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

[文學]穿過黑暗的玻璃 - 成英姝

■三少四壯集 (20080109)

鬼片裡面,男人見到站在紙門前的妻子,臉上露出大驚失色的表情,我納悶著驚恐之處到底在哪裡,後來搞懂,還不是自己發現的,是忽然想起之前在本事上看過,她沒有影子。

夢裡我們從來不去留意影子。肯定夢裡是沒有影子的,真實與夢境的差別就在於夢境裡沒有影子。以後再要證明這是不是夢,不需要靠捏自己感覺痛不痛(這老招,是誰發明的?其實在夢裡會痛,會冷會熱,什麼感覺都有,跟現實裡一樣),只要去找影子,如果在夢裡可以記得這回事。
 
一個人如果失去影子,到底要花多少時間才會發現呢?

神為何創造了影子?不,影子不是被創造出來的,它只是標示光到不了的地方,一塊被遺棄的空留餘恨,但光本身不知道,擋路者也不會注意,好像一個女人送一封信給她的秘密情人,但她的信差半路陣亡,她不會曉得,沒人會回來給通報一聲。

什麼東西,都像丟到水裡的石頭一樣的時代,連水花都濺不起一個啊!是感嘆結合了人們,變成一撮一撮、一群一群的。自我憐憫。生氣和呼嘯。

我最喜愛的影子,是雲的影子,大片綿密的浮雲,籠罩大地的移動黑影,像一隻巨大無朋的覆蓋在草地的淺灰黑色比目魚,與風的速度一致的疾行。

時光的奔馳也提升了等級啊!儘管速度好像是沒變的,可是從慢車變成了高鐵。風拂過臉上的瞬間轉過頭,剎那間什麼東西又失去了罷!每一分每一秒上演的究竟是加法還是減法?

把所有的路障全部清掃掉吧!那麼影子就不存在,所有的地方,光都可以照到,讓全世界變得空曠吧!一塵不染的廢墟,沒有美也不再有醜,什麼事物都稱不上有用或多餘,因為全都不再存在,每個宇宙都只屬於一個人,除此無他,然自我本體卻不會消失,最終也只是尋找自己的影子吧!那麼就讓我變成透明。

如果是看不見的接觸,或許只能等待。每次聽到門鈴響是否是幻覺?總像在期待意外的快遞送達,人人都有期盼。

要有耐心。至少還有明天。

每天早晨或許都在偷窺門外,隔著外面望不進裡面只有裡面能看見外面的玻璃,一再反覆的旋律,自己一個人仍是沉寂的。季節的更替是否太快,春天的花朵已經在被惡夢圍繞的冬天早上盛開,同樣的事情像集體密謀似地週而復始上演,每一次都更集中,六○、七○、八○年代很快來一回,跳一支舞同樣的動作但拍子越來越急速,為跟上腳步做對動作,大家玩得不亦樂乎。海裡的漩渦竟然始終在相同的位置埋伏,用湯匙攪動咖啡,看著深褐色轉動的水面什麼也不想。

透明人不能穿衣服,必須是赤裸的,如果變成透明,秘密就再也不能存在,在此之前四下望去,世界是多麼色彩鮮明,即使連汙濁都讓人悸動。好像要割捨什麼似的。笑或者是哭,被看見。但至少黑暗將變得無所謂。

有一天我坐在捷運上,穿過隧道時我望著窗外,突然明白了「穿過黑暗的玻璃」(Through a Glass Darkly,柏格曼的電影)是什麼意思,當玻璃的彼端是黑暗的時候,你望出去看見的就是自己的影子,這是物理學的原理,當黑暗把通過的光吞噬,折射的光就是自己。在我變成透明以後,背後披上一塊黑布,變成鏡子,你就可以從我身上,看見你的形象。

[文學] La dolce vita - 凌性傑

La dolce vita
——義大利文,甜蜜生活之意,為我親愛的那人而作


我也會在生活的此地說他國的言語
讓脣齒輕輕開啟威尼斯與天空
陽光下橫掛著棉繩晾曬那些
一再被生活穿上又脫掉的身體
那些笑聲隔著門窗閃耀
玫瑰盛開一天有好多次
在臂彎所及開始一天兩個人


我要去哪裡?我們要往哪裡去?
兩種問法都教我們的人生離題
花園裡的歧路使我對你充滿鄉愁
除了眼前所見,我們已然一無所知
那是我和你之間,也是我們之間
一個世界瀰漫水霧
還有模糊的香氣


這時候如果沒有我,你要去哪裡?
如果我忘記你,無法分辨什麼是
生活、什麼是日常,什麼是去去就回
你願意為我把那些過往的事物一一
命名並且貼上重新使用的標籤嗎?
讓我無知的快樂著,想像世界靜止
同一時間做同一個人你也願意嗎?


你不是我的、我也不是你的他人
雖然有時兩個人不代表我們
但是用皮膚就可以理解所有
形而上的問題,至於形而下的疑慮
則在不斷起伏辯證的左胸底
我伸舌舔著單球冰淇淋
那是整座佛羅倫斯,文明的天氣
或者歷史的陰雨。當我們
並肩走向一個叫做未來的地方
教堂頂端又傳出信仰與鐘響
我只是這樣一個人信你不疑


在我們的境內有一種神祕
有一種美好的抵達我不想忘記
我們翻譯著彼此,做著同樣的夢
有一把鑰匙可以打開所有的門
生活的甜蜜不在他方而在這
當下,讓我用聲音用簡單的思想
蓋一棟房子叫巴摩蘇羅,意思是
思慕太陽。哪裡都不想去了
就在這裡,餐桌上擺滿理想
我甘心在這裡把一生用完
就是在這裡,在睡眠之前
還有一點遙遠的光與暗
讓世間萬物安安靜靜
各自找到各自的房間

[好文]給台大同學的話 - 孫維新 (詳細版)

2008.01.07. 認識星空 孫維新

 這學期,也是我們上學期的中間,有幾句話讓同學們做個參考,尤其針對台大的同學。簡單的說,叫做四不一沒有。

 第一個,不要拖。不要拖。很多時候老師努力的讓大家知道準時交作業和考試。為什麼?不要因為聰明。聰明的人會以為時間老在自己的這邊。笨鳥先飛,聰明的鳥仍然需要先飛,因為你不知道路上會發生什麼事情。不要因為聰明而耽擱了大事。

 下一個,不要貪。每個人一輩子我說過,有好運有壞運,有高潮有低潮,但是積分在一起平均,是一樣的。每個人份是一樣的。所以不要因為自己是台大的學生,就認為自己應該有的比別人多,無論在金錢上、感情上、社會地位上。不要多、不要覺得自己有的比別人多。記不記得我們說過一個人要怎麼保持快樂?知足。怎麼樣知足?知足不是獲得更多,而是什麼?而是... 需要的少。看下一張。

不要急。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年輕人怎麼樣?專一的進入三一學院、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一夕成名、一朝致富跟一步登天。老是這樣想,no,我們現在很少看到年輕人會認真的打好基礎,無論你的專業領域也好,無論你其他的語言能力也好,認真打好基礎,才會有未來的成就。很多事情真的需要時間弄,不要急,真的不要急。我們剛到UCLA的時候,我希望把兩年的課一年修完,三年拿到博士回台灣教書。後來發現根本不可能。時間長了,累積的知識和經驗,這不是短時間能一蹴可及的。看下一張。

不要怕,不要怕。真的是無懼迎向挑戰,因為挑戰是對聰明心靈最好的磨練。不要怕。

沒有是什麼東西想不想的到沒有是什麼東西?看下一張

這是我哥哥以前告訴我的一句話,天底下沒有真正的傻瓜,只有很多自以為聰明的人。我第一次聽了這句話我還不懂,我還覺得文法是錯的。後來才發現,自己以為聰明,別人都知道,別人只是不說。看下一張。

別人只是不說,其實心理很清楚。沒有事情,比光風霽月、比日月照耀著來的更清楚。每個人心裡最深層的秘密其實是跟,我們講,日月之蝕是一樣清楚。

所以我希望,同學們認真的想想看,生活上不要拖,也不要貪多,但是不要急。這個東西(不要拖和不要急)不是相互影響的喔。不要急是你一輩子要好好規劃,打下基本後,到哪裡都好。真的不要怕,迎向挑戰。最後是說,不要老覺得,靠著聰明可以騙了別人、混很多事。誠實待人認真做事,才是無上的法寶。

講這些話,以前也有同學把老師說的這些話放到網路上傳播。沒關係,看到這些內容覺得真的是很有意思,很有勉勵的效果。可是我跟你講,這些話的內容跟這些話的意思,把他拼湊在一塊可以變成八個字。這八個字在哪?這八個字在體育館的外面。哪八個字?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校訓是被人家念爛了,覺得很沒有感覺,完全不感興趣。等到你到我這個年紀,回頭看看,這八個字是很對的事。我們只是變個方法,變個花樣,讓大家體會一下,人生道路上的多給自己給別人,才能贏的比別人多。贏得別人喜歡很容易,贏得別人對你的尊重很難,我希望同學們能夠知道這點,未來做到一個博學、謙虛而有幽默的人。跟大家講到這裡,謝謝。

--
如果有機會我想跟他要簽名,哈哈~

[副刊]台北性格吃食10最 - 舒國治

Source:http://tinyurl.com/yw58f6

 這裏說的「最具台北性格」,只是我個人的觀察,亦是五十年來我的親歷,然後概略的舉出十項,不敢言放諸四海皆準也。

 吃食要「最台北」,必須一、是台北人最習慣消受而在別地最難獲有者。二、與台北的歷史最有必然關係。三、發明自台北或於台北發揚光大。

 舉例言,「雞肉飯」便不算,除了它太嘉義外,台北街頭原不普遍。「蚵嗲」亦不算,台北昔時亦有,但不曾延續,今日更少見。「虱目魚丸、魚肚」亦不算,乃它太台南。山東韓僑的「炒碼麵」亦不算,即使自韓國來台的華僑人數頗不少,但此味推行並不普遍,甚至還不及美國的韓國華僑移民做的來得道地。

 像壽司便不是。倒不是台北人吃不來日本食物;相反的,台北人極懂也極嗜吃日本菜。但一來料理店中坐下吃的壽司太昂貴,不堪常吃,二來街頭攤子的壽司舖不僅少了,也因是冷食,到底與中國人吃熱食的習慣相忤,故壽司說什麼也比不上蚵仔麵線、陽春麵攤等受大眾常顧。

 「涮羊肉」也不是。乃亞熱帶不是牧羊的地域,即使「北平式」館子在台北不乏欣賞者,但一來不少人喜言羊有羶味,二來涮羊肉也不曾蔚為流行。

 「廣東飲茶」亦不是。主要廣東食物極賴完完全全的廣東式堅持,這在台灣不知為何永遠很難。台灣從來沒有「有板有眼」或「中規中矩」的粵菜,或許台灣「太過台灣」,令廣東族群很難放手表現。不少人早觀察到了:美國的廣東館很道地,甚至上海的廣東食物也頗傳神,惟有台灣的弄出來很少像樣的。單說粥,台灣街頭巷尾常有打著「廣東粥」招牌小店,沒有一家按規矩來的,即使熬一鍋下點工夫的「明火白粥」,台灣的店家太聰明了,他心想「我們台灣人早就在吃粥了,煮粥有啥了不起,我們煮粥便是用我們自己的方法,……」便是這一類想當然耳的念頭,致太多東西在台灣永遠沒法做得像的,如星馬的「肉骨茶」,如海南雞飯,如泰國菜,甚至如到處廣開的義大利麵。

 又此文只將重點放在常民每日吃食,不談性格鮮明的各省菜館。乃各地菜色早各有確切風格,較難言台北性格云云。當然也不談西菜。

 再者,此文只究鹹味吃食,不言飲料(如酸梅湯、冬瓜茶、青草茶)、甜湯(花生湯、紅豆湯、桂圓粥)與糕點(茯苓糕、狀元糕、紅豆餅、倫教糕)。

  牛肉麵

 尤其是所謂「川味牛肉麵」或「紅燒牛肉麵」,算是台灣的獨特發明,二十世紀中期的發明。據歷史學家逯耀東的考據,乃高雄岡山地區的外省聚落盛產豆瓣醬,而當地又出黃牛,故而老兵或公務人員便就地取材,逐漸調製出一款既富油水又含厚腴香辣、更兼有不久前抗日時在大後方(重慶、昆明)的口味回憶等融和之下的「打牙祭」料理──牛肉麵。

 這牛肉麵,常被稱為四川牛肉麵,但大夥皆知,四川並無此麵,這是台灣的外省人在四九年後風雲際會的碰撞出來之融和(Fusion)料理。又它雖創自南部的岡山(富於外省聚落,如空軍眷村,寫「龍的傳人」的侯德健,祖籍雖是四川巫山,卻生於岡山),卻立刻流行於公教人員與學生極夥的台北。約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末,是它口味的定型期,亦是牛肉麵披靡台北的黃金年代。那時的師大、桃源街是為大規模的聚落,而我讀高中時的濟南路,亦有不小的店陣。

 到了八十年代末,牛肉麵儼然已是台灣的「國麵」了,香港的吃家來台,吵著要吃牛肉麵;日本的電影工作者來台,也指名要吃牛肉麵。

 若有外地朋友來,我通常帶他們吃?鼎泰豐的「紅燒牛肉湯麵」(無肉者),乃它的湯頭最有六十年代牛肉麵黃金年代的「紅燒」風味。?「清真黃牛肉麵館」(忠孝東路四段223巷41號)的清燉牛肉麵,乃它的湯最清鮮、最無雜味。?「汕頭牛肉麵」(延平北路三段60號)的原味,乃湯鮮卻又清,肉塊小,最不膩。

  麵攤與滷菜

 此處的麵,指的是陽春麵、肉絲麵(主要是「榨菜肉絲麵」。「雪菜肉絲麵」或「酸菜肉絲麵」已少人賣了)、餛飩麵等湯麵,與麻醬麵、炸醬麵、擔擔麵等乾麵。而傳統上(如五十年代起)多是推車的「攤子」形式,今日雖已多呈店面,但食物的簡略感與消費的平民化,仍如麵攤。

 這些麵的風味,亦源自大陸;原本本省式的「切仔麵」,用的是帶?的油麵,油麵算是半熟麵,在竹笊籬中放入滾水中「切」(閩語)個幾下,便傾碗裏,連豆芽菜、韭菜也順便舖上了,再切三片紅糟肉或瘦肉片,打上湯,便是一碗切仔麵,原本亦多佈街頭巷尾,即外省子弟也愛吃,然不知何時起,式微極矣,倒是外省麵攤反而留存下來。台北吃食,完全由吃者的自己嘴巴逐漸的成形。

 再說滷菜。麵攤滷菜的標準版本,主要是四味:豆乾、海帶、滷蛋、豬頭肉。這四樣皆是客人點了,老闆才切。切完,灑些許醬油(注意,是醬油,不是醬油膏。醬油膏是後期因本省式之調醬法而後湧入的。亦不是擱蒜蓉醬油;蒜蓉醬油原是用來沾煎芋頭粿或蚵嗲),再滴幾滴麻油,偶也擱些蔥花。

 另有些小菜,如醃小黃瓜等,則像是餃子店的小菜;至若什麼辣椒小魚干,更已脫離了麵攤小菜的簡供性格,算是撈過界了。

 滷菜自滷鍋滷熱,這主要為了耐久;乃當年攤子不備冰箱,惟有重鹹與久煮的這款滷味方能在炎熱的台灣天氣下保持不壞。

  豆漿店

 這是台北早點的經典形式。除了喝的豆漿(有甜、鹹兩種,亦可打蛋。此「打蛋」思想,在窮窘昔年為了更添營養也),尚有燒餅、油條、餈飯(或稱糯米飯糰)與鹹酥餅。至若蛋餅、蘿蔔糕與蒸箱中的包子,那是後期添入的,原與老式豆漿店不相干;甚至更荒腔走板的,這類東西常自工廠批來,委實壞了老式豆漿店黎明即起、在炭爐中現烤現做的優美傳統。

 燒餅與油條,亦是大陸早有之物,但到台灣後逐漸形成如今的版本。尤其是燒餅把油條夾起,成為「燒餅夾油條」,可說是台灣的「定形」之功。燒餅有二種,一種是菱形的,綿麵式,內有蔥花,早期多是此種(現在金華街111之6與善導寺對過華山市場二樓的「阜杭」仍有做);另一種是長方形,油酥式,內無蔥花,打著「永和」字號的多為此種。

 油條,在台灣成為今日的長度,或許是四、五十年代之交即已成形。大夥如今視為當然,卻不知大陸有不少地方做得比較短胖。

 餈飯,上海早有,但在台灣直至今日仍受大眾喜愛。早年有甜、鹹二種,如今似乎大多店只做成鹹的一式,卻在其中稍稍包了點糖;其餘則是油條、榨菜丁或蘿蔔干丁、肉鬆。復興南路瑞安街口的那家「永和」(最近「救火隊」者)做的餈飯最好。

 最後說到鹹酥餅與甜酥餅。原本也叫燒餅,算是「黃橋燒餅」一路,鹹的內裏蔥花、豬油末,比較有江北的棉軟感;後期有的店做成蟹殼黃化,則是比較有上海的脆酥感。近年有許多「老張炭烤」系統的店,將此種餅製得更為量化。

  自助餐

 六十年代起,由於學生或上班族需要外食,又須兼顧幾菜一湯之均衡營養,便有此種預先炒烹好的菜色一、二十項,供人自選。有的點青椒牛肉絲,有的點豆乾肉絲,有的點胡蘿蔔絲炒蛋(典型的「自助餐之菜」),有的點甜不辣丁炒鴨血韭菜……,至若湯,則是免費供應。

 由於台北充滿了外縣市來此就學或工作的人,故自助餐店極多;這在嘉義或台南等城市,則極少。

 自助餐店的前身,是為台式菜場邊的小飯舖,閩南語稱「飯桌仔」,只做幾味小菜,燙熟幾塊五花肉,煎幾尾魚,再蒸一木桶的白飯,專供近旁的人可以很快果腹。

   清粥小菜

 最早不多見這種店,乃農業社會下的老百姓若吃清粥必在家中吃,斷無花錢到店裡吃家中最清淡簡略之物也。

 七十年代,林森北路的消夜攤推出了幾家「清粥小菜」,以供附近喝酒冶遊的客人返家前能稍稍吃些稀薄不至太撐的點心,便造成清粥小菜成為半夜的消夜景象。八十年代逐漸搬至復興南路。

 至若清晨做為傳統早飯的清粥小菜,必托身在菜市場旁。目前製得猶有老年代台式農家之湯湯水水感的,便是南京西路233巷20號「永樂布市」對面那家店。外地朋友若要感受五十年前本省人吃的清粥式早飯,不妨來此。

  福州乾麵

 這是台北公家機關附近的最典型早餐小點。外縣市不見也,鄉鎮村莊亦不見也。

 福州族群來台,較泉、漳為晚;有些較傾向於托身於公家機關邊靠一技維生,如在機關中理髮,亦有便是營這福州乾麵。麵為細麵,下至恰好,瀝至乾,傾碗中,擱豬油調拌之醬汁,味至鮮美,往往數口盡之。另有魚丸湯,魚丸內有炒過的豬肉餡,一口嚼下,魚丸的鮮加上肉汁的腴,最是過癮。再就是餛飩湯,福建式之餛飩,皮薄餡淺,極有特色。

   肉包、腸子湯、冬粉湯、肉粽

 這是1949年國府渡台以前便存在的台式街頭小吃。肉包是閩式肉餡先紅燒過再包進麵皮裏,而皮則是發膨較多、微帶甜味的那種,與北方的麵皮風格不同。肉粽,亦是台式,正方有角,不同於湖州粽子之長方有角。粽內之米,北部是先淺炒再包上粽葉去蒸,與南部的浸水長煮不同。北部之米比較粒粒分明。腸子湯,只是泛稱;腸子指豬的小腸,湯是大骨頭湯。若是加了薏仁等物的,便成了「四臣湯」,君臣佐使的「臣」,但閩南語唸法與「神」同音,故坊間皆書「四神湯」。

 若更陽春些,則有冬粉湯。平淡之極的湯食;其滋味除了大骨的湯底外,不過是碗中擱入的冬菜,卻也雋永迷人。

 其餘尚有丸子湯,往往大小兼有,甚至白色褐色並備。常與冬粉湯合製為一碗。另亦有酸菜豬血湯的。丸子湯如今看似不普遍了,你道何者,其實不是不普遍,是以另一種也用魚漿製成之物,甜不辣,所取代也。且看甜不辣攤亦必有魚丸一味可知也。

 台式吃食,很喜備湯,許是氣候溼熱之故,亦許是閩地之傳承。這種肉包、肉粽、冬粉腸子湯的攤店,其實凋零至不堪,目前存者,白天有民樂街66號對面的「小包子」舖,晚上有民生西路、承德路口的「阿桐阿寶」。八十年代以前,這種吃食各處街角皆易吃到。如今反而轉化成四神湯的專注一味之攤肆,甚至擱冬菜的冬粉湯幾乎已吃不到了。冬粉湯攤子式微得最快,我百思之餘,竊想或許原先營此業的,是比較晚近來台討生活的福州、潮汕等移民,數量不及泉漳來台者那麼多,來的時間也晚,當早先的店家凋零,便無繼起者矣。

  川菜客飯

 本文原不擬提各省菜館,例如北平館(京菜在台皆當年逕稱北平館,如「致美樓」)、山西館、福州館(如「勝利」)、客家館(如「新陶芳」、「天橋」)等,主要選入「十項」極為不易。而在台北,菜館最受歡迎者,約有二類,一為江浙菜,一為四川菜。其中尤以四川菜在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這三十年間其平民化與親和性,最在台北大獲人心。且說一例,張愛玲《色.戒》中牌桌上幾位太太談吃館子,講到的一家「蜀腴」,六十年代初台北便有一家,地址在成都路27巷內。又台北吃,與台北近代之人文風景甚有關係;而六、七十年代,一來「克難」思想猶盛,然香辣嗜習已萌,最實惠卻又最可口的吃法,便不自禁形成了「川菜客飯」,如二十元欄下有螞蟻上樹、回鍋肉,三十元欄下有宮保雞丁、麻婆豆腐,四十元欄下有豆瓣魚、蝦仁烘蛋等分類選擇,三、四人同去,可各選一菜,下以白飯,經濟實惠,並且又像是上館子,並不過度寒酸。在頗有近四十年光陰(九十年代漸衰)占據了無數人的口舌。直至今日,台大對面有一條街(有「重慶」、「峨眉」等館)仍有學生與社會人士常去。仁愛路上的「中南」(後改「忠南」)亦一直還有好顧者。濟南路底近建國南路亦是,只是二十多年前逐漸演成專吃「豆瓣魚」的一條街了。而西門町昆明街某一巷(地址稱康定路25巷,巷口有「黔園」的)如今雖式微了,六、七十年代白景瑞等電影圈人士動不動就往那兒坐下吃飯,幾乎可稱為「後抗戰打牙祭症候群」之美好延伸了。

  大腸麵線

 也可稱「蚵仔麵線」,但看擱大腸段還是蚵仔。這亦是台灣的獨絕發明,主要以濃腴渾鮮為口味特色,並不求飽。吃在口裏如同糊泥,有黑醋的淺酸,有沙茶的微辣,又有腸子的濃腴,是極特別的街頭點心,特別是下午最適合偶嘗。麵線的店家極多,直至今日還深受歡迎,不像肉在台北早已凋零。

   便當

 便當全台灣皆吃它,火車上也吃它,但台北因有最大量的上班族群,其便當的普遍性自是最大。尤其是中午時分。但好的便當一來絕非出自便利商店,二來亦未必出自某些便當大工廠,故而辦公大樓的騎樓做為販售有特色、家庭當天小量製出的便當,將會是二十一世紀極有可為的行業。須知即使是美食家,亦偶而想吃一個教他連最後一粒米也想舔掉的好便當。

[音樂]遇上Joanna - 小樹

Source:http://tinyurl.com/2g5uth

(20080112)

 可愛(或裝可愛),一直是本地音樂產業相當重要的中心思想。尤其當多數產品對準了國中小學等低齡市場,如何永續青春,恐怕是比環保與政治更棘手的課題。所衍生的新聞,包括謊報年紀及各種不能明說的手術,相信大家也都非常熟悉。

 去年某日晚,在我周末兼差放歌的那家酒館,老闆說她邀了個小女孩,十九歲,要來表演。除非是有了情色的聯想,初想還真覺得不合適。可稍後她拿著吉他,褪去了鞋,光著腳端坐在DJ台旁緩緩唱起來時,嘿!她是誰?

 這看來有點倔強的女生,從言談到舉止,完全不是我想像的青春光景,她老成,一
如她的歌聲,一開口便驚豔四座。特別是唱了人稱「可愛教主」楊丞琳甜蜜名曲「遇上愛」,那早慧如爵士女伶般之聲線,徹底翻轉了歌的氣質。

 最近,她終於推出首張專輯。照唱片工業的說法,她成為張懸的師妹。兩者,皆年輕,同樣有著懾人心魂的好嗓(連企畫宣傳亦為同一組人,甚至偶爾共用著張懸的樂團吉他手),一人爵士、一人民謠,忽然叫人對簽下她們的唱片公司,無論如何,充滿好感。

 喔,對了,她叫Joanna。

--
我保證~她會是我繼Jolin&綺貞之後
,第三個會讓我瘋狂向朋友們推薦的好聲音~

[文學]鯨向海/淡季

兩個人行走在MSN的曠野
(忙碌)(離開)
無聊感傷的念頭,一前一後(外出用餐)
在那一天相遇了,在那一天(線上)
變形解體,交換彼此照片
特意解釋因為所以
有時傳訊較慢,真是對不起……之類的
(馬上回來)
空蕩蕩的山谷,空蕩蕩的播放器
鼻音的,寂寞的召喚
(通話中)
毛髮長得特別緩慢
某松針般的觸鍵,雪意以及五點鐘
(忙碌)(離開)(馬上回來)
此刻最好的回應……
(顯示為離線)

--
好妙!我喜歡...哈

[童年]桃花源 ---《龍貓》宮崎駿1987 - 何英傑

Source:http://0rz.tw/4a3xA

溪水的源頭,雖然只是時隱時湧的流泉,卻格外的清澈甘美。

童年生活,常帶給人這樣的感受。有些時候,朦朦朧朧的往事反而比眼前正在發生的事還清楚,讓人不禁迷惑:什麼是近?什麼是遠?什麼只是虛假?什麼才是真實?有些時候我們對生活感到沮喪,不自覺的想起舊日時光,就像塞在車陣中不經意的抬頭,卻忽然看見一片藍極了的青空。

《龍貓》就是這樣一片引人思想起的藍天。

兒歌似的音樂,伴著我們走進了某處遙遠的鄉間。在森林深處,龍貓住在那裡。它是隻胖胖的古怪精靈,窩居在老橡樹的樹洞。大人看不見,只有小孩子看得見。有一天,一對小姊妹跟著爸爸搬來此地,媽媽則在鄰近醫院療養。然後她們和龍貓有了幾次奇異的相遇。

在成人眼裡,這部電影是混合了現實與遐想的奇境。現實之中,媽媽生病、爸爸每天外出工作、孩子得獨立打理生活。遐想之中,老屋子裡會有噗噗溜的灰塵精靈、狂風裏有奔跑的龍貓、神奇的大貓公車在山巒間跳躍。然而這在孩子的眼中,卻都同樣真實不必區分,他們的存在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天地間充滿驚奇---森林裡如果沒有精靈,為什麼那麼幽深?風怎麼會忽而靜止又忽而呼嘯?等了又等遲遲不發芽的種籽,怎麼一夜間就全冒出了土?怎麼可能這麼奇妙?孩子細膩又豐富的內心,於是產生了理所當然、天馬行空的世界。包含現實,也包含遐想,如同畫筆下一幅讓成人眼睛一亮的圖畫。

人不都是這樣認識世界的嗎?

龍貓代表了孩子對世界的感受,也代表了農村美好的風光與人情。導演藉著它的飛翔,鳥瞰一望無際欣欣向榮的曠野。丈高的玉米田、起伏的麥穗浪。一畝一畝的水田,比天空還清還亮。空靈的雨夜裡,突然落下來的雨珠子把全森林都驚醒了。鄉間的人情最是濃郁。春天到了,人們一齊忙著農事。鄰家的奶奶看村裡的孩子,個個都像她的孫。庄頭庄尾的鄰居,閒話家常互相的照應,借傘、借米、借電話。日子一切如常,有人生,有人老。一家有事,全村的人都來幫忙,著急的分頭想辦法。

這是一部安慰人的電影,充滿了友善的人與精靈。在這個世界裡,人和人一起熱鬧、自然和精靈也一起熱鬧。它讓我們回到兒時在庭院看星星、聽爺爺奶奶說故事、胡說著未來要如何如何的心情;它讓我們重新相信現實社會中已經杳之又杳的和諧關係。

人的心裡都會記得某個始點、某些忘不掉的景象,一直到長大、年老了都還記得。因為那些時刻,我們浮蕩在溫暖純真的感動裡。這些片段,是美好的過去朝向我們的開口。當有一天,人纏在難解的俗情世故、站在某個抉擇點感到洩氣時,穿過森林這個掩在葉子堆裡的洞口,我們會發現人真正想要的東西並不多。而許多,也早已存在我們的生命裡。


【影片資料】

日文片名:となりのトトロ
英文片名:My Neighbor Totoro
出品年代:1987年
導演:宮崎駿(Hayao Miyazaki)
劇本:宮崎駿(Hayao Miyazaki)
時代背景:日本.傳說

--
我喜歡這張照片的畫面~:P

[人際]溝通時機的3個關鍵

把握溝通時機有3個關鍵!

「要以對方可以了解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心意」,這是溝通最主要的目的!但是要確實能夠做到這一點,什麼事情是不可或缺的呢?

日本知名職場顧問、人力採用戰略研究所董事長桑原晃彌提出以下3個關鍵原則:

1.祝福要在「當場傳達」
當別人達成某種成果時,最好當場坦率地加以稱讚。如果你想「現在很忙,以後再說吧。下次見到他的時候,再告訴他吧!」把讚美延後,你會被視為是嫉妒他人的成功、沒有自信的人。錯過時機的恭喜,不只無法傳達你的心意,甚至會被當作是諷刺或社交辭令。

2.道歉要在「事發當天」
比如說,你與上司出了問題,即使你認為「我沒有錯」,但是在下班回家的時候,只要一句道歉說:「今天給您添麻煩了」,第二天你們的關係,就會大為不同。如果你鬧意氣,把這件事情放著不管,你就錯過和好的機會了。

3.注意要比「期限還早」
比如說,客人有什麼要求的時候,即使客人沒說「請趕快」,也要快速回應,這是基本的原則。有些事情確實是要花時間去做的,但是迅速的回應,會提高客人對你的信賴。就算聽到答錄機訊息、或是收到傳真的時候,只要一句「我知道了,詳細情況明天再談」就可以了,只要儘早給對方答覆就可以了。

[轉錄]什麼是爛大學?

台大經濟系教授 駱明慶
2008/1/12

自由開放的社會,甚麼意見都有,網路上的意見更是形形色色、無奇不有。最近看到一個「萬人考大學,淘汰爛大學」的活動,據說是繼「反高學費」和「反教育商品化」之後,關心大學教育的另一努力。這個活動的邏輯是這樣的:「我們就來考,考上了不去念,讓爛的大學科系沒學生,沒學生就沒財源,就要倒!就退場!」

雖然,要號召一萬人交大約一千元的報名費,花兩天的時間去考試,並且繳交志願卡,來淘汰爛大學的行動,應該沒有成真的可能性,但是這個想法的基礎,卻正顯示了我國教育體制的競爭過程,是如何形塑了勝出者的有趣心態。

這個活動所定義的「爛學校」,大約是低分就可以錄取的學校,這才構成找人隨便考考就一定錄取,輕易考上後不去念就能夠淘汰這些學校的邏輯。但是,如果這個活動真能召集一萬名很會考試的人參與,就會有相同數目的學生被排擠掉就學的機會,這樣的改變為什麼會是有道理的。

換言之,「正義使者」般的「萬人考大學」的參與者,和被排擠掉唸書機會的學生,原本就分屬於考試成績高低兩端的一萬人,前者因為考試分數高而有相當高的比例是受到納稅人高度補貼的公立大學學生,後者則是因為考試分數偏低原本就是自己付錢在念大學的私校學生。問題在於,為什麼受到別人高度補貼的人,不但覺得別人就讀的「爛大學」很礙眼,甚至還認為這些「爛大學」根本不應存在,讓這些「爛大學」裡的「爛大學生」消失甚至是符合社會正義的作為。

長期以來,看似公平的聯考制度,不但形成高分者受到大量補貼的現象,也同時讓勝出者錯以為別人付錢給自己念大學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甚至在過關斬將的過程中產生莫名其妙的自我肯定,以為自己有權力對別人的就學機會說三道四,並認為分數低的人根本不該念大學,這也是低分錄取大學在媒體上引發許多喟嘆的心理基礎。

一個學校,只要還有人願意自己負擔成本去讀,就表示它對人們還有價值,就沒有是不是「爛大學」的問題,實在不需要旁人去擔心退場機制的問題。教育部或其他社會公益團體若真有心關懷這些學校服務學生的狀況,最多只需要做到報告這些學校在師資與教學等方面狀況的「訊息揭露」,避免學生因訊息不足而有錯誤的預期。只要學校數目夠多,品質不佳的學校就會面臨招生困難的問題,這時自然會產生一個由市場構成的退場機制。除此之外,旁人勉強製造出來的退場機制,很可能只是一種體制受益者的偏見。


--
非常正確的觀念
,值得推廣~真的很棒的論點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