。

--
Marks&Spencer

高雄夢時代店 / Dream Mall Store
高雄夢時代購物中心1F / Dream Mall 1F
地址:806 高雄市前鎮區中華五路789號 / 1F, 789, Jhonghua 5th Rd., Kaohsiung City
電話:07-9701883

[好文]Cheers:你是T型人才嗎?科技人大轉型

服務至上,科技人大轉型
文/李筑音
2007年11月 Cheers雜誌 資料來源:http://0rz.tw/b33hJ

資訊科技領域的進修,除了搶手的專業技術認證,近年科技應用服務、資訊服務管理相關的課程也形成新興進修領域。無論是否科技人出身,這波轉型趨勢都值得你注意!

比較敏感的資訊科技工作人或許早就察覺到,全世界的資訊科技產業正逐漸從「技術取向」轉型為「服務導向」。2006年台灣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高達73%,儼然成為台灣產業重心

近年成功從IT技術轉型為IT服務企業的IBM公司便是最佳案例,1992年透過服務獲得的營收只佔25%,至今已高達52.9%。

未來職場,T型人才更搶手

伴隨資訊科技產業的轉型,人才也需要轉型。

在惠普科技(HP)擔任專案經理的江衍叡,大學時代讀的是電機工程、到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拿的也是資訊科學碩士,10年前惠普科技首度大幅招募新鮮人,他是一畢業就進入外商擔任工程師的幸運兒。

理著小平頭、口才流利的江衍叡自我調侃說,他過去也曾是看起來很「宅」的工程師,和現在的外表完全不同,這種內外形象的轉變,源自於他深切感受到只當一名技術專精工程師的不足。

過去他也和許多同行一樣排斥「業務」工作,直到當上主管有機會接觸更多業務專業時,他才發覺和人接觸頻繁的業務工作比工程師更有趣,甚至興起轉做業務的念頭。

為了彌補不足,他主動到電腦公會進修業務、行銷、管理相關課程,甚至還去考了現在當紅熱門的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證照。

真正驚覺到自己可以從單一技術的「I型人」轉變成橫向發展的「T型人」,是有一次他到汽車展示中心看車,話匣子一打開和汽車業務員相談甚歡,對方突然小聲的問他是不是「同業」,當場令他啼笑皆非。

努力讓自己轉型為T型人才的同時,江衍叡也沒荒廢技術專業的本行,國慶假日還去世貿參觀RFID應用展,了解最新科技趨勢的變化。包括最新的專業技術國際認證CompTIA RFID+Certified Professional、Cisco中階網路管理認證CCNP、CCDP、CCSP他也都具備了。

除了外商公司提供的教育訓練,平均每年他還會花5、6萬元自我進修,光是在職進修的費用,保守估計至少5、60萬元,為自己創造更高的「市場價值」。

擁有ITIL,IT服務管理能力再進化

既然IT資訊科技是促進商業發展和服務經濟的重要支柱,提升IT服務管理能力的「資訊技術服務管理認證」(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IL)更是資訊科技上班族不可不知的進修領域。

ITIL是一套由英國政府商務部(OGC)開發的IT基礎架構方法論,目的在於解決IT服務管理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弊端,改善IT流程將資源做最佳化運用,提升資訊技術服務的品質,發揮IT資源最大效能。

ITIL認證近3年引進台灣後,也成為資訊服務管理相當熱門的進修領域,台灣IBM、HP、CA、Microsoft、Acer、P&G、HSBC等公司都相當重視這項認證,資訊工業策進會、坊間知名的精誠資訊旗下的恆逸資訊教育訓練中心,都有開設ITIL相關課程。

61年次,在台灣IBM公司擔任IT策略及顧問規劃團隊顧問經理的陳俊昌,除了擁有國際資訊安全管理師頂級認證(CISSP),也通過了 ITIL Foundation初階認證。他的工作不只提供企業IT基礎架構設計,更要協助企業規畫IT策略、提供IT服務管理。

他指出,ITIL認證分3級,市場價值最高的認證是ITIL Service Manager,台灣目前只有29人過這項認證,其中IBM公司就佔了7位。

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主任楊梓青表示,ITIL認證在國際間已經推廣10多年,全球取得ITIL Service Manager認證人數高達5,855人,中國大陸也有96人、香港則有34人。有些政府標案甚至會直接點明企業必須提出多少張ITIL認證,熱門程度可見一斑。

曾是資策會第1期進修ITIL課程學員的何星翰,原本在專門承接政府機關資訊系統建置的康大資訊擔任專案經理,曾經帶領2個團隊為台北縣政府建置財會資訊系統。

談到ITIL認證的考試經驗,何星翰承認這的確是投資成本很高的進修課程,光是學費就要15萬元,當時同期的9個人,只有1人第1次考就通過,他自己則是考了第3次才通過。

ITIL Service Manager之所以難度高,在於考試全部採取英文申論題寫作,必須在3小時之內,寫滿10~12張A4稿紙。

[生日] Gift

媽,謝謝。說什麼這一句都要先講。當兵後才知道家裡有多溫暖 .___.a

謝謝你們的祝福,我不一一列舉了,當兵還能收到這麼多的祝福,我該心滿意足了~

要特別感謝兩位正姐,特別把禮物寄到我家,我媽還以為是什麼怪東西哩...(昏倒)

Godiva











無印良品襯衫

[日記]放假的流水帳

又過了一個禮拜,專訓眼看著剩下的三個禮拜,不過訓練的質跟量似乎有向上提昇的趨勢,下禮拜要開始穿鎮暴裝練隊型(昏),該埋怨的,我想還是在心裡慢慢嘀咕吧...同時又面臨結訓成績的壓力(結訓成績會影響下部隊的分發,我想去石牌啊啊啊啊...),是該努力的時候了!有時候聽了我的抱怨,朋友們會給很多的鼓勵,其實,我要的只是一點點安慰,因為太習慣獨立,好像忘了該怎麼依靠。

一樣的車次,一樣的車廂,一如往常地站回台中,臉很僵,手還是習慣性地壓低帽緣,什麼變了我也不知道,一回家就想「啪」一聲地床上躺平,累壞了吧我想...星期六早上,跟Jenny正姐一起看了「I Am Legend」,也收到了生日禮物,Grazie(義)!嚴格來說,不太符合我的預期,好像什麼都不太夠的感覺,沒有太磅礡的氣勢,中心思想也不夠突顯,不該有太高的期待的XD...下午就去新光B2的Godiva晃了一圈就回家了,不過很過癮,因為騎了一大段的車,很喜歡這種涼涼的風,很自由。


晚上本來想去喝杯咖啡,可是很懶,索性發呆。明天早上計畫要去櫻花路上新開的Starbucks看看,聽說還不錯~下午就搭高鐵北上了唄...要準備收假了...

謝謝給我生日祝福的你們,謝謝你們包容這過於偏執的我,也請你們繼續忍耐(大笑):P

2007年12月9日 星期日

[好文]跳級生的背後

文 / 陳安儀


  昨天應邀去上「今晚哪裡有問題」節目當特別來賓,當集的節目主題是「跳級生 」。主角人物是兩個跳級生的家長蔡爸爸與蔡媽媽,我和另外一位媒體人、還有在 建中任教超過三十年的陳美儒老師,則是搭配的來賓。整場錄影,簡直是讓我有「傻眼」的感覺。

  蔡爸爸與蔡媽媽本身都是相當高水準的知識份子,蔡爸爸是光武工專電機助教、留美高材生,蔡媽媽本身是家管,師範大學公民教育系畢業。三個孩子中,老大佩真今年以十六歲的年紀,拿下大學指考第四高分,錄取台大電機系,在就學過程中,她兩度跳級,國小跳一次、國中跳一次。老二也是跳級生。

   蔡爸爸、蔡媽媽與大家分享他的「學齡前教育法」。他們說,兩個大的一出生,24小時內就抱回來餵母乳,還未滿月前,她就開始「字卡教學」。蔡媽媽手繪各式各樣字卡,還有由圓點點組成的「數目圖卡」,從1到99,在每次餵奶前,寶寶哭鬧、最有精神時,在寶寶眼前晃過卡片,告訴寶寶相關的字、數目,然後再餵奶。蔡爸爸說,三歲前的寶寶有大腦有百分之七十的未開發區域,先給予字卡再給予喝奶,就是教導他「學習」跟給予「獎勵」。

   接下來,寶寶還未學會走路,家中牆壁就貼滿了數字、九九乘法表,以及國小國語課本裡的課文。家中所有的家具都貼上中英文字卡,隨時隨地不忘教學。因此,在蔡媽媽的耐心教育下,蔡佩真一歲就已經識得數字及國字,會用手指出正確位置,兩歲會說話時,就已經會背完九九乘法表,三歲已經可以自行閱讀中英文故事,並在鄰居教導下,學會基礎日文。她中班以前已經把小學一、二年級的課程上完。於是,她小學二年級就隨著媽媽到師院附小上六年級的數學課,四年級時跳級至五年級。國二下再跳國三下,隨即考上北一女中。

   蔡爸爸並分享孩子們生活的點滴,包括喜歡打球、打撲克牌,以及他自創的「十分鐘預習法」及一些聯想記憶術等等。節目結束後,他並送我一張他個人印製的「學齡前教育」的演講DVD。

   我當場只能不停的搖頭讚嘆。我看到的是,一個優秀的媽媽,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兒女的教育上,將所有自我的成就都擺在成就兒女上。但是,我也看到,蔡家父母將所有的心力放在智育的教育下,三個孩子在優秀課業表現的同時,顯然在人際關係上都有極大的問題。不斷的跳級,導致的是在學校裡的寂寞,沒有朋友,還有,人生閱歷顯然較同年紀的孩子貧乏。

   陳美儒老師對於這樣的教育行徑十分不贊同,在錄影現場就不停的開砲,導致對方有點小尷尬,因此我的角色其實比較像潤滑劑一般,偶爾開個玩笑,嘲笑自己很懶,沒有辦法這樣教小孩。不過,私底下,我很認同美儒老師的看法。

   美儒老師在建中任教三十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她說了一個故事我覺得很有趣。她說,有一年建中將所有數理資優的孩子集中在一個班上,那年,那個班上考上了六個台大醫科,十幾個台大電機。其中有一個「考壞」了的孩子,考上台北醫學院醫學系,放榜當天人就消失不見,大家嚇壞了,後來陳老師在碧潭橋畔找到了他。她想說的是,一路順遂、超人一等、資賦優異的孩子,並不見得是快樂的孩子。大家在一味追求學業的資賦優異過程中,不該忽略的是孩子的體能教育、品格教育、愛情教育、財物教育、人際關係、以及各種各樣生活中的歷練。

  最好笑的,是二十年後,陳老師去參加這班同學的喜酒。在喜宴兼同學會上,眼看當年資賦優異、人人稱頌的這一群大男孩,分坐了兩桌,變成醫生、工程師,並為人夫、為人父,喜酒的菜一上,大家不約而同,紛紛低頭不停的剝蝦。其中最優秀的那一個男生,自顧自的吃蝦,結果被老婆狠狠的踢了一腳之後,也開始低頭幫孩子剝蝦殼!

  哈哈!我在一旁,忍不住大笑!陳老師的意思是,「資優又SO WHAT?20年後,他跟一般頭腦普通的男人,並沒有兩樣!他仍然要在社會上生存,跟家人相處,結婚生子、養兒育女。」

  今天我去上MOMO親子台時,忍不住跟現場兒童心理師分享昨天的錄影經過。他說了一句話我覺得超棒!他說:「人生的風景有多少?值得我們慢慢享用。何必急著把它壓縮著過完?」

  沒錯啊!就是這種感覺!

  我並不否定蔡爸爸、蔡媽媽的心血,也認為他們全心為兒女的付出非常值得讚美,但我相信,以他們夫妻倆資質的優秀,即使不在寶寶滿月前就開使用「閃卡」、「字卡」,奮力的教學,他們的孩子一定也可以順利考上北一女、台大電機!我相信,優秀的父母培育出的孩子,在學業上絕對不會差到哪裡去!只是或許多用了一、兩年的時光。

  但是,童年的時光何其珍貴?

  與其辛辛苦苦的製作閃卡、字卡、數目圖卡,為何不用這樣的時間多跟孩子去溪邊散散步、看看美好的晨光?與其花費時間教他「媽媽起床、爸爸讀報」的國語課文,為何不多講幾個好聽的故事、讀幾篇優美的詩歌?與其花時間背九九乘法表,為何不帶孩子看一場好看的電影,看一齣有趣的話劇?與其讓孩子先讀他還不需要知道的知識,何不帶孩子一起粉刷油漆、擦地洗碗、種花除草,或是去一趟育幼院、幫忙照顧其他失去父母的幼兒,讓他懂得關心這個社會?與其在十五歲時就在大學選修課程,為何不鼓勵她多交幾個閨中好友,去逛個街、打個工,讓她培養正常的社交關係?

  在全力追求智育的時刻,我看不到的是強調孩子品格的教育、藝文的欣賞與正常的社交培養。最重要的並且是:生活的歷練缺乏。一個十六歲的女孩,正是最甜美的時刻,她應該要有她這個年齡所該有的青春、愛情,擁有運動與社交、懂得追求自己所愛,享有秘密與夢想。

  我期望我的女兒十六歲時,除了唸書之外,看到人會主動的打招呼、微笑,對於長輩展現出應有的禮貌,進退得宜,而不是當別人向妳問好時,只知道直楞楞的瞪視對方、沒有任何反應。我希望我的兒子十四歲時,對於沒看過的環境充滿好奇,到了攝影棚會問東問西,而不是呆若木雞。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爬山、涉水,懂得探詢世界,求知慾不僅僅限於學業。我希望她在苦讀ABC時,除了用來看TIME雜誌,更能領略毛姆、莫伯桑筆下人生縮影。

  是的,生命何其珍貴?求知何其快樂?我並不急得他們跳躍度過,也不在意是否速成有效,我只希望他們慢慢享受、領略其中美的世界。

[文學]張 錯。彈指

  我們在春天的屋子裏,
  喝著綠茶,聆聽古琴,
  並且看著屋外的流水與落花,
  春天已經來了,
  我們開始談論生命,
  以及種種的困惑,
  譬如永恆,愛情,與及輪迴之類,
  一朵杜鵑悄然地飛墜,
  並且在一個小小的渦漩裏打轉,
  嫣紅的花瓣開始為水勢入侵,
  渾似一節漉溼的衣袖;
  我們仍然固執地追述彼此的感覺──
  「今早的心情像新沏的一壺茶,
  不濃也不淡。」
  「我們兩人在生命滂沱的大雨下
  偶爾避雨在屋簷而相識,
  而竟也愛上了。」
  在時光的迢遞裡,
  即使在如此短暫的早春,
  我們探索著彼此的相同與相異,
  並且爭執著一些生命毫無意義的困惑,
  譬如永恆,愛情,與及輪迴之類,
  可是我們又隱隱知道,
  再沒有什麼現在的事件與人物,
  能夠取代那些過往刻過骨,鏤過心的──
  你永遠想著追憶著你的,
  我永遠想著追憶著我的。
  我們都知道,
  無論如何纏綿的現在,
  瞬間就成彈指的過往了。
  無論生命如何喧嘩憤怒,
  在半夜最孤獨的時刻,
  身傍唯一的伴侶仍然是一個孤獨的你,
  所有眼淚都是自己眼淚的觸發,
  所有嘆息都是自己嘆息的迴縈。
  我們無奈一如春天的落花,
  隨波逐流在時間的河流裏,
  我們手足無措於小小的漩渦,
  浩劫之餘,我們也曾飄泊,
  並且慶幸劫後的殘軀,
  我們會彼此依偎憐惜,
  靜靜感覺時光的流淌,
  我們好像感覺到──
  生與死,
  愛與恨,
  合與離,
  似乎堅持著它們反覆的規律,
  所以在春天的夜裏,
  我們格外珍惜──
  短暫的生,
  短暫的愛,
  還有短暫的合!
  暮色像一塊輕柔的紫緞,
  把我們像花蕾般包擁起來,
  有一種溫暖瀰漫在我們底語言裏,
  因為我們在追憶,
  一個季節或一個市鎮,
  一些事件的觸發和結束;
  我們知道──
  春天的屋子,
  春天的古琴,
  春天的杜鵑,
  永遠不會消逝,
  一如我們底魂魄,
  秋天的葉落,
  猶似死亡,
  春天的新葉,
  猶似轉世,
  消逝的是我們固執的身分,
  以及一生固執的戀情。
  淅瀝的流水,
  點滴的時間,
  彈指之間,
  念瞬之間,
  無奈與執著之間,
  惟有沉默的屋子,
  魔幻的古琴,
  黯魂的杜鵑,
  堅持著彈指間的古樸,
  以及孤寂。




--
深刻而華麗的文字。

[文學]斷頭詩 。鯨向海

  關於愛你
  我已經想得太多
  但願我可以像一個無頭騎士
  那樣愛你。

  關於幸福
  我已經想得太多
  隨便一隻無頭蒼蠅都可以
  比我幸福。

[文學]叛逆與逃脫‧郝譽翔

我出生在高雄,七歲那一年,全家遷移到台北,住在北投。

我對於高雄的記憶,已是十分淡薄了,然而,我卻清楚地記得,剛來到台北時的窘境,功課跟不上同學,家境也不如別人,才藝平平,彷彿從雲端一下子掉落到凡間。但母親告訴我,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因為這裡是台北啊。國小畢業後,母親又說,北投的國中沒有競爭力,考不上好的高中,所以她幫我遷戶籍,越區到士林去讀國中。而那竟是我人生中最黯淡的一段歲月,沒完沒了的大考小考,我總是全班倒數一二名,經常被導師點名,指著我,大聲說我是害群之馬,把全班的平均成績拖垮…。

我知道,那時不止導師恨我,理化老師恨我,就連國文老師都恨我。國文老師的個子非常嬌小,臉色蒼白,但聲音卻十分宏亮。她上課的方式,便是帶領全班用喊口號的狂熱語氣,把課本從頭唸到尾,反覆不停,直到下課為止。而當同學在瘋狂地朗讀時,我卻多半閉著嘴巴,這一點,徹底地激怒了她。

我恨她毀了我對國文的興趣,但是她更恨我,相形之下,我的恨意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了。我被揪到走廊上去罰站,望著對面大樓放牛班的學生,在教室中快樂地嬉戲著,而我的背後傳來班上朗朗的讀書聲。我既不憤怒,也不鄙夷,更不羨慕任何人,我只是非常漠然地站著,彷彿是站在兩個世界的夾縫中間,誰也不是。

後來我念高中,念大學,逐漸地從北投、士林,進入到台北市區,彷彿是一趟從邊緣進入到中心的歷程,我的周圍出現了越來越多所謂具有「競爭力」的都市人,而我也才恍然大悟,在某種意義上,北投是台北的鄉下哪,然而,我卻始終覺得自己仍然是站在兩個世界的夾縫之中,孤獨一人,誰也不是。直到今天,我似乎都還站在這樣的位置上,不願屬於任何體制,也不願受到任何秩序所掌控。

這種狀態或許可以名之為「自由」,但對我而言,那卻是非常單純的一個姿勢:一個被世界拋出去的,罰站在外面的孩子,疏離,不安,冷漠。

也因此我必得要找到什麼,做些什麼,否則不安的靈魂一直漂浮在半空之中,不是死亡,就是發瘋。於是我用文字建構起我的世界。而寫作就是我的錨。如果抽去它,我將什麼都不是,我將被汪洋所淹沒。

也因此我喜歡小說,喜歡編造故事,而不是詩。從小就喜歡。七歲時,每天放學後漫長的下午,我便坐在陽台上,握著鐵欄杆,一邊眺望北投遠方的青山,一邊說故事給姊姊聽。

我最喜歡說恐怖的故事,彷彿故事不恐怖,就一點滋味也沒有了。有一次,我說了一個關於十一位兄弟的故事。十位哥哥都不幸被酋長殺死了,酋長把他們的頭顱割下來,懸掛在廣場的繩子上,一顆一顆的,像是在掛葫蘆。排行十一、年紀最小的弟弟奉命去找哥哥,他騎著一匹白馬,走到了廣場,看見懸在半空中的十顆冰冷的人頭,不禁嚎啕大哭起來。

「結果呢?」姊姊緊張地問。

我想了一下,說:「結果他也死了。他也被殺死了。繩子上掛著十一顆人頭,風一吹來搖搖晃晃的,四周都是嗡嗡的蒼蠅在飛舞。」故事到此,戞然而止。我和姊姊都安靜下來,陽光斜照在午後的巷子裡,發出不真實的灰濛濛的光芒,四周圍的公寓是如此安靜。好像所有的居民全都消失了一樣。我忽然覺得自己真的非常殘忍,所謂「故事」,不應該有一個全軍覆沒式的結尾。我明白這是犯規的,但是我的心裡卻覺得很痛快。

因為犯規而痛快。我著迷於不近人情的故事,它們勾勒出一個古怪的幻覺,彷彿比真實更加真實。而這就是創作者對於現實人生的最大叛逆,與逃脫。

-----------------------------------------------------------------------------
Source:http://blog.chinatimes.com/haoyh1021/archive/2007/12/03/223096.html

[時事]活化中正廟的記憶工程 ◎范雲

摘自中國時報

在民主社會的首都核心中,一個榮耀舊時代威權統治者的政治空間,的確讓人感到不合時宜。然而,隨著政府的重新命名,以及「大中至正」匾額拆不拆的藍綠鬥法之爭,也許,我們更應該問的是,「中正紀念堂」與「台灣民主紀念館」的衝突,到底開啟了什麼樣的潘朵拉盒子?

所有經歷過威權歷史的新興民主社會,都必須經歷,如何面對社會內部在集體記憶上的衝突。

 中正廟的改造,關係的不只是一個空間、一個場所的未來用途,更關係到所有與這個空間的歷史記憶相關的人,在走入新時代的過程中,所想要攜帶的記憶。

 當主政者宣稱想要改造這個充滿政治意涵的空間時,要問的是,未來這個地方將展現如何哲學與情感的高度來面對所有的人民?我們改造的過程與目的,是不是能撫摸觸碰不同的歷史記憶,進而釋放出面對未來更寬廣的的視野?在民主的時代裡,這樣一個榮耀蔣介石威權領導地位的地方,又應該被如何重新記憶?

 改造中正廟,不是要活生生地快速將威權記憶抹除。將記憶抹除似乎是要告訴大家一切都過去了;然而,在這塊土地上,很多人的心中,一切都還沒有過去。拆除「大中至正」匾額的過程,讓我們看到,威權的歷史與記憶,並沒有真正被釐清。由於我們對歷史的怠慢,當威權的歷史仍在檔案殘敗的黑暗角落,等待被我們認識時,一紙合法行政程序的改造,只會淪為粗暴的記憶謀殺。當威權歷史的真相仍未被釐清時,如何處理象徵著記憶與情感的空間改造?如果大多數人民,都真正認識威權與蔣介石在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時,我們應當要有信心,台灣社會會想要一個更深刻的記憶地標,在那裡,能夠透過靈性的洗滌,看待我們曾經失去的尊嚴與傷害,也見證這些傷痛中,我們所保有的希望與長出的力量。

 當然,所有涉及衝突歷史記憶的公共空間,都無法免於因為不同政治利益而相互對峙的政治力量。只是有些新興的民主社會,比其他的社會,具有更多的智慧,能將打開威權歷史的潘朵拉盒子,視為重建社會記憶的開始──在來回民主對話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紀念空間,也許形式平凡無奇,然而透過所賦予的新詮釋,卻更可能與大眾產生共鳴。

 也許,當民間社會內部在釐清歷史真相的來回討論過後,我們會想要留住威權的空間,並賦予其多層次的新意義;也許,留下銅像是重要的。藉由銅像的巨大,我們得以重新感受,那如何將人變得卑微的威權統治。也許銅像的底層,該是懷念所有受難者的博物館。當我們走入地底時,可以感受到,「偉人」統治之下鎮壓了多少無辜的青春血淚。也許,我們需要留下一面象徵阻隔的石牆,來紀念戰爭以及因戰爭被迫離鄉、依侍威權領導,才得以暫守和平的人們。也許我們會重新為威權的廣場命名。因為那象徵威權核心的空間,曾經被反抗轉化為追求自由民主的人民廣場。如果面對蔣介石的歷史,我們社會內部有不同層次、看似衝突的回憶,那,未來改造的空間經驗,是否也能像面鏡子,照見每一個不同的來者,在這個空間中反省這段威權歷史與個人 的關係? 阿根廷首都布宜諾的Plaza de Mayo,既是軍事獨裁政權暴力鎮壓發生的殘酷之地,卻也是一次又一次人民反抗的聚集廣場。阿根廷人民最後決定,在那個充滿了歷史意義的「舊空間」中,需要的不是剷除與重建,而是讓一層又層的意義重新被賦予。

 一個以民主之名為目標的紀念空間改造,不可能以非民主的過程,完成它自身的意義。而記憶的民主,更不可能是多數決的投票,它需要來回面對真相、理解、與人民主動重新再詮釋的過程。

 一個對台灣當代歷史具有重大衝突意義的公共空間,如果改造過程得當,它所召喚起的記憶工程,可能具有對各族群療癒的潛在力量。希望未來,當我們走入這個曾經叫做「中正紀念堂」的空間時,它可以讓我們每一個人,不分世代、族群、與身份,覺得有力量、也有希望一起面對共同的未來。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經濟]亞洲靜脈經濟圈成形

2007-12-01 數位時代

以前,它叫「拾荒」;後來,它叫「酒酐倘賣嘸」;現在,它叫「靜脈經濟」—資源回收不僅止「垃圾變黃金」,甚至透過回收資源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建立「亞洲靜脈經濟圈」,讓日本成為亞洲資源回收盟主。

有人靠著回收資源以維持生計,有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非營利組織)推動資源回收,將款項移做公益。但有一個亞洲國家,想建立資源回收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出口回收資源、進口再生資源,主導「亞洲靜脈經濟圈」,樹立其在亞洲的地位—這個國家就是回收資源與中古家電金額占出口總額一○%的日本。

在原物料與貴金屬價格飆漲的現在,日本希望運用其處理資源回收的技術,以及鄰近世界排放廢棄物最大國—中國大陸的地利之便,能夠掌握亞洲靜脈經濟圈的主導權。

目前以正當管道從日本出口到海外的回收資源,已經超過五千億日圓。源於垃圾的資源回收相關產業,可能成為未來日本經濟產業政策中的主角之一。

日本掌握九條回收路線

《日經商業周刊》於今年九月製作了一個關於「亞洲靜脈經濟圈」的專題,文中指出,從日本的觀點來看,從日本到亞洲有九條出口廢棄物的路線,這些從日本出口到亞洲各地的資源回收產業,稱之為「靜脈產業」。相對於新商品製造與配送的「表面」產業,將廢棄物的處理與資源回收稱之為「靜脈」產業。

各國之間資源回收的進出口,必須遵守巴塞爾公約(Basel Convention)的規定。巴塞爾公約是在一九八九年三月由聯合國環境署(UNEP)召集一百○五個國家與歐盟共同簽署,在一九九二年正式生效,目的在於避免有害物質跨國轉移,減少有害廢棄物的產生,同時防止非法跨國運送行為。

巴塞爾公約之外,中國大陸則規定不可進口附有髒污或是與生活垃圾混合的廢棄塑膠。因此,運往中國大陸的廢塑膠必須符合中國大陸的規定,靠著人海戰術將垃圾做好清潔與分類,才能出口到中國大陸。

亞洲靜脈經濟圈的起點源於日本,主要是因為日本商品推陳出新速度很快,每年被淘汰的真空管電視機、冷氣機、洗衣機、冰箱等家電或手機等3C電子商品不計其數。因此,從二○○一年四月起,日本開始實行《家電回收法》,規定回收程序,對於特定廢棄家電(冷氣機、真空映像管電視機、冰箱與洗衣機)的回收,消費者必須付給製造廠商一筆回收費用,然後將廢棄家電拿到製造商的零售店,零售店再將消費者的廢棄家電交到廠商指定的回收工廠。

事實上,廢棄家電當中有許多仍是可使用的家電,但因《家電回收法》沒有將仍可使用的中古家電考慮進去,只是將所有廢棄家電都當成「不能使用的廢棄物」。因此,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經濟部)與環境省(環保署)的統計,二○○五年回收的四種家電有二千二百八十七萬台,其中遵守法律按部就班回收的僅有一千一百六十二萬台,其餘有五百九十四萬台被當作中古商品出口到國外銷售,有二百五十一萬台在日本境內資源回收,有一百七十七萬台出口到海外進行資源回收,有一百○三萬台在日本境內被當作中古商品銷售。換言之,有三成的廢棄家電都已出口到海外。

由於法令規範不夠完整,反而給許多中古商品業者鑽漏洞的機會。例如將日本當成廢棄物的家電,當作中古家電出口到海外大撈一筆,也因此廢棄家電無法在日本境內就能完成資源回收。但這樣的法令漏洞反而形成「亞洲靜脈經濟圈」興盛的原因之一,回收資源出口海外,經過回收與再製之後,成為家電商品的零件組,再進口到日本。

亞洲國家提供人力資源

根據《日經商業周刊》的估計,去年從日本出口到南韓的回收鐵屑達三百三十七萬噸,出口到香港的回收塑膠有一百萬噸,就連台灣,也有來自於日本的回收鐵屑與回收紙。另外,日本輸往中國大陸的回收鐵屑達二百七十五萬噸,相當於一千四百二十三億日圓,其他還有三十七萬噸的回收銅屑、八萬噸的回收鋁屑、三百一十九萬噸的回收紙。

日本將資源經過簡易分類之後,出口到中國大陸等勞力密集的市場,善用海外勞力密集的優點,以人海戰術進行後續處理。

以塑膠為例,輸往中國大陸之後,再以人力分為PE、PP、ABS樹脂等類別,進行加工後成為再生原料。這些塑膠再生原料出口到其他國家,以作為洗衣機底盤、吸塵器的框體原料。

日本也有獨門的資源回收技術,例如分解電子基板當中的稀有金屬(金、銀、白金、鈀)。這項技術吸引國外將電子基板出口到日本進行處理。例如今年八月,新加坡出口廢棄的電子基板到日本,就是希望以日本的獨家技術分解稀有金屬。事實上,根據巴塞爾公約,兩國之間要進出口廢棄的電子基板非常不容易,不過日本與新加坡之間斡旋了七個月,最後兩國之間取得協議,讓新加坡可以將電子基板出口到日本,進行貴金屬的提煉。

以資源回收為名的帝國主義?

由垃圾展開的巨大產業,日本漸漸成為亞洲靜脈經濟圈的主導者。不過,在進行回收資源的自由貿易協定時,環保團體一直不斷提出疑問,認為在資源回收及毒物出口之間,其實只有一線之隔。

對於環保團體而言,日本所謂的「亞洲靜脈經濟圈」,其實只是將出口有毒垃圾的行為加以「美名化」,環保團體批評此舉違反禁止將有毒垃圾境外轉移的《巴塞爾公約》,有全球150個環保團體指責日本將有毒垃圾貿易自由化,因而發起「亞洲不是日本的廢棄物殖民地,停止有毒物質貿易!」(Asia is Not Japan's Waste Colony! Stop Toxic Trade!)的抗議。

[文學]西蒙波娃的愛情/陳玉慧

聯副 2005.12.27
西蒙波娃的愛情
◎陳玉慧

沙特是我的初戀,他是第一個吻我的男人,他溫暖而熱情,只有在床上不是如此,我們的性生活並不協調,剛開始那十年還好,後來便自然熄火了。

女權先驅西蒙波娃是跟誰說這些話?她的美國男友艾爾葛恩。她在信中告訴他,沙特對性生活沒有興趣,而遇見艾爾葛恩使她對肉體重燃激情,他改變了她的生活,使她度起「第二春」,連卡繆都稱讚她「變年輕了」。波娃在一封封情書中大膽而私密地向情人透露情欲的渴望,並自稱是艾爾葛恩永遠的妻子。

當年,波娃為什麼不離開沙特投入艾爾葛恩的懷抱?按照波娃的說法,沙特是一個可憐而孤獨的人,「沙特需要我」,她對情人解釋,並且希望對方理解,她不是因為事業榮譽或金錢等因素而留在巴黎,不去與他長相廝守。

我可以想像艾爾葛恩收到信是如何沮喪。他曾問她,妳對我的愛是否超越一切,「妳會不會為我死?」他一個人在芝加哥的波蘭酒吧及賭場消磨時光,可能在喝醉酒後逼問她。波娃回答,「我非常非常地愛你,但我不會為你死。」

艾爾葛恩有可能為波娃死,他幾年後曾自殺未遂,他的憂鬱症和自毀傾向使他的寫作生活進度緩慢。那時他已對分隔於大西洋兩地的愛情不抱希望。他不會說法語,經濟情況不穩定,在與波娃陷入愛戀後,雖然寫了一本後來改編成電影的暢銷小說《金臂人》(由法蘭克辛納屈演出),好萊塢電影製片還付了大把鈔票請他到加州去編劇,但此事搞得不歡而散,艾爾葛恩是一個愛喝酒及好賭博的人,一夕可以花去剛領到的版稅。

他去過巴黎,那個在情人筆下的夢幻之城。沙特巨大的身影揮之不去,而他雖然也是作家,但並不習慣拉丁區的文人生活,比較喜歡在二流酒吧鬼混或者去看拳擊和賽馬,如果他是浪子,那波娃是文人貴婦啊,更多的是維多利亞氣息。他沒錢也沒法留在巴黎。

而西蒙波娃也不會離開巴黎,即便她如此愛她的芝加哥男子。她當時想,她再也無法愛別人了。她想錯了,幾年後,她又愛上沙特的學生。但沒人懷疑她對艾爾葛恩的愛,只是,只是她為什麼不能為了愛離開巴黎?

看來,艾爾葛恩無法提供寬裕的物質生活,也不能改善她的安全感,而波娃視沙特為精神導師,她的精神生活圍繞著沙特,一切以沙特為重心,是她依賴沙特,而不是沙特需要她。

西蒙波娃在一九四七年一月拜訪美國,她抵達紐約後,被冠以「最美麗的存在主義者」之名,受到美國媒體的歡迎,藝文人物古根漢夫人知道她會前往芝加哥,請她一定要去見艾爾葛恩。波娃在那個城市待了三天,艾爾葛恩便是她的地陪,波娃離開芝加哥前,他在機場吻了她,那時她便愛上他了,後來她在給他的信中回憶:你一定也發現了。

波娃在她後來出版的美國日記裡記載了這個人。她說,人們常提到他,說他情緒不穩、神經質,我很高興自己是唯一暸解他的人,他有時的確粗魯,但那只是他的自我防禦而已。波娃則是一個自得其樂,有「愉悅天才」的女人。

波娃以簡潔及充滿情意的英文寫信,因手寫字跡有時不夠清晰,一些用字可能連艾爾葛恩都會錯意,譬如原稿beloved常被人讀成blond,但是就像波娃說的,「我的英文雖不夠好,但已好到足以讓你明白我對你永遠的愛。」

西蒙波娃當年雖未為了這段轟轟烈烈的愛放棄存在主義和巴黎,但她一生最愛的人仍是艾爾葛恩,下葬時都還戴著當年他送給她的定情戒指。

[議題]我們紀念的是怎樣的民主?

http://thomasfpeng.blogspot.com/2007/12/blog-post.html

我在google上以「中正紀念堂」為關鍵字,想搜尋網路上這段時間以來的新
聞。在搜尋結果之中,我不無喜悅地發現了公家機關的行政效率:過去「中
正紀念堂」的首頁已經完成了更名的工作,網域名稱為cksmh的網站已經更
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在網頁之中,關於「台灣民主紀念館」的緣起,網頁
上是這麼說的:

1990年春,改變臺灣憲政歷史的學潮:野百合學運在此開啟。從此,不
論是民間團體或各政黨所發起的一連串臺灣民主遊行、社會運動,大都
以此地為出發或匯集地,中正紀念堂成為大多數國人見證臺灣民主化發
展的共同回憶。為紀念並彰顯臺灣民主發展之歷程,行政院於2007年5
月10日將中正紀念堂正式更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中正紀念公園也更名
為臺灣民主公園,整體命名為臺灣民主紀念園區。

將野百合學運標示為附著於「台灣民主紀念館」這個名稱之上的「共同回憶
」之起點,不可謂沒有道理;然而,這個命名及詮釋的方式,與范雲的文章
擺在一起,卻令我感到些許的謔諷(ironic)意味。或許我應該喝完桌上的
咖啡,跑到距離我一個十字路口的台大,揮汗奔進社會系館,攔住范雲,問
問她:當初的學運變成共同回憶了耶,這麼大一個地方,以那時的運動為起
點,凝聚了一個取代威權統治命名的歷史經驗耶,妳身為學運的一份子,難
道不與有榮焉嗎?難道不感動嗎?妳還有什麼不滿呢?為什麼要寫那樣的文
章?為什麼不出來說「首先我要感謝我的父母......」?好好好我知道學運
及其後的民主改革不可能化約為一個人的功勞(無論是妳、其他學運領袖或
是阿輝伯),但妳至少應該低調地跟全體台灣人民分享榮耀吧?從那個飄盪
著美麗島歌聲的黃昏到今天,台灣的轉變難道不令妳動容嗎?

范雲會如何回答我?我永遠不會知道。我可以知道的是,身為一個無緣野百
合學運、無緣於民主運動、知道何謂政治之時老國代已經下台,走進范雲聽
美麗島的校園時政黨已經輪替、看起來已經坐享民主化果實的晚輩,我可能
比范雲更貪心。因此,若是范雲對這段時間以來關於中正廟的政治角力有所
焦慮,我想我的焦慮可能不少於她。

我焦慮的是什麼?這樣的焦慮是以怎樣的嚮往為參照標準?後一個問題比前
一個問題容易回答。我所嚮往的,跟范雲或李丁讚沒有太大的差別。關於中
正廟的名稱,范雲期待的是「民間社會內部釐清歷史真相的來回討論」,李
丁讚訴諸的則是「對戰後史的共同理解」。在我引用的這兩段訴求之中,范
雲的比較像手段,李丁讚的則比較像目的。簡言之,我所嚮往的是民間社會
自主的討論,在其中不同的歷史詮釋能夠在衝突中尋找相互理解的可能,或
許最終能夠相互妥協。若非如此,則一切官方話語中的的「蔣介石功過」,
跟中國給毛澤東的「三七開」,只有「民選的官方」和「專制的官方」的差
別。

我絕對同意,「民選的官方」和「專制的官方」當然是有差別的,而且差別
很大。「專制的官方」只提供我們一種歷史話語,而這種歷史話語,在最極
端的情況下,理論上可以只代表政府的意見而沒有任何「人民共同記憶」的
基礎;「民選的官方」,視政黨生態,容許了兩種或更多的歷史話語版本,
並且每個版本背後都自有其假想的支持者。如果政黨想要討好選民,總會讓
其設定的假想支持者不要太過度地偏離市場。

民進黨政府的更名或是「馬英九選上再改回來」的說法,或許已經表現了在
政黨政治的架構之中,不同政黨是如何地競逐「民選的官方」的地位,並且
提出其歷史話語的版本來叫賣。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政黨輪替的價值
——在「歷史功過」的問題上,我個人認為,台灣的表現(以蔣介石為例)
比中國(以毛澤東為例)更加民主。然而,這種民主似乎不以「社會共識」
為目標,而只表現在不同歷史詮釋的成王敗寇上。如同我們小學的民主教育
:「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無論多服從、多尊重,無論有朝一日
多數是否會變成少數、少數是否會變成多數,總之,這種民主想像之中總是
有多數與少數,而遺忘了在公共領域之中走向妥協甚至共識的可能。

焦慮及作為其參照標準的嚮往其實是一體兩面,因此我的焦慮也很容易描述
。在整個中正廟的更名風波之中,我只看到政黨間在技術問題上的交鋒,如
同李丁讚說的,執政黨「為了不觸犯法規,竟然透過層層修法的方式,來達
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執政黨尚且直接提出了蔣介石作為威權統治代表的歷
史話語,相對地,在野黨的表現更加曖昧、更加「口嫌體正直」,以古蹟維
護為名不讓工程車進入牌樓前的空間——如果牌樓前的地磚尚且不容破壞,
那之前中正廟主建築的屋頂琉璃瓦全面翻修又是怎麼回事?不同的政黨提出
的話語,總是將社會的情感能量引注到台灣民主紀念館的牌子擺在哪裡、牌
匾要不要拆、公車與捷運要不要改站名、馬英九要是當選總統要不要改回來
,而極少面對台灣社會中不同的歷史話語、不同的情感結構。政黨尚且無意
進行歷史話語的較量,遑論對話;政黨無意對話、媒體又老是關注公車站牌
進行歷史話語的較量,遑論對話;政黨無意對話、媒體又老是關注公車站牌
,台灣社會到底要在哪一個公共空間開啟不同歷史經驗間的民間對話?

我們剛剛從「打破頭」轉型成「數人頭」,期待人們頭蓋骨裡面的東西能夠
交流是不是還太早?無論答案為何,我相信有人不甘心看著台灣社會停留在
數人頭的階段。范雲正好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她參與了由台灣促進和平文教
基金會、時報文教基金會與公共電視共同合作的「來自民間的對話」工作坊
(http://www.frontier.org.tw/ost/pubtv02.htm)。李丁讚當然也是一個
例子,他寫了〈別丟了文化養分〉與〈歷史煙霧中的牌匾〉等文章。未曾經
驗到威權統治、坐享民主政治果實的我,想來有理由比他們更不甘心一點。
若是要表明自己的結論,剛好日前已經看過兼具美感與理念的一句話可以借
用,我也就樂得拾人牙慧了:

這座島嶼,好不容易從幽閉而獨裁的港灣,航向自由開放、卻充滿不確
定的大洋。這一趟沒有回頭路的航行,不只有藍綠兩個光點,而我們還
在旅途中。

——吳介民,〈公民審議 解決民間對抗〉,中國時報,200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