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知識] 中國時報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專題(一)

轉自ptt2 作者: yopoyopo (整理)

中國時報 2007.06.11 
丹麥 瑞典 挪威 競爭力驚艷 半島是平的 宛如夢中烏托邦 江靜玲、陳一姍/專題報導

前言:最近這些年,台灣新出現了些北歐熱。像冰一樣清澈的透明價值,線條乾淨的設計美學,一年有六個星期長假,卻仍是全世界所得最高的國家,對於陷入苦力經濟模式的台灣,遠在天涯的北歐宛若夢中的烏托邦。 去年底大選,瑞典變天,世人驚覺烏托邦正在轉變。為了更進一步了解轉變中的北歐,中國時報特別派遣駐歐洲特派員江靜玲、經濟組記者陳一姍、攝影記者鄭任南,走訪斯堪地納維亞半島—丹麥、瑞典、挪威,一連九天深度剖析北歐競爭力與未來衝擊。 「早在美國人喊出地球是平的,這裡早就是平的啦!」瑞典右派智庫Timbro執行長瑞卡(M Rankka)說。只不過美國人喊出的平坦地球,是全球化正帶來日益惡化的貧富鴻溝;而北歐的平,卻是真實消弭階級差距。

不跟英美同步 邁向福利國

不跟英美同步,北歐之於台灣,甚至之於世界,都像一個謎。當後冷戰時期,美式資本主義打敗蘇維埃為首的社會主義,席捲全球,北歐卻硬是要「顛倒是非」,走福利國家的路。當已開發國家選民的政治冷感成為常態,超過百年的北歐代議政治,卻硬是有八成投票率;當全球競向陷入減稅比賽,英美政府喊出的私有化、小政府變成「唯一真理」,北歐人硬是願意繳二分之一的所得稅,硬是有二分之一的人在公部門工作,冰島、芬蘭、瑞典過去五年經濟成長率,硬是超過美國。

參與協商共識 價值新典範
芬蘭驚豔的作者吳祥輝點出,相較於台灣混淆於文化層次的「台灣識別」與「台灣價值典範」。包括芬蘭在內,北歐最令人好奇的是「北歐識別」與「北歐價值典範」,抽象的東西為何讓北歐擁有全球稱羨的競爭力?

走訪北歐,卻真真切切感受到,這些抽象的價值,不僅是口號,更是力量。從清廉、平等、人權、美學、環保,北歐展現了「小國的本土價值與全球化並存」的可能性。價值成了競爭力的基石。

北歐模式由平等哲學開始,逐步發展出一套參與、協商、共識的價值體系,讓這裡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社會福利國。

丹麥的「爺大定理(Janteloven)」(又稱「詹特法則」)最能貼切描述,北歐各國共通的平等主義。爺大是一九三三年丹麥暢銷小說《一個逃亡者的足跡》中,作者安克賽.森納茂斯虛構的地名。住在爺大的人,總是想方設法貶低別人,這些方法可歸納成十條定理,都在傳達「別以為你比別人強」,「誰也不比別人差」的哲學。

我去維基翻了一些資料:
爺大定理:
There are ten different rules in the law, but they are all variations on a single theme and are usually referred to as a homogeneous unit: Don't think you're anyone special or that you're better than us.

The ten rules are:

Don't think that you are special.
Don't think that you are of the same standing as us.
Don't think that you are smarter than us.
Don't fancy yourself as being better than us.
Don't think that you know more than us.
Don't think that you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us.
Don't think that you are good at anything.
Don't laugh at us.
Don't think that anyone cares about you.
Don't think that you can teach us anything.

共通平等主義 落實生活裡

北歐人的平等落實在生活小節裡。走進丹麥、瑞典、挪威書店,不像台灣的暢銷書常是一代代工商鉅子的傳記,放在最明顯櫃位的是小說與居家園藝書籍,唯一一本封面有照片的傳記是來自澳洲的梅鐸。問丹麥產業總會首席經濟學家羅斯莫森(K Rasmussen)最紅的商人是誰,他搔了搔頭說,他印象中好像只有全球最大船運公司老闆Mastek出過一本書,而且已經是十幾年前了。

追究北歐平等主義的起源,很難不談歷史。不像法國、英國,都是先工業化後,才有民主,資產階級與農工階層一分為二。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傳入時,整個北歐是農業社會。丹麥國會科技顧問委員會執行長柯佛(L Kluver)說,北歐民主化一開始就先解放佃農。當時重要的宗教家與思想家葛維隆認為,光有形式民主不夠,如果選民沒有足夠的民主教育,就無法形成真正的民主。為了讓農民學到充足的民主知識,葛維隆這位成人教育之父,建立社區大學,讓農民透過討論,學習民主知識,「(葛維隆)說啟蒙是靠嘴討論,而不是來自上帝」。

根源自平等主義,北歐民主政治形成參與、協商、共識的傳統。在北歐教育體系裡,有一種特殊的考試方式叫「集體考試(group exam)」,方法是學生可以自由形成二個人以上的團體,一起寫報告,一起去考試,要過關一起過關,不及格一起不及格。如果學生發現有人老是不寫作業、老搭便車,不盡義務,隨時可以拆夥,把偷懶的人趕出去。如果人越多,老師對於小組的及格標準或報告要求會比較高。「我們的教育是訓練人,承擔責任,尋求合作,面對衝突,找到妥協,」柯佛解釋。

包容自律互信 團結不民粹

也是在平等的基礎下,北歐的社會有深廣的包容認知。丹麥聯合工會(LO)副主席胡根柏格(T A-Huggenberger)表示,每個人的背景不同,願景也不一樣,「我們必需平等的提供服務。」。但是,胡根柏格強調,平等的前提是自律,不欺騙。如此,大家才可以在一個信任的網絡中互動。她說:「這裡是一個自由度高,但自律要求更高的社會。」。自律,也是一種公民責任。

由平等衍生出來的參與、協商、共識、包容、自律和互信,使北歐產生出一種共通的團結定位。這些共通的價值環環相生,脈絡清楚,北歐人因此可以很明確的說,「這是我們的價值,不是民族主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時報 2007.06.11 少了氣派 丹麥瑞典皇室多了平實 江靜玲

我們在斯堪地納維亞期間,巧遇丹麥和瑞典兩國皇室互訪。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和席維亞皇后訪問哥本哈根,以及丹麥女王瑪格麗特和亨利克親王回訪瑞典南部的馬爾摩市時,我們都在現場,親睹北歐皇親貴族交誼盛事。相較於英國皇室富麗堂皇的作風,瑞典和丹麥皇室質樸簡約、平易的令人瞠目。

這項互訪,兩國皇室都選擇了訪問城市的市政廳為宴會場所。在哥本哈根時,兩國皇室在御林軍護衛下,一路乘皇室馬車抵達市政府。但在這裡,沒有類似英國女王出巡時群眾夾道,揮舞國旗的盛況。皇室馬車行過處,雖有警察,卻沒柵欄圍堵。我們站在路邊的店家門前,就可看到坐在馬車裡的瑪格麗特女王,並向她揮揮手。

瑪格麗特女王到瑞典南部的馬爾摩市回訪時,馬車不見了。只有穿著古老制服的老民兵和三兩保安人員站在市政府廣場前。大家以歡樂的心情觀看出入這項兩國皇室盛典的達官顯貴、社會名流。

我們全程只看見一輛賓士,其餘穿著大禮服、戴著大勛章來參加皇宴的賓客,多是從極普通、甚至髒髒的車裡鑽出來,還有人搭計程車。更誇張的是,一台大遊覽車開進來,放下一批紳仕淑女們。

與迄今在倫敦參加傳統正式皇宴,在入口處等唱名,才得進入大廳的英國禮儀相較,真難以想像。「斯堪地納維亞的皇室都很平易近人。這與我們平等社會的特質有關。」,瑞典廣播公司倫敦特派員藍柏格坦承他們的皇室不如英國氣派。但「斯堪地納維亞的皇室很現代化,懂得跟時代和社會行進。」

一則插曲,可窺見北歐皇室的平民化。瑞典國王古斯塔夫有次自己開車與朋友出遊,到加油站加油並買零食。朋友付帳時,只付了零食未付油錢,以為朋友連油錢也支付的國王,開了車子便離開。為了追緝「不付帳」的惡客,加油站老板調出錄影帶報警處理。警方仔細一瞧,逃帳的傢伙「居然是國王!」。知道「債主」後,加油站老板寫信到皇宮「討債」。瑞典國王不但還錢並致歉。

當英國查理斯王子因無法與平民卡蜜拉結合,反而造成黛妃的悲劇,北歐卻早已接受平民加入皇室。丹麥王儲的妃子是位澳洲平民。瑞典王位繼承人維多利亞公主的男友,不但是平民且是經營健身俱樂部的「小資本商」。維多利亞公主的母親,席維亞皇后是德國和巴西混血平民出身。這都未影響人們對北歐皇室的尊敬和愛戴。

北歐皇室比起他們在英倫的遠房親戚要平實親民,也從另個角度反射北歐的平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時報 2007.06.11 價值所繫即實力所在 陳一姍/特稿

要在一片北歐熱中,以短短九個工作天,看到更深刻的北歐,對任何一個採訪團而言都是一大挑戰。不過,當我們走完丹麥、瑞典及挪威三國,整個系列報導的主軸卻清晰不過,那就是價值。北歐模式的挑戰,就是價值體系的挑戰。

不同於傳統國家報導,以政治、外交、經濟、社會切割,我們發現北歐模式是一體的。要了解這個與美式資本主義最極端不同的區域,如果不探索其價值體系,就無法理解其精髓。

不同於反貪腐、愛好和平、人權、尊重女性、環保在台灣還是道德層次的高標,在北歐,這些價值是公民倫理。因此我們的系列報導由「平等」開展,透過和平、清廉、美學、與自然共存價值所繫,介紹北歐模式實力所在。

我們也意外發現,採訪團這次的路徑,恰是一趟由根到果的旅程。

北歐五國分分合合,最靠近歐洲大陸的丹麥,正好是啟蒙民主思想輸入的第一站。從丹麥散布到瑞典、挪威,不同的民族性格與自然環境,又演化出不同的制度。譬如:丹麥以中小企業為主,勞工保障就比瑞典少。在移民政策上,土地面積小的丹麥、人口少的挪威也比瑞典更緊縮。

Re-invent,是我們這趟旅程常聽到的動詞。北歐人少,從來沒有閉關自守的本錢,當全球化步伐加快,北歐也無可避免面對挑戰、重新演進。從移民到歐盟認同,從福利調整到失業、勞工短缺的議題,北歐都在重新凝聚共識,進行調整。「這個世界沒有烏托邦,還要不斷改進,」左派智庫Agora主任圖珊一語道破。

台灣的烏托邦呢?什麼又是台灣社會引以為繫的價值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時報 2007.06.11 捍衛人民 護民官不容質疑 陳一姍、江靜玲/斯德哥爾摩專訪

負責監督文武百官依法行政,且有起訴權的四位護民官(Riksdagens Ombudsman, JO)是北歐特有而深受尊敬的制度。我們很幸運採訪到今年將退休的護民官伯根,意外發現他就是終結社民黨長期執政的關鍵人物之一。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為什麼會有護民官的制度?

答:護民官已經兩百年了。十八世紀時瑞典制訂新憲法,當時王室有直接對其負責的
護民官chanceller of Justice,但這個護民官獨立性不足,基於權力平衡,議會認為應該有自己,真正獨立的護民官。

問:可不可以談談六年多來,自己印象最深的案子?

答:就是四年半前的南亞海嘯案。瑞典在南亞死了五四三人,國民覺得政府反應太慢,錯過救災黃金時間。於是國會組成委員會追究責任。但第一次報告出來,人們發現外交部與總理首席秘書長,兩邊說法兜不起來。這在媒體引起很大爭論,加上有民眾來抱怨,於是我開始調查。

經過了半年調查,我還是質疑真相是什麼。但我發現總理幕僚長,無論到我這,或面對國會調查都不太合作。他說案發時他在辦公室,但其他官員都沒看到他,顯示他在說謊,對護民官說謊是違法且違憲的。

於是我決定「批評總理首席幕僚長」,沒有依法提供國會與護民官足夠的文件。批評造成這位幕僚長最後辭職下台。加上這正好在大選前五十天,也造成了很「有趣」的結果。(編按:社民黨下台)

問:調查過程中,最大的壓力是什麼?有政治壓力嗎?

答:(笑)就是與媒體的關係。那時候,我早晚都會接到一堆記者的電話,突然變成電影明星。但政治壓力沒有。

問:看來護民官的力量真的很大,你們的道德層次真的要很高?

答:我希望是。護民官是不容許被一絲懷疑。就像我們有起訴權,但近七年來我只起訴了一個斯德哥爾摩主教。因為他銷毀了,法院已經判決不是秘密,應該可以提供給媒體的文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時報 2007.06.11 反貪腐已是基本人權 透明政治高標 北歐防腐劑 陳一姍、江靜玲/專題報導

北歐有長達半年的永夜,但靠著制度與公民素質打造的透明政治高標,一年四季防腐。根據國際透明組織的全球貪腐印象指數調查,包括冰島在內,過去五年北歐六國清廉度均排名全球前十,除了挪威之外,分數都接近滿分十分,而台灣則只拿到五.七,排名第三十四。

政府文件 民眾都能閱讀

奠定北歐清廉基礎,最重要的制度就是「透明法」。以瑞典為例,瑞典憲法是由幾個法規合組,其中之一就是一七六六年的「新聞自由法」(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Act)。

新聞自由法第二章規定,為了鼓勵意見交換與大眾知的權力,瑞典人都可以自由閱讀官方文件。除了國防、央行雙率、外交等法有明定不能看的文件,其餘政府公文、公務員公務電子郵件、會面紀錄、電話錄音,民眾都能看。

國會護民官辦公室行政長史瓦司通(KjellSwanstrom)解釋,這個法通過的背景,在於當時君主立憲剛剛執行,最有權力的人是國王。基於權力平衡,代表人民的國會認為,人民應該跟執政者一樣,有平等的機會接觸政府機關的文件。

透明的防腐劑,為北歐政治豎立了高標。十多年前,社民黨部長莫琳被發現以信用卡刷卡買了一盒巧克力,慘遭下台。

人人平等 官員不能奢華

國際透明組織台灣分會執行長余致力分析,台灣與北歐不同,在於政治領袖都太強調個人魅力,輕視制度,以致於台灣雖然人權指數亞洲最好,但司法不夠獨立,與高層有關的案件幾乎辦不動。「不像北歐反貪腐已經是基本人權,」余致力說。

在瑞典,連部長都沒有隨扈,只有次長級以上官員配車。國會議員沒有配車,國會有公用的腳踏車,可供議員租借,以至於瑞典政界晚宴,即使是冬天也常見議員騎腳踏車赴約。「北歐人認為每個人都平等,你的工作是人民給的,憑什麼那麼豪華」,駐瑞典台北代表處組長馬鍾麟說。

因為透明,美國企業以政治獻金綁架國家的醜聞,在北歐幾乎不可能發生。瑞典溫和黨秘書長胥格曼(Per Schlingmann)說,儘管沒有法律,但瑞典政黨有共識,每年公布政黨收支,細到捐款人姓名與金額。任何一筆大額捐款,都會引起媒體的注意,為避嫌,瑞典政黨寧可拒絕大額捐款。

因為透明 人民願繳高稅

瑞典前財政部長,現任國會議員派得紐德(Par Nuder)一席話,也許可以貼切詮釋北歐人對政客的要求。紐德說,政治不同於律師或其他行業,政治人物最重要工作就是建
立人民信心。選民對政治人物的基本要求,是必須滿足選民日常生活所需。瑞典是一個平等社會,更需要領袖強調「心」。

在瑞典,各政黨日常聚會活動就很多,因此同黨議員感情很好。參加過幾次活動的馬鍾麟形容,聚會就像大學社團,大家一起彈吉他,吃飯聊天,議論時政。因為聚會很多,北歐政黨吸收年輕黨員的管道暢通,官員或議員普遍都很年輕。「在瑞典,政黨是一種生活,不像美國只是選舉機器而已,」紐德說。

因為透明,人們願意繳高額的稅,換取生活安全感。人們對於政治有參與感,因此北歐投票率並沒有隨著所得提高,大幅下滑,依舊高達八成。當台灣總是以美國馬首是瞻,天涯一角的北歐,也許是另一個可以參酌的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時報 2007.06.11 丹麥前外長艾里曼楊森:參與國際組織 小國扛大責任 江靜玲、陳一姍/哥本哈根專訪

丹麥前外長艾里曼楊森(Uffe Ellemann-Jensen)在歐洲各國中是一位廣受喜愛和尊重的政治家。他同時是少數跨越東西冷戰時期的歐洲外長。

以下為訪談記要。

問: 丹麥的和平援外觀念基礎來自何處?

答: 無論任何政黨執政,這都是一項政治共識。丹麥是聯合國最早會員國之一,做為一個小國,我們發現唯一可以維護國家安全的方式是成為國際組織的一員。所以我們還加入北大西洋組織(NATO)和歐盟(EU)。小國的外交就是跟著大多數人同意的規則行進,並讓自己成為組織的好成員。

問: 北歐和波海國家會在後冷戰時期結盟,自成一個戰略性組織或區域嗎?

答: 我看不見這個趨勢,也很難想像這個區域在穩定安全上不與美國合作。這個區域裡除了瑞典、芬蘭和俄國,都是NATO會員。

瑞典和芬蘭目前則已以務實的方式與NATO合作。俄國是最不可測的一環,但誰知道,他們有一天不會加入NATO。

問: 這個區域在後冷戰期的和平安全策略改變很大嗎?

答:是的,我看見比從前更多的「信心」。尤其在國際論壇上。歐盟是個了不起的組織,大小各國在此爭取的不是國土大小,而是國家品質。這是我們的經驗。像丹麥這樣的小國,也可以負很大的責任。我們在阿富汗、伊拉克都派有兵員。以人口比例來看,丹麥比任何其他國家出兵都多。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時報 2007.06.11 挪威 諾貝爾和平獎原鄉 陳一姍/奧斯陸報導

北歐與和平畫上等號,每年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頒發的諾貝爾和平獎是關鍵。

世人多猜測,生於瑞典,發明火藥的諾貝爾是基於贖罪,死後捐出財富創立諾貝爾獎。到了挪威才知道真正讓個性孤僻的諾貝爾設立和平獎的,其實是他摯愛一生,卻無法得到的女人貝露坦.祖特內爾(Bertha Von Sutter)。祖特內爾一九○五年獲頒和平獎,也是第一位女性得獎人。她是奧地利人,三十三歲時,在巴黎看報應徵出任諾貝爾的秘書兼管家。雖然短短一周,她就回到維也納結婚了,但世人猜測,她應是諾貝爾終生未婚的關鍵。

其實祖特內爾終身只與諾貝爾見過四次面,其餘時間只以書信往來。一八八九年她出版了成名作《放下你的武器!》,成了十九世紀著名的和平主義者。她認為唯有放棄武力,表達善意,才能促成和平;與諾貝爾堅信現實主義,必須靠威力最強大的火藥,才能嚇阻侵略的野心家,維持恐怖平衡,恰恰相反。

但諾貝爾發明的火藥殺人無數,沒有為世人帶來和平,他終於在臨終前接受了祖特內爾的想法。他說道︰「無論多麼可怕的武器,都無法達成和平的願望。」

諾貝爾生前完全沒有知會任何人,將設立諾貝爾獎。但更大的謎團是為什麼獨獨「和平獎」由挪威國會頒發?瑞典諾貝爾基金會半開玩笑說:「挪威人一定會告訴你,因為挪威比瑞典愛好和平!」倒是挪威人老老實實地,找出了幾個答案:第一,可能是因為諾貝爾的姐姐嫁給挪威人;第二,可能是因為挪威是北國聯盟的最邊緣一員,所以把最小的獎,「施捨」給小國來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時報 2007.06.11 尋找新維和模式 21世紀大挑戰 江靜玲/專題報導

丹麥、瑞典和挪威三國是國際社會少數達到聯合國援外標準的國家。三國軍事預算不高,推動世界和平從未缺席。瑞典首相府辦公室秘書長福斯麥德(J Forssmed)表示,和平與人道援助是斯堪地納維亞國家的共同價值,「是我們的世界責任。」

然而,隨著國際政局變化,尤其九一一和伊拉克戰爭後,儘管對人道和平堅持未變,如何維持和平,怎麼參與和平維持,成為斯堪地納維亞三國必需審視的新議題。

人道和平是斯堪地納維亞三國在二十世紀邁向的共同道路,從巴爾幹半島的科索沃戰後協定、北愛的停火和平協議,到以、巴「奧斯陸協定」,都有斯堪地納維亞國家參與的影子。每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也在這裡宣布。這些參與和推動世界和平的作為,使他們深受國際尊敬。

九一一後美國領導的全球反恐戰爭,不但未有傳統的戰場和敵軍,有時甚至敵友難辨。阿富汗戰爭時,前線赫然出現「英國人(回教徒)」打「英國人(英軍)」的情況,即是寫照之一。而伊拉克戰爭,美英不理會聯合國和歐盟反對,突顯美國在已不只是「強權」(super power )更是「超強權」(hyper power)的地位與霸氣。

代表國際社會的聯合國和維護歐洲安全責任的北約組織,都未能及時跟隨這些變化,進行改革,有效運作。在組織內負責和平推動工作的北歐三國,各自尋找新維和模式,也引起國內許多批評。

身為國際組織模範生的斯堪地納維亞三國,過去一直致力於推動和平,支援國際人道與人權,此刻,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九九○以來,丹麥一直是三國中,派兵到衝突區從事戰後維和行動最多的國家。目前,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有丹麥軍隊駐紮。但駐軍伊拉克在丹麥國內始終未能達成共識,丹麥政府已承諾今年八月自伊拉克撤軍。丹麥政治家報總編輯薩德法登(T Seidenfaden)仍批評,丹麥政府在伊拉克政策上「做過頭」。他說,過去丹麥扮演的是「和平維持者」(peacekeeper),如今卻成了「和平製造者」(peacemaker)。

瑞典也有類似的焦慮。九一一反恐戰開始後,瑞典在聯合國任務下,派軍阿富汗,並統一接受北約指揮。這項舉動,使二戰以來,擺脫中立但強調非軍事結盟的瑞典社會感到不安。

推動人權和平不遺餘力的挪威,此刻雖因為不是歐盟成員,自認可以在不受歐盟約制下,對聯合國發言比其他兩國具分量。但聯合國效率不彰,也使挪威很頭痛。

[記錄]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座談逐字稿(下)很長...

同樣以是在演講之後安排了一場座談
是與交大建築所長與日本好友建築教授
同樣也是不錯的座談 可惜問的問題不多
後面同樣也是沒電...沒辦法key

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 當下我就想要在blog發佈內容
但問題是巨蛋只收得到WiFly的訊號
不過WiFly貴到爆..誰要用啊 冏..
台灣在這方面可能還要加油吧
-------------------------------------------------------------------------
安藤忠雄
古山正雄
劉育東

古山
討論安藤先生的魅力
不只是作品 人品也很有魅力
是不是由我這個好朋友 來講關於他的魅力
所以這樣子的座談就以這主題
來和大家聊聊天
也請劉老師幫忙台灣的朋友問些問題
接下來想利用投影片
和大家介紹安藤老師的人生

我常常聽到
安藤老師講的話到底可以信多少
到底是開玩笑還是正經
常常是很多人問我的問題
我們看看安藤老師的作品
很多都呈現真實
所以安藤老師人品是非常幽默的人
4 x 4座一個很小的住宅
從照片中 可以看到安藤先生 很有趣 很玩笑的地方
在這作品之中

安藤老師小孩時的雙胞胎照片
和前一張照片有很像的地方

先蓋了一棟 在阪神地震 災後復興的真實住宅
旁邊的不同業主 卻蓋了一棟一樣的住宅
透過一點點的改變 就成為新的風景

這張照片就是安藤老師喜歡寵物
與年輕時是拳擊手時的照片
所以安藤老師是熱愛生命 熱愛群眾的人
人生就是不斷的戰鬥 完成
安藤老師認為一個沒有奮鬥、挑戰的人生 是沒有感動的

這張照片作品 是很孤獨 寂寞
但又是非常有力的作品
又呈現一種感動

光之教堂
在光的十字架中 呈現祈禱的空間
安藤先生是我真正可以跟他吵起架的對手
好像安藤老師的業主都是怪怪的人比較多

水的教會
矗立在水之上的十字架
透過雪 將其自傲的感覺昇華出來
孤獨的戰鬥 才能呈現出它美好的地方

安藤的影響
30年來 日本有許多年輕的建築師
在設計作品時都意識到安藤
可以在這些之中感受到安藤老師的影響

來思考一下
影響安藤老師最大的會是什麼建築物

安藤老師小時候居住的房子
並不是在建築家的環境之下成長
但有人生的導師 就是他的祖母
安藤老師受到最大的影響就是他的祖母

剛剛有聽到安藤老師對小孩或老人都特別支持
關心小孩與老人的活動都不斷從他的人生中被創造出來

人生的體驗與經驗都很重視
而且都把他轉換成為建築
所以你如果只是模仿造型
並不能成為安藤式的建築
因為安藤的建築是溶入其生命經驗的建築

日本國內充滿安藤作品外
在世界也都充滿他的作品

我個人是認為 為何安藤老師的作品可以一直在世界展開
就是他個人的魅力 讓他可以不斷的開展
安藤老師也常跟古山老師說
就是把在大阪的精神 拓展到世界去

安藤老師的業主都是怪怪的人
不是非常有錢 就是非常貧窮
不知道安藤老師是怎樣接受這些業主的委託

安藤
其實前天我才剛從米蘭回來
幫Giorge Armani蓋總公司
GA算是非常有錢的人
但不論做什麼 都非常努力

後天要飛到威尼斯
要幫海關旁LVMH的土地
花30年去蓋一個美術館

其實這兩個地方的業主
都不斷強調 即使有錢都不能浪費
這點上非常相同
都是直接打電話給我

八年前 GA打電話來
他不斷打電話來 說請他幫忙設計
我覺得怪怪的 就打電話來
但再隔一周後 又打電話來
我才相信他可能是真的

做長屋的窮人 同樣也珍惜每一分錢

有錢的人在工作上也很珍惜
某種程度跟我們也很像

每一個不同的業主
都希望能以最小的錢 買到最大的夢想

古山
請教劉老師
今天從台灣各地來的聽眾很多
也請劉老師跟我們說 為什麼安藤老師這麼有魅力

安藤老師大概是在2000年以後都很紅
台灣每年大概有10個團 都會私下去看安藤老師的建築

劉教授
在安藤老師事務所中工作20年的陳瑞先先生
想要找他一起來對談
談兩個人眼中不同的安藤老師
一個是嚴格的 一個是為教育慈祥的

交大的美術館 經費問題 慢了一點
但希望能夠儘快 就能在台灣就看到安藤先生的作品

古山
在建築業界內當然很有名
在對建築界以外 是不是很名?

劉教授
其他建築大師都大概兩千人
但今天台灣各界都來了
我寫過一篇文章 是建築正走向大眾
讓更多建築以外的大眾
都知道建築是一種藝術 是文化的一環
感些安藤老師幫我們來代言

古山
劉老師有準備幾個問題

劉教授
第一個問題是我自己要問的 建築界的問題
資深與中生代的建築人 常感概
台灣的建築人常被政府首長所引導
安藤先生能不能替我們講幾句話 讓建築界更好

安藤
剛才我已經在演講中跟各位報告過了
建築是要讓人更安心
不論是台北或台中
都能夠有許多建築
但都只是點而已
希望政府能夠作為這些人的後盾

從政治的層面來說
這些基礎建設
其實就是一國的一環
所以希望能夠更重視

所有的政治家 都能夠注意到人民的生活

建築物也是工作人員流汗蓋出來的
也希望使用者能夠更愛惜


工業文明逐漸破壞
應該要怎樣規範

安藤
現在我們知道 台灣可以是全世界屬一屬二的IT大國
有許多產業 如自行車之類 讓大家驕傲
希望建築也能讓台灣驕傲
但不是只有蓋房子就好 也要考慮到環境的問題

建築物在日本大概每40年拆掉重建
但希望建築能夠延長四倍以上 大概是150年
現在人口成長也很多 會耗許多資源
也不能忘記資源與環境的重要性

現在有很多地方都發掘了新的石油的礦藏
油變多 但水卻減少
要考慮在生活中怎樣善用雨水

那麼我們也知道 地球溫暖化問題也很嚴重
雨林被破壞 造成地球暖化不能改善
因此造林是非常重要

古山
接下來想要請較相關的問題
安藤老師最近在東京新想法
小學運動場的綠化
如回歸到以前的計劃
不知道安藤覺得可行性怎樣

安藤
事實上在東京 有一個整體基礎建設的案子
希望在五年時間 把所有電線桿地下化
也要把小學運動場綠化
也希望把廢棄物處理廠改成森林

劉教授
安藤先生曾利用其知名度
在東京大學邀請許多大師
和學生講在30歲時如何

安藤
其實我想這個事情不是單就建築而言
人生要活90、100歲 應該要在年輕時把基礎打好
20歲、30歲 應該要盡情的玩 盡情的學習
東大學生玩也半調子 念書也半調子
真正想要投入業界 應該要多看這些建築物
還要花相對力氣來用力玩耍
因為其實你越相信你自己這樣
你越能夠享受你的人生
這樣子的人才會有好的表現
一般人都覺得只要進入一流大學 人生就能獲得保障
雖然我沒上一流大學 但我都非常努力去工作


大家都在世界各地 品味安藤先生的建築
想請問安藤自己怎樣看自己建築的特色?

安藤
在30歲以前 沒啥工作可以做
所以每一件工作都很認真做
什麼東西都想嘗試看看
所以當時很多工作 業主都沒有錢 土地又小 預算又少
但是我每件工作都很努力做
但每件房間都越來越小 浴室都很小
越投入越聽不見業主的聲音 業主大概都很討厭我吧
但能夠這樣子渾然忘我的年代非常重要
我年輕時全力衝刺 所以我現在雖然超過60歲時

[記錄]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座談逐字稿(上)很長...

作者: peter1 Source:http://0rz.tw/482LK

這場堪稱近年來最大的演講
不只創下了建築演講歷史 大概也是所有演講的歷史吧

對於安藤忠雄 我也是從一堆設計書中認識到他
有機會拿到這次的演講票 真的還挺開心的 喔耶
因為安藤老師真的還挺有趣的
讓我更想要有機會去看看啊...聽說還有他本人帶的演講團 真好~
---------------------------------------------------------------------------------
在日本最多是兩千人的建築演講

在建築師演講上留下記錄
在創造歷史

安藤忠雄
我是從大阪前來的安藤忠雄

今天我想要來談談
除了建築之外,從事建築能夠得到啟發
不是學建築的也能夠重新看自己的人生

昨天G8才剛落幕,提到許多地球環保問題
其中特別是地球的暖化
我認為 亞洲是個整體
不論是日本、中國、韓國等等
都應該要共同討論亞洲環保問題

但我認為地球環保問題
因應最慢的一點就是地球暖化

全世界人口有66億 朝百億邁進
有絕大多數會在亞洲
身為亞洲人 就不得不思考自己在這之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是出生、成長都在大阪
但工作大部份都在東京
以及世界等地

在日本的學歷社會中
我過的是相當不同的人生

在我18歲時 我原本是要準備念大學
而因為家庭經濟的關係以及我個人的關係
我決定要自己念建築

我希望透過我自己的例子
讓你們知道 只要肯努力 就能完成

跟全世界的建築家來比較 我的確算是異端
因為我未受到正統的建築教育 但作品還是相當受到歡迎
在全世界都非常罕見

另外還有一個傳為佳話的是
我17歲那年 一個月就取得拳擊手的證照
還打過四次 晉級

畢竟在建築領域中 講求的是非常專業
卻有一個職業拳擊手在這之中
難怪大家都非常驚訝

18歲那年我和祖母說 我想念建築
祖母說只要你不要讓人造成困擾 只要你不放棄
你想要念什麼都可以

原本就是在這環境之中
大家都非常講究學歷
很多人都不把工作交給不具學歷的人來幫忙
但幸運的是 有個業主願意將100平方公尺的地 交給我

所以我因此印證出
只要不放棄 一定就可以做出水準
我最近在考慮
如何透過建築 對世界有幫助

這是第一位在太空中所看到的地球 說 地球是藍色的
我們才能夠因此得知 地球是藍色的

我們可以從地球上看到有歐洲、美洲、亞洲等國家
我們更應該體認到我們是居住在亞洲的

ONE ASIA
我們身處在亞洲中
但在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民族與其特性
我們要了解到這之中有什麼不同的國家與民族
有啥特性

1966年20出頭
我第一次在這看到科比益的作品
看到有這麼多人去參拜
所以才了解到建築是可以影響人

丹下健三先生
1964年東京奧運體育館

從這之中,我看到奧運建築後 震驚全球
不只有日本傳統之美 也看到全球
也有設計師對於他所觀察到的世界的樣貌

我們知道台灣人也有獨特的台灣文化與風土
在建築中應該要呈現這樣子的風土
該設計師就是呈現這樣子的作品

這是我從1965年開始的旅行
看過科比益建的教堂很感動 所以就決定要去
總共旅遊時間長達10月

一開始搭的船

生平第一次看到水平線
深刻體驗到地球是一體的

接下來是在西伯利亞看到的地平線
平常看到的單字
在這時深刻體會到意義
也了解到地球真的是一體的

我一個京都大學教授建築的朋友
告訴我學建築的人一定要去看巴特農神殿
但沒有涵養的完全不知道這之中有啥好處

從這之中 我慢慢去了解到
每隔五年就去看一次
而且學習不少
終於感受到巴特農好處
無知是多麼可怕的事

這是從非洲經過馬達加斯加島的時候
和我同房的和尚在甲板上打禪
坐了30小時都會昏倒
在這之中去思考生命的意義

在1945年 日本經過WW2後
整個國家是從廢墟開始
但在這城市之中 根本沒看到綠意

一般來說日本人沒有個性 沒有特性
但看到每一棟建築都不一樣
所以才有這種雜亂無章

從廢墟開始到現在
雖然還是有人說不需要這些建築物
但還是有這樣子的情況

紅色的圓形建築物
1969年後 和大版市政府提議
是不是要去改變他

這個計劃我稱之為 地面30公尺的樂園
在我們沒有工作時 就要想辦法把腦中所知告訴別人

在建築物上面都充滿綠意
希望大阪成為有綠意的環境

但大阪市政府的人非常生氣
為什麼要蓋這些植物
因此到現在綠化都做不好

另外一個提議
是不是要在頂樓蓋許多美術館或博物館
但大阪市政府沒有理我

後來大阪市政府的人非常生氣
說以後不准再來找我

沒工作時 朋友找我
在小地方 三角地上蓋一棟三個人可以住的房子

80平方公尺的小房子

人生計劃不如變化
蓋好一年後 他們跟我說要多一個小孩
當然這不是我的責任
但非常傷腦筋
因為要住四個人

說四個人還好吧
但後來卻是雙胞胎

業主責怪因為安藤是雙胞胎
所以才會生雙胞胎
所以要買下這房子

所以後來要用自己的錢
先在旁邊 又在下面蓋 不斷的加蓋
希望在這之中都放滿書
希望工作環境被書包圍

不曉得台灣情況是不是和日本一樣
在大學中有非常多的問題

日本小孩從幼稚園開始就補一大堆東西
幾乎整天都在補習
但在意識不明時進入好大學

很多人在進入東京大學時
幾乎都是意識不明的

其實 一個小孩的成長過程中
是要一半玩耍 一半學習
而且要從玩耍中學習成長

雖然我是認為小孩是要從玩中成長
但有多少人是這樣子呢

我原本想要跟狗一起住
流浪狗 所以要養他
想說要怎樣幫他取名字
但就想到我最尊敬的單下建三先生

那時我想到 我取這種名字 我就不能踢這隻狗
而且日本社會也很重視學歷
所以我就把他叫作科比益

狗很聰明 討厭的客人上門 牠就會狂吠
所以這工作就當做沒這回事

一座要拆的老舊教堂

對於老舊的建築來說
我們應該要去尊敬它
希望能夠在這之中創造可以容納四百人的空間

所以要把蛋放進去

這就好像是一隻大鳥 要抱蛋 或爺爺抱小孩
我希望透過這種精神 把他傳承下去
但同樣沒有成功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夢想
而且都可能遭到批評
只可惜我的夢想都遭到大阪市政府破壞

夢想不一定很大
20年前的案子
一個90平方米 一個30平方米
希望浴室寬敞 整個人可躺在這之中

業主實際上沒有告知地有多大
我去看以為是30平方米

業主的經費有跟沒有一樣

第二次來找我
問說是不是小的地 又說是
實際上夢想與現實的落差

業者的樣子
想要有落地窗 很大
但問有多少經費 都沒有

樓梯旁都是畫廊
天花板都很高
最上面是浴室 我建議採用淋浴
但業主卻反應說 拜託我要寬敞的浴室
我想說這個人的臉皮還真厚

我建議他去別的地方洗澡
但業主說他希望一邊泡 要一邊喝酒
我建議他可以到這邊喝咖啡

要解決問題時 腦筋要靈活
可以從樓梯上往下看

可以在爬樓梯過程中欣賞畫作
樓梯長 所以在走的過程很長
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畫作

我們千萬不要嫌自己的工作是小工作
可以從這之中欣賞到不同的樂趣
我們是有這種能力的

房子底下是電車
把時間設定在這時間時
彷彿在開火車一樣

台灣和日本都有地震
所以建築要讓人安心

1995年的阪神地震
有很多人居住在這上頭
不論你是怎樣的角色
從事建築的人千萬不能忘記
我們提供的是安心與安全的建築

小朋友在震災之後 精神都還算是抖藪
學校都在放假

全世界最大的跨海大橋 名實
一個跨距是兩公里

在橋的地下是挖這些土去補關西機場
相當於500座棒球場

當初有人建議蓋成高爾夫球場
但我建議到恢復為大自然的情況
希望能夠成為恢復自然的典範

加拿大溫哥華
企業提出1%獲利 成立的公園
水泥公司透過這種方式回饋社會

日本的六甲山 在六百年是一片荒無
需要能源去挖這座山
一百年前的光景
之後開始造林 讓其充滿綠意

所以才要努力去讓機場充滿綠意
所以去做這樣子的模型
但原本是光禿禿的樣子
於是我們想到 要種值5~10公分的樹苗
等五年後長出才開始動工

六年後恢復自然才開始動工
最大面山頂的樹木年齡是10年
每年春天都會安藤之旅
希望大家去看我們怎樣恢復自然

在這之中蓋了六甲的集合住宅
台灣有許多坡面 在神戶也有許多
希望透過地形特性來蓋住宅
30年前 坡地斜度約60度
希望透過這樣子來設計

利用繩索做測量
第一次用電腦做出的圖的畫面
碰到問題要運用科技去改變這狀況
施工時狀況

在工地最年輕才22歲
不知道會不會有坍方的情況
我們都努力在做
下雨天時沒去看工地
監工問說要怎麼辦
我們說加油

集合住宅完成後
旁邊有塊地 大概是這四倍
希望我們能夠繼續來蓋
但前例吃了許多苦
但業主激我們說 你真是缺乏勇氣
但被激 就鼓起勇氣 花了10年

業主很生氣 說在想什麼
要求說要手扶梯 所以就去做
結果就做了

年輕真好做啥都有勇氣

後來旁邊的地主也要求
但不是要求我 是我自己去設計
業主是神戶製鋼
我自己拿圖過去給他們看
當然是非常生氣 (?)

神戶製鋼姓枕
但市長六年會換一任
說搞不好換市長後就會通過

碰上1995年阪神地震
建築不堪使用
所以就來要求是不是可以照原設計做

左手邊的醫院 被SECOM公司買下
買下醫院後 希望安藤代為設計

當然是因為說旁邊的建築是我蓋的
但業主說不是因為旁邊的建築是你蓋的才找你
是因為旁邊住山口組的暴力團
只有我才能搞定 所以才找我設計

整個計劃從1978年開始 將近30年
一期、二期、三期、四期都完成
我知道還有某些地可以用

瀨戶內海中有個小島
有業主提議要把整個島變成美術館

原本以為是一片綠意的島
但卻發現是個光禿禿

同樣也是栽種森林
希望等樹長出來後 把整個森林變成博物館

蓋出地中美術館
因為瀨戶內海太美麗
不希望破壞風景
所以蓋出上面是飯店 下面是美術館

在前方的作品
是把一條船切割而成
現代藝術是看他美不美
讓大家去思考 做腦力激盪

草間彌生的作品
問該女士是不是個南瓜
結果被反罵沒品味

是個硬朗的人
1999年 73歲
一個人如果能活到90歲 充滿好奇心
雖然我非常尊敬他的作品
但我不想和她喝茶或吃飯

藝術家作品
收藏在NY美術館與古根漢中
這個作品是運用流木完成
不知道是代表地球還是表達什麼
要大家去思考

到這來看時 就想要去找流木
她也跟我要水彩 我不知道要水彩要幹嘛
但公司的會長要水彩後 他就開始作法
一個只畫圓為主的作家
所以就幫他畫個臉

剛開始我看他畫的樣子 我覺得這作品就只畫到一半
任何東西如果只畫到一半 是最好玩的
現代年輕人都太完整了

完成之後覺得反而比較不好

結果隔天發表完成 情況完全不可想像
把紙島的沙都灑上去
但他把沙用上去

他說他下次還要再來
但我提醒相關人士
他下次來不要再給他沙了

舊的建築
在這之中同時表現藝術
James Harrow
進入他的作品之後 很久都看不到東西
馬上就有人表現出好奇心
帶經營者進去
看他們的臉都充滿獲利之類的心
十分鐘之後大家都會很生氣
但之後大家都會充滿震憾
(會有藍色)
有些人還是會往外走
但它的人生就走到這而已了

另外一個名家
也把舊房子改成新的展示空間
每次我去都問我要不要試試這個案子
因為業主已經85歲了
我想說再等個幾年看看吧

有很多事情都要放棄
但我的祖母告訴我不要輕言放棄

我們做了地下美術館 就是不要破壞瀨戶內海的美景
有莫內的畫作 與大理石地板
建築公司的人都只有看地板
問他們反應怎樣 都說大理石地板真好
但卻都沒有看到這畫作

德馬利亞的人的作品
高兩公尺的大理石大球

當紙島開始有更多人來拜訪
每戶掛起不同的門廉

我想台灣和日本一樣
在日本也有許多地方 都有一毛不拔 完全無綠意的荒山

除了CO2的問題外 我認為也應該要造林 讓它有綠意

於是我們開始推動 一千yen募款
在各地方做造林的活動
用橡樹的果實 一年半就有小樹苗
用不同的活動嘗試造林

三宅一生 設計的畫廊
旁邊的三角型才是我的設計
希望充滿綠意 非常有吸引力的設計

如果說台灣每人每年種棵樹
那台灣每年就有2300萬棵樹
台灣的建築師如果願意 就有更多樹
一定會有更多人到台灣來
一塊長達55m的板子

在阿布達比也有案子進行中
在杜拜旁也有做
從關西飛行約要10小時

晚上11點就出發 早上五點就回來
不需要過夜就可以回來

碰到一些OBS
被問做什麼
我說我去工作
他們去美容護膚
要五小時

台灣情況應該也一樣
男人拼命工作 女人拼命享受
旁人說其中一個應該做了也沒用 但卻被罵

大家都在全球飛來飛去

這裡頭還包括展示空間
業者一直問說多久能夠完成
設計師之一說 大概四年
所以應該四年後可以完成

最後一頁
地球之有一個
每個人要去思考 我們可以為地球做什麼

從建築的角度來看也一樣
在這之中的工作人員
每一個人都要考慮 可以為建築做什麼

我們今天來到台灣台北
看到每個人都充滿活力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去努力
看怎樣能夠…blah

地球是我們大家的
不管是哪一個民族都應該要盡力

[資訊]日本國會通過修法 台灣駕照將可適用於日本

link 中央社記者張芳明東京十四日專電¡

繼日本國會參院之後,今天眾院通過「道路交通修正法案」,俟正式公佈實施後,台灣駕駛執照將可在日本使用;中華民國駐日代表許世楷對日本這項善意措施表示肯定與歡迎,並指出這項修法象徵台日關係更加緊密。

經過國會修法使得台灣駕照能適用於日本,是繼二零零五年九月日本開放台灣觀光客免簽證措施後,另一項平等互惠的措施。許世楷表示,台灣也將儘速採取相對措施,使日本駕照也能在台灣使用。

駐日代表處官員指出,修法內容的實施細節尚有待台日雙方洽商,將待雙方協商後對外正式公佈實施。

由於台灣駕照可在日本使用,今後台灣觀光客在日本的旅遊方式將可更具彈性與自由,跳脫過去侷限於定點旅遊的形態,對前往日本觀光的台灣旅客是項佳音。

許世楷呼籲台灣觀光客,在日本開車時務必遵守當地交通法規,注意行車安全。

日本警察廳曾於去年派員前往台灣進行實地調查後,認定台灣的駕照考試制度在有關技能、學科和適性測驗方面,和日本具有相同的水準,因此決定經由國會修法,使得持有駕照的台灣觀光客在日本可利用租車等方式駕駛。

台灣在前年底的台日經貿會議上向日方提議,提供台灣觀光客能在日本駕駛的方便,大量台灣觀光客訪問的北海道政府等也積極推動,駐日代表處更是不遺餘力,使得這項提供台灣觀光客方便的措施得以實現。960614
--
所以可以去日本租車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