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好文]趙自強:進了染缸,才知道你愛什麼顏色。

‧Cheers 2007/08/01

採訪趙自強是很特別的經驗,尤其跟大多數人一樣,在非常熟悉他喜感逗趣的形象,以及迷糊又親切的「水果奶奶」孩子王之後,怎麼也沒想到,趙自強聊起自己的「黃金10年」時,竟然先從「工業革命」、「剩餘價值」、「馬克斯」這些左派理論的關鍵字開始

採訪/盧智芳;攝影/曾千倚】

誇張搞笑的肢體表情中卻可以交錯著深思又批判的眼神,這是跟螢幕下的趙自強對話時,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感受。

從「熱血青年」到成為演員,到創立「如果兒童劇團」,成為孩子心中最好的朋友,舞台上總是帶給別人快樂的趙自強,如何思考自己的生涯?

大學5年加研究所4年,我一共讀了9年。

我大學考上中國文化大學機械系。有一次搬完家很熱,我拿起地上的舊報紙,看到「文建會委託蘭陵劇坊舉辦舞台表演人員研習,全年免費」,一看到「免費」2個字,我就去參加了。到蘭陵後才發現:哇!原來人可以有這麼多不同的選擇,升學的統一性並不適用於每個人,大二下,我就決定降轉新聞系。

為什麼不轉戲劇系?我覺得戲劇應該是反映人生的,跟文學、社會、心理都有關係,而新聞系更可以接觸到這些。我對新聞的興趣其實對我後來的工作很有幫助,不管做《我們一家都是人》,或是現在做兒童劇,對社會的動態或觀眾口味,我一直都很能掌握。

那時候我到處去聽課,有一次聽到勞工研究所王世榕老師的課,講到公平正義、工作與人的關係,知識份子如何喚起無產階級的意識,我很感動,忍不住當場掉下眼淚,才知道:原來這是讀大學的意義。

推動法國大革命的人裡,很多來自河左岸、做劇場的人。我也才發現,原來做劇場的人,是社會的良心,並不只是小丑。戲劇的力量,可以召喚集體的意識。

所以我準備了半年,以勞研所勞資關係組的第1名考進去。我的研究方向,在進去前就決定了,是馬克思的「異化」(alienation)

愛它,就把它當職業

畢業、退伍以後,我不想把興趣當吃飯的工具,因為它是我快樂的來源,我不想以它維生,就跟大學的朋友合創了一個公關活動公司。

但財務後來出了大問題,我又是董事長,最後弄出1、2千萬的債務,不但公司結束,每個人還背上100多萬的銀行貸款。

我萬念俱灰,在家裡癱瘓3天,連小便都不想爬起來,完全不知道怎麼辦。

有天下午,我到街上去遊蕩,隨便跳上一輛公車。傍晚時,車子走到新生北路高架橋,我看到夕陽把我的影子照在橋墩上,開始在車上不斷掉眼淚。我忙得跟陀螺一樣,結果最後卻一場空。我竟然還告訴自己:等我賺到錢,等我有穩定的工作再從事喜歡做的事。但如果我從此等不到了呢?

下了車,我就打電話給鄧安寧這些朋友,告訴他們,我不工作了,我要演舞台劇。我不要再「等一下」了。

我演電視的前兩年,都在賠錢還債,但有幸的是一直有機會,很快的我就站起來。

隔了好多年之後,我跟一群朋友,郎祖筠、蕭艾、鄧程惠….很多高手一起演電視,我才突然頓悟:如果真的愛這件事又有才華,應該把它當成職業。像NBA的球星,只在街頭鬥牛,多可惜?要到全世界最精采的擂台上,跟最好的人一起比,才真的是快意人生。

做10件事,要忍耐9件半

我剛做電視時,就很清楚:我做10件事,有9件半是我不喜歡的。我做過靈異節目,明明膽子小,還要去墳場,嚇都嚇死了,可是我的經紀人說,這是藝人必經。我也曾工作到凌晨4點半,回家聽答錄機:「趙哥,我們早上5點10分來接你。」在客廳裡一個人崩潰:「要睡,還是不睡?」

在軋過來軋過去的過程中,總是聽到每個人說:「你休息一下好不好?」然後接著講:「來,我們時間來排一下。」我曾經工作3天3夜,做到全身都在發抖。

可是我知道,我要做完這9件半,才能有半件的機會,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必須有這些經驗、別人的肯定,才能有半件的嘗試。水果奶奶、或今天的兒童劇,都是這樣而來。如果不是我有了一點點知名度、一點點影響力,我沒辦法去投這些案子。如果不是我已經很熟悉幕前幕後的配合,也沒辦法演得那麼好。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在我的劇團裡做了3個月後說:「這不是我要的」。但你來的時候,不也說這是你要的嗎?

我覺得社會是個大染缸,我們必須下去染,染了以後再曝曬、再染,才能搞清楚裡面到底是什麼顏色,而不只是站在旁邊看:「噁…..髒死了。」

後來我決定去做兒童劇,因為幾個訊息讓我覺得必須改變。一是當時整人節目風行,甚至做到比賽主持人的精蟲誰多?我看到後覺得:這是怎樣?

我演舞台劇後,報上有篇小小的劇評:「趙自強很好笑,可是就這樣了嗎?」後來我去嘗試了一、兩個比較嚴肅的戲,觀眾卻說看不懂,好累,不是趙自強的戲路,不好笑,真叫「哭笑不得」對不對?這件事告訴我:「成人不是我對話的對象」,我達不到他們的要求。

所以我開始投企劃書,做兒童節目。我大二就常扮成麥當勞叔叔巡迴表演,所以我知道我喜歡做,我可以做得好。小朋友不需要大牌,只要節奏控制好,很會演,小朋友就會被吸引。小朋友才是真的懂得看戲的人。演戲給小朋友看,我很快樂。

現在我是個園丁

「如果兒童劇團」成立了7年,現在劇團有50多個全職員工,我的心情跟最初也有很大的不同。

剛開始我想要創作,但中間經過SARS,觀眾退票退了23場,那一個多月,我天天洗地、擦窗子,一邊洗一邊想:怎麼辦?如果我想自己導戲,找別人靠行就好了,不需要弄一個劇團;為賺錢,錄影就好了,突然覺得:何必?所以我解散了劇團,只剩下3、4個人。

沒想到他們卻跟我說:繼續做下去吧!我看見他們很有興趣、很有熱情,所以我們一起做下去。但我現在的想法是:我做一個平台,讓有才華的人在上面創造。我呢,是個園丁,好好耕耘,但花已經不需要靠我自己一個人開了!

【2007年8月Cheers雜誌 快樂上萬點】

[文學]三少四壯集--影印機‧李明璁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2007.8.11

1936年初春,班雅明從巴黎寄了一篇題為《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的論文和一封信,給法蘭克福學派的要角阿多諾。信裡流露出罕見的興奮和積極之情,因為他知道,自己寫出了充滿預言力道的革命性論述。兩年後,在紐約有一位名叫卡爾森(C. Carlson)的律師,因為厭倦每天反覆以人工油印方式複製文件,於是在自家廚房進行實驗,發明出了影印機。

這兩個歷史事件,沒有任何實質關聯,儘管它們不約而同標示了文明進展的里程碑。班雅明在1940年抑鬱自殺時,卡爾森所發明的影印技術,還乏人問津。所謂的「機械複製年代」,當世界正捲入一場前所未見的戰爭風暴時,似乎是個過於早產的命題。是殺戮、消滅與佔領(及其反抗),型塑當時的社會氛圍;至於複製、繁衍、再生和分享,都是次要思維。

直到1959年(整整晚了二十多年),全世界第一部辦公室影印機才上市。這台機器,透過曝光、顯像、定像和感熱印出的快速程序,能無止盡地繁殖一模一樣的文字和影像。只要提供一,它就能衍生出擬似一的二或三或四、甚至一千一萬。精確地說,影印機所創造的唯一事物就是複製;而唯一毀滅的,就是它所複製事物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人們愛影印機,因為它表徵了複製技術的全面普羅化。麥克魯漢歡呼「只要有影印機,人人都可作出版家」,雖誇張但有其道理。在過去,「複製」是少數專業工作者才能擁有的技術能力(如教士的手抄謄寫,或印刷工作坊的人物力投入)。而影印機卻賦權任何人,不經特殊訓練,也不需在特定工廠,只要按鍵就能立刻輕鬆拷貝。

大量複製,作為「創新發明」的同位語,也是現代性的特徵及慾望,班雅明早已點出,只可惜他來不及經歷。半個世紀以降,不只文字和圖像被影印、音樂被拷貝,即便連商業手段和國家政略、乃至食衣住行育樂等日常活動,都跨時空地交叉複製。在複製夢想的系譜中,雙卡帶錄音機可算是影印機的近親,而其後代則是光碟燒錄機、甚至是生物基因工程。

然而,人們愛影印機的理由卻也使人們恨它。科技史學家說,不只是需求帶動了發明,發明其實更創造需求。我們的世界原本不需要這麼多複製品,但或許因為有了影印機,大家莫名其妙焦慮起來,並盡可能要滿足「不得不多拷貝個幾份」的奇怪想法。說穿了,就像洗衣機的誕生並未減少主婦投入洗衣勞動的負擔;影印機其實只是讓官僚系統更加的龐雜延展而無效率。

於此浮現了尼采「永劫回歸」的命題:卡爾森發明影印機是為了解決他每日反覆單調的複印工作,但影印機的普及卻造致世上更多人陷入同樣的無趣地獄。影印機總是委身在狹窄空間的一角,因碳粉感熱而產生的臭氧和極為冰冷的掃瞄聲光,隱含著某種奄奄一息的死亡氣味。弔詭的是,這氣味是從如此具有超強繁殖能力的機器中溢散出來。

因為影印機無所不在地生產著「複製」,以致於「原來」的死去變得理所當然、不足掛齒。在不停歇的滾輪下,卡紙於是成了某種徵兆,彷彿一個秩序的突然斷裂。卡紙阻礙了複製慾望的流暢性,卻也提醒著我們:或許花幾秒鐘想想,不拷貝的另類可能。

[好文]男生的沉默

作者: es21 轉自ptt2

男生和女生之間的溝通,是有時間差的....。


首先,男性是會傾聽的,也會有感覺,而且懂得分辨自己的感覺...

不過,這個過程通常得花點時間。

因為習慣 (習性?) 的關係,男性通常要將所有事情所有過程想過一遍,當事情

還沒有想清楚並確定時,不輕易把思考跟結論告訴女孩子。


而上天最大的捉弄是,女性似乎對時間和回應有著和男性不一樣的感受,當男性

還在思考自己的感覺時,,女人就已經在追問。


男人回答『不知道』或是沉默時,實際上是用來爭取時間的,但當女人追問時,

男人會把『思考整理自己的感覺』和『必須回答的壓力』混在一起,因此產生了

逃避的想法與行為。

給男生:

事實上,女人要的不是答案,而是那種心靈聯繫的感覺,想要獲得更多的情感交流。

當男人以封閉的姿態回應女性時,女人也就因為這樣的態度而受了傷。


給女孩:

男人並不擅長於說出自己心中的答案,所以很多時候『要求答案』這件事,只會得到

『不知道』、『沒什麼』這類的回答。


..就像小時候小男生受傷回家了,媽媽姊姊連忙追問『怎麼了?』『要不要緊?』

最後只會看到小男生忍住眼淚的扭頭過去說:『沒什麼。』

男孩子從小就沒被教育過能在媽媽懷裡放聲哭泣,訴說自己內心的話,更何況長大?


對於男生,真正有效的討論方式是就事論事,那他可會發揮起驚人的判斷思維能力,

有效的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至於他的感受跟情感的交流,不要去『問』他的感受,問只會得到沉默;而是告訴他

妳需要怎樣子的溫柔、需要什麼樣的對待,說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不論是不安、恐懼、

害怕失去、很愛他、不希望他這麼沉默、想要多一點互動....等。


越明白女孩子的感受,愛著對方的男人應該會給予回應的。男人害怕回答問題,但個

個都樂於去解決問題....XD


(男生可以花上數個小時的時間去設計一個問題的解決流程圖,卻沒辦法對另一個人輕

鬆表達內心的脆弱...囧|||)

[科學人]成功的秘密

http://sa.ylib.com/circus/circusshow.asp?FDocNo=1039&CL=23
撰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翻譯/潘震澤

有個打著賺錢秘方招牌、並已成經典的行銷騙術,就是教人寫本如何賺大錢的書,然後以郵購方式販賣。當買了書的凱子收到書一看,會發現這個秘方是:寫本如何賺大錢的書,然後以郵購方式販賣。

與此類似的鬼祟伎倆,可在伯恩及一批教人自助的宗師編寫的書《秘密》(The Secret)及拍攝的同名DVD中找到。由於歐普拉(Oprah Winfrey)的背書,迄今該書及DVD總加起來已經賣了超過300萬份。其中的秘密是所謂同性相吸的「吸引力法則」:從你身體散發出來的正面想法,有 如磁能一般,會以任何你所想像的形式回歸,好比說金錢。書中告訴我們:「任何人錢不夠的唯一原因,是由於他們本身的思想把錢給擋住了,讓錢進不來。」該死 的肯亞窮人,你們別那麼怨天尤人就好了。該影片的促銷預告片裡,充斥著自負虛榮的求財真言,像是「我能點石成金」、「我是吸錢機」,以及我最喜歡的一句: 「此刻還不斷有更多的錢在為我印製。」在哪裡印?影印店嗎?

預告片裡有一票衣著光鮮的快樂名流向觀眾打包票,《秘密》根據的是科學:「科學已然證明,正面想法要比負面想法強大個上百倍。」沒這回事。「人體生 理製造疾病,為的是給我們反饋,讓我們曉得自己的觀點不夠平衡,愛心及感恩之心也都不足。」那些癌症病人難道不知道感恩嗎?「你體內所含的能量,足以提供 一整座城市的照明之需達一週之久。」沒錯,如果你可以利用核分裂,把體內所有的氫原子轉變成能量的話。「我們的思想不斷發出磁性訊號,並將相同的訊息吸引 回來。」不過以磁鐵而言,異性的正極與負極才會相吸。「人的每種思緒都有特定頻率如果你不斷重複某種思緒,你就會把該頻率發射出去。」

人腦當中的神經元使用離子流在突觸間傳遞訊息時,確實會產生電性;根據馬克士威公式,任何電流都會產生磁場。不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科 學家波爾德瑞克(Russell A. Poldrack)向我解釋,人腦磁場極其微小,只有在嚴密隔絕外在磁場的房間內,使用極其靈敏的超導量子干涉儀(SQUID)才檢測得到。再者,我們還 得記住平方反比定律:從某個源頭發出的能量波強度,隨測定點與源頭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兩個大小相當的物件,其中一個與能源的距離是另一個的兩倍,它所接收 到的能量就只有後者的1/4。人腦的磁場強度在10-15特士拉左右,並從腦殼向外快速遞減,很快就被其他的磁力源給蓋過了,更不要說地球本身的磁場有10-5特士拉,那是腦磁場強度的10-10倍!

在一切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正面想法當然要比負面的好,只不過在現實生活裡,不論你的想法有多樂觀,其他條件就從來不會完全相同。這一點,你只要問問 納粹集中營裡的倖存者就可知道。如果說吸引力法則是真實的,那麼猶太人,連同被屠殺的土耳其亞美尼亞人、被姦淫的南京中國人、被殘殺的美國原住民,以及被 奴役的非裔美國人,不就是咎由自取了?上述最後一個例子,對照歐普拉在其網站對《秘密》的支持,更讓人心酸:「你貢獻給宇宙的能量,無論好壞,都會照樣回 到你身上。也就是說,你每天所做的決定,就造成了你生活的環境。」難道說非洲人當初製造了讓歐洲人奴役他們的環境?

歐普拉,請你收回對這本可笑廢話的支持,一如你在發現佛雷(James Frey)的回憶錄《百萬小碎片》只是「百萬小謊」後所做的舉動,並請告訴你的廣大追隨者,成功來自相當程度的努力及創意,一如當初你所做的。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7年7月號】

[科學人]自我激勵還是受人蒙蔽?

http://sa.ylib.com/circus/circusshow.asp?FDocNo=867&CL=23
撰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翻譯/鍾樹人

根據自我激勵大師羅賓斯的說法,赤腳走過540℃高溫的火紅木炭「是一種信仰經驗。它從內心最深處教導人們,自己可以改變、成長、延伸,並且做到自己認為絕不可能的事情。」

我自己曾走過三次木炭,但沒有像羅賓斯教導客戶做的那樣吟唱「清涼苔蘚」,也沒有正面思考。但我並沒有灼傷。為什麼?因為木炭是熱的不良導體,尤其 人腳下還長了結繭的死皮,而你又像習慣走火堆的人那樣飛奔過一堆木炭。想想看200℃高溫烤爐裡的蛋糕,觸摸蛋糕並不會造成燙傷,因為它也是熱的不良導 體,但可不要嘗試觸摸金屬製的蛋糕烤盤。物理學可以解釋「如何」走過火堆。但要了解「為什麼」走火堆,就必須求助心理學了。

1980年,我參加了一場自行車產業研討會,當時的大會主講人韓森現在成了知名作家,以《心靈雞湯》暢銷書系聞名,其中包括《心靈雞湯:關於青少 年》、《心靈雞湯:關於受刑人》、《心靈雞湯:關於信仰》(但沒有《心靈雞湯:關於懷疑論者》)。我很訝異韓森並未收取演說費,直到我看到會後的情景:人 們在門外排隊,等著購買他充滿啟發的錄音帶;而我,正是其中一人。我在自行車賽前的訓練過程中,反覆聆聽這些帶子。

專於調查的記者薩萊諾把「自我激勵與實現運動」(self-help and actualization movement)按其縮寫而稱為「騙局」(SHAM),而「反覆」正是關鍵,能讓我們了解這項騙局的「原理」。薩萊諾在最新著作《騙局:自我激勵運動如 何讓美國人變得無助》中解釋,這些演說和錄音帶如何暫時鼓舞人心,雖然鼓舞效果會在幾週後消退,卻能吸引購買者成為老主顧。薩萊諾曾是羅黛爾出版公司勵志 叢書的編輯,該公司當時的信條是「教導人們利用身心的力量建立更美好的生活」。該公司當時曾做過廣泛的市場調查,結果顯示:「特定主題書籍的目標讀者,就 是18個月前曾買過類似書籍的人。」薩萊諾表示,這類書籍的「18個月法則」有其諷刺之處,「如果我們賣出去的書籍奏效,人們的生活應該獲得改善,自然不 該期待他們需要進一步的協助,至少不會發生同一類問題,更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相同的需求。」

SHAM有個金鐘罩:如果生活沒有獲得改善,那是你自己的錯,因為你的思考不夠正面。解決之道是再一次相同的自我激勵,或者把同樣的訊息重新包裝成 另一種產品。想想看葛瑞一系列的書,不就是《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老調重彈:《男女大不同:永遠相愛到白頭》、《男女大不同:床笫之樂》、《男 女大不同:健康對策》,更別提以金星、火星為主題的棋盤遊戲、百老匯舞台劇,以及地中海渡假村了。

SHAM聰明的以受害和授權的雙重性做為行銷點。就像某個宗教宣稱人有原罪,因此需要由該宗教專門提供的寬恕一樣。SHAM大師堅稱,過去的創傷會 讓我們內心產生惡魔般的「兒童性格」,使我們身受其害,因為它會製造負面的「錄音帶」,不斷在我們腦海裡反覆播放。救贖之道?讓自己授權,擁有一套新的 「人生腳本」,大師們正好有賣,從500美元的一日工作坊,到羅賓斯價值5995美元的「與命運有約研討會」不等。

這些課程有用嗎?沒有人知道。據薩萊諾所言,沒有科學證據顯示,這些數也數不完的SHAM技巧:從過火堆到「12步法」(12- stepping),會比做其他事或甚至什麼都不做要來得有效。根據大數法則,當幾百萬人嘗試SHAM,總有一些人的生活會獲得改善。就像另類療法的療效 總是遭人誇大一樣,其實人體本來就能自癒,病人不管做什麼,都會讓另類療法更加聲名遠播。

所以病人們,請自我療傷吧!這才是自我激勵的真諦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6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