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2日 星期六

[設計]泛談德國設計

Source:http://tinyurl.com/2rzbq8
德國設計的商品,給人的印象是「質地堅固而機能性強、經久耐用可長年使用、設計精密而造型端正洗練」,這都確切地表達出德國商品長期以來在世人心中所建立起來的形象。


  在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初期,工業技術的迅速發展,新技術、新設備不斷產生,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世界範圍內所奉行的設計理念,並沒有把大多數的平民大眾作為自己的服務對象,而只是認為設計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藝術形式,當時英國的「美術工藝運動」以及歐美國家的「新藝術運動」都可說是定位在為權貴服務的精英主義。後來在歐美國家同時興起的現代主義設計是一次真正的設計上的革命,通過這次運動,設計才第一次成為為大眾服務的,為工業化、批量化生產服務的活動。在這一次帶有民主主義性質的設計革命中,德國作為現代設計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設計特徵為德國的設計發展乃至世界的設計發展都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

  1851年在英國倫敦的海德公園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帶給人們對於機械化產品美學質量的下降的擔憂和不滿。隨之而來的「美術工藝運動」使設計師能夠靜下心來思索,如何才能使藝術與技術相結合。但是很可惜的是,這場運動從實質上是反對工業化時代的機器生產特徵的,因此並沒有探索出一條全新的設計思路和設計方法。

沒有風格的風格

  1902年左右開始有部分人從青年風格運動中分離出來,形成新的現代設計運動的中心,其中較重要的是貝倫斯。他為德國電器公司設計企業形象,奠定了功能主義設計風格的基礎,是從早期探索的畢德邁耶(Biedermeier)風格中的重大進步。而真正的開創者是穆特修斯,他堅決反對青年風格運動,反對任何藝術風格,追求沒有風格的所謂明確的實用性,宣傳功能主義。1907年穆特修斯、貝倫斯等成立了德國第一個設計組織--德國工業同盟,這個組織旨在提高工業產品的質量,公開追求商業目的,奠定了德國產品重質量的傳統,可以說標誌著德國現代主義運動的發軔。宗旨由諾曼起草:1、提倡藝術、工業、手工業結合。2、主張通過教育把不同設計綜合。3、強調走非官方的路線。4、大力宣傳功能主義和承認現代工業。5、堅決反對任何裝飾。6、主張標準化、批量化生產。德國現代主義的興起與貝倫斯的設計實踐分不開,他的設計事務所培養了格羅佩斯、凡德洛、科比意等現代主義重要人物,為現代主義發展奠定了基礎。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面臨巨額戰爭賠款,當時的德國威瑪共和政府(1919-1933)勢必要想出因應措施促進其工業發達,以增加德國的生產力,因而德國的經貿部門不斷鼓吹成立各種設計組織聯盟,力邀藝術家與工業家相互結合生產;另一方面,西方現代藝術運動風起雲湧,衝擊震撼著歐洲舊有教育體制的改革趨勢,1919年格羅佩斯創建的包豪斯設計學校的出現才使這種現象有了本質上的改觀,藝術家不再單純是藝術家,而工業家也逐漸意識到設計對於產品開發和生產組織管理的重要性。

  包豪斯設計學院1919年成立於德國的魏瑪,這是一個聞名德國乃至歐洲的文化名城。包豪斯設計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包豪斯集中了20世紀初歐洲各國對於設計的新探索和試驗成果,並加以發展成為集歐洲現代主義運動大成的中心,奠定了現代設計教育的結構基礎和工業設計的基本面貌,為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開創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學院經十多年的努力成為歐洲現代主義設計的中心,並把歐洲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推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包豪斯設計學校在1933年因政治因素,被納粹政府強行關閉的。但是包豪斯設計學校第一次系統地探索了在工業化時代中如何將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一種理念和具體的方法。另格羅佩斯所創立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式亦影響了全世界的設計教育,並且使所有的設計師意識到為大眾設計和為工業化設計才是設計的真正目的。其最高目標是培養一批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使他們一方面能夠完全認清20世紀工業時代潮流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具備充分的能力去運用當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美學原則,創造一個能夠滿足人類精神與物質雙重需要的環境。

  二戰後,德國設計委員會(German Design Council)是在1953年經聯邦議會的認可下成立。其任務是確定德國產品的優良形式並成為各種設計組織聯繫的媒介。委員會努力成為真正呈現優良口味的仲裁者,擔負著建立設計標準以倡導德國優質設計的使命。

  1953年在德國的烏爾姆市成立了德國二戰後最重要的一所設計學院——烏爾姆設計學院(Ulm Hochschule fur Gestaltung),通過學院的理性主義設計教育,培養了新一代的工業設計師、平面設計師、建築設計師,學院完善了包豪斯設計學校開創的現代設計教育的模式,並進一步提出了理性設計的原則,開創了系統設計方法。漢斯·古格洛特(Hans Gugelot, 1920-1965)是系統設計理念的奠基者。系統設計的基本概念是以系統思維為基礎的,目的在於給予紛亂的世界以秩序,將客觀事物置於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係中,並通過系統設計使標準化生產與多樣化的選擇結合起來,以滿足不同的需要。系統設計不僅要求功能上的連續性,而且要求有簡便的和可組合的基本形態,這就加強了設計中幾何化,特別是直角化的趨 勢。

  而德國最重要的家用電器企業博朗(Braun)公司在產品設計中,則完美地貫徹了烏爾姆設計學院的設計精神,強調人體工學原則,以高度的理性化、次序化原則作為自己的設計準則。博朗公司的迪特‧蘭姆斯(Dieter Rams, 1932-)是這種設計精神的代表人物。博朗公司生產音響製品、電動剃鬚刀(A|B)、電吹風、電風扇、電子計算器、廚房機具、幻燈放映機和照相機等一系列產品,這些產品都具有均衡、精練和無裝飾的特點。色彩上多用黑、白、灰等「非色調」,造型直截了當地反映出產品在功能和結構上的特徵。這些一致性的設計語言構成了布勞恩產品的獨有風格。

  德國艾科(Erco)燈具公司的總經理克勞斯‧容根‧馬克(Claus Jurgen Maack)曾說:「今天所有的設計師,包括一些不知道烏爾姆在什麼地方的人,都在這個和那個方面受到了烏爾姆傳統的影響。」這足以證明烏爾姆設計學院的設計探索對於世界設計的影響。學院因太激進的教育方法,地方政府取消了補助,被迫於1968年關閉。

  繼烏爾姆造型學院之後,斯圖加特設計中心等重要的設計機構仍努力推進以系統論和邏輯優先論為基礎的理性設計。

博朗設計美學--- 十句箴言

  博朗的設計理念源於1955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完善,這一特點鮮明、注重功能的設計風格被設計大師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在1989年於日本名古舉辦的ICSID設計研討會中,概括總結為產品設計的十項原則:

  (1)出色的設計是需要創新的。它既不重複大家熟悉的形式,但也不會為了新奇而刻意出新。

  (2)出色的設計創造有價值的產品。因此,設計的第一要務是讓產品儘可能地實用。不論是產品的主要功能和輔助功能,都有一個特定及明確的用途。

  (3)出色的設計是具有美學價值的。產品的美感以及它營造的魅力體驗是產品實用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每天使用的產品都會影響著我們的個人環境,也關乎我們的幸福。

  (4)出色的設計讓產品簡單明瞭,讓產品的功能一目瞭然。如果能讓產品不言自明、一望而知,那就是優秀的設計作品。

  (5)出色的設計不是觸目、突兀和炫耀的。產品不是裝飾物,也不是藝術品。產品的設計應該是自然的、內斂的、為使用者提供自我表達的空間。

  (6)出色的設計是實實在在的設計。產品毋庸花言巧語來討好或愚弄消費者,因為累贅的言語或解釋並不會使產品更富創造力、更有力、或是更有價值。

  (7)出色的設計是歷久彌新的。設計不需要稍縱即逝的時髦。在人們習慣於喜新厭舊、習慣於拋棄的今天,優秀的設計要能在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讓人珍視。

  (8)出色的設計貫穿每個細節。決不心存僥倖、留下任何漏洞。設計過程中的精益求精體現了對使用者的尊重。

  (9)出色的設計應該兼顧環保,致力於維持穩定的環境,合理利用原材料。當然,設計不應僅僅侷限於防止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也應注意不讓人們的視覺產生任何不協調的感覺。

  (10)出色的設計越簡單越好。設計應當只專注於產品的關鍵部分,而不應使產品看起來紛亂無章。簡單而純粹的設計才是最優秀的!!

  博朗的宗旨延伸至今成為獨一無二的設計哲學,即八個堅持:

  1.創新 2.品質 3.實用 4.美觀 5.簡潔 6.細節 7.經典 8.環保

德國的功能主義設計

  德國設計長期以來強調設計中的功能主義原則,強調設計中的民主特色,並反復提倡「優良造型(good form)的原則」(即著名設計家穆泰修斯及德意志工作聯盟的理論精髓及設計準則),正是這種思想造成了幾代德國設計師對於責任感的高度重視。設計中的理性原則、人體工學原則、功能原則對於他們而言是設計上天經地義的宗旨,絕對不會因為商業的壓力而放棄。德國產品設計的總體特徵體現為:理性化、高質量、可靠、功能化、冷漠的機器外表與色彩(很少採用色彩比較鮮豔的設計,以黑色、灰色為主要色彩)。

  在同時期,商業主義設計盛行的美國正在進行「有計劃的廢止制」設計原則(一種純商業化設計,以形式主義的誇張為主要設計特徵,希望通過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使原有設計迅速過時,以達到促進商業銷售的目的,雖然這種設計風格由於對安全性能的忽視和造成的資源浪費使其受到了廣泛指責,但是在消費者看來,這種具有誇張造型和鮮豔色彩的產品對於他們的吸引力卻是巨大的),德國的產品設計由於在外型及色彩方面的機器化特徵,使得其在這種造型奇異的工業產品面前逐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因此,在德國也出現了這樣的爭議:即到底是要功能還是要形式。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國內的一些新興設計公司和一些私人的小型設計公司開始進行新的設計探索。青蛙設計公司(Frog Design, 1969-)就是其中的代表。
Apple電腦,1982

  青蛙公司的設計既保持了烏爾姆設計學院和布勞恩的嚴謹和簡練,又帶有後現代主義的新奇、怪誕、豔麗,甚至嬉戲般的特色,在設計界獨樹一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20世紀末的設計潮流。青蛙的設計哲學是「形式追隨激情」(Form follows emotion),因此許多青蛙的設計都有一種歡快、幽默的情調,令人忍俊不已。青蛙公司設計的一款兒童滑鼠,看上去就好像一隻老鼠,灰諧有趣,逗人喜愛,讓小孩有一種親切感。可以肯定的是青蛙公司在商業上是成功的。隨著商業化進程的加快,部分德國公司開始採用一種折衷的方法來解決這種矛盾:以德國式的理性主義為歐洲和本國市場設計工業產品;另一方面以國際主義的、前衛的、商業的原則為廣泛的國際市場設計工業產品。

  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德國設計界出現了一些試圖跳出功能主義圈子的設計師,他們希望通過更加自由的造型來增加趣味性。被人稱為「設計怪傑」的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8-)就是這一時期對抗功能主義傾向最有爭議的設計師之一。他的設計得到輿論界和公眾的認可,但卻遭到來自設計機構的激烈批評。科拉尼的設計方案具有空氣動力學和仿生學的特點,表現了強烈的造型意識。在這一點上,他與美國的商業性設計走到一起來了。柯拉尼用他極富想像力的創作手法設計了大量的運輸工具、日常用品和家用電器,其中一部分生產後得到推廣,這是市場接受能力的表現和證明。這些設計即使算不上「優良設計」,但也確實有很高的造型質量。

  德國的功能主義、理性主義設計風格也影響到了平面設計領域,烏爾姆設計學院的奠基人之一,德國設計家奧托‧艾什(Otl Aicher, 1922-1991)對於德國這種理性風格的平面設計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他在設計理論中主張應該在網格佈局的基礎上進行設計,以達到高度的理性化和功能性。他希望平面設計可以使閱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閱讀平面設計的文字或圖形,以獲得最高的準確性和最低的誤差率。1972年,艾什為慕尼克奧運會創作了全部的標誌,他以自己的原則設計出非常理性化的整套標誌,獲得了很好的功能性。由此,他的設計理論和設計風格影響了德國和世界各地的平面設計,成為新理性主義平面設計風格基礎。

  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德國的平面設計具有明快、簡單、準確、高度理性化的特點,但也有沉悶、缺乏個性的傾向,與其工業設計一樣,雖然傑出,但卻毫無幽默感、毫無文化個性。但無可質疑的是,德國的平面設計以其獨特的風格在世界設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而其工業設計則以嚴謹的造型、可靠的質量、高度理性化的美學特徵,體現了工業化時代下生活的變革,並得到了多數消費者的普遍認可。

  自1981年義大利曼菲斯(Memphis)設計團體成立後,德國的設計亦深受影響。「新德國設計」運動(New German Design)開始迅速發展,針對各種材料、形式、顏色加以實驗,將廢棄物和半加工工業物品的龐大項目,很顯明地加以隨機結合,導引出一種新的形式語言,因而有助於從「優良造型」的原則中解放出來。設計已不再意謂永恆:在同一的時間下,設計是挑釁、實驗、藝術。在產品語言的路上,以符號象徵來訢求感官和情感,引導出更寬廣的設計概念。大多數的傢俱,被設計成非常獨特的造型,但並不適合於生產線生產,這種設計可以說更接近於自由派的設計。其代表人物有海恩茲 ‧藍迪斯Heinz H. Landes (1961-), 阿克謝‧史敦夫Axel Stumpf (1957-), 赫爾曼‧韋登堡Hermann Waldenburg (1940-), Kunstflug (海柯‧巴陀Heiko Bartels, 1947-, 哈拉德‧胡爾曼Harald Hullmann, 1946-, 哈代‧費雪Hardy Fischer, 1949-), Ginbande (奧維‧費雪Uwe Fischer, 1958-, 阿金‧海恩Achim Heine, 1955-), 沃夫崗‧勞伯舒曼Wolfgang Laubersheimer (1955-), 斯蒂萊托Stiletto (弗蘭克·施賴納Frank Schreiner, 1959-),Stiletto利用購物車轉換成座椅,名為消費者的休息(Consumer's Rest),這個設計在1983年被人視為「新德國設計」運動的象徵。在不晚於九十年代早期,這個運動就瀕於結束。雖然,這個運動促進了許多新設計的構想,但是這些設計都是非常少量的生產,無法與傳統的傢俱生產量相比擬。

多元論原則

  在九十年代,多元論原則決定了德國傢俱設計。有著各式各樣的設計提案,某些設計提案已行之多年,而且一個就著一個。這些提案非常的廣泛,有自七十年代興起的,對生態的體認所產生的美學,Bär & Knell(Beata Bär, 1962-;Gerhard Bär, 1962-;Hartmut Knell, 1966-)所設計的回收塑膠傢俱;有概念性作品如: Tabula Rasa,1987由Ginbande設計,或如Volker Albus (1949-)設計的物件,或如康士坦汀‧格雷茨Konstantin Grcic(1965-)設計的傢俱,他的設計有鮮明的精緻功能統一性和形式抑制。

新極簡主義(New minimalism)

  當代的德國傢俱設計,或言普遍的當代國際傢俱設計,都受到新極簡主義的影響,此特徵顯現在作品中的有阿克謝‧庫福斯Axel Kufus (1958-),豪克‧默肯Hauke Murken (1963-), Vogt + Weizzenegger (Oliver Vogt, 1966-;Hermann Weizenegger, 1963-) ,Jakob Gebert (1965-)。其決定性的因素,不是在物件的削減,而是由材質所發出的聲音,和他們內存的創造性、功能的、技術的可能性。

  對新材料和技術上的明智的使用,引領出新的成果。如Werner Aisslinger (1964-)設計的膠體傢俱(1998)。更精確地談這個動機,在德國創造的範圍是相當廣泛的,有工業設計師Christoph Böninger (1957-)設計的傢俱設計,他是與傢俱製造商Hubert Matthias Sanktjohanser (1960-)合作,也有Thorsten Franck (1970-),Sven-Anwar Bibi (1971-),Kay Thoss (1962-)設計的作品。

數位世紀

  1980年代,不僅是設計砲聲隆隆的開始,也是設計師物品和後現代設計的到來,更是數位世紀的開端。哈特莫特‧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 1944-)青蛙設計(frog design)的創辦者,為蘋果電腦所設計的革命性的硬體設備。微處理器的發展,根本地改變了產品設計。新的功能就在現在,用更確確言詞的感覺來說,是超越人們的掌握的。設計師有更自由和新工件,如介面設計-是沒有前例可循的。在消費電子和通訊的發展,導引出大量的新裝置的外觀,從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MP3隨身聽、CD錄音機。Achim Heines(1955-)幫萊卡(Leica)的設計,Christoph Böningers (設計事務所)為西門子(Siemens)提供這類工作很好的例子。

  數位世紀不只是改變了實體產品;它也改變了設計的程序和製造方法。一開始的設計構想偶爾還會在紙上塗鴉,接下來就全由數位工具來接手,以電腦3D模型來發展。這包括了新技術的使用,為人所知的「快速成型」原型。現代製造程序若少了電腦科技也是無法想像的。

  這種現象也不是只應用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也利用在所有的現代設計領域:如Adidas-Salomon生產的UEFA EURO 2004足球,FSB製造的門把,Dornbracht或Hansgrohe的家居配件,B.Braun Melsungen AG製造的醫療設備,還有Rodenstock眼鏡、Festo工具和氣動零件。

  在燈具設計的領域,其範圍有Ingo Maurer(1932-)詩意般的設計,有Stiletto (Frank Schreiner, 1959-)冷嘲式的設計。也有極簡派的貢獻,陶比亞斯‧葛勞Tobias Grau (1957-), 康斯坦丁‧格齊克Konstantin Grcic (1965-),他在傢俱設計之外,也設計玻璃、陶瓷、塑膠所製造的產品。

http://www.ingo-maurer.com/
http://www.stiletto.de/
http://www.tobias-grau.com/tg/catalog/start.php?lang_id=1&

  老一輩,還充滿創意的設計群,包括顯明個人特質,如盧吉‧科拉尼Luigi Colani(1928-),里多‧布瑟Rido Busse (1934-),赫伯特‧舒爾茲Herbert H. Schultes (1938-),較年輕的接棒者塔西羅‧馮‧格羅爾曼Tassilo von Grolmann (1942-),沃爾夫‧卡納格Wolf Karnagel (1940-),亞歷山大‧紐梅斯特Alexander Neumeister (1941-),斐迪南‧亞歷山大‧保時捷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1935-)。在他們間含蓋了全部的產品設計,從原子筆到茶壺,從花圃工具、餐具到高速火車、跑車。除此之外,有更多的設計師和設計事務所也值得一提:威爾納‧艾司令格Werner Aisslinger (1964-),蓋倫‧奧利弗‧勒夫Glen Oliver Löw (1959-),萊納‧莫爾Reiner Moll (1947-),邁可‧柯尼許Michael König (1971-),托斯坦‧尼蘭德Torsten Neeland (1963-),Phoenix Product Design,溫弗德‧蕭爾Winfried Scheuer (1952-),Sieger Design,Teams Design,Vogt & Weizenegger。

  在今日,網路相連的世界,專門地來談德國設計是很難分的清楚的。尤其是地區性或區域性的設計是不存在的,而要明確地區分也變得相當模糊了。現代的德國產品設計是少有德國味的而是國際性的。那種典型德國設計已轉變成全球化(globalisation)。在德國出生的設計師到英國或義大利學設計,在米蘭或倫敦開設事務所,並在司圖佳或漢堡教設計。這種多樣性也說明為什麼現時的美學趨勢是無法化約成單一的公分母,而孤立成國家的風格。而這就是今天許許多多產品所分享的特徵,而可用「德國設計」來標示,而不再用「德國製造」了。然而一而再地,其中的差異性還是可以察覺的。義大利設計是沈溺在造型和色彩中,不同於德國的傢俱設計師更帶點禁慾的、「風乾般」的設計,間或帶有複雜的功能性。

=========================

畢德邁耶風格(畢德麥耶爾、畢德邁爾、比德邁)(Biedermeier)

  就傢俱設計而言,是在1814-1848年間流行於德國的仿法式傢俱,是依據功利主義原則設計的傢俱。http://www.biedermeier-antikmoebel.de/ahorn-biedermeiertisch-4897.html

現代傢俱工業的先驅者--托耐特傢俱公司(Thonet,1857,奧地利)

  托耐特傢俱公司的創始人邁克爾‧托耐特(Michael Thonet,1796-1871)生於萊茵河畔博派特帕鎮(Boppard)的一個工匠之家,並於1819年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傢俱作坊。1830年左右開始製造畢德邁爾式傢俱,同時開始研究曲木技術,1836年托耐特以層壓板做成第一張椅子,經過近十年的技術改革,終於從實踐中摸索出一套製造曲木傢俱的生產技術。1859年開始生產的14號椅子(也稱維也納椅, Vienna Chair)是托耐特傢俱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托耐特曲木傢俱的最大特點是物美價廉,適合大批量生產。勒‧柯布西耶早年為自己的建築室內所選擇的傢俱中,即以托耐特的曲木椅為主。托耐特椅的另外一個重要特性是便於運輸,各構件間易於拆裝,從而使運輸空間達到極小。其優雅自如的曲線和輕快纖巧的形體,給人以視覺上輕巧的感覺。其加工方法、組裝方法體現的也是現代化大規模工業傢俱生產方式。除了英國的溫莎椅和中國的明式椅,很難有其他的椅子能超過托耐特椅的生產年限和數量。然而,對托耐特曲木椅而言,更重要的是它開創了現代工業傢俱和設計的先河。

  德國漢諾威於2000年舉辦萬國博覽會,之後這個博覽會基地就變成德國設計重鎮,德國強調精準的工藝美學雖早為世人所知,但50年來總部設於漢諾威的德國國際設計論壇(International Forum Design GmbH)所舉辦的iF設計大展,當是精準德國設計的推手。 iF自1954年起這個獎項便成了工業設計界的指標。大賽涵蓋了傳達設計、工業產品設計與材料研發等比賽項目,每年吸引三十餘國約二千件作品參展,被譽為工業產品設計界的奧斯卡獎,與Red Dot與美國的IDEA並列世界三大工業設計獎。

http://www.ifdesign.de/index_e

博朗風雲賽事——工業設計的「奧斯卡」http://www.braun.com/
  博朗公司於1967年設立的BraunPrize博朗國際工業設計大賽更是開創了德國舉辦國際設計競賽的先河,並在1968年頒發首次設計大獎。

  德國博朗國際工業設計大賽憑藉高水準、獨立性和連貫性贏得了國際聲譽。大賽旨在給世界各國的年輕設計愛好者創造一個交流和創意的空間,參賽者可以在大賽中盡情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由此開創自己的事業,因此大賽一直被認為是年輕設計師的搖籃,被譽為工業設計的「奧斯卡」。1992年,即博朗大賽24週年,博朗國際工業設計大賽獲得國際工業設計協會理事會(ICSID)的支持,也是唯一獲得這一協會支持的設計大賽。

萊卡(Leica)相機http://www.lecia-camera.com/

  在光學儀器的領域,德製產品同樣擁有世界頂級的品質。尤其對於愛好攝影的人士來說,萊卡相機絕對是夢想當中最想要擁有的一台。萊卡相機傑出的解像度,比較拍攝同一物體時,其階調表現硬是把其他相機的鏡頭遠遠抛在後頭。操作的便利性,甚至不需要閱讀說明書,只要把玩個30分鐘便可以上手。這些都是它能夠擄獲人心的部分理由。

德國HELLER不僅是尖端科技的象徵,更是頂級暖房設備的代名詞。

BMW

  是德國一家世界知名的高檔汽車和機車製造商,總部位於慕尼黑。BMW在中國大陸、香港與早年的台灣地區常又被稱為寶馬。


http://www.bmw.com.tw/home/index.htm
http://www.bmw.com/

  但市場的發展卻給布朗公司開了一個的玩笑,其近乎理想主義的布朗公司堅持的設計理念在現代商品社會競爭中竟然敗落,後被美國Gillette 集團收購至旗下,漸漸轉變成美國的經營方式,而其設計風格也在Dieter Rams退休後由現任設計主管Peter Schneider 進行了很大的改變,正如Peter Schneider 所說的:布朗公司當時那種單純的設計教條,已經不為現代人所接受了。(http://www.xydi.com/opus/Print.asp? ArticleID=4438)

Audi http://www.audi.com/

VW http://www.vw.com/

PORSCHE http://www21.porsche.com/

OPEL

Mercedes-Benz

Erco

Vitra

Miele

Rosenthal

interlübke

參考資料:

http://www.boco.com.tw/HotNewsView.asp?DomainType=4&Sno=MPMTHTBM,2005/03/12 [設計產業],漫談德國現代設計業動態, 豬小妹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magazine/magfile.php?item=M010010226

德國現代設計參考網站:
http://www.goethe.de/ins/cn/hon/prj/art/cnindex.htm

http://www.visionunion.com/article.jsp?code=20060825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