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好文]趙自強:進了染缸,才知道你愛什麼顏色。

‧Cheers 2007/08/01

採訪趙自強是很特別的經驗,尤其跟大多數人一樣,在非常熟悉他喜感逗趣的形象,以及迷糊又親切的「水果奶奶」孩子王之後,怎麼也沒想到,趙自強聊起自己的「黃金10年」時,竟然先從「工業革命」、「剩餘價值」、「馬克斯」這些左派理論的關鍵字開始

採訪/盧智芳;攝影/曾千倚】

誇張搞笑的肢體表情中卻可以交錯著深思又批判的眼神,這是跟螢幕下的趙自強對話時,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感受。

從「熱血青年」到成為演員,到創立「如果兒童劇團」,成為孩子心中最好的朋友,舞台上總是帶給別人快樂的趙自強,如何思考自己的生涯?

大學5年加研究所4年,我一共讀了9年。

我大學考上中國文化大學機械系。有一次搬完家很熱,我拿起地上的舊報紙,看到「文建會委託蘭陵劇坊舉辦舞台表演人員研習,全年免費」,一看到「免費」2個字,我就去參加了。到蘭陵後才發現:哇!原來人可以有這麼多不同的選擇,升學的統一性並不適用於每個人,大二下,我就決定降轉新聞系。

為什麼不轉戲劇系?我覺得戲劇應該是反映人生的,跟文學、社會、心理都有關係,而新聞系更可以接觸到這些。我對新聞的興趣其實對我後來的工作很有幫助,不管做《我們一家都是人》,或是現在做兒童劇,對社會的動態或觀眾口味,我一直都很能掌握。

那時候我到處去聽課,有一次聽到勞工研究所王世榕老師的課,講到公平正義、工作與人的關係,知識份子如何喚起無產階級的意識,我很感動,忍不住當場掉下眼淚,才知道:原來這是讀大學的意義。

推動法國大革命的人裡,很多來自河左岸、做劇場的人。我也才發現,原來做劇場的人,是社會的良心,並不只是小丑。戲劇的力量,可以召喚集體的意識。

所以我準備了半年,以勞研所勞資關係組的第1名考進去。我的研究方向,在進去前就決定了,是馬克思的「異化」(alienation)

愛它,就把它當職業

畢業、退伍以後,我不想把興趣當吃飯的工具,因為它是我快樂的來源,我不想以它維生,就跟大學的朋友合創了一個公關活動公司。

但財務後來出了大問題,我又是董事長,最後弄出1、2千萬的債務,不但公司結束,每個人還背上100多萬的銀行貸款。

我萬念俱灰,在家裡癱瘓3天,連小便都不想爬起來,完全不知道怎麼辦。

有天下午,我到街上去遊蕩,隨便跳上一輛公車。傍晚時,車子走到新生北路高架橋,我看到夕陽把我的影子照在橋墩上,開始在車上不斷掉眼淚。我忙得跟陀螺一樣,結果最後卻一場空。我竟然還告訴自己:等我賺到錢,等我有穩定的工作再從事喜歡做的事。但如果我從此等不到了呢?

下了車,我就打電話給鄧安寧這些朋友,告訴他們,我不工作了,我要演舞台劇。我不要再「等一下」了。

我演電視的前兩年,都在賠錢還債,但有幸的是一直有機會,很快的我就站起來。

隔了好多年之後,我跟一群朋友,郎祖筠、蕭艾、鄧程惠….很多高手一起演電視,我才突然頓悟:如果真的愛這件事又有才華,應該把它當成職業。像NBA的球星,只在街頭鬥牛,多可惜?要到全世界最精采的擂台上,跟最好的人一起比,才真的是快意人生。

做10件事,要忍耐9件半

我剛做電視時,就很清楚:我做10件事,有9件半是我不喜歡的。我做過靈異節目,明明膽子小,還要去墳場,嚇都嚇死了,可是我的經紀人說,這是藝人必經。我也曾工作到凌晨4點半,回家聽答錄機:「趙哥,我們早上5點10分來接你。」在客廳裡一個人崩潰:「要睡,還是不睡?」

在軋過來軋過去的過程中,總是聽到每個人說:「你休息一下好不好?」然後接著講:「來,我們時間來排一下。」我曾經工作3天3夜,做到全身都在發抖。

可是我知道,我要做完這9件半,才能有半件的機會,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必須有這些經驗、別人的肯定,才能有半件的嘗試。水果奶奶、或今天的兒童劇,都是這樣而來。如果不是我有了一點點知名度、一點點影響力,我沒辦法去投這些案子。如果不是我已經很熟悉幕前幕後的配合,也沒辦法演得那麼好。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在我的劇團裡做了3個月後說:「這不是我要的」。但你來的時候,不也說這是你要的嗎?

我覺得社會是個大染缸,我們必須下去染,染了以後再曝曬、再染,才能搞清楚裡面到底是什麼顏色,而不只是站在旁邊看:「噁…..髒死了。」

後來我決定去做兒童劇,因為幾個訊息讓我覺得必須改變。一是當時整人節目風行,甚至做到比賽主持人的精蟲誰多?我看到後覺得:這是怎樣?

我演舞台劇後,報上有篇小小的劇評:「趙自強很好笑,可是就這樣了嗎?」後來我去嘗試了一、兩個比較嚴肅的戲,觀眾卻說看不懂,好累,不是趙自強的戲路,不好笑,真叫「哭笑不得」對不對?這件事告訴我:「成人不是我對話的對象」,我達不到他們的要求。

所以我開始投企劃書,做兒童節目。我大二就常扮成麥當勞叔叔巡迴表演,所以我知道我喜歡做,我可以做得好。小朋友不需要大牌,只要節奏控制好,很會演,小朋友就會被吸引。小朋友才是真的懂得看戲的人。演戲給小朋友看,我很快樂。

現在我是個園丁

「如果兒童劇團」成立了7年,現在劇團有50多個全職員工,我的心情跟最初也有很大的不同。

剛開始我想要創作,但中間經過SARS,觀眾退票退了23場,那一個多月,我天天洗地、擦窗子,一邊洗一邊想:怎麼辦?如果我想自己導戲,找別人靠行就好了,不需要弄一個劇團;為賺錢,錄影就好了,突然覺得:何必?所以我解散了劇團,只剩下3、4個人。

沒想到他們卻跟我說:繼續做下去吧!我看見他們很有興趣、很有熱情,所以我們一起做下去。但我現在的想法是:我做一個平台,讓有才華的人在上面創造。我呢,是個園丁,好好耕耘,但花已經不需要靠我自己一個人開了!

【2007年8月Cheers雜誌 快樂上萬點】

[文學]三少四壯集--影印機‧李明璁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2007.8.11

1936年初春,班雅明從巴黎寄了一篇題為《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的論文和一封信,給法蘭克福學派的要角阿多諾。信裡流露出罕見的興奮和積極之情,因為他知道,自己寫出了充滿預言力道的革命性論述。兩年後,在紐約有一位名叫卡爾森(C. Carlson)的律師,因為厭倦每天反覆以人工油印方式複製文件,於是在自家廚房進行實驗,發明出了影印機。

這兩個歷史事件,沒有任何實質關聯,儘管它們不約而同標示了文明進展的里程碑。班雅明在1940年抑鬱自殺時,卡爾森所發明的影印技術,還乏人問津。所謂的「機械複製年代」,當世界正捲入一場前所未見的戰爭風暴時,似乎是個過於早產的命題。是殺戮、消滅與佔領(及其反抗),型塑當時的社會氛圍;至於複製、繁衍、再生和分享,都是次要思維。

直到1959年(整整晚了二十多年),全世界第一部辦公室影印機才上市。這台機器,透過曝光、顯像、定像和感熱印出的快速程序,能無止盡地繁殖一模一樣的文字和影像。只要提供一,它就能衍生出擬似一的二或三或四、甚至一千一萬。精確地說,影印機所創造的唯一事物就是複製;而唯一毀滅的,就是它所複製事物的原真性(authenticity)。

人們愛影印機,因為它表徵了複製技術的全面普羅化。麥克魯漢歡呼「只要有影印機,人人都可作出版家」,雖誇張但有其道理。在過去,「複製」是少數專業工作者才能擁有的技術能力(如教士的手抄謄寫,或印刷工作坊的人物力投入)。而影印機卻賦權任何人,不經特殊訓練,也不需在特定工廠,只要按鍵就能立刻輕鬆拷貝。

大量複製,作為「創新發明」的同位語,也是現代性的特徵及慾望,班雅明早已點出,只可惜他來不及經歷。半個世紀以降,不只文字和圖像被影印、音樂被拷貝,即便連商業手段和國家政略、乃至食衣住行育樂等日常活動,都跨時空地交叉複製。在複製夢想的系譜中,雙卡帶錄音機可算是影印機的近親,而其後代則是光碟燒錄機、甚至是生物基因工程。

然而,人們愛影印機的理由卻也使人們恨它。科技史學家說,不只是需求帶動了發明,發明其實更創造需求。我們的世界原本不需要這麼多複製品,但或許因為有了影印機,大家莫名其妙焦慮起來,並盡可能要滿足「不得不多拷貝個幾份」的奇怪想法。說穿了,就像洗衣機的誕生並未減少主婦投入洗衣勞動的負擔;影印機其實只是讓官僚系統更加的龐雜延展而無效率。

於此浮現了尼采「永劫回歸」的命題:卡爾森發明影印機是為了解決他每日反覆單調的複印工作,但影印機的普及卻造致世上更多人陷入同樣的無趣地獄。影印機總是委身在狹窄空間的一角,因碳粉感熱而產生的臭氧和極為冰冷的掃瞄聲光,隱含著某種奄奄一息的死亡氣味。弔詭的是,這氣味是從如此具有超強繁殖能力的機器中溢散出來。

因為影印機無所不在地生產著「複製」,以致於「原來」的死去變得理所當然、不足掛齒。在不停歇的滾輪下,卡紙於是成了某種徵兆,彷彿一個秩序的突然斷裂。卡紙阻礙了複製慾望的流暢性,卻也提醒著我們:或許花幾秒鐘想想,不拷貝的另類可能。

[好文]男生的沉默

作者: es21 轉自ptt2

男生和女生之間的溝通,是有時間差的....。


首先,男性是會傾聽的,也會有感覺,而且懂得分辨自己的感覺...

不過,這個過程通常得花點時間。

因為習慣 (習性?) 的關係,男性通常要將所有事情所有過程想過一遍,當事情

還沒有想清楚並確定時,不輕易把思考跟結論告訴女孩子。


而上天最大的捉弄是,女性似乎對時間和回應有著和男性不一樣的感受,當男性

還在思考自己的感覺時,,女人就已經在追問。


男人回答『不知道』或是沉默時,實際上是用來爭取時間的,但當女人追問時,

男人會把『思考整理自己的感覺』和『必須回答的壓力』混在一起,因此產生了

逃避的想法與行為。

給男生:

事實上,女人要的不是答案,而是那種心靈聯繫的感覺,想要獲得更多的情感交流。

當男人以封閉的姿態回應女性時,女人也就因為這樣的態度而受了傷。


給女孩:

男人並不擅長於說出自己心中的答案,所以很多時候『要求答案』這件事,只會得到

『不知道』、『沒什麼』這類的回答。


..就像小時候小男生受傷回家了,媽媽姊姊連忙追問『怎麼了?』『要不要緊?』

最後只會看到小男生忍住眼淚的扭頭過去說:『沒什麼。』

男孩子從小就沒被教育過能在媽媽懷裡放聲哭泣,訴說自己內心的話,更何況長大?


對於男生,真正有效的討論方式是就事論事,那他可會發揮起驚人的判斷思維能力,

有效的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至於他的感受跟情感的交流,不要去『問』他的感受,問只會得到沉默;而是告訴他

妳需要怎樣子的溫柔、需要什麼樣的對待,說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不論是不安、恐懼、

害怕失去、很愛他、不希望他這麼沉默、想要多一點互動....等。


越明白女孩子的感受,愛著對方的男人應該會給予回應的。男人害怕回答問題,但個

個都樂於去解決問題....XD


(男生可以花上數個小時的時間去設計一個問題的解決流程圖,卻沒辦法對另一個人輕

鬆表達內心的脆弱...囧|||)

[科學人]成功的秘密

http://sa.ylib.com/circus/circusshow.asp?FDocNo=1039&CL=23
撰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翻譯/潘震澤

有個打著賺錢秘方招牌、並已成經典的行銷騙術,就是教人寫本如何賺大錢的書,然後以郵購方式販賣。當買了書的凱子收到書一看,會發現這個秘方是:寫本如何賺大錢的書,然後以郵購方式販賣。

與此類似的鬼祟伎倆,可在伯恩及一批教人自助的宗師編寫的書《秘密》(The Secret)及拍攝的同名DVD中找到。由於歐普拉(Oprah Winfrey)的背書,迄今該書及DVD總加起來已經賣了超過300萬份。其中的秘密是所謂同性相吸的「吸引力法則」:從你身體散發出來的正面想法,有 如磁能一般,會以任何你所想像的形式回歸,好比說金錢。書中告訴我們:「任何人錢不夠的唯一原因,是由於他們本身的思想把錢給擋住了,讓錢進不來。」該死 的肯亞窮人,你們別那麼怨天尤人就好了。該影片的促銷預告片裡,充斥著自負虛榮的求財真言,像是「我能點石成金」、「我是吸錢機」,以及我最喜歡的一句: 「此刻還不斷有更多的錢在為我印製。」在哪裡印?影印店嗎?

預告片裡有一票衣著光鮮的快樂名流向觀眾打包票,《秘密》根據的是科學:「科學已然證明,正面想法要比負面想法強大個上百倍。」沒這回事。「人體生 理製造疾病,為的是給我們反饋,讓我們曉得自己的觀點不夠平衡,愛心及感恩之心也都不足。」那些癌症病人難道不知道感恩嗎?「你體內所含的能量,足以提供 一整座城市的照明之需達一週之久。」沒錯,如果你可以利用核分裂,把體內所有的氫原子轉變成能量的話。「我們的思想不斷發出磁性訊號,並將相同的訊息吸引 回來。」不過以磁鐵而言,異性的正極與負極才會相吸。「人的每種思緒都有特定頻率如果你不斷重複某種思緒,你就會把該頻率發射出去。」

人腦當中的神經元使用離子流在突觸間傳遞訊息時,確實會產生電性;根據馬克士威公式,任何電流都會產生磁場。不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科 學家波爾德瑞克(Russell A. Poldrack)向我解釋,人腦磁場極其微小,只有在嚴密隔絕外在磁場的房間內,使用極其靈敏的超導量子干涉儀(SQUID)才檢測得到。再者,我們還 得記住平方反比定律:從某個源頭發出的能量波強度,隨測定點與源頭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兩個大小相當的物件,其中一個與能源的距離是另一個的兩倍,它所接收 到的能量就只有後者的1/4。人腦的磁場強度在10-15特士拉左右,並從腦殼向外快速遞減,很快就被其他的磁力源給蓋過了,更不要說地球本身的磁場有10-5特士拉,那是腦磁場強度的10-10倍!

在一切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正面想法當然要比負面的好,只不過在現實生活裡,不論你的想法有多樂觀,其他條件就從來不會完全相同。這一點,你只要問問 納粹集中營裡的倖存者就可知道。如果說吸引力法則是真實的,那麼猶太人,連同被屠殺的土耳其亞美尼亞人、被姦淫的南京中國人、被殘殺的美國原住民,以及被 奴役的非裔美國人,不就是咎由自取了?上述最後一個例子,對照歐普拉在其網站對《秘密》的支持,更讓人心酸:「你貢獻給宇宙的能量,無論好壞,都會照樣回 到你身上。也就是說,你每天所做的決定,就造成了你生活的環境。」難道說非洲人當初製造了讓歐洲人奴役他們的環境?

歐普拉,請你收回對這本可笑廢話的支持,一如你在發現佛雷(James Frey)的回憶錄《百萬小碎片》只是「百萬小謊」後所做的舉動,並請告訴你的廣大追隨者,成功來自相當程度的努力及創意,一如當初你所做的。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7年7月號】

[科學人]自我激勵還是受人蒙蔽?

http://sa.ylib.com/circus/circusshow.asp?FDocNo=867&CL=23
撰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翻譯/鍾樹人

根據自我激勵大師羅賓斯的說法,赤腳走過540℃高溫的火紅木炭「是一種信仰經驗。它從內心最深處教導人們,自己可以改變、成長、延伸,並且做到自己認為絕不可能的事情。」

我自己曾走過三次木炭,但沒有像羅賓斯教導客戶做的那樣吟唱「清涼苔蘚」,也沒有正面思考。但我並沒有灼傷。為什麼?因為木炭是熱的不良導體,尤其 人腳下還長了結繭的死皮,而你又像習慣走火堆的人那樣飛奔過一堆木炭。想想看200℃高溫烤爐裡的蛋糕,觸摸蛋糕並不會造成燙傷,因為它也是熱的不良導 體,但可不要嘗試觸摸金屬製的蛋糕烤盤。物理學可以解釋「如何」走過火堆。但要了解「為什麼」走火堆,就必須求助心理學了。

1980年,我參加了一場自行車產業研討會,當時的大會主講人韓森現在成了知名作家,以《心靈雞湯》暢銷書系聞名,其中包括《心靈雞湯:關於青少 年》、《心靈雞湯:關於受刑人》、《心靈雞湯:關於信仰》(但沒有《心靈雞湯:關於懷疑論者》)。我很訝異韓森並未收取演說費,直到我看到會後的情景:人 們在門外排隊,等著購買他充滿啟發的錄音帶;而我,正是其中一人。我在自行車賽前的訓練過程中,反覆聆聽這些帶子。

專於調查的記者薩萊諾把「自我激勵與實現運動」(self-help and actualization movement)按其縮寫而稱為「騙局」(SHAM),而「反覆」正是關鍵,能讓我們了解這項騙局的「原理」。薩萊諾在最新著作《騙局:自我激勵運動如 何讓美國人變得無助》中解釋,這些演說和錄音帶如何暫時鼓舞人心,雖然鼓舞效果會在幾週後消退,卻能吸引購買者成為老主顧。薩萊諾曾是羅黛爾出版公司勵志 叢書的編輯,該公司當時的信條是「教導人們利用身心的力量建立更美好的生活」。該公司當時曾做過廣泛的市場調查,結果顯示:「特定主題書籍的目標讀者,就 是18個月前曾買過類似書籍的人。」薩萊諾表示,這類書籍的「18個月法則」有其諷刺之處,「如果我們賣出去的書籍奏效,人們的生活應該獲得改善,自然不 該期待他們需要進一步的協助,至少不會發生同一類問題,更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相同的需求。」

SHAM有個金鐘罩:如果生活沒有獲得改善,那是你自己的錯,因為你的思考不夠正面。解決之道是再一次相同的自我激勵,或者把同樣的訊息重新包裝成 另一種產品。想想看葛瑞一系列的書,不就是《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老調重彈:《男女大不同:永遠相愛到白頭》、《男女大不同:床笫之樂》、《男 女大不同:健康對策》,更別提以金星、火星為主題的棋盤遊戲、百老匯舞台劇,以及地中海渡假村了。

SHAM聰明的以受害和授權的雙重性做為行銷點。就像某個宗教宣稱人有原罪,因此需要由該宗教專門提供的寬恕一樣。SHAM大師堅稱,過去的創傷會 讓我們內心產生惡魔般的「兒童性格」,使我們身受其害,因為它會製造負面的「錄音帶」,不斷在我們腦海裡反覆播放。救贖之道?讓自己授權,擁有一套新的 「人生腳本」,大師們正好有賣,從500美元的一日工作坊,到羅賓斯價值5995美元的「與命運有約研討會」不等。

這些課程有用嗎?沒有人知道。據薩萊諾所言,沒有科學證據顯示,這些數也數不完的SHAM技巧:從過火堆到「12步法」(12- stepping),會比做其他事或甚至什麼都不做要來得有效。根據大數法則,當幾百萬人嘗試SHAM,總有一些人的生活會獲得改善。就像另類療法的療效 總是遭人誇大一樣,其實人體本來就能自癒,病人不管做什麼,都會讓另類療法更加聲名遠播。

所以病人們,請自我療傷吧!這才是自我激勵的真諦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6年6月號】

2007年8月18日 星期六

[好文]創意從哪來?直覺導航 知識續航

2007/8/9 經濟日報/陳珮馨

創意就像一陣風,沒有人知道從哪兒來,迎面吹拂時,卻是人人心神舒暢。隨著軟經濟抬頭,人們也急著追問,到底創意是什麼,如何才能培養創意,進而從創意的源流,撈取創新的秘訣。

總是出人意表、快人外語的趨勢科技公司董事長張明正,從小就是不按牌理出牌、質疑蘋果為何往下掉、明顯與眾不同的孩子;談起創意,他認為,有創意的人能挑戰習以為常的事物,跳出框框思考,甚至成為旁人眼中的「怪腳」。

年輕時與張明正同在一家公司任職,現為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的白崇亮透露,兩人曾經到老闆家作客,張明正偷藏「大便」玩具,狠狠惡搞老闆,換來一場驚聲尖叫,讓他銘記至今。

傾聽直覺 讓創意起飛

不過,創意不等同於「搞怪」。大小創意齋創意長姚仁祿日前出席天下文化25周年「相信閱讀」知識論壇,他指出,搞怪達到的效果是「異」,拿蛋糕抹在臉上,就能輕易達成,創意卻能進一步達到「翼」,就像人類不能飛,卻有人想要裝翅膀,想辦法讓自己展翅飛翔。

從「異」走到「翼」是一條難走的路,一味死讀書沒有幫助,必須懂得以「直覺」導航。姚仁祿表示,我們習慣理性思考,卻忽略直覺的重要性,就像把右眼遮起來,長期不使用它,有一天右眼重見光明,但也失去功能。

要放下對理性的依賴,相信內在的力量,才能聽見「直覺」的聲音,不過創意和直覺不是憑空而來,必須先鑽入複雜的世界,透過知識的力量,重新定義事情看法後,才能回歸簡單,綻放一線靈光。

姚仁祿舉愛因斯坦劃時代的物理概念為例,雖然涵蓋一系列複雜的運算規則,但推演到最後,全部都歸結到E=MC平方的公式;作設計案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花長時間苦思,但最精巧的一段銜接,往往來自直覺。

可見,創意和直覺是需要用「力氣」的,尤其需要大量的膽識和知識,以及幽默眼光和頑固毅力,否則很容易掉入最沒創意的解決方法。姚仁祿補充,「就像飛機要靠摩擦力起飛。」

廣泛閱讀 找尋妙點子

廣泛的閱讀,也是發想創意的手段。白崇亮表示,創意和閱讀,都是進入想像的世界,不過閱讀仍有區別。他稱第一類方式為「理性閱讀」,透過字裡行間,獲得新的觀點,修正自己看事情的角度、方向,從中尋求創意點子。

第二類的閱讀,則是「進入一個經驗的世界」,透過作者陳述的情境,開拓不曾體驗的人生。白崇亮最近幾年,也嘗試從理性的閱讀,一步步走進他人的世界,放下經營管理書籍,拿起長篇小說。

「跟著作者走一趟創意之旅」,白崇亮形容,順著情節讀下去,往往會驚訝作者,竟能如此鋪陳布局。他認定閱讀的過程,人的心是開放的,正如尋找創意時,也需要一份開放的心靈、思維和情感。

談起閱讀,姚仁祿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他強調讀書不能太「功利」,否則一點效用也沒有,就像很多人炒股票,遇到疑問時,連忙翻書找答案,永遠無法培養創意。

「我讀書,都是漫讀一通」,姚仁祿說,買十本書,可能只有二本讀完,隨手抓起書,從哪一頁讀起都沒關係,有時讀三頁就放下,有時一本書隔了幾年,再拿來閱讀,突然覺得津津有味。放下得失心,優游在知識的浩瀚大海,創意便油然而生。

貼近市場 創造新價值

身為職場人,如何將腦海的創意,化為有價值的企業資產,甚至化為商場競爭力呢?

身在無時無刻不談創意的廣告產業,白崇亮自我定位為創意經營者,公司需要的不只是天外飛來一筆妙點子,更要能貼近消費者,他舉2004年初轟動一時的大樂透廣告「曉玲,嫁給我吧!」為例。

起初客戶很不滿意,奧美找了一位外貌不俊美的胖演員,擔任求婚男主角。設計團隊解釋,找了幾十位女性目標消費者看過片子,一致覺得「長得不帥」的男主角求婚,看起來很誠懇,彷彿真實演出,格外動人。

這一部廣告片推出,引爆市場廣大迴響,媒體爭相報導,「如果找金城武、言承旭會徹底失敗」,白崇亮說,廣告案的創意來自於「洞察力」,必須不斷追問,消費者在想什麼、他們想要看什麼,經過不斷碰撞、激盪,才是成功的創意。

「創意,是要創造新價值。」張明正一句話,呼應白崇亮的觀點,他對比念書和做生意,唸書是要追求更好(be better),但是做生意卻是追求差異(be different)。

就像Sony推出隨身聽(Walkman),起先是極棒的創意,然而之後Sony忙著增加新功能,一年推出五、六種新款式,落入一味追求更好的迷思;另一方面,蘋果電腦公司卻能抓住差異,一舉推出打敗Walkman的iPod。

公司的組織文化,也是決定創意存亡的關鍵。張明正認為,許多華人企業,以老闆看法為唯一,全然抹殺創意,即使推出「創意周」等創意激發機制,也常淪為形式化。

換言之,打破階層,創造「沒大沒小的組織」,讓員工勇於提出自我意見,才能為創意留下一片生機。張明正強調,有創意的員工,代表他可能會失敗、也可能一連犯錯,企業希望培養創意的組織,首先要鼓勵犯錯,容忍失敗,甚至讓大家工作時仍舊歡樂無限(have fun)。

[好文]IBM副總談T型人才

Source:http://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wbsa&f_ART_ID=1158904

「沒人在這條路上,整個跑道是空的!」IBM首席資深副總裁杜諾菲歐(Nick Donofrio)指出,結合服務、科技、工程與管理的服務科學(SSME)將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也是未來創新的重要領域,而台灣具備很好的條件,也有很強的動員力,只要全心擁抱改變、朝此方向前進,就能創造出創新性的價值。

曾被《金融時報》譽為「大腦中的大腦」的杜諾菲歐日前在天下雜誌的「標竿領袖論壇」發表演講。他在IBM自我改造、協助企業客戶轉型的過程中,一直扮演關鍵性角色。從40年前一介IC設計工程師做起,到今日擔任IBM執行長帕米沙諾的重要智囊,統領全球上萬名優秀科技人才,並成為全球創新與科技發展議題的意見領袖。

成功 取決承受多少改變

杜諾菲歐指出,創新思維就是「改變的思維」,是21世紀必須促成的思維,「21世紀的變革是前所未見的,就連變革的方式都在變革!」「每個人都必須認知,成功的程度完全取決於你能承受多少改變。」

他強調,創新最大的動力在「人才」,而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個人」。但全球化被質疑的,卻是它擴大了國與國間、個人與個人間的貧富差距,甚至導致低開發國家人民流離失所,這已為未來全球經濟發展埋下了不可預期的隱憂,也成為未來全球創新的最大障礙。有鑑於此,IBM推動「全球公民運動」,希望協助個人創新改變;也與世界銀行合作,設立入口網站,教導中小企業創業。

杜諾菲歐笑著說:「大家都認為IBM只幫助大企業,事實上這是錯誤的刻板印象。」IBM在入口網站上教導個人及中小企業如何創立新事業、進行供應鏈管理,找出企業規模的成長途徑;並與世界各國著名大學合作,推動各種創新人才培育計畫。

三年前開始,IBM每年投入1億美元贊助各大學推動「服務科學」學科的設立,台灣的清華大學因而成立國內第一所「服務科學研究所」,即將於明秋開課。

IBM的企圖很明顯,就是要從各個面向強化個人的創新能力、培育未來創新的關鍵人才。

科技 協助發現新的價值

杜諾菲歐指出,創新是一種價值,它產生於「發明」(invent)和「洞見」(insight)交接之處,凡經由企業、政府、學術界解決任何問題,所釋放出的新價值,都是一種創新。在20世紀,「發明」加上「發現」即是創新,但21世紀的創新需要做得更多;21世紀是開放、合作、多元領域的全球化環境,唯有藉助科技才可以發現新的價值。

IBM去年曾發布《2006年全球CEO調查:拓展創新視野》報告。這項調查 針對全球20個產業、765位CEO及政府部門領袖,了解他們對創新的關注程度。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都認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是創新」,亦即在組織裡帶動創新、把組織引導到一個新的環境裡,找到新的價值。

同時,創新思維已從過去的「產品、服務與客群創新」及「營運創新」,拓展成「商業模式創新」。因此,領導者應了解創新的層面以及創新的移轉,有的創新影響產品與服務,有的創新影響整個管理系統或營運系統,有的創新則會引發商業模式的變革。杜諾菲歐強調,21世紀的創新競爭已非小面向的創新,而是大層面的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已是新的決勝關鍵」。

創新 你得向下看向外看

然而,如何創新?杜諾菲歐說,「領導者必須向下看、向外看!」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來自四周的創新思維遠超過自身產生的想法,領導者必須向下找出員工的創意,向外找出策略夥伴甚至競爭者的創意。這也意謂著在全球開放、多元、高速變動的環境中,「協同創新」已是組織追求創新成長的利器,領導者應有前瞻思維,了解新世紀的創新是一種開放與合作的過程。

企業一向被要求向上成長、向外發展,但杜諾菲歐表示,「我們挑戰此種思維背後的理論,IBM要找出另一種典範!」他舉線上遊戲為例,成千上萬的玩家同時在玩一種線上遊戲,形成一個網絡組織;新的遊戲參與者要加入時,網絡會視其表現准予加入或剔除在外。換言之,網絡組織具有「給予自己任務」、「分析自己能力」、「完成任務」、「自行解散」的高度機動性,自動組織、執行、解體,這可能就是未來組織的一種新典範。

以前,跨國企業的營運模式被視為全球化的推手,但隨著全球經濟及新興科技的發展,跨國企業的商業模式逐漸式微,商業形態、運作方法,以及涉及的文化等面向都已發生革命性改變,「全球整合型企業」的全新商業模式應運而生。IBM已發動此種重大的「寧靜革命」,徹底顛覆以往的營運、生產、配銷與人力資源的配置方式,更致力於協助其他企業轉型為全球整合型企業。

為探索未來的創新,IBM從2004年起聚焦創新研究,其中「環境」即為研究的議題之一。杜諾菲歐表示,一個明顯的問題便是手機、電腦等電子廢棄物的處理。據估計,北美目前埋在地下的廢棄物已足以覆蓋整個地球表面,由此可見電子廢棄物的處理,既是具有迫切性的環境問題,也是蘊藏豐富商機的創新領域。

他表示,現在消費者購買食品都會看包裝上的成分分析,如果購買電子產品也有心了解其成分,知道各種金屬成分對環境的影響,便能加速環境議題下的創新,例如IBM便承諾,所有的智慧財產權都不能傷害環境,智財權大都是針對氣候、環境所提出的解決方案。

「運輸」是IBM選定的另一個創新領域。世界各大都會城市都有管控交通流量的創新點子,例如,斯德哥爾摩這個小島都市在各幹道上裝設隱形攝影機,設定某種標準管控交通,違規者罰款,成功的減少了25%的交通流量。

T型人 夠深夠寬勇於改變

大型都會中心的定義是「人口超過500萬人」,根據2001年的統計,開發中國家共有48個大型都會中心,目前這個統計數字已增為60個。一個大型都會中心需要多少的基礎設施?如何讓這麼多人同時融入一個都會中心?會不會產生過度開發的亂象?這些疑慮都有待創新來解決。

「媒體內容與安全」也是IBM選定的創新領域。媒體內容走向數位化且以極快的速率產生前所未見的資訊量,此趨勢產生許多新的問題,比如:資訊的所有權誰屬?資訊的安全性如何保護?21世紀的經濟是高度整合、高度相依的經濟,其中隱藏著諸如數位化資訊所有權及安全性等相關問題,亟待創新解決。

若以地理區域來看,杜諾菲歐認為「非洲是最後一張白紙」,有最大的空間來揮灑創意。他表示,以前IBM舉辦有關非洲的任何會議,參加人數頂多三、四百人,現在動輒幾千人,足見「非洲熱」已逐漸形成。

杜諾菲歐強調,他談到的並不是一項創新的產品或創新的科技,「而是隱藏的價值,和創新的思維!」啟動創新,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改變思維,把自己由「I」型人轉變成「T」型人。I型人的思維只有細細長長的深度,既看不到、也不想思考在自己習慣範疇之外的任何事物;但T型人有深度也有寬度,在自己熟悉的範疇之外,也勇於擁抱改變,思考創新事物。

[科技]新電池像紙 能摺能彎

【聯合報╱編譯組/美聯社華盛頓十三日電】 2007.08.15 02:22 am

美國倫斯萊爾工藝學院研究人員研製成功一種新型電池,約數吋見方,形同紙張,能摺疊彎曲,可以削剪邊角,或隨意塑成任何形狀。這種電池儘管尚在試製,但今後用途前景廣闊,可供需要輕巧電源的電子產品及其他領域使用。

據美國國家科學院彙報本周網路版的報告,工藝學院生物技術中心的林哈特教授說:「我們希望這種電池將來的方向是,最終能像印報紙一樣,印出電池來。」他說紙電池是一個整體,與其他電池不同,不是多種部件的組合體。新電池使用注入電解質和置入碳奈米管的紙張製作,碳奈米管構成電極,紙張是分隔物,電解質則輸送電流。

林哈特教授說,學生是研製電池的靈感源泉。他的學生進行紙張分解法的試驗,使紙變為薄膜,用在透析機上。另一組的材料科學系學生試驗,用聚合體製作碳奈米管的混合體。當兩個研究組討論時發現,他們可以用紙張取代聚合物,能把兩個研究計畫結合起來。第三個學生研究小組說,他們研究的東西薄薄一片,一面黑另一面白,像是電子裝置。

經過約十八個月努力,他們成功製成電池和電容器,並結合了二者。

紙電池將來可與太陽能電池結合使用,儲存電力在需要時開始送電。紙電池能張開,形成車門狀物體,能滿足移動式儲電和供電的需要。

馬里蘭大學工程教授克菲納斯說:「這種電池可塑性強,具有能捲伸的好處,但碳奈米管非常昂貴,因此製作大型紙電池成本很高,效能可能也不如現有的電池和超級電容器。不過它可塑性很強,有發展潛力。」

[電影]料理鼠王 收服法國人的心

【2007/08/16 聯合報】

過去五年來,法國政府一直對美國布希政府不友善,他們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一般法國人也認為美國老是佔法國便宜;美國人把源自法國的炸薯條(French fries)改名為自由薯條(Freedom fries),也令法國人氣憤。如今,在短短的兩周時間,一隻來自美國的老鼠卻讓法國人相信,並不是所有美國人都燒得一手爛菜,大西洋兩岸的文化裂痕,很可能因此而弭平。

這隻不可思議的老鼠,就是好萊塢動畫電影「料理鼠王」裡,嘗盡世間艱辛,終於成為巴黎名餐館主廚的主角,而這部電影的賣座也著實跌破許多專家的眼鏡。料理鼠王八月一日在法國首映,創下法國電影史上首映日票房第四高紀錄。

影評人、觀眾,甚至自負程度舉世聞名的法國頂尖大廚,都對該部電影技巧的準確和亨飪細節的無微不至,佩服得五體投地。

電視料理帥哥主廚李尼亞克(Cyril Lignac)說:「看電影裡的女廚師樂樂指導新手小林如何切洋蔥,如何用平底鍋煮菜,如何調味…就是那個手法,我們真的就是那麼做!」李尼亞克同時也是法國著名餐館「十五餐館(Le Quinzieme)」的老闆。

法國人始終瞧不起美國的速食和好萊塢電影文化,認為前者沒有靈魂,後者雖然掌控全球電影市場,卻充滿銅臭。如今美國人發現,要打動法國人心,最快的捷徑就是收服他們的胃。在法國,或許真的只有這種食神的電影,才能在首映日創下超高票房紀錄,只略遜於「美麗新世界(Asterix and Obelix vs. Caesar)」、「星際戰警(Men in Black)」和「蜘蛛人」。

帶七歲女兒到巴黎電影院看料理鼠王的卅七歲媽媽克莉斯提亞尼‧菲烈特說:「當然,這部電影仍不脫迪士尼系列電影的一貫手法,但多了一點品味。我自己也燒菜,我可以告訴你,導演對於要表達的東西瞭若指掌。我真的沒想到,在這部美國動畫電影裡,可以看到這麼多烹飪的知識。」

法國各方影評也像焦糖布丁上燒融的焦糖。法國保守報紙「世界報」影評人托瑪‧梭提內寫道:「這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一部烹飪電影。」

這些美譽絕非浪得虛名。料理鼠王動畫製作群為讓電影更逼真,實地移師巴黎,仔細記錄最有名的餐館和大廚的烹飪過程,每個細節都不放過。

李尼亞克說,料理鼠王的製作團隊皮克斯小組數度造訪他的餐廳,在廚房裝設麥克風,記錄一天中不同時刻的各種氣氛。

法國最有名兩位女主廚之一海倫‧達賀茲(Helene Darroze)說,這部電影的工作人員在她位於巴黎的兩星級餐館內架了兩部攝影機。他們還問她許多非常深刻的問題。她說,讓她感動的,倒不是電影的3D動畫技巧,而是「它真的是一部展示熱情的電影。我們自己當廚子的都知道,每個人都會有這種熱情,即使是老鼠也不例外」。

經常登載法國尖刻影評的「電視全覽」周刊評論員歐迪西諾.奧利維說:「這部電影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宣達了對法國的愛。觀眾愛看,因為它把巴黎描寫成法國人心目中的巴黎。」

[省思]周杰倫來自破裂家庭「願意為媽媽付出一切」

Source:http://www.epochtimes.com/b5/7/4/30/n1695009.htm

周杰倫,萬千青少年為他的歌聲而癡迷、崇拜的一位天皇巨星,對母親葉惠美有著似海深情,因為在他最孤獨最無助的時候,是媽媽用溫暖的臂膀支撐著他。所以周杰倫一直說,「只要媽媽高興,我願意為她付出一切!」

音樂天才破裂的家

  周杰倫出生於1979年1月,媽媽葉惠美是台北淡江小學的美術老師,爸爸是淡江中學的物理老師。周杰倫4歲讀幼稚園時,葉惠美把他送到淡江山葉幼兒音樂班學鋼琴。平時活潑好動的小杰倫一站到鋼琴面前,竟是出奇的安靜,聽老師彈奏一遍自己就能復彈出來,老師告訴葉惠美,這孩子很有天分!

  為了培養杰倫的音樂素質,葉惠美主張拿出家裏全部積蓄為杰倫買一架好鋼琴,請最好的鋼琴老師為杰倫輔導。而杰倫的爸爸則認為不必這麼認真,男孩子嘛,隨意一點,沒必要拿出全部積蓄投資。最後,葉惠美還是背著丈夫為杰倫買了一架鋼琴,弄得杰倫爸很不高興。小學三年級時,杰倫偶然聽到世界名曲《天鵝湖》,被大提琴憂傷淒美的曲調迷住了,葉惠美沒和丈夫商量又為杰倫購買了大提琴。

  杰倫爸對妻子葉惠美「孤注一擲」的做法嗤之以鼻,他回家就指責葉惠美的不是,家庭裡的溫馨越來越少,爭吵越來越多。杰倫不知道爸爸為什麼總要找媽媽吵鬧,他用自己稚嫩的詩行記下他的困惑和傷感:

  從小到大只有媽媽的溫暖為什麼我爸爸那麼兇

  如果真的我有一雙翅膀兩雙翅膀隨時出發

  偷偷出發我一定帶走我媽媽……

  這傷感的詩行杰倫後來為它譜了曲,就是那首令萬千歌迷傷感的《爸,我回來了》。

  周杰倫初中二年級時,父母終於離婚。14歲的周杰倫寫道:「爸爸媽媽彼此沒有愛,難道這就是生命的真諦?」沉默、倔強和叛逆已經塑造了另一個周杰倫。

  世人不識君苦悶中的徘徊

  周杰倫有音樂天賦,但功課卻很糟。高中聯考總分只有100多分,連普通高中也沒考上,前途一片黯淡,母子倆相對無言,難道兒子就這麼完了?恰好淡江中學第一屆音樂班正在招生,周杰倫考上了。

  因為彈得一手好鋼琴,拉得一手好大提琴,又時常活躍在籃球場上,周杰倫成為許多女同學關注和談論的對象。但是,周杰倫卻常常面無表情,很少露出一絲笑容,除了音樂成績出類拔萃以外,其它科目成績幾乎全線紅字,老師們紛紛認為他智力低下,他的英語老師甚至直言不諱對葉惠美說周杰倫有智力障礙。葉惠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她還是決定要把杰倫培養成才,至少當一個鋼琴師吧。葉惠美沒有指責杰倫,她認為杰倫走到今天冷漠、叛逆的地步是家庭的不和睦造成的,並且深信自己的孩子沒有智力障礙,於是她嚐試用姐弟式的關心來「馴服」周杰倫,規定自己「三不」:不嘮叨、不指責、不脅迫兒子。

  果然如老師們的預測,周杰倫沒有考上大學。葉惠美多方打聽後,鼓勵杰倫去考台北大學音樂系,結果他沒有被錄取。周杰倫咬著牙考第二次,還是失敗了。媽媽和外婆外公都為杰倫的前途擔憂,這孩子究竟將來能幹什麼呢?

  極度迷惘的周杰倫無所事事,只好等待服海軍兵役,這期間,竟得了殭直性脊椎炎,令人沮喪的是這種病無法根治,只能靠藥物緩解,到了晚期全身甚至會像殭屍一樣僵硬,也可能導致癱瘓。葉惠美和外婆說起杰倫就垂淚。

  母愛呵護下一飛沖天

  病緩解一些後,周杰倫到一家餐廳打工,作為端盤工的他因為時常打翻菜盤,每個月的工資幾乎被扣掉了一半。餐廳中有一台鋼琴,一次閒暇時周杰倫彈了一曲《肖邦舞曲》,把老闆驚呆了,老闆靈機一動,叫周杰倫不要端盤子了,就在餐廳彈琴,然後請來電視台記者炒作,不但使得餐廳生意火爆起來,還節約了一大筆請鋼琴師的費用。

  葉惠美感受到了杰倫的音樂潛能,她替兒子在台北星光電視台娛樂節目「超猛新人王」報了名。周杰倫精心創作了一首歌曲《夢有翅膀》,但他對自己的演唱實在沒信心,請了一位歌手演唱。演唱者不能理解他的曲風,而他的鋼琴伴奏又顯得怪異,弄得台下聽眾噓聲一片,初出茅廬的一場表演徹底搞砸了。

  葉惠美急了,性格內向的她鼓起勇氣找到了主持人吳宗憲,把《夢有翅膀》的曲譜拿給他看。吳宗憲當時是台灣阿爾發音樂公司的老闆,他對周杰倫的第一印象並不好,應付似的拿起曲譜掃了一眼,卻是眼睛一亮,歌譜不僅抄寫得工工整整,而且譜得十分複雜。慧眼的他立即改變了主意:「這孩子還可以,明天叫他到我公司來上班!」

  周杰倫進了音樂公司任音樂製作助理,在媽媽的鼓勵下,每天主動幫同事們買盒飯,大家對這個沉默寡言但又勤快的小伙子有了好感。而葉惠美總擔心杰倫冷漠而倔強,又不善言辭,生怕他無意中把老闆和員工們得罪了,於是常常在下班時間站在公司門口,準備一些可口的比薩、炸雞送給員工,請他們包涵杰倫。一來二往,葉惠美對公司員工比周杰倫還熟悉,同事們都知道周杰倫有一個好媽媽。

  周杰倫很快創作出大量的歌曲,但讓吳宗憲感到不可理解的是,他創作的歌詞總是怪怪的,音樂圈內幾乎沒有人喜歡。一次,周杰倫又拿著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給吳宗憲審讀。這次吳宗憲連看都不看,便將那首歌曲揉成一團,隨手丟進身邊的垃圾桶裡去了。周杰倫的眼淚禁不住流了出來。

  是放棄還是繼續?媽媽每天來公司門口已經成為一道風景線,如果放棄,太對不起媽媽了,周杰倫硬著頭皮支撐著,他吃住都在辦公室,以每天一首歌的速度進行創作。葉惠美每天晚上都到公司看望杰倫,望著日漸消瘦的兒子,她強忍著不讓自己的淚水流出來,儘量說一些鼓勵的開心的話,然後將杰倫換下的髒衣服拿回去洗乾淨。一連一個多月,吳宗憲每天早上八點鐘上班時,總能準時見到周杰倫新的作品。終於,他被這位小伙子的勤奮和天賦深深地感動了,他「嗅」出了周杰倫的歌曲隱隱有一種味道,答應找歌手演唱他創作的歌曲。

  吳宗憲將周杰倫的《眼淚知道》推薦給天王歌星劉德華,劉德華看了一眼就拒絕了。不久,又將他的《雙節棍》推薦給火爆華語歌壇的張惠妹,沒料想,張惠妹也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吳宗憲決定給周杰倫最後一次機會,讓他自己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如果這樣也不行,他就只好請周杰倫走人了!他將周杰倫叫到辦公室,十分鄭重地說:「阿倫,給你10天的時間,如果你能寫出50首歌,而我可以從中挑出10首,那麼我就幫你出唱片。」

  老闆的話刺激得周杰倫興奮不已,他打電話告訴媽媽後就跑到街上買回一大箱方便麵。他想,就是拼了命,也要做最後的搏擊。

  周杰倫熬紅了雙眼如約寫出了50首歌曲,而且每一首都寫得結構合理,譜得工工整整。吳宗憲終於有了讚許的笑容,他挑選出10首,2001年初製成了周杰倫的第一張專輯《杰倫》。

  公司對這張唱片沒抱多大希望,能收回製作成本就算不錯了。然而《杰倫》橫空出世後,猶如一場猛烈的颱風橫掃台灣,很快被歌迷搶購一空。《杰倫》一舉奪得台灣當年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專輯、最佳製作人和最佳作曲人三項大獎。《杰倫》的成功讓公司始料不及,讓台灣的歌星們大跌眼鏡,紛紛詢問哪裏冒出來的周杰倫?如果說第一張專輯小有成就的話,那麼,周杰倫第二張專輯《范特西》已經形成了風暴,席捲了大陸、港台、東南亞整個華語歌壇,各種大獎紛至沓來。

  周杰倫終於成功了,他深深明白,沒有媽媽黑暗中明燈般的溫暖,他支撐不到今天,媽媽為他一直未再嫁,點點滴滴都是舐犢之情。他將所有的收入都交給媽媽掌管,儘管自己有了公寓,每個週末依然回家,同媽媽、外婆一起享受天倫之樂。葉惠美更是百感交集,當年丈夫的譏諷、老師的搖頭、生活的艱辛都隨風而去。

  葉惠美退休後,周杰倫總擔心媽媽寂寞,只要在台灣,他都回家同媽媽住在一起。週末時,他會約上媽媽一起去看午夜場的電影,媽媽喜歡看經典片,周杰倫就陪著看,而周杰倫喜歡看的前衛片,葉惠美也陪著兒子看,幸福的暖流縈繞在母子心間。周杰倫的第四張專輯就叫《葉惠美》,這是兒子獻給母親的禮物。

--
你帥~周杰倫
,我欣賞你這點!

[副刊]四百擊,巴贊,黑貓書店

◎陳潔曜 ‧自由時報

我記得,我第一次看楚浮的《四百擊》,是12歲的時候吧,在當時流行的小耳朵上的NHK看到的,日文字幕,法語發音,我完全看不懂,我甚至當時還不知道楚浮和新浪潮是什麼東西。但是,我直覺這部電影和我有緣,好像我偷偷讀父親書架上志文的存在主義小說一樣,神祕,坦率,充滿味道。好幾年以後,我讀建國中學,成為一個影痴,在重慶南路的錄影帶攤販上,買到傳奇的《四百擊》,我才知道我在N H K看到的那部電影就是《四百擊》。這片錄影帶成為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又過了五、六年,我終於在「真善美」電影院看到電影版的《四百擊》,我當時連看片頭字幕都哭得唏哩嘩啦,因為開頭那個像是小孩子坐車看風景、巴黎鐵塔無所不在的影像,那個無論遇到什麼苦難,都幻想以對的奇妙音樂,尤其是最後,字幕打上這部電影是獻給安德列.巴贊的時候,我無法控制地哭出聲音來。

巴贊,楚浮,新浪潮,這是我對電影的夢想和愛情。

從巴贊手中遞來的熱

---

法國影評人巴贊用他生命的熱情,奉獻給他至愛的電影,那種熾熱豐富的情感,誠實深刻的良知,再加上他那豐沛神奇的文采,鼓舞了一整個世代的電影愛好者,而像個奇蹟般開創了《電影筆記》雜誌,這種受誠意、良知和情感所感動的創作動力,由新一代的《電影筆記》影評人傳承下來,楚浮、侯麥、李維特……等等,就都是從《電影筆記》影評人開始他們的電影啟蒙;當然,後面是有張溫厚的大手支撐著,那就是鞠躬盡瘁的影評人巴贊;哎呀,他在40歲就可能由於勞累過度去世了,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對人的太早死感到由衷惋惜,他晚點死,整個電影世界就不一樣了,起碼我的電影世界就不一樣了;我是多麼期待他寫有關他情同愛子的愛徒──楚浮的影評啊。《四百擊》,1958年拍攝,巴贊去世。

巴贊給我兩個人生的目標,一個就是創造出散發生命光采的人文創作,一個就是人要活過40歲。巴贊獨樹一格的影評在他開創的法國新浪潮剛開始的時候結束了。那種像文學作品般的人文影評創作消失了,卻轉化成如文學作品般的人文電影創作。我們缺乏一本像《電影是什麼》那樣開創性的六○年代電影的影評創作,但是,我們卻有了法國新浪潮電影。一個溫厚慈愛的長者消逝,但他的愛情卻由一個新生的生命發揚光大。這才是我認為的電影真正的黃金時期,不是在默片最後迴光返照的時候,好萊塢片廠輝煌時期,或者法國、日本片廠輝煌時期,而是在小成本的手工樸實書寫質感的法國新浪潮時期,這就是我的電影黃金時期。

在巴黎,黑貓書店……

---

大學畢業,過很多年以後,我第一次到法國,公司旅遊,在巴黎一個禮拜;我冒著被同事說不合群的風險,在大家坐船去遊塞納河的時候,獨自一人跑去看電影,我幾乎是憑著一股意志和直覺,在完全陌生的左岸街道上,找到一家藝術電影院,放的是法國導演阿薩亞斯的《Clean》,我用生硬的法文和店員買票入場;在放映《Clean》前,放的是《四百擊》新發行DVD的廣告,配上讓人頭痛的一連串法文旁白,但我已經完全無法控制地哭了出來,雖然只是廣告片段, 我終於在巴黎看到了《四百擊》。

我後來在塞納河河邊的舊書攤攤販,一攤一攤尋找過期的《電影筆記》,一個慈祥的老太太跟我說,要找《電影筆記》,去這家店,拿給我一張黑色的明信片,上面畫了一隻黑貓、有個我看不懂的地址;但是,一個人一旦有決心,常有奇蹟出現,在台北常迷路的我,卻在陌生人聽不太懂的幫助指示下,在巴黎小巷弄找到這家黑貓老書店;我在這家小書店中,看到了從第一期開始到最新的一期《電影筆記》,我找到了以雷奈的《廣島之戀》為封面、1958年耶誕節的那一期,上面寫著:「安德烈.巴贊已在11月11日離我們而去……沒有他,電影評論將不是個值得驕傲的行業;沒有他,電影不會以同樣的方式發展……」

我在巴黎的黑貓書店,眼眶已經泛紅。

[思索]怕癢的權利 / 王文華

轉自ptt2 8a版

上個月到紐約看iPod的旗艦店,回國時在機場買了一本《巴菲特之道》("The Tao of Warren Buffet")。這本書收錄了大師的智慧語錄,其中最打動我的一句是:

「人生要成功,只需要做對幾件大事就好。」

巴菲特的意思是:人生和投資一樣,不需要整天疲於奔命,每小時喊進殺出。你只需要做足功課,選中幾個好的標的,專心去做。長期下來,就能成功。

巴菲特身價約一兆四千億台幣,一輩子也只不過投資了可口可樂、迪士尼、美國運通、華盛頓郵報等20家公司。他投資過的公司數目,恐怕不及台灣隨便一個菜籃族。

不過「做對幾件大事」啟發我最深的,倒還不在投資,而在人生上。

台灣的教育制度充滿考試和比賽,養成我們「無役不與、每一次都要贏」的人生觀。小到整潔比賽,大到大學指考,每一件事我們都要競爭,每一件事我們都力求完美。

這樣長大的我們有兩個問題:第一是很累,第二是不懂優先順序。

累容易理解。那些大考小考抽考聯考都第一名的,最後固然上了第一志願,但也第一個得到肝炎。固然都考上醫學系,但都缺乏人際關係。

累只影響到個人,不懂優先順序就影響到公司。大小事都要做對的員工有一個特色:就是履歷表特別長、加班加得特別晚。履歷表長,是因為他實在捨不得把某些成就刪掉,殊不知他認為嘔心瀝血的功績,老闆只覺得雞毛蒜皮。加班加得晚,是因為他事必躬親,而且不分輕重緩急。他不願錯過e-mail inbox中任何一條,卻因此忘了老闆催了幾次的報告。

所有的人,包括老闆,都知道:公司的事是做不完的。那些能準時下班,而且還把老闆客戶伺候地服服貼貼的員工,並沒有天縱英明,只是清楚priority。

我曾看過一位傑出總經理的inbox,裡面看過的e-mail,大約是沒看過的,十分之一。
他說:「我只挑重要的主題看。」
我問:「那些隔夜沒看的message,會不會讓你心癢癢的?」
他說:「我一天收200封e-mail,我沒有怕癢的權利。」

他們要把大小事都做得完美,所有人都面面顧到。可惜的是,老闆不會看到小事做得好,只會感覺大事做得慢。朋友不會感謝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覺得這位老兄怎麼總是遲到。

老闆年終做績效評估,只看幾個大案子。陪我們走到最後的,只有一兩個好朋友。如果我們要完全比賽,那人生真的很難。如果我們只求打贏,那人生變得很簡單。選對了工作和婚姻,已經成功了一半。
搞清楚工作和婚姻中的priority,你還可以準時下班。至於那些沒看的e-mail,就等幾天吧。畢竟巴菲特大師,是連電腦都不用的啊。

[文學]三少四壯集 - 龍應台:星夜

Source:中國時報

他把好幾幅畫在地上攤開。小店原本就擠,三張畫鋪在地上,我們就不能轉身,一轉身就要踩到畫布上了。「這一幅,」我指著梵谷的「星夜」。他說,「一百塊。」我說,「六十塊。」他做出誇張的痛苦的表情,指著地上的「星夜」說,「你看看你看看,畫得多麼好,畫得多麼像,就是顏料錢也不只六十塊呀小姐。」我說,「那好,我們再逛逛。」他一把拉住,說,「算了算了,就六十塊吧。」

油彩很濃,他用一張薄薄的塑膠膜覆蓋在畫面上,再把畫小心地捲起來。

我走出小店,踏入畫家村的街,一整條街都賣畫,顏色繽紛,琳瑯滿目,氣氛像成衣市集,只是掛得滿坑滿谷的不是衣服,是畫。據說是一個奇人在這深圳的邊緣荒村專門模仿梵谷的畫,畫得多,畫得像,以致於國際媒體都紛紛來採訪這中國深圳的「梵谷」。沒幾年,荒村已經變成畫家一條街。梵谷的畫,人人能畫,從這裡批發到香港的小攤上,和開叉的旗袍、繡著五彩金龍的襯衫、緞料的面紙盒等等「中國風味」禮品混在一起,賣給觀光客。

回到家,我把「星夜」攤開,仔細端詳。從色彩和結構來說,仿得還真像,該有的筆觸,顯然一筆都不少。如果──我將窗戶打開,讓海風吹進來,因為畫的油彩氣味還嗆鼻──如果,用科學的方法鑑定,仿畫的人功夫確實好到完全逼真,好到任何人都看不出破綻來,我是否能被這幅「星夜」感動呢?

愛上「星夜」,是有過程的。住在大海旁每天看日落月出,就發現有一顆星,總是在黃昏時就早早出場,那樣大,那樣亮,那樣低,使我疑惑它是不是漁船頂上的一枚警示燈?是不是一架飛機停在空中探測氣候的動向?是不是隱藏在山頭裡只有雲破時才看得見的一盞隱士讀書的火?那顆星,低到你覺得海面上的船桅一不小心就會勾到它。

太陽沈下去,月亮起來時,星還在那裡,依傍著月亮。不管那月亮如何地豔色濃稠,這顆星還是堂堂正正地亮著。

有一天黃昏,一個天文學家在我的陽台上,我們一同看那輪緋霞絢爛的夕陽在星的陪同下,從雲到山到海,冉冉層層拾級而下。他說,「海面上看金星好亮。」

我吃一驚,啊,原來它就是金星,維納斯。無知的人,朝朝暮暮看著它,卻不知它的身份。今天知道了,跟它的關係可就不一樣了。

我趕忙上網去看梵谷的「星夜」,因為我記得,他畫的是金星。

梵谷在法國南部的精神療養院裡,寫信給他的兄弟:「今天早上,天還沒亮,我在窗口看了很久,窗外什麼都沒有,唯有一顆金星,好大的一顆星。」「夜,」他說,「比白天還要活,還要熱烈。」

如果我失眠,披衣起身,走進沁涼的夜裡;如果我湊巧走過一個大門深鎖的精神病院,那麼我一仰臉就會看見在黑沈沈的大樓上有一扇開著的窗,窗口坐著一個孤獨的人,正在注視大地的荒蕪和人間的荒涼,只有夜空裡的星,有火。他說,「看星,總使我神馳…
我問自己:我們攤開地圖,指著其上一個小黑點,然後就可以搭乘火車到那個點去,為什麼我們到不了那顆星呢?我們難道不可以搭乘『死亡』到星星那一站?」

三十七歲的梵谷真的買了一張死亡的單程票,說走就走了,行囊裡只有煎熬的痛苦和無可釋放的熱情。「星夜」,在我看來,其實是一幅地圖──梵谷靈魂出走的地圖,畫出了他神馳的旅行路線:從教堂的尖塔到天空裡一顆很大、很亮、很低的星,這顆星,又活又熱烈,而且很低,低到你覺得教堂的尖塔一不小心就會勾到它。

我會被深圳畫家村的「星夜」感動嗎?

換一個問法:如果科學家能把一滴眼淚裡所有的成分都複製了,包括水和鹽和氣味、溫度──他所複製的,請問,能不能被稱做一滴「眼淚」呢?

[旅行]醉心維也納

【聯合報╱曾郁雯】 2007.08.17 02:18 am

晨風中告別美麗安詳的布拉格,我從捷克邊境驅車進入奧地利。沿途都是只見樹幹、不見枝葉的葡萄樹,一片片莊園順著緩緩起伏的山丘,綿延到天際。

晴空如洗,白雲為伴,維也納在不遠的前方,擁抱2004年寒冬。

旅居維也納的友人為我們安排歡迎晚宴,桌上那杯冰得剛剛好的白酒,就是由旅途中枯立的葡萄樹,釀成淡金色汁液,散發優雅香氣。眾人舉杯互敬,香醇滑順的酒一入口,彷彿在舌尖跳華爾滋,是我喝過最好喝的白酒。濃淡適中,像貼在肌膚上的絲綢。陶醉之際,忍不住質疑,為何台灣沒有進口這麼棒的白酒?

但見維也納友人神閒氣定地答道:「連我們都喝不夠了,哪有得外銷?」果真保有奧匈帝國的霸氣。

六天的行程,忙碌而緊湊;大風雪中還搭火車去薩爾茲堡,在莫扎特的故鄉待了兩天一夜。其餘的時間,經過友人精心策畫,超有效率地參觀多處著名景點,除了皇宮、教堂、音樂廳、劇院之外,我最喜歡各式各樣的博物館與美術館。

奧地利的輝煌歷史與哈布斯堡(Habsburg)家族緊緊相扣,西元1273年來自瑞士的貴族魯道夫一世接掌奧地利之後,1278年便將根據地遷往維也納,奠定了維也納的基礎。從那個時候開始,魯道夫一世以聯姻的手段,積極擴展領土,他的後代族人也以此為「家訓」;有的娶義大利公主,有的嫁西班牙國王,也有人負責與匈牙利王子締結婚約。所以這些國家的皇冠、后冠,一頂接著一頂都陸陸續續送進哈布斯堡家族;攤開他們經由婚姻血脈,開枝散葉的族譜,就是一張遍布歐洲的勢力分配圖。

哈布斯堡家族一共統治奧地利640年,雖然現在的維也納被揶揄為「年華老去的貴婦」,但她畢竟曾是風姿綽約的美人!尤其是西元1452年到1806年之間,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者還身兼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維也納變成一座氣勢非凡的京城,躍居為歐洲城市和帝國的核心。也因此擁有傲人的典藏品,這些豐富的資產被詳細的分類,珍藏於漂亮的皇宮或名人故居,對於旅人來說,具有多重吸引力,不知不覺就會愛上這個城市。

我在霍夫堡區的樂器博物館看到貝多芬、舒伯特、海頓等音樂大師的鋼琴,以及全世界最古老的座鍵管風琴。他們的導覽機器小巧輕便,可以聽到許多老樂器的摹擬聲音,據說這個博物館擁有當今最豐富的樂器收藏。

有趣的是在樂器博物館旁邊竟是武器博物館,樣式種類之多,也令人嘆為觀止。霍夫堡區過去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宮,王公貴族的馬車達達地忙碌穿梭。這裡還有一個常常被旅行團忽略的「瑞士宮」;一般人只在外面富麗堂皇的紅金藍三色瑞士門前,仰望代表哈布斯堡家族家徽的雙頭鷲,拍照留念後就走人,實在可惜!至少要留兩小時買票進去參觀躲在裡面的皇宮寶物館。這個寶庫可以看到十世紀哈布斯堡家族繼承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冠、珠寶、聖杯、勳章、服飾,還有瑪麗亞女王送給兒子羅馬王的搖籃等等……事實上,2006年重返維也納時,我又在這裡流連忘返了一整個下午。

另一個博物館區,遙遙相對的藝術史博物館和自然史博物館則讓人感嘆時間永遠不夠用。前者每年可吸引一百五十萬個參觀人次,包括古埃及、希臘羅馬文物,歷代哈氏王朝的收藏,15至18世紀的畫作,質量俱佳;後者的人類頭蓋骨收藏量世界第一,在古生物學館還有好幾座恐龍模型,恐龍遺骸、絕種鳥類,當然那尊在奧地利發現的「魏林村維納斯」,是這座博物館的明星,為何這個小小肥肥的石頭雕像具有這麼大的魅力?因為她已有兩萬四千年的歷史,胸部下垂是因為維納斯懷孕了,乳水充足,是個孕育生命的母親,也打破一般人對維納斯美麗的遐想,具有大地之母的豐沛力量。

自然史博物館收藏的寶石、礦物種類,也居歐洲之冠,兩個博物館到處都可以看到學生,從幼稚園到博士班都有,穿梭在各展覽室,我心中不禁羨慕起這裡的學生,忍不住用手機打電話回家,問女兒要不要來維也納留學?被吵起來的女兒已經十幾天沒看到媽媽,又接到這種電話,問我是不是喝醉了。

有一天,如果她也來到這裡,就會知道,在維也納不喝酒也會醉。

[經濟]系統性風險全球引爆

工商時報2007.08.17
【王曉伯、蕭美惠/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衝擊一波接一波,已引發全球系統性危機。在信用緊縮下,美國最大房貸業者全國金融公司(CFC)岌岌可危,緊急向四十家銀行告貸一一五億美元,全球知名的私募基金KKR旗下金控公司也遭逢重大虧損,使得全球投資人恐慌性地自高風險資產撤資。影響所及,套利交易加速逆轉,日圓暴漲,週四在短短四小時內就由一一六飆升至一一四.五價位。

昨天亞洲股市在外資大撤退下,全軍皆墨,南韓股市重挫近七%,日經一萬六千點也差點不保。昨晚歐美股市也是重創不起,道瓊指數下跌從百點起跳,歐股跌幅更達二%以上。

面對信用緊縮,美國聯準會週四兩度進場,分別挹注五十與一百二十億美元。聯準會的連續挹注,使市場更加預期美國可能提前降息。然而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主席普里稍早表示,除非出現大災難,否則聯準會無意在目前降息。此一顯示聯準會立場的談話市場大失所望,歐美股市下壓更形沈重。

昨晚美股最受矚目的仍是最大房貸業者CFC的後續,該公司週四發布緊急聲明,表示已向四十家銀行融資逾一一五億美元,然而仍無法安撫人心,其股價一度重挫達一七%。

次級房貸風暴短期難以善了,週四美國公布七月房屋開工率,不但較前月銳減,更創下十年來最低水準。與此同時,根據美國建商協會的最新調查,目前美國建商對新屋市場的信心已降至十六年來的谷底。這些指標為已經不振的全球市場信心帶來雪上加霜的傷害。

由於市場信心脆弱,套利交易加速逆轉,美元兌日圓周四摜破一一五重要關卡,恐慌性賣盤傾巢而出,歐洲早盤美元一度有崩盤式下跌,短暫觸及一一三.六一價位,隨後才回穩到一一四.五,登上去年年三月以來高峰。

新興市場資產遭外資全面殺出,迫使東南亞央行周四再度進場干預,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央行合計拋售逾十億美元以支撐本國貨幣。

全球股匯同挫,油價與貴金屬也不支倒地,西德州中級原油週三因墨西哥灣颶風季來臨上揚突破每桶七十三美元,然而週四因擔心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導致原油需求減縮,大跌至七十一美元。金價週四也告大跌二.四%,至每英兩六六三.二美元。

[資訊]英人調查》最值一遊 太魯閣排世界第五

【聯合報╱編譯王先棠╱報導】 2007.08.18 02:20 am

艾菲爾鐵塔是觀光客到法國巴黎的必遊景點,但是根據英國最新調查,在英國人眼中,艾菲爾鐵塔是全世界「最令人失望的景點」。

不過,英國人心中的全世界十大「必遊景點」中,台灣花蓮的太魯閣名列第五。這份調查報告表示,太魯閣國家公園很適合體力好的旅客一遊。高居十大必遊景點第一名的是約旦佩特拉城,其次是義大利的威尼斯運河和肯亞的馬賽瑪拉國家動物保護區、澳洲雪梨大橋


「維珍旅行保險」針對一千兩百六十七位英國成人旅客做的調查顯示,除了「人潮擁擠、票價昂貴」的艾菲爾鐵塔,巴黎羅浮宮、紐約時報廣場、自由女神像與美國權力中心白宮,都令英國遊客感到失望。埃及金字塔則因為氣溫過高、小販太多讓英國人遊興大減。

在英國國內旅遊方面,英國人對英格蘭西南部史前時代巨石柱群的評價很差,有人說,石柱群不過是「一塊泥濘土地上的孤單石堆」。

其他倫敦的重要景點,例如黛安娜王妃紀念噴泉、倫敦眼摩天輪、白金漢宮與大笨鐘,也都被英國人列為最令人失望的國內景點。

--
負負
,我們一起去!XD

[藝術]當代館新展覽 "V2_特區 動態媒體─行動,互動"

轉自ptt2 8A版

"V2_特區 動態媒體─行動,互動"

展期:2007/08/11(六)~2007/10/07(日)

內容:

臺北當代藝術館「V2_特區」數位藝術展,特別與享譽歐洲的荷蘭鹿特丹「V2_動態媒體藝術中心」(V2_ Institute for the Unstable Media)共同合作,並由該中心主任、也是荷蘭電子藝術節策展人亞歷士,阿德理安善斯(Alex Adriaansens)策劃,結合近幾年來荷蘭電子藝術節的精神與重要作品,以三大主題呈現近十年來新媒體藝術的趨勢:包括資訊是活的(Information is Alive)、機械計時(Machine Times)、互動求生(Interact or Die)。

本展共計邀請十四國二十組享譽歐美、亞洲的國際藝術家,包含喬治‧拉格瑞迪(George Legrady)、琳‧赫胥曼(Lynn Hershman) (美)、克里斯多夫‧布魯諾(Christophe Bruno)(法)、池田亮司(日)等國際知名的新媒體藝術家/團體。作品媒材包括互動裝置、聲音裝置、攝影、動態影像、網路互動裝置等等,各種「新舊媒體」交雜,呈現一個動感、前衛亦生活的數位時空。


展覽介紹:

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數位生活儼然成為人類集體追求的目標。不論是追求便利舒適、娛樂享受或更大的生產力,科技媒體的長足進步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感官與認知。同時,藝術家們也同樣為科技媒材的力量所著迷,直接將它轉化為創作的元素,企圖捕捉人類面對這一段歷史新頁的微妙歷程。

台北當代藝術館「V2_特區」數位藝術展,特別與荷蘭鹿特丹「V2_動態媒體藝術中心」(V2_ Institute for the Unstable Media)共同合作,並由該中心主任也是荷蘭電子藝術節策展人亞歷士.阿德理安善斯(Alex Adriaansens)策劃,結合近幾年來荷蘭電子藝術節的精神與重要作品,並針對當代館空間重新規劃,呈現應用視覺藝術、聲音或建築的跨領域創作。

享譽歐洲的V2_成立於1981年,為研究藝術與媒體科技的跨域(interdisciplinary)研發中心。V2_致力於探索藝術、科技、媒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與互動,其跨領域合作、資源整合的靈活營運模式獨樹一幟,與奧地利林茲的AEC電子藝術中心、德國卡斯魯爾市的ZKM媒體藝術中心、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DE WAAG等機構,並列為歐洲四大媒體科技中心。

「V2_特區」展覽以三大主題呈現近十年來新媒體藝術的趨勢:(1)資訊是活的(Information is Alive):探討數位時代資訊與記憶的建構與崩解;(2)機械計時(Machine Times):觀視時間在當代的存在與重新定義;以及(3)互動求生(Interact or Die):提問科技新象所賦予的轉化與操控力。

「資訊是活的」:在當前的資訊洪流中,大量資料(database)已經不再是單一的或單向的貯存空間,或單純以分層、秩序、流量等方式分類,它其實充滿活躍的社會性、政治性及經濟性。人體是基因的資料庫、語言是意義的資料庫、潛意識是兒時記憶的資料庫…,資料庫不是學者考古的題材,而是人們生存的狀態。資訊是活的,人活在資訊當中,特別是在數位化的當下,各類資料已經幻化為無形,這些線上資料庫網網相連,將浩瀚的全球網絡匯聚於我們的指尖;資料庫儼然成為人理解、組織現實,以及計畫未來的基礎。

美國藝術家喬治‧拉格迪(George Legrady)的作品【口袋充滿了記憶】,邀請觀眾將隨身物件放在掃描器上,再根據觀眾輸入的資訊,諸如:該物品的價值、重要性等等,這個文獻庫將重新組織排序,讓我們看到物件彼此間的關係與連結。在兩個月的展期當中,資料庫中所有的資訊(data)將由輸入者定義,現存的與新的資訊處於一種即時的、不斷變動的關係。

英國藝術家克里斯‧歐克雷(Chris Oakley)的【型錄】,則是鎖定購物商場中的消費者為研究的客體。精心設計的軟體將追蹤辨識每一個消費者,分析其信用狀態與購買力,並明列消費者已經購買或想要的東西,甚至還能評估他們的健康狀況。「它」有全面的掌握,「它」對消費者的瞭解,比他們自己還透徹。當這個龐大的人類行為資料庫,使得人類的決定可以被預測,可以被追蹤時,這將是什麼樣的景象?

「機械計時」: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時間」變成一種相對性的概念,與空間、物質與運動緊密相連。當時間被理性地規格化為秒、分、時,當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的訂定之後,人類的生活與勞動即受到鐘擺的牽引制約。然而相對於物理的時間,人類對時間的真實體驗並非一種客觀的現象,它是一種高度個人化、感性的體驗,人的經驗、記憶、歷史與感知讓「客觀」的時間同時變得「主觀」。

而被大量的電視影像、電腦網路包圍的當代社會,時間與空間不再服膺物理的定律,空間蒸發,時間可以被延展與壓縮,這些科技媒體悄悄帶領人類進入另一場計時的革命。荷蘭藝術家馬尼克斯‧得奈斯(Marnix de Nijs)的作品【北京加速器】(Beijing Accelarator)宛如旋轉咖啡杯,觀者需坐上360度旋轉的機器,手持操縱桿控旋轉速度,眼前看著一段北京地景影片。身體的旋轉速度與影片的播放速度若不一致,則會產生失速或暈眩現象。該作品藉由視覺與身體感知的錯落,暗喻當代社會的運轉速度已為身體經驗所追趕不及。

「互動求生」:自古以來,所有生物必須適應環境、與其他物種互動以求生存。在生物網絡中「不互動即死亡」的格言,同樣適用於深受科技文明影響的社會網絡中。「V2_特區」展覽中近半數的互動體驗式創作,以具象或詩意的方式呈現不同的互動形式,包括觀眾之間的互動,觀眾與作品的互動,以及科技、文化與生物體系間的互動,猶如一則互動寓言的縮影。

來自德國的藝術團體//////毛////藝術娛樂分界面(//////////fur//// art entertainment interfaces)的作品【痛苦遊戲機】,改造人們熟悉的playstation電玩遊戲機成為「痛苦遊戲」。玩遊戲的觀眾必須將一手置於懲罰區,當漏接球時,則必須接受宛如電擊、鞭笞的懲罰,當遊戲越來越快,遊戲者所受的痛楚也會越劇烈,使全身感官處於一種戰備狀態。荷蘭團體斯達普拉聲響系統(Staalplaat Soundsystem)的【售罄】是一個大型的社會互動裝置計畫。第一階段將透過工作坊的形式與在地的學生共創作,完成後的作品,則必須透過參觀者播打手機才能啟動。兩件作品呈現的,是觀者與藝術作品間行動與互動後,可預知與不可預知的結果。

另外,薩克利‧萊柏曼(Zachary Lieberman)的作品【繪】則是件極為純粹的互動裝置藝術。觀者在紙上繪描的畫,將同時投影在螢幕上,接著再碰觸紙面上的圖畫,圖畫則會在螢幕上活起來,或移動或變形。參與這個實境動畫的觀者同時成為表演者,【繪】創造出一個具感染力的對話,微妙的設計製造了人與機器間有建設性而且愉快的互動。


本次展覽首頁: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showweb/index.asp?ID=50

本次展覽藝術家簡介: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showweb/02_detail.asp?ID=50

2007年8月12日 星期日

[好文]無限的你

吳田玉 博士對工研院菁英團演講文

我是台大畢業,在陸戰隊服役兩年後,留學美國在賓州大學念碩、博士,教了一年書,於1989年加入IBM 研發中心,待了六年,寫了二十多篇報告,有十二個專利。

忽然覺得做研究沒意思,人生乏味,我想這樣的日子下去,再二十年,再寫三十個專利,五十篇報告,對人生有何意義與貢獻?我就去找老闆談我的人生規劃。

老闆問我:「你知道你想做什麼?」我說我不知道。
為何你不想做現在的事?」他問。

他要我回去想兩星期。兩週後,我再去看他,我告訴他我做研發、寫專利,雖然寫的很好,但並不快樂,也許這個世界上有更吸引我的東西,我必須走出目前的框框。去那裡?我不知道,但東西南北都好。

老闆派我去做生產,我就到製造部門做了二年,啟發很大,在英國一年,在義大利一年。

以前做研發,覺得我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ㄧ台電腦、一支鉛筆、一張紙,可以做出許多東西,在我看來在工廠生產的人都是當年數學沒學好的人。但我真的到工廠做生產,才發現自己是手無縛雞之力。一個生產線機器壞了,我還要看操作手冊,要調溫度、調距離的,我一個星期修不好,但一個技工來,二分鐘就調好了。

在生產部門,廿四小時隨時有電話召喚,壓力很大,生產一個產品,萬一機器中途停機造成斷線怎麼辦?

在生產部門這兩年,我學了兩件事。

第一就是人不分高低貴賤,你數學好、你物理好,不代表你過人一等,以前研發的東西,無法進行實際生產,在實驗室、在紙上做的很漂亮,但卻無法賣。

我忽然發現自己數學、物理再好,從小父母師長再稱讚都沒用了。

我學的第二件事就是實際的世界與自己的認知有所差距。以前以為英國人道貌岸然,但我實際接觸發現並非如此,人就是人,英國人不是中國人,但英國人也決不是我們在小說中、教科書、義和團事件所認知的英國人。義大利人不是英國人,也不是中國人,他們熱情洋溢,生活中所喜好的與英國人、與中國人並不一樣。例如同一句 "請"字,三國的人聽到的確是不一樣的意思。

二年在歐洲的生活使我感到世界之大,必須走出去,否則自己的知識領域與生活經驗是脫節的,我們沒能把真正的生命活出來。

二年之後,我再去找老闆說這兩年我很投入、很喜歡這工作,但這工作不適合我,壓力太大。

既然東邊去過了,我就向西走,老闆就送我去亞洲當銷售。我飛到台灣,臺灣的老闆問我「你會不會喝酒?」我說我不會,而且會昏倒。「你會不會打高爾夫球?」我說不會,沒打過。「你會不會卡拉 OK?」我說不會。

他說:「那你為何來亞洲做銷售工作?」我說我有研發經驗、有生產經驗,有對人的敏感,我知美國人如何想,也部份知道歐洲人如何想?也許與一般銷售人員不一樣。這位臺灣老闆就試用我。

我在 IBM亞太地區做了四年的銷售工作,我所屬之部門從 7 個人變成49個人。

四年之中,營業額從 330Million到1Billion,有三倍的成長。

四十歲那年,我人在新加坡住著大房子,有司機、有傭人、有游泳池,薪水兩倍,又有生活加給,認為錢不是一回事,我又不快樂了,決定又要換工作。

這樣一個表現傑出又忠誠,而且待遇優厚的人,IBM 問我為何要離開?

當時日月光亞太區的營業額是十億美金,IBM有八百八十億美金,我自己的事業群有七十億。日月光要我做行銷 (Marketing),只有我一個人。

我認為在美國公司做事有「玻璃天花板」,不論如何努力,總覺不太對。結果,我在2000年毅然離開IBM,到了日月光擔任銷售副總裁。


無限的你 (The Unlimited You)

今日我們來討論三件事:

Who are you?
The Unlimited You,
Food for Thought

Who are you?

你是誰?當我們去任何一個會議時,人家會問你是誰?要你自我介紹。一般人往往交換名片,其實這個名片介紹你的只是一個 job,並不是你,但因只有兩秒鐘介紹也只好如此,沒關係,但三十分鐘後,人家記得你什麼呢?所以你腦中必須要有一個故事來介紹你自己,這是要點,要讓別人對你印象深刻。

你知道你是誰嗎?

以我為例,我今年48歲,小學時,爸爸要我這樣介紹自己,我是吳田玉,將來要進大同中學、建中、臺大,要留學拿博士。30歲時,我拿了博士,有一天我問自己拿博士幹什麼?有何意義?

後來我在 IBM工作,我有很多專利,我年年得獎,但我問自己我為何要做專利?到新加坡後,賺了一筆錢,我又在問我自己是誰?

今天在日月光,我還在問自己這個問題。

「這個工作真的是我喜歡的嗎?」

要探討這個問題,解決了後,接下來的問題就不是那麼大。

The Unlimited You

臺灣教育是個極端矛盾的教育,我母親每天與人介紹她兒子多聰明、她女兒多漂亮,但當我拿個99分回去,我媽就打我;我說我考第一名,我媽說他不管我第一名、第二名,但就是打我 99分。

我媽在同事面前就說:「我兒子很笨」,可是我不在時,她就說她兒子多聰明。

臺灣的父母如此、老師如此、長官也如此,在背後稱讚,但不在當面稱讚。

很少有人在會議中誠心稱讚對方,說「你的確比我高明」,對同事、對屬下、對老闆都要常當面的稱讚。你說我太太只會生小孩,其他都不會,你的婚姻能存在多久?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是很受限制的,我小學六年級騎腳踏車去遠足,我媽不讓我去,她說萬一我發生什麼事,她怎麼活?這話你一定聽的很多,父母說、妻子也說。

臺灣的教育是:你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因為你還沒長大、你還沒成熟、你會被騙。

但在美國的教育就是將小孩放出去,像野狗一樣,可是能活著回來的就很厲害。所以在臺灣兩個極端式的教育就把我們局限在框框裡。

今天我要跟你們說的是

「你們不是研發的人,你一定要從研發為基礎走出你的路,因為你是無限的你,你不是只有研發的你。」

Food for Thought

我常看書及節錄一些東西,看看前人講的話常給我一些啟迪。以前看孟子「吾日三省吾身」,我不明白,現在我天天做這件事。我每天待人接物,常反省自己是否講錯話?做錯事?這些錯有些很微小,不仔細想就不知道。

舉例來說,你有沒有發現你對某些人喜歡,對某些人不喜歡,你喜歡某些餐廳(也許那餐廳又貴又遠)、
你不喜歡某些餐廳(縱然那餐聽又便宜又好吃)。因為,當你與那人接觸時,已經在所做的事情之前預先加了正號或是負號。

各位都有交女朋友的經驗,有些女孩子又漂亮,家中又有錢,又有修養,皮膚又白,但你就是不喜歡她,或她就是不喜歡你。有時那個男孩又矮又胖又醜,太太卻很漂亮,為什麼?因為這個女孩子或男孩子在那個關鍵時刻,做了一件對的事,於是在所有的事情前面被加了正號或是負號。

所以,「我如何待人接物,讓我所有以後的事情都加上正號?」

一個最淺顯的例子,你看見一個女孩,「喂,妳好像胖了?」那妳以後都是負號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有人無法見到別人的好,例如孔雀開屏時,你要因為美麗而多稱讚,不要跑到後面去說:「屁股上沒毛」。一個工程師花了三年做了一個研究報告,你跑去說那個數字不對、那個符號不對。人家在向你陳述一件事情時,你不要在雞蛋裡挑骨頭,不要見樹不見林,不要做一些事在所有的事情上面加一個負號。

所以要常常反省自己。

Who are you?
■ You only have two things: Talents and Time
■ Most of us know what we are not good at; Only few of us know what we are good at
■ Explore your talents
■ Leverage All of your talents
■ Be focus

你只有兩件事,時間與 Talents。

時間是個不定數,也可以說是定數。

人能活多久自己不知道,但 Talents ,父母生下你,IQ已定,但IQ可以改進,IQ可以隨著教育而增加,而唸書又是用時間來換取的,金錢、愛情、家庭與事業都是用時間來換取的,所以,你的 Talents無法改變,但卻可以增進;時間的長短你無法改變,但你能改變的是時間的利用。

今天這一個半鐘頭的演講,我可以講風花雪月,我也可以講心中的話,我可以這麼用,也可以那麼用。

我們中間大部份的人知道自己的缺點,知道自己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對於自己的優點卻知之甚少。

你知道自己多少呢?

要把你的優點顯示出來。

有一本書上說,人有十三個 Talents,運動、語言、藝術細胞、購物、IQ、品味..等都是。我第一次看這本書很震驚,才知 Mobility 也是 Talent。我從臺灣來美,兩個箱子,這是一個mobility,我能來美國,又去英國、義大利、新加坡,現在在加州,並非很多人能這樣,這需要身體要好、家庭要支援、環境要許可。

今天有兩個人,智、賢程度都一樣,『現在要你去美國, 誰可以立刻走? 』這就是 mobility。Talents 並非與生俱來,乃是 leverage了所有身邊的人、事、物的關係而來。大家看看自己有那些 Talents?希望你能全力使用上,例如三人賽車,一個人的車有四個引擎,全開,一個人的車有八個引擎,只開了三個,一個人的車有十二個引擎,只有開兩個引擎,誰贏?

你的十二個引擎,你開了幾個?

「要專心」(Be Focus) ,基本上 Focus 與 Mobility、Talent 並不相違背。

我媽從小就告訴我「唸書要專心」,臺灣的教育也是如此,要我們做事「專心」,但「專心」與人生的選擇有關係嗎?

選擇做這個,我專心做這個,但難道我要一輩子做這件事嗎?

我的才華就是一輩子在這裡做研究嗎?我的 Talents,我旁邊同事的 Talents,能合起來多開幾個引擎,或我一個人獨力完成?

管理階層就是有辦法使別人願意一同來幫你完成一件大事.

人家為何來聽你的?管理幾個人與管理幾萬人的道理是一樣的,就在於你的領導風格。

臺灣許多主管一直是「為何你這麼笨, 我這麼聰明」,這樣就永遠無法用人,應該反過來,「為何我這麼笨,你這麼聰明?」你愈推崇別人,別人會從心裡尊崇你。對太太也是如此。這其中的道理自己去想。

Explore the Unlimited You
■ Collecting marbles
--In every job, there is a marble
--Dedication makes marbles brighter
--Count your marbles
--Paint YOUR picture with ALL YOUR marbles

■ Define your job
--Job should utilize all your marbles
--Job should give you more marbles

■Make friends,a lot of friends
--Be wise sometimes, be foolish sometimes
--Show your strength, your weakness too

小時候聽一個故事,有一個撿石頭的女孩,要挑大石頭,挑來挑去,挑到一個小石頭。我今天要講不一樣的角度,任何一個工作,就如一個彈珠,你花的功夫愈多,愈專心,撿到的彈珠就愈大。但這只是一個顏色,紅的就是紅的,黃的就是黃的。若能想法與別人合作,這又是一個顏色的彈珠,

你若能出國或是跨部會,這又是一個不一樣顏色的彈珠。

二十年以後,你的口袋有很多彈珠,有幾件事情你要做,第一件事就是你要常去算你口袋中有多少彈珠?一般人是彈珠拿到了以後,放入櫃中不去看,再找尋新的彈珠。尤其我們學工程師出身的人有很多人常喜歡挑戰自己的短處,而不去加強自己的長處。

譬如說你炒菜炒得很好,我已會了,卻去學高爾夫球,會了又學其他的,我說要常常溫故而知新,把炒菜炒的更好,把高爾夫打的更好,然後把這些加在一起,創造我今天的Job 。一次在繪畫之訓練課,有一個人只有紅色,他畫了一匹馬,好像徐悲鴻的馬一樣漂亮,還有一個人不太會畫,但他有三種顏色,畫出來也是不錯,我的意思是說,你不需要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可是當你有很多彈珠,並且知道會利用這些彈珠,你就能成就不一樣的事情。

三種顏色、六種顏色、十種顏色畫出來的畫與兩種顏色畫出來的畫是不一樣的。

我在讀台大的時候,也在做家教,一個月三千元,很不錯,一個星期教兩場,一場四個鐘頭。有一天突發其想,想看看有沒有別的方式去賺錢,就跑去公館賣黑棗,當時大陸棗禁止進口,我們就拿到了賣韓國棗的許可,到迪化街賣,那時兩個晚上就賣三千元。

而我隔壁攤位老闆,沒讀過書,生意好的一塌糊塗。

但當時同學都在當家教,擺地攤的有幾人?我當時的情況是不可能去做生意的,但這幾個做生意的經驗印象很深,也許當時我就喜歡做生意了,我與來買東西的太太小姐打成一片,覺得很好玩。我走了那一大段路,學士、碩士、博士、教授、研發,最後還是來做生意了。你們到了這個年紀了,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下來,多多少少已經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了。

但你有沒有能夠把自己真正喜歡的發揮出來?因為你的父母、妻子、長官、同事、指導教授告訴你怎麼走。各位立志做研發,我恭喜你,但若心中有不一樣的火就要讓它燃燒起來。你們是臺灣工研院研究的骨幹,若只能墨守成規,臺灣沒希望,我希望你們要變成領導,格局要大,什麼事也能做,什麼事也敢想,臺灣教育出來的人太守本份,對自己本份,對事業本份,對公司本份,那這個國家就很本份,

我們不是要守本份的人,我們要的是做大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