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

David Fincher的鬼斧神工 - Zodiac(索命黃道帶)觀後感


我想我必須很誠實地說 ,我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其實是失望的 ,但我想這一切大概都是預設立場的錯吧(笑)!看著電影海報上的繁雜密碼 ,我所期待的其實是解密的過程 ,抑或是對殺人手法與眾不同的冀望 ,個人喜好的關係對神秘方面的事物特別有興趣吧 。 我想提醒一下要看這部片的朋友們 ,記得要睡飽,盡量是在精神很集中的狀況下欣賞,這部片的人物角色的刻畫其實有點多,彼此之間的linked必須有一個架構出現在腦海中,不然其實很難把故事全盤了解,總而言之,這是一部不血腥的懸疑推理片。喜歡這類片子的朋友真的可以到電影院好好享受喔☺

看到這片的導演是名導 David Fincher的時候我還是跟批踢踢上的朋友一樣都想到Se7en”(火線追緝令),一個禮拜七個人被殺害,我想這部片缺少的
就是這一點,正面的情緒其實並不太需要累積才會有真正的感覺,講一句PTT上很流行的一句話,只要抓住笑點就可以笑得很開心,但其實這部片在驚悚上並沒有著墨太多,只有一開始兇手犯案的過程而已,之後一連串的調查過程其實還頗平淡的,瑣碎而類似蜻蜓點水味道,其實情緒一直無法累積到一個讓人投入的境界,所以很難有一種置身情境的感覺,當然,枯燥煩為也就油然而生。David Fincher的功力毋庸置疑,但我想這次好像太過於追求一種市實情境的描述,我們是以一個第三者的角度看這部片,所以我想先把我們帶入片中我想是必要的。 看到批踢踢上面友版友分享一個電影的六字訣(abcdef)

attractive story(吸引人的故事)
brilliant technique(精湛的技藝)

common issues(世俗(或通俗)的議題)

digging through(議題挖掘)

emotion driving(情感驅動)

famous theme(著名的場面)


我覺得非常有道理 ,這部片我想只達到了b&d的標準吧,對我來說可能要符合三項以上這場電影才是值得我花錢去看的,就拿之前看的蜘蛛人3還有練習曲來說好了,蜘蛛人符合abcf,而練習曲我想是acdef吧!這兩部我都覺得很值得。


這部戲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兩個Scene是一個媽媽帶著小孩開著車,之後因為輪胎脫落而搭上Zodiac的車之後所爆發的一連串故事吧,讓我覺得真的很緊湊,有一種”天阿~快,快跳車阿”的一種激動情緒,還有一幕就是Jaker所飾演的羅伯到鮑伯馮恩家的地下室找尋線索的那場戲吧!當馮恩說出:「那字是我寫的」的時候,我還真是緊張,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個地方,還有就是對人性刻畫的細膩, 羅伯拼命尋找線索,日以繼夜地,而忽略了家庭的存在,妻子帶著孩子回娘家,我想這也是世界上正上演的社會問題之一吧!(笑),心得的最後我要稱讚兩個部份,一個是Jake的演技,終於讓我大開眼界了,以前都是聽朋友說,現在中有機會一飽眼福,第二部份就是一開始殺人事件的舖成與情境和氣氛的掌控,這在在顯示出David Fincher的鬼斧神工還有攝影師的掌鏡技術。


我想如果可以,我真的想再看一遍,因為看完電影版上的心得,我發現我漏掉了不小部份的訊息,以至於我可能無法融入其中而對這部片產生了一部份的誤解,還有我
要強調的是,這是一部好片,可能是商業市場的電影養成了我的胃口,總會帶著怎麼樣的期待去看一部片,這是不好的!在此說明☺

[分享] 再見!喬伊斯:新時代的愛爾蘭小說

‧聯合文學 2007/05/18

這種矛盾使得愛爾蘭人精神上雖以凱爾特民族自豪,但因為經濟上依賴英國,政治及宗教上倍受打壓,心靈上產生高度的不安全感;....

【文/高維泓】

被形容成史上最令人敬畏的紐約時報資深書評家,普立茲評論獎得主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曾為文讚嘆人口僅及紐約市一半的愛爾蘭,卻對西方文學的發展,一直延續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角谷的這席話完全不是溢美之詞。早在詩人葉慈創建都柏林愛比劇院,獲得一九二三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愛爾蘭籍(裔)的劇作家、詩人、小說家,或被推為主流巨擘而為人津津樂道,或因太過前衛而被街談巷議。他們充滿創意,刻薄卻不失詼諧的作品,如今仍在西方英語文學課堂上不斷被精讀與檢驗,在通俗劇院裡反覆公演與被批評。

十八世紀以降的劇作家如法科爾(George Farquhar)、王爾德、蕭伯納、辛格(J.M.Synge)、歐凱西(Se'an O'Casey)、貝克特等,在英語劇場界的地位已是毋庸置疑;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小說家的喬伊斯,他所開啟的現代主義流風及意識流寫作,其價值仍是歷久彌新,後勁十足。詩人葉慈,以及同樣獲得諾貝爾桂冠的希尼(Seamus Heaney)
,和諸多詩壇翹楚如金希拉(Thomas Kinsella)、馬漢(Derek Mahon)、馬凱肯(Medbh McGuckian)等,都是任何英語詩選裡必選的經典人物。許多人以為,若將這些傑出的愛爾蘭作家完全自英國文學史移除,英國文學恐失色不少。然而,歷經英國統治、僻處邊陲又長期窮困的愛爾蘭,在當今全球化脈絡下,已翻身成為西歐的富國之一,無須依賴英國的庇蔭,或理睬英國文化保守人士的憂慮;更多的作家成為國際書獎的常勝軍、全球出版市場的暢/長銷作家,作品被改編躍上國際影壇。他們正以更大的動能延續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力,這便是當今愛爾蘭文學的新風貌!

在介紹當代愛爾蘭傑出小說家之前,我們不妨探究為何此位於西歐大陸邊緣的蕞爾小國,能產生這麼多世界級的作家?最粗糙的理由是,拜大英帝國紮實的基礎教育建設之賜,愛爾蘭人有機會習得日後作為強勢國際語言的英語(但也幾乎遺忘了自己的蓋爾語與文化)。然而,真正使愛爾蘭成為偉大作家搖籃的原因,乃是幾世紀以來,因殖民創傷卻又無力反擊,面對天災人禍,在宗教方面又呼天不靈、叫地不應,而產生的哭笑不得,只得不斷自我解嘲的矛盾心理。

這種矛盾使得愛爾蘭人精神上雖以凱爾特民族自豪,但因為經濟上依賴英國,政治及宗教上倍受打壓,心靈上產生高度的不安全感;南、北愛國土的分裂,使得人民缺乏國族認同;不喜歡英語,卻又遺忘了自己的凱爾特母語;對自我、環境憤怒卻又無法抒發。另一方面,凱爾特文化裡的神祕(mystic)氛圍,賦予愛爾蘭人不同於英國人務實講理的浪漫性格,實際上卻得為五斗米向殖民者折腰。這種強烈的心理及生活衝突,使得愛爾蘭作家的幽默總帶著挖苦自己之意,諷刺他人針針見血卻不留疤痕。這種矛盾衝突,也是為何愛爾蘭劇作家總擅長悲喜劇(tragic comedy),能在兩種極端的情緒轉換而遊刃有餘。

如果說二十世紀初期的愛爾蘭文藝復興(Irish Revival),作家的著眼點是為了喚醒民族文化心靈,以刻畫西愛爾蘭的草根味作為打造不同於工業化英國的民族身分;一九八○年代中期以降,因美國企業進駐而經濟起飛的愛爾蘭,已經少為政治身分問題而苦惱。而一九九○年當選首位愛爾蘭女性總統,並連任至一九九七年的瑪麗.羅賓遜(Mary Robinson),在位期間所推行的經濟務實措施,將整個愛爾蘭重新改頭換面,不再接受歐盟經援,而有餘力援助他國。自由派的羅賓遜總統更在一九九二年總統官邸與同志運動人士及作家餐敘,更說明這個過去以「歐洲伊甸園」自豪的保守天主教國家,已經轉型成多元開放,能容納異己、尊重人權的現代國家。這樣的社會轉變,自然反應在作家書寫主題的多樣性上。

過去如劇作家歐凱西、小說家福朗克特(James Plunkett)、史堤芬(James Stephen)等以寫實主義刻畫的都柏林貧民窟作品,已經被毒品、失業、家暴、賣淫、新移民等主題逐漸取代。作品的背景不再環繞以小鎮或農場人物受宗教箝制、性壓抑、逃離父權控制,或是飢荒主題。而有羅迪.道爾(Roddy Doyle)重新探索愛爾蘭歷史建構、批判自私政治人物引導國家走向流血的《大明星亨利》(A Star Called Henry),刻畫中產階級未婚生子、在傳統與現代的價值觀間找尋自我的《嬰兒》(The Snapper),和描寫藍領階級失業、受資本主義觀念擺佈的《小貨車》(The Van)。值得注意的是,他所代表的新世代是個亟欲與喬伊斯等文學巨人做切割的世代。他便直言《尤利西斯》(Ulysses)即使公認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小說,在其眼中是個被過譽、冗長、無趣、難以感動人,亟需專業編輯「修理」的作品。他亦指陳「最浪費時間的事,便是讀三頁《芬尼根守夜》(Finnegans Wake)」。對他而言,喬伊斯不是偉大的作家,擅長描寫愛爾蘭政治、文化衝突、人際關係及個人啟蒙與成長的女小說家(兼劇作家)莊世敦(Jennifer Johnson)才是文壇瑰寶。

當代愛爾蘭作家之所以能在全球化的趨勢中嶄露頭角,以英語創作固然是因素之一,但真正的原因在於善用民族文化、歷史的特性,為自己發聲。

【文/高維泓】


敢與傳統相抗衡的道爾和同樣曾獲得英國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的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對於當代愛爾蘭作家老被拿來與喬伊斯做比較,亦感到厭煩不已。班維爾在乎的不是作品有多少愛爾蘭特性(Irishness),而是在乎是否有大歐洲視野,在藝術技巧上是否有開創性、實驗性,能使散文語言有如詩般的精練與厚重。他的作品《庫布尼克斯博士》(Doctor Copernicus)、《克卜勒》(Kepler)、《梅菲斯朵》(Mefisto)等,顯示作家不僅嘗試新的寫作技巧,也探索藝術與生命深層關係。他獲得二○○五年布克獎的作品《海》(The Sea),便是延續過去關懷生命本質之上乘的作:在藝術表現上,發展兼容寫實主義與後現代之筆法,凸顯現代人內心焦慮又無法訴說的心靈及語言障礙。倘若非得與愛爾蘭前輩相較,班維爾小說作品裡對人類存在意義的黑色幽默,與荒謬劇場大師貝克特所營造的無助卻又盼望,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說判斷文學作品是否偉大,是否能成為經典,作家如何處理極端矛盾之情緒或價值,即為關鍵元素。處理的巧妙,必然暴露人性之虛偽與意識形態之暴力,就如同莎劇《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凸顯個人情愛與家族恩怨彼此之糾葛,至今仍為人喟嘆不已。好幾個世紀以來,愛爾蘭人身歷多重的政治、宗教、文化矛盾,即便小說未必處理英國與愛爾蘭間的殖民衝突,作家仍能挖掘生活中的各種內心或人際間的矛盾。道爾與班維爾等一干愛爾蘭作家,能獲得英國布克獎及大小書獎青睞,就在於對人所必須經歷的諸多困惑、價值傾軋有著獨到洞見。同樣曾獲布克獎提名的托賓(Colm T?b),在小說《黑水域的燈船》(The Blackwater Lightship)對於當代愛爾蘭人在新舊身分認同掙扎有深刻的描繪。主角和其家族在不同於傳統的國家、性別、階級、語言、身分中,彼此衝突又深感焦躁不安,但也見證愛爾蘭轉型期間,所必須重溫的新愁舊恨,以及等待傷疤癒合的過程。作家大膽揭露愛滋病患在天主教社會所受的羞辱,及孤單面對死亡的寂寥,令人不捨與動容。這些題材勾勒了一個二十一世紀的「新愛爾蘭」圖像:不再有激情的民族主義者,多元的社會成為藝術家的養料。傳統價值觀的鬆動,使擅長同志題材的小說家如列儂(Tom Lennon)、瑞世威(Keith Ridgway)、歐尼爾(Jamie O'Neill)成為英美出版社爭相邀約的對象,這些在過去天主教社會勢必被排除的異端,如今已然成為「新愛爾蘭」血濃於水的一部分。

當代愛爾蘭作家之所以能在全球化的趨勢中嶄露頭角,以英語創作固然是因素之一,但真正的原因在於善用民族文化、歷史的特性,為自己發聲。他們的聲音並非聒聒亂啼、自鳴得意,而是在深度認識自己及所身處的環境之後,發自內心的反省、辯駁、幽默與嘲諷。當作品足以感動人,自然能順勢搭上全球化的列車,將愛爾蘭經驗傳播到非英語系國家。獲得二○○六年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的《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Shakes the Barley),以及改編自愛爾蘭小說家馬克白(Patrick McCabe)作品的電影《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屠夫男孩》(The Butcher Boy,又譯《悲歡歲月》),就是佳例。

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中文逐漸廁身強勢語言之列,華文作家有沒有可能也搭上這班全球化的列車,將動人心弦的作品推展到非華語世界?出版社能不能開拓更有國際觀點的文化事業?台灣作家與其在這個小島上隨著政治抑鬱起舞,能不能將種種矛盾心結轉為清醒的凝視,以及文字藝術的深層探索?愛爾蘭作家的成功,不在於虛構了一個美好的伊甸園,而是坦然面對無能的自我。華文作家(及藝術家)的成功,也將不能靠著擁抱一個張牙舞爪,缺乏深刻內涵的「東方」意象,而是要關照種種跨越疆界,促進人類彼此了解,和平共榮的全球課題。

作者簡介:
高維泓,畢業於輔大英文系,英國肯特大學後殖民文學博士,專研愛爾蘭當代文學,現為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經濟]花東發展 不靠高速路

中國時報 2007/05/16 論壇
張宏輝(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近來蘇花高興建與否引發了許多爭議,論者多以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係來辯詰,但是經濟面的討論卻很少,總認為建造蘇花高必然帶來經濟效益,個人以為這是一項迷思,因為蘇花高的興建本身就一點都不經濟。

經濟面包含三個層次:東部區域、台灣整體發展和全球競爭。

首先,高速公路只建到花蓮嗎?若只建到花蓮有意義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要建就必須建到屏東,形成環島公路網。那經費單只蘇花一段就要九百億,全部完成至少得二千四百億。可是完成後從蘇澳到屏東的通過區域人口總共只有七十萬人(僅略多於板橋市),依東部人口數比例推算,每天通過的車流量不到西部高速公路的二十五分之一,經濟效益有多大?何時才能回收?同時,整個花東縱谷區域有機會發展成全球最佳高價良質米土地必須大量徵收和面臨的環境破壞的衝擊,這種損失怎麼算?

花蓮經濟從漢人移墾開發以來,除糧食生產外,以賣祖產為主要經濟模式,早期砍木頭,近代則是大理石、砂石、水泥開採,都是以原材料輸出、破壞環境為代價、高勞力、非知識、低毛利的方式在維生,這種開發模式是台灣未來可長可久的經濟型態嗎?同時,這和發展觀光產業的走向一致嗎?

建高速公路目的是要將人潮引進來觀光和提升經濟,但觀光業的競爭趨勢早已是全球化,人們到峇里島或杜拜是因為有高速公路直達嗎?是自然環境因素嗎?顯然不是,是吸引力和人造環境。但是看看花蓮,外籍人士來花東旅遊人數有多少?一個僅以國內旅遊為目標的觀光城市能持續多久?況且,當國際觀光趨勢是以人工建築為號召時,花蓮的城市規劃有吸引力嗎?看看它的門戶:火車站前後站的規畫,以及全市的道路景觀,你會覺得這是個能夠吸引人一來再來的城市嗎?

國內的政客們常掛在嘴上說,要建設台灣為亞洲的瑞士,但是瑞士的觀光,或是它著名的製造如手錶和巧克力都不是靠破壞自己生存的環境生態來製造原材料,而是靠吸引力和知識技術的高毛利經濟。對照花蓮,一個以征服自然和以麻糬為名產的低利潤經濟模式,相差有多遠?這樣的經濟型態,蓋了高速公路,就會提高所得?何況,高速公路不是一般的產業道路,不能說蓋到家門口才行。

眾所周知,中國崛起已經把台灣的低階製造代工經濟全部吸走,相對於新加坡、香港或杜拜的金融中心走向,台灣唯一的選擇只能是發展以高知識為基礎的高階製造中心,但是更大的威脅是中國以國內市場為誘,逼使所有的外資公司必須以技術移轉換取標單,從汽車製造、發電廠的燃氣渦輪、3G手機到高鐵等,高階技術正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移轉方式流入中國。台灣僅有的優勢還能維持多久?當務之急又是什麼?顯然,唯有學習瑞士和日本,徹底的知識化,發展台灣優勢的品質和創新力而已。在此趨勢下,花東能獨在其外嗎?

因此,筆者認為,興建蘇花高對花東和全台灣是雙輸局面,既無助於提昇東部經濟,浪費資源、破壞環境,是傳統代工經濟追求速度的思考模式下的產物。但是一旦轉換成高階製造時,快個一兩小時有那麼重要嗎?花東和台灣真正需要的是一種雙贏的做法:發展東部成高知識、所得和生活品質的區域。

一方面,以花東兩縣一年建設經費總共只有二十幾億,加上花蓮市周邊人口不到三十萬人,就有六所大學院校,只要資源適當導入投下幾百億就可有效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剩下的大筆經費就可以轉移到提昇台灣整體知識化和競爭力的部門。這麼做,是不是更具長遠性?
--
還有一些內容的文章!

[發現]50億光年星系 發現暗物質「幽靈環」。

【聯合報/編譯陳宜君/綜合十五日外電報導】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天文研究團隊十五日表示,他們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在距離地球約五十億光年的一個星系團中,找到直徑約兩百六十萬光年的暗物質「幽靈環」,這是迄今為止證實暗物質存在的最具體證據。

航太總署表示,這個暗物質環是在兩個星系團發生巨大撞擊後產生。暗物質是一種神祕物質。天文學家長久以來懷疑,星系團若光靠可觀測到的星球所產生的引力,並不足以維繫在一起,應該還有某種物質的力量,這種物質就是暗物質。暗物質雖看不到,但天文學家利用觀測暗物質引力造成遠方星光彎曲的現象,推測暗物質存在。

科學家認為宇宙四分之一以上是由暗物質構成,組成恆星和行星的一般物質其實在宇宙中僅占一小部分。

研究小組在去年八月調查某星系團的暗物質分布情況時,意外發現暗物質「幽靈環」。小組成員李伊表示,這是人類首度在星系團中偵測到暗物質有異於氣體和銀河的獨特結構。李伊表示,人類過去曾在其他星系團發現暗物質的存在,但並未發現暗物質和構成星系團的熱氣體與銀河相隔如此明顯;最新發現的暗物質和銀河、熱氣體壁壘分明,將有助於了解暗物質和一般物質的作用差異。

----------------------------------------------------------------------------------
中國時報 2007/05/18
不發光不反射 哈伯發現暗物質 潘勛/綜合華盛頓十五日外電報導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科學團隊今天表示,經由觀察距離地球五十億光年外,兩銀河叢的碰撞後,已發現有環狀的「暗物質」,而此一觀察為這種神秘宇宙物質最紮實的證據。

暗物質總量占全宇宙物質的八成五。至於暗物質由什麼組成,科學界還不清楚,只能認定可能是某種粒子。

二○○六年八月,航太總署的太空科學家使用哈伯太空望遠鏡,觀察編號ZwC10024+1652這個銀河叢,想測度其中暗物質的分布,結果發現數據中有一組同心圓,好比投石入塘而產生的漣漪。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南韓裔天文物理學家紀敏國(音)表示,含括他在內的太空科學團隊一開始還認為,那組同心圓看來像人造藝品,所以可能是資料歸納時,犯了錯誤。然而,他愈是想加以消除,同心圓卻益發明顯。最後他認定該組同心圓是真的。

紀敏國於是查閱有關該銀河叢的文獻,發現德國波昂大學專家佐斯克二○○二年指出,該銀河叢大約在十億到廿億年前,曾與另一個銀河叢發生碰撞。於是,美國科學家便使用電腦,模擬兩銀河叢撞擊的狀況,進而發現,暗物質先是墜往兩銀河叢結合起來的中心,接下來外噴,但同時因為重力的牽引而速度變緩下來。

該碰撞循地球的視線發生,因此,由這個角度來看,暗物質的結構看來呈環狀。

紀敏國表示,兩銀河叢的撞擊,造成暗物質的「漣漪」,因為有更遙遠的銀河系作背景,於是留下明確的形跡;就好比透過池塘水面漣漪而想看池底的石子,石子的形狀會因波紋通過而改變那樣,更遙遠銀河系的形狀,也因暗物質的「漣漪」,而呈現相應一致的變化。航太總署科學團隊的新發現,將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季刊)。

更早之前,科學家觀察別的銀河叢,也曾查覺到暗物質,但暗物質與熾熱的宇宙氣體、銀河系分離得這麼清晰,還是前所未見的事。

暗物質無法直接觀察,原因在它不發光,也不反射光。但是,長久以來,科學家觀察銀河叢之際,一直懷疑必定有某種物質存在,不然,只由可見恆星的重力,無法讓銀河叢糾合起來,循此推論,一定有暗物質存在。

[環保]二氧化碳減量 德國新生活運動。

Source:中國時報 2007/05/13 張筱雲/慕尼黑報導

樂於守法的德國人向來是舉世聞名的環保模範生,溫室效應造成地球暖化以後,現在更成為國家大事,政府領頭向前衝,全國上下總動員積極響應配合,努力設法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一切只為環保

現在德國人做什麼事情之前都要問,環不環保?買了良心安不安?有關單位公布二氧化碳排放排行榜,呼籲盡量不要搭飛機度假,鼓勵民眾坐火車,果然成效明顯,到旅行社或上網訂遠程旅遊的顧客減少,無意間政府幫赤字連年的國鐵(DB)促銷,過去車廂看過去空蕩蕩,現在搭火車出門買票時,最好多花三歐元先訂位,以免到時候一位難求,如此一來,反害苦航空公司,不敢再提漲價的事,繼續賠本實施廉價機票政策。

政府獎勵人民合作,提供各種減稅和補助方案,無怪乎住戶屋頂上的太陽能聚光板大幅增加,高空望過去,形成一種特殊景觀。此外,還不吝撥出大筆經費長期支持研發機構,環保的巨額商機也讓新產品紛紛打著環保旗號,以投消費者所好。

產品與科技標榜永續發展的前景,不但自用還可以外銷,各國都想借用德國這方面經驗和科技,難怪德國是目前全世界太陽能、風力發電及其他替代能源等技術和成品輸出最多國家。據報導,德國將於明年在韓國首爾建造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

鼓勵之餘,政府獎罰並施,長久以來就一直徵收環保稅,尤其最近油價上漲,對開車的人衝擊更大,看來,大概只有騎腳踏車上下班一途,德國到處是自行車道,「騎士」沒有與車爭道的問題。

科學家、專家、學者、環保團體更是三天兩頭就發表相關論文、著述、報導,百家爭鳴,傳遞灌輸「正確」訊息,電視、廣播、報刊所有媒體亦樂見其成,特別開闢專欄、專輯、專刊,大規模報導討論,共識加上習慣,環保議題蔚為風潮。

力促國際參與

德國不僅自己以身作則,利用這次輪值歐盟理事會主席,總理梅克爾打鐵趁熱,拚命遊說其他國家,找各種機會提醒各國履行《京都協議》的責任義務,最好趁未來修改時,把這條寫進歐盟憲法裡,三月二十五日所簽署的《柏林宣言》,就已把「設法降低氣候效應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此項列入。

此外,德國聯邦政府更多次主辦國內、國際會議,邀請各國元首或環保部長參與商議,促成他們共襄盛舉。七月三日梅克爾又要在總理府舉行第三次「能源高峰會」,召集產學界代表共商大計。

開發褐煤替代

環保政策不僅是環保部的職責,也列為聯邦政府首要政策和原則,訂出長程、遠程、近程計畫和目標,逐步認真執行,一切能源的考慮方針,都圍繞在在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上打轉,所以準備幾年後陸續關閉萊茵區煤礦坑,停止火力發電,轉而開發德東地區藏量豐富的褐煤替代。

當然有部分專家以核能發電最乾淨為由,提出「核電文藝復興」或延長年限的建議,但十多年前國會已經立法通過廢核案,再走回頭路似乎不可能。

過河卒子處境下,政府想盡各種辦法,不計代價積極尋找替代和再生能源,甚至犧牲消費者和業界利益,例如把電費調高,普通人家一個月多付幾十塊錢還無所謂,但工廠公司就因成本提高,而大喊吃不消。 

但大家寄望將來,希望痛苦是一時的,按照政府承諾的美麗遠景,不僅二○二○年可達到二氧化碳減量至百分之四十目標,而且不必延長核電廠運轉年限,最重要的是,新的環保科技可以讓大家享受更便宜的電費。
--
陳水扁阿
,你該做的事情在這裡,先不要管人民配不配合,你先做好帶領到一個正確的方向吧!

[策略]小決定撼動大策略

《哈佛商業評論》

約瑟夫.鮑爾 Joseph L. Bower(哈佛商學院企管講座教授)、克拉克.吉伯特 Clark G. Gilbert(愛達荷州楊百翰大學行政主管)


策略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公司要決定追求什麼目標、捨棄什麼機會(這就是「策略」在實務上的合理定義),此時高階主管、部門經理和營運經理,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不只如此,連顧客和資本市場也都具有影響力。

我們在許多研究案中都發現:公司實際的營運做法,其實和公司總部擬定的策略沒有多大關係;反而是公司各級經理人在日常運作時,按照各項政策、計畫、人員和設施來運用資源,在這個過程中一步步形成了公司的策略,不論公司規模大小,無一例外。因此,高階主管也許應該把規畫重心放在公司資源的分配上,而不是一味地思索公司的正式策略。高階主管不可能全權決定公司的資源分配,當然,也不該如此。但是他們應該要有識人的慧眼,在各級經理人中找出可能會改造公司未來的人,進而影響他們。

以下的故事,可以說明資源分配與公司策略之間的關係。

路.休斯(Lou Hughes)於1989年4月出任歐寶汽車(Opel)的執行委員會主席。他上任七個月後,柏林圍牆倒塌;不久,德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福斯公司(Volkswagen),宣布與東德國營汽車管理局簽訂一項協議,福斯出資取得東德所有汽車產能的掌控權,並預定在1994年推出一款東德製的汽車。

要如何因應柏林圍牆倒塌這樣驚天動地的大事?按照通用公司制定策略的方式,應該要由休斯的幕僚人員蒐集相關資訊,再轉給總公司幕僚人員,由他們研擬一份符合通用汽車海外策略的計畫。結果休斯並未照章行事,他就像許多海外大型子公司經理人那樣,先斬後奏,積極為歐寶汽車在東德市場搶占一席之地。換句話說,他沒有枯等蒐集到足夠的資料,而是自行創造新局面:他讓通用汽車總公司和歐洲分公司隨時了解狀況,但是當地的業務是由歐寶的決策來主導推動。

儘管歐寶的計畫顯然有違公司策略,休斯仍然建議動用資源來推動,而他的提議也先後獲得歐洲策略委員會與總公司的核准。高層在總公司幕僚人員反對下,仍然支持休斯由下而上的行動。

歐寶的例子其實說明了一般公司實際推動策略的方式,這個方式大致可分為兩類:

類型1 組織結構:責任均攤

在任何一家公司,責任都是由許多個人與單位一同分擔,這一點對策略的制定有很大的影響。對任何策略問題,例如,歐寶應該如何打進東德市場,相關的知識是分散的,有時甚至存在某個大家都料想不到的部門。

在企業運作的實務上,策略究竟是如何制定的,也許可以用麥爾斯定律(Miles`s Law)來說明。這項定律指的是,人們採取何種立場,是由他們擔任的職位來決定的。歐寶汽車若要推動進軍東德的計畫,必須得到許多經理人的合作,這些經理人各有職掌,掌管的資源和負責的績效都不一樣,例如,汽車銷售可分為不同層級,包括不同型號的銷售,以及銷售的總量。他們本身的職掌,決定了他們對於東德新市場怎樣才算成功、如何獲得成功的看法。他們考量的因素各不相同,尤其在乎的是和他們自己在業務上的成敗最相關的那些因素。

類型2 決策流程:多管齊下

由上而下的策略制定流程,必須由總公司掌控流程的所有步驟。不過,大型組織幾乎無法進行這麼高層次的集中管控,因為往往在總公司幕僚人員開始計畫並提出方案時,營運經理就已經展開各種行動,而這些行動可能會強化或破壞總公司的方案。

策略制定是一個反覆進行,並根據狀況即時反應的流程,因此必須先做出承諾,然後再依最新狀況加以修正或加強。首先,那家東德工廠的員工就歐寶合作案進行投票時,休斯親自參加,這個公開的舉動,使通用汽車沒辦法打退堂鼓;況且當時休斯已經在遊說柯爾,爭取政府補助了,這就是通用的第一個承諾。第二階段的承諾則是,通用斥資設廠裝配一萬輛汽車,並向德國大眾大肆宣傳這些汽車。不久,一家生產大廠落成,這就是第三階段的承諾。在整個過程中,通用的東德策略在每個步驟中都做了一些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