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文學] 停筆休耕16年 鍾曉陽回來了

林欣誼/台北報導  (20081014)

去年九月鍾曉陽的名字突然出現在香港《明報》,不定期發表專欄。今年七月,一臉素淨、短髮黑衣的鍾曉陽現身香港書展,以「停車莫再問」為題演講。十月,鍾曉陽終於為宣傳《停車暫借問》廿五周年紀念版來台。距離她上部作品《遺恨傳奇》十六年,讀者總算盼到鍾曉陽「回來了」!

鍾曉陽照樣一身樸素黑衣,剛下飛機的她從機場直達台北紫藤廬茶館。她微微靦腆地
笑著,小口啜著茶。不久,脫口而出:「我好像跟三毛來過這裡!」

 早慧少女 《停車暫借問》成名

一九七九年,那時十七歲的少女鍾曉陽勤於寫作投稿,因通信和台灣作家朱天心結緣,還因此第一次單獨離家飛到台灣找她,和朱家及當時三三書坊的文學界朋友南北遊歷了台灣一番。回憶第一次登台之旅,她說:「對孤僻的我來說,那是一次非常的創舉。」

三年後,她就在他們的鼓勵和邀約下,寫下轟動文壇的長篇小說《停車暫借問》。書中以一九四○年代的中國東北為背景,寫下一段纏綿又滄桑,現代人難以比擬的「一生只為一段情」的亂世之戀。

鍾曉陽就這麼細細地說話、慢慢地想事情。多年來她一直過著單純的生活,彷彿與世俗不染,但悠然之中,又有一股動搖不得的篤定。

從一九九二年出版長篇小說《遺恨傳奇》來台,鍾曉陽暌違台灣整整十二年。而在《遺恨傳奇》後,鍾曉陽從此消失文壇,像彗星一般嘎然止住遁進了黑夜。如今她「復出」,讀者對於她為何停筆的疑問,排山倒海而來。

 為何停筆 她淡淡說沒有動機

她只是淡淡吟哦:「沒有想寫了。」

「寫作《遺恨傳奇》時,我就感到有點不舒服,不是因為成名的壓力。寫作當然都想超越自己,但後來再也沒有想寫的動機了。」

一代才女就這樣把自己埋進了「工作」當中。近十年來,她一直做的是為電子企業翻譯英文文件,「雖然枯燥,但總得考慮生活。」

「這幾年腦子裡還是有故事,而且常常從夢中來。」禁不住要求,她說了一段:「有天我夢到一個沙漠的場景,一群穿著古裝的人因為任務行走到此,領頭的是一位能力很強的大哥,後頭還有師妹。但大哥一出場就遇到危難死了,夢的畫面便停留在他那張潰爛的臉上……」她說,醒了之後,總是會把故事繼續編下去,但筆卻是都不拿了。

對於寫作,鍾曉陽一直抱著「想寫所以寫、不想寫所以停了」的心情。對於曾得到的讚譽更淡然處之,那平淡之氣,好像她只是走出家門散個步,卻意外被媒體包圍。

直到去年,朋友力邀她在《明報》寫專欄,她才一點一點地寫,並為《停車暫借問》紀念版寫了近兩萬字的後記〈車痕遺事〉。

文中,她細細回顧母系家族的東北淵源,一路從外婆世代的亂世流離、家鄉菜餚,寫到父母輾轉落腳香港,及她在美國冰天雪地的留學生宿舍裡日以繼夜地趕稿。她的文字仍古典絕美,情感卻更內斂深沉。

 重新筆耕 謙稱得細步逐字行

她謙虛自述:「荒田十畝無人耕,且以細步逐字行。休耕太久的人重新拿起鋤頭,不但千斤重且實在沒信心這片田地還會再接受自己,唯一能做的只是一字一字寫去。」

鍾曉陽在如今四十六歲之際,回顧這部年少之作,承認當年的青春絕對不再了。「外在改變了,但內心裡,我還是那個愛編故事的小女孩。」

最後,一直推說工作太忙、自己太懶的鍾曉陽,終於鬆口承諾:「希望能夠繼續創作,儘快寫出新的小說來。」


連載、出書、文友會… 她許多「第一次」都在台灣發生

林欣誼/台北報導  (20081014)

為什麼生在廣州、長在香港的作家鍾曉陽,對台灣文壇的中生代作家與讀者們來說,是一個如此深刻而親近的記憶,親到彷彿她抵達台灣時,文壇人士與讀者甚至以「回來」稱之?這一切,都要從一九七九年說起。

當年,少女鍾曉陽在香港讀到朱天心《擊壤歌》大為傾慕,「第一次有了給一個作家寫信的衝動」。於是提筆寫了長長幾千字的信寄給朱天心,盼不到回信,又急急催道:「我不敢相信妳不回。」

 最後盼來的竟是朱父朱西甯的信,信上解釋天心去了旅行,請再等等。

從此,她與朱家結下不解之緣。她的長信被刊在朱家所創的《三三集刊》上,那年寒假她就一人飛來台灣住在朱家,由天文、天心、天衣三姊妹帶著她從台北遊到台東和屏東。至今她還記得去採了香菇,「我從來沒有跟朋友這樣玩過,太開心了!」

接下來,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鍾曉陽以《停車暫借問》在文壇出道,由台灣與香港出版,早慧的才氣和光芒,炫目兩地文壇,她被譽為「十八歲天才少女」。

之後,鍾曉陽赴美求學,在密西根大學主修電影與電視欣賞。香港回歸前的九○年代,她也曾移民澳洲雪梨,在澳洲藝術局寫作獎金補助下度過四年。不過,台灣一直是她的文學原鄉。

早在中學時,她就無時差地在香港讀著白先勇、於梨華、王禎和、黃春明、王尚義等作家作品。在《停車暫借問》紀念版的序文,她感性寫道,寫作生涯上的許多「第一次」都發生在台灣:「第一次連載,第一次出書,第一次與年齡相當的文友交集,第一次擁有自己的讀者,第一次見證自己的作家身分的誕生……對於一個在香港長大的孩子來說,那種經歷無異於喊一聲『芝麻開門』、而居然就有一道門在面前轟然打開。」

多年來,她也持續閱讀朱天心,觀察她的歷練和改變:「她出手還是總能讓人驚訝,精彩有新意,我尤其喜歡她寫貓的《獵人們》。」其他兩岸三地的華文作品她看得不多,愛看的是西方作家麥克尤恩(Ian McEwan)、狄波頓(Alain de Botton)等等。

擅長以小說形式包裝古典詩詞情思的她說:「中國古典文學對我美學上的影響最大,但西方文學更能落實生活中,如莎士比亞描寫的情感,與現實經歷更接近,我也很喜歡這種表達方式,只是沒機會發揮。」

[思潮] 亂讀會(RSG)分享-人生八個經典問題

作者: hankchens

問題一:

如果你家附近有一家餐廳﹐東西又貴又難吃﹐桌上還爬著蟑螂﹐你會因為他很近很方便﹐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光臨嗎?
回答﹕你一定會說﹐這是什么爛問題﹐誰那么笨﹐花錢買罪受?
可是同樣的情況換個場合﹐自己或許就做類似的蠢事。
不少男女都曾經抱怨過他們的情人或配偶品性不端﹐三心二意﹐不負責任。
明知在一起沒 什麼好的結果﹐怨恨已經比愛還多﹐但卻“不知道為什麼”還是要和他攪和下去﹐
分不了手。說穿了﹐只是為了不甘﹐為了習慣﹐這不也和光臨餐廳一樣?
──做人﹐為什麼要過於執著?!


問題二:
如果你不小心丟掉100塊錢﹐知道它好像丟在某個你走過的地方﹐
你會花200塊錢的車費去把那100塊找回來嗎?
回答﹕一個超級愚蠢的問題。
可是﹐相似的事情卻在人生中不斷發生。做錯了一件事﹐明知自己有問題﹐卻也不肯認錯﹐
反而花加倍的時間來找藉口﹐讓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
被人罵了一句話﹐卻花了無數時間難過﹐道理相同。
為一件事情發火﹐不惜損人不利已﹐不惜血本﹐不惜時間﹐只為報複﹐不也一樣無聊?
失去一個人的感情﹐明知一切已無法挽回﹐卻還是那麼傷心﹐而且一傷心就是好幾年﹐
還要借酒澆愁﹐形銷骨立。其實這樣一點用也沒有﹐只是損失更多。
──做人﹐幹嘛為難自己?!


問題三:
你會因為打開報紙發現每天都有車禍﹐就不敢出門嗎?
回答﹕這是個什麼爛問題?當然不會﹐那叫因噎廢食。
然而﹐有不少人卻曾說﹕現在的離婚率那麼高﹐讓我都不敢談戀愛了。
說得還挺理所當然。也有不少女人看到有關的諸多報導﹐就對自己的另一半憂心忡忡﹐
這不也是類似的反應?所謂樂觀﹐就是得相信﹕雖然道路多艱險﹐我還是那個會平安過馬路的人﹐
只要我小心一點﹐不必害怕過馬路。
──做人﹐先要相信自己。


問題四:
你相信每個人隨便都可以成功立業嗎?
回答﹕當然不會相信。
但據觀察﹐有人總是在聽完成功人士絞盡腦汁的建議﹐比如說﹐多讀書﹐多練習之后﹐
問了另一個問題?那不是很難?我們都想在3分鐘內學好英文﹐在5分鐘內解決所有難題﹐
難道成功是那麼容易的嗎?改變當然是難的。成功只因不怕困難﹐所以才能出類拔萃。
有一次坐在計程車上﹐聽見司機看到自己前后都是高檔車﹐兀自感嘆﹕
“唉﹐為什麼別人那麼有錢﹐我的錢這麼難賺?
”我心血來潮﹐問:“你認為世上有什麼錢是好賺的?”他答不出來﹐
過了半晌才說﹕好像都是別人的錢比較好賺。其實任何一個成功者都是艱辛取得。
我們實在不該抱怨命運。
──做人﹐依靠自己!


問題五:
你認為完全沒有打過籃球的人﹐可以當很好的籃球教練嗎?
回答﹕當然不可能﹐外行不可能領導內行。
可是﹐有許多人﹐對某個行業完全不了解﹐只聽到那個行業好﹐就馬上開起業來了。
我看過對穿著沒有任何品味、或根本不在乎穿著的人﹐夢想卻是開間服裝店;
不知道電腦怎麼開機的人﹐卻想在網上發財﹐結果道聽途說﹐卻不反省自己是否專業能力不足﹐
只抱怨時不我與。
──做人﹐量力而行。


問題六:
相似但不相同的問題﹕你是否認為﹐籃球教練不上籃球場﹐閉著眼睛也可以主導一場完美的勝利?
回答﹕有病啊﹐當然是不可能的。
可是卻有不少朋友﹐自己沒有時間打理﹐卻拼命投資去開咖啡館﹐開餐廳﹐
開自己根本不懂的公司﹐火燒屁股一樣急著把辛苦積攢的積蓄花掉﹐去當一個糊里糊塗的投資人。
吃虧的總是比賺的多﹐卻覺得自己是因為運氣不好﹐而不是想法出了問題。
──做人﹐記得反省自己。


問題七:
你寧可永遠後悔﹐也不願意試一試自己能否轉敗為勝?
解答﹕恐怕沒有人會說﹕“對﹐我就是這樣的孬種”吧。
然而﹐我們卻常常在不該打退堂鼓時拼命打退堂鼓﹐為了恐懼失敗而不敢嘗試成功。
以關穎珊贏得2000年世界花樣滑冰冠軍時的精彩表現為例﹕
她一心想贏得第一名﹐然而在最后一場比賽前﹐她的總積分只排名第三位﹐
在最后的自選曲項目上﹐她選擇了突破﹐而不是少出錯。
在4分鐘的長曲中﹐結合了最高難度的三周跳﹐並且還大膽地連跳了兩次。
她也可能會敗得很難看﹐但是她畢竟成功了。
她說﹕“因為我不想等到失敗﹐才後悔自己還有潛力沒發揮。
”一個中國偉人曾說;勝利的希望和有利情況的恢複﹐往往產生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做人﹐何妨放手一搏。


問題八:
你的時間無限﹐長生不老﹐所以最想做的事﹐應該無限延期?
回答﹕不﹐傻瓜才會這樣認為。
然而我們卻常說﹐等我老了﹐要去環遊世界;等我退休﹐就要去做想做的事情;
等孩子長大了﹐我就可以去當志工……我們都以為自己有無限的時間與精力。
其實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實現理想﹐不必在等待中徒耗生命。如果現在就能一步一步努力接\
近﹐
我們就不會活了半生﹐卻出現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結局。
──做人﹐要活在當下。

[電影] 如果,你今晚要看黑色電影(Film Noir)…

Source:http://blog.roodo.com/amushi/archives/7368235.html

「黑色電影是所有美國成功故事的反面。它是關於一群人,體認到如果自己跟著體 制走,永遠無法獲得他們所渴望的東西的故事。所以他們越了線,犯下罪,承擔後果。或是,它們是有關一群看起來無辜的人被偏執所折磨,接著被命運狠狠踹了一 腳。不管是哪種,黑色電影描繪了一個無情而殘酷的世界。」
—Eddie Muller(黑色電影學者)

「黑 色電影主要是(但非唯一原因)源起於四、五○年代美國犯罪電影的混合,是一種在歷史上、風格及主題上的變化傾向。這個詞彙是由法國電影愛好者Nino Frank於1946年所提出來,很多年以來,這個詞除了法國人外別人一無所知,而法國人似乎成了唯一有能力(在批評上或其他方面)緊抓住其定義和歷史意 涵的人。」
—Spencer Selby (黑色電影學者,著有Dark City: The Film Noir; 1984)

「我為了錢殺了他 — 也為了女人。我沒拿到錢。而且我也沒得到女人。」
-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 1944)

因為接下來的台大文學季要做黑色專題,爲了在選片的時候不貽笑大方,趕緊看了一些大名一直如雷貫耳卻沒看的黑色電影,一看之下不得了,每片都威到屁滾尿流,於是想列個片單給廣大的影迷一起體會屁滾尿流的感覺,下面這份50部的片單參考了TSPDT(They Shoot Pictures, Don't They?)網站,刪去偏門的一些片子,作為大家常常聽到黑色電影(Film Noir),卻沒看過半部的觀影參考。

1931!  《M》M (Lang, Fritz; Germany)
1941!  《梟巢喋血戰》Maltese Falcon, The (Huston, John)
1941!  《深閨疑雲》Suspicion (Hitchcock, Alfred)
1941!  《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 (Wilder, Billy)
1943!  《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t (Hitchcock, Alfred)
1944!  《羅蘭秘記》Laura (Preminger, Otto)
1944!  《愛人謀殺》Murder, My Sweet (Dmytryk, Edward)
1945!  《失去的周末》Lost Weekend, The (Wilder, Billy)
1945!  《慾海情魔》Mildred Pierce (Curtiz, Michael)
1945   《繞道》Detour (Ulmer, Edgar G.)
1946!  《美人記》Notorious (Hitchcock, Alfred)
1946   《夜長夢多》Big Sleep, The (Hawks, Howard)
1946!  《巧婦姬黛》Gilda (Vidor, Charles)
1946!  《殺手》Killers, The (Siodmak, Robert)
1946!  《郵差總響兩次鈴》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The (Garnett, Tay)
1947   《T-Men》T-Men (Mann, Anthony)
1947!  《死之吻》Kiss of Death (Hathaway, Henry)
1947   《漩渦之外》Out of the Past (Tourneur, Jacques)
1948   《上海來的女人》Lady from Shanghai, The (Welles, Orson)
1949   《槍瘋》Gun Crazy (Lewis, Joseph H.)
1949!  《黑獄亡魂》Third Man, The (Reed, Carol)
1949   《白熱》White Heat (Walsh, Raoul)
1949   《出賣皮肉的人》Set-Up, The (Wise, Robert)
1950!  《孤獨的地方》In a Lonely Place (Ray, Nicholas)
1950!  《夜與城市》Night and the City (Dassin, Jules)
1950   《街頭恐慌》Panic in the Streets (Kazan, Elia)
1950!  《日落大道》Sunset Blvd. (Wilder, Billy)
1951   《倒扣的王牌》Ace in the Hole/The Big Carnival (Wilder, Billy)
1951!  《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Hitchcock, Alfred)
1952   《邊城蒙面俠》Kansas City Confidential (Karlson, Phil)
1953!  《巨變》Big Heat, The (Lang, Fritz)
1953   《魂斷今宵》Angel Face (Preminger, Otto)
1953!  《南街奇遇》Pickup on South Street (Fuller, Sam)
1955   《逃亡》Desperate Hours, The (Wyler, William)
1955   《殺手之吻》Killer's Kiss (Kubrick, Stanley)
1955   《死吻》Kiss Me Deadly (Aldrich, Robert)
1955!  《密謀》
      Mr. Arkadin/Confidential Report (Welles, Orson; Spain-France)
1955   《獵人之夜》Night of the Hunter, The (Laughton, Charles)
1956!  《殺手》Killing, The (Kubrick, Stanley)
1957   《成功滋味》Sweet Smell of Success (Mackendrick, Alexander)
1958!  《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 (Welles, Orson; US)
1958   *Lineup, The (Siegel, Don)
1964!  《裸吻》Naked Kiss, The (Fuller, Sam)
1967!  《獨行殺手》Le Samourai (Melville, Jean-Pierre; France)
1967!  《急先鋒奪命槍》Point Blank (Boorman, John)
1973!  《漫長的告別》Long Goodbye, The (Altman, Robert)
1974!  《唐人街》Chinatown (Polanski, Roman)
1981!  《體熱》Body Heat (Kasdan, Lawrence)
1997!  《鐵面特警隊》L.A. Confidential (Hanson, Curtis)
2001!  《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 (Lynch, David; France-US)

!:台大總圖之館藏
*:無中文譯名

[藝文] 疊影絮語:傑利.尤斯曼 (Jerry Uelsmann) @ 北美館

展覽名稱:疊影絮語:傑利.尤斯曼
展覽日期:2008/10/4~2009/1/11
展覽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http://www.tfam.museum


二十世紀重要的超現實主義攝影家,也是60年代「後視覺化」(Post-Visualization)攝影技術開創者─傑利.尤斯曼(Jerry Uelsmann)的作品首次來台,七十九件經典之作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展期至2009年1月11日。

「疊影絮語」攝影展從尤斯曼1961年至2008年近二千幅作品中選出七十九件經典之作,包括向超現實大師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等致敬,以及他的成名作「1號房間」,還有多件取名為「無題」的作品。

傑利.尤斯曼1934年生於美國東部的工業城市底特律,先後跟隨麥諾.懷特(Minor White, 1908-1976)與亨利.侯姆斯.史密斯(Henry Holmes Smith,1909-1986)等人學習。

尤斯曼的作品突破「相片是真實世界的再現」觀點,以純熟的暗房技術將不同底片的影像疊合,呈現特殊的影像「再創造」,在影像的表現技法上與中國著名攝影大師郎靜山相似,但在表現的觀念上卻有非常大的差異。

郎靜山以視覺影像重現中國傳統山水繪畫藝術「六法」,傳達東方傳統的繪畫精神和感覺;尤斯曼的作品絕大部分取自西方繪畫觀點,並融合他在影像上的獨創表現,內容以探討時間、記憶、生命為主。透過尤斯曼的作品可看見影像之外的超現實影像,現實與非現實的抽像拼組,帶給人無限聯想與視覺震撼。


延伸連結:
Jerry N. Uelsmann官方網站 http://www.uelsmann.com/

[哲學] 記一場震撼人心的哲學演講

作者: skykissx

演講開始,他就示意把小孩與大人分開,形成一個同心圓,小孩在內圈,大人在外圈
,環繞著講者和翻譯。

柏尼菲:今天是最後一天在台灣,對我來說是個慶典。歡迎大家來到我的慶典。
我們接下來要工作,工作的拉丁文是折磨的意思;那麼問題也是折磨人的意思,
大家可以看到我已經做了一件可怕的事,就是把大人和小孩分開,接下來我就要用
問題好好的折磨大家。

遊戲主要是:挑小朋友問他"為什麼在這裡?"回答後
把麥克風交給下一個小朋友。

首先他問小朋友們,知道為什麼在這的請舉手。只有三個小朋友舉手,其中有一個
看起來很聰明,很有自信的小女生。柏尼菲和他說,好請妳當我的助理好嗎?
問那些為什麼沒舉手的小朋友,為什麼不舉手?


柏尼菲:好,再重複一次問題,知道自己為什麼在這的舉手。
人馬上就變多了。

非常的有意思 大家都不想被問。

柏尼菲:看來我們的問題非常有效喔。如果要打獵的話,
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躲在洞裡的兔
子逼出來。

於是他請了助理妹妹 拿麥克風給一個小朋友

(而在此有個插曲就是媽媽 鼓譟小朋友拿麥克風,然後柏尼菲
就忽然很生氣的 跑過去制止,說這是小朋友自己的決定
不要幫他)

柏尼菲:小朋友為什麼你在這?
小朋友A: Because I want to listen ur speech.

我非常的驚訝,有一種看到何嘉仁美語廣告的那種,炫耀自己”我就是
和你們不一樣”的菁英氣息的小朋友。這也呼應了和我一起去的天行
提醒我的事:我在那邊說 現在的小孩真幸福,可以有那麼多好看的童書。
天行提醒我 「是”某些”現在的小孩很幸福;某些有一定社經地位的家庭
的小孩很幸福」。

柏尼菲:可是我是法國人耶,你為何要執意和我說英文呢?
小朋友:because I want to practice my English.
柏尼菲:你知不知道這樣其他的小朋友聽不懂?
小朋友:yes.
柏尼菲:那你還要說英文嗎?
小朋友:yes….
柏尼菲就離開座位 走向他 把他拉起來 拉到電梯那裡去
邊拉邊說說:有一個地方是專門給那些只想說話給自己聽 不想和其他小朋友玩的人…..
在這你愛說什麼語言都可以沒人會管你。

柏尼菲:好,如果你願意回來的話 我們隨時歡迎你喔。不要站在那邊一個禮拜喔。

氣氛從一個小孩被拉出去後,開始變得詭異。

原本那個助理妹妹說話了:我可以說一句話嗎?
柏尼菲:你很急嗎?
助理妹妹: 我沒有很急。
柏尼菲: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很急嗎?
助理妹妹:我沒有很急 我只是想要說..
柏尼菲:讓我們玩一個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的遊戲
你想不想知道?
她:好啦
柏尼菲:所有的小朋友 覺得她看起來很急的舉手。

為數不少。

柏尼菲:看起來不急的舉手

兩三個
柏尼菲:大家覺得妳看起來很急
那你覺得你自己急還不急
她:我並不急
柏尼菲:好,你大聲的和他們說,你們錯了,我並不急。

她(有一點惱怒):你們錯了,我並不急….我可以說我想說的話了嗎?

柏尼菲:你先等一等 我可以繼續問妳問題嗎?
她:反正嘴巴是他的 腦是他的 我不能阻止他要問什麼阿(快哭了)
柏尼菲:所以妳改變主意了嗎?要讓我問妳問題了嗎?
她:奇怪耶!!!
柏尼菲:對,這正是個奇怪的遊戲,你已經進入狀況了。
她(大吼):奇怪的不是遊戲 奇怪的是他!!!!
柏尼菲看到她這樣 說:我們現在必須要停止
等她回復平靜我們才能繼續工作

她:是他想激怒我的耶
不斷地打斷我的話

柏尼菲過去拉著他的手 請他來台前。

她甩開他的手

柏尼菲:那妳還想不想當我的助理?
她:我才不想勒....我剛剛要說的是
我不想當你的助理了 因為我的關係 一個小朋友
離開了 他的家人都在這 我不想害下一個小朋友
也這樣(大哭)


--

之後,柏尼菲,發現另一個小女孩比較喜歡玩麥克風

他又問她說你比較喜歡麥克風還是和大家玩

那女生說 麥克風

柏尼菲:有一個地方是專門給愛玩麥克風的小孩去的地方
就把她帶到另一側的電梯要她在那邊,也是一樣說
她想回來就回來

剛剛那個哭的女生,看到這就憤而離席了。


柏尼菲:看來我們又失去了一些朋友
9
柏拉圖說 真理與朋友不能並存。
幾千年前 有個人叫蘇格拉底 他在市場就一直問人家問題

問到人家受不了了 朋友越來越少

最後被殺 被毒死

真理有殘酷的一面,不會帶給人類任何禮物。
我們要玩的是一個”禁止”的遊戲。透過這些禁止我們會採取一些距離更了解我們
自己。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長。

好我們繼續。


再請另一位助理 問其中一個小朋友知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要來這。

一個小朋友說:不知道


柏尼菲:好現在有幾個選擇。你是來吃冰淇淋嗎?
小朋友:不是

柏尼菲:那是有電影可以看嗎

不是

柏尼菲:那是因為警察會抓你 所以你不得不來?

不是


柏尼菲:好 那是什麼。


爸媽帶我來的。


柏尼菲:那你自己想不想來


不知道


柏尼菲:你叫什麼名字

XXX


柏尼菲:好,你現在不是你自己 而是我
你覺得我為什麼會來?


又找一個小朋友

柏尼菲:你喜歡這個遊戲嗎?

那小孩:還好

柏尼菲:那你說 你要和我結婚嗎?

小孩說:不 我已經有喜歡的人了


哈 這邊超好笑

柏尼菲:我發覺台灣人很喜歡一些很真實的事但要他們演戲
不太會

小孩說:我已經在演了 但我演的是要拒絕你的

柏尼菲:囧>

柏尼菲:再來一次喔。和我說要不要和我結婚

小孩:要不要和我結婚(拉高音)

柏尼菲:還好。


柏尼菲:是就是 不是就不是
我真的很佩服人類為了逃避問題所產生的創造力


好問題 就是會讓人困惑的。一但困惑 人就開始思考了
現在換大人。

他也是用類似的辦法玩大人

覺得有趣的請舉手

有一個人就舉手了

柏尼菲問他說為什麼只有那麼少的人舉手

那人說:因為我比較勇敢
柏尼菲:所以你是個勇敢的人嗎
那人:有時
柏尼菲:我的頭要爆炸了 來 你和我說要不要和我結婚
那人:要不要和我結婚
柏尼菲:有時.....。不要這樣子啦
好你是勇敢的人 所以其他人是不勇敢的 請你大聲和大家說
你們這些不舉手的都是不勇敢的人。

之後又這樣玩了兩三輪

最後到有一個媽媽 問了個問題

她說 她很害怕也很遺憾小孩沒來參加 作為一個媽媽看到這樣
像是看到恐怖片一樣。

她說 那小孩之後要怎麼辦呢

柏尼菲:謝謝你提出這個問題。他都知道。他只是要讓小朋友
知道後果,第一個說英文的小孩不是不知道後果 但他仍執意要說英文。

不會因為他是小孩,他就沒有判斷能力。所以柏尼菲做的不是處罰
而是分配不同空間,他也說想回來就可回來,但他最終仍沒有回來
(第二個女生有回來)。第二個小孩也是一樣 他當然可以說他不在忽
他阿姨的看法阿,他可以這麼說,但我要讓他知道後果。

至於那個哭的女生,並不是他的用意。

家長:我害怕的是孩子哭了怎麼辦

柏尼菲:你覺得她有沒有學到東西

家長:有

柏尼菲:那就好了。真理本來就是有悲劇性存在的,學困難的東西
都會有一些痛苦,但也只有這樣才能長大。
就像騎腳踏車孩子一定會怕 但是父母不能夠分享他的恐懼,而是要理解,不是和他一樣

這樣他們永遠不會長大。要是那女生不要那麼急,會不一樣。這反映出她希望她自己
的一切都能很好,不像她想的這樣像會發脾氣。妳要讓她五十歲也是小孩子嗎?

我們要想,我們究竟怕什麼?不是因為我是外國人。我在外國做也是一樣
法國的家長問我說我憑什麼這樣對他的小孩

我們究竟怕的是什麼?

--

後記:我問他什麼是好的發問,他就說不是他要打廣告,他就介紹了他所寫的童書。
他說裡面有很多好的問題 談生與死 談什麼是理想
也是給大人看的 當你看到工作與理想的那章 就會開始想
自己到底在做什麼 我很急嗎?

提問是需要訓練的,但大多我們是被禁止的。


聽了這場演講下來,真的有一種在動腦的感覺,而且他也揭示了真理的無情。尤其在
東方社會講求以和為貴的這種文化下,要說真話是需要多大的勇氣。

如果你覺得你是對的,為什麼不敢和大家說 你們錯了?
為什麼不敢得罪其他人?


在做選擇時,只能更選一邊站,而是不是中立,這點好難好難。


我所處的學科 以前從事的活動(辯論)也一直都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而這個所帶來
的不安全感,讓我很困惑。

後來整理老師和學長們的說法是:

重點是過程 我們要做的是讓爭議細緻化,而不是解決爭議。為什麼不解決?
因為就像是工作坊裡的小朋友,沒有人能替你決定拿不拿麥克風,離開了要不要回來
和大家一起遊戲。沒有人能幫你想事情。


能提供的就是把一開始很龐雜的提問,不斷地細緻到,雕琢到自己發現

喔...原來我的問題是這個。


比的是誰最快撥除外緣 最先逼問到 那個避無可避的問題。


透過那一條路 自己想一次 想出來才是自己的。

而多半教條與背誦式的答案 不夠深刻 也不容易面對質疑

 
思考本身就是個有趣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會發現自己就像是個無窮的金礦一樣
可以不斷地被深掘。而不是讓思考像是螺絲起子一樣,鎖完答案就結束了。


什麼是最避無可避的問題?還能夠再往下問些什麼?

[文學] 楚浮談建造者布紐爾,還有《特莉絲坦娜》

http://blog.roodo.com/amushi/archives/7382599.html
http://blog.roodo.com/amushi/archives/7388325.html

  看了許多理論,今天我們看看楚浮,以他獨特的感性文字寫他心目中的巨人,布紐爾與其獨特的幽默。本文摘錄自《Truffaut, Les films de ma vie》(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建造者布紐爾》

  有時我很疑惑,柏格曼是否真的覺得人生有如他在過去十年間的電影所反映的那樣毫無希望(編者註:本文寫於1971年)。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他並沒有像雷諾(J.Renoir)那樣告訴我們,該如何繼續生活。無論正確或是錯誤,在我們看來,一位樂觀的藝術家 —— 至少,在並非是裝模作樣的問題,而是超越悲觀主義的問題的情況下 —— 相比於虛無主義者或屈服於絕望的藝術家,顯得更加偉大。或者,至少可以說是,對自己當代的人顯得更有幫助。

  或許,布紐爾處於雷諾跟柏格曼中間的某處。你可以推測,布紐爾覺得人類是白痴的,而人生是有趣的。他十分溫柔地甚至有點間接地告訴我們所有這些,但我們確實從對他電影的整體印象中得出了這些。即使他對「訊息」沒甚麼興趣,但它確實拍出了一部稀有的、真正反種族主義的電影,1960年的《年輕女郎》(The Young One),這也是他唯一一部用英語拍攝的電影。因為他成功地將值得同情的角色和不值得同情的角色結合在一起的緣故,因為他成功地在自己的心理遊戲中洗牌,並能用清晰、具有邏輯的語言表達出來,這部電影獲得成功。

  這種反心理的布紐爾式劇本和熱水器的原理是一樣的 —— 在有利和不利的符號之間,在積極與消極之間,在理性和胡鬧之間交替。他在自己的影片中,讓這些元素在動作和人物上同時發生作用。反布爾喬亞、反隨波逐流,布紐爾跟史卓翰(Erich von Stroheim)一樣辛辣諷刺,但他有著更輕巧的筆觸:他的世界觀是顛覆性的,快樂的無政府主義。

  在法國1968年5月的學運 —— 一切在那之後都變得更加複雜 —— 來到之前,布紐爾的電影符合那些希望電影做出承諾的人的要求。但是,安德烈.巴贊(A. Bazin)在看完《被遺忘的人》(Los Olividados, 1950)後寫的「布紐爾從革命來到了道德主義」也十分正確。布紐爾是個快樂的悲觀主義者,他不絕望,但是有一個懷疑的頭腦。注意一下,他從不拍攝順著的電影,總是拍攝反著的電影,他片中的人物從沒有哪個是顯得十分實際。布紐爾的懷疑還延伸到所有那些,在玩著太過世故的社會遊戲的人身上,那些按照既定想法生活的人。

  和十八世紀的作家一樣,布紐爾教會我們如何懷疑,我覺得李維特(J. Rivette)拿他和狄德羅(D. Diderot)做比較是很正確的。曾經演過他《特莉絲坦娜》的凱薩琳.丹妮芙(C. Deneuve)寫過篇文章,談的就是和布紐爾的合作經歷。「布紐爾的鏡頭,即使他在拍攝一個冷酷的故事時,都聚焦於黑色幽默之上。他是個故意的玩鬧者,惡毒但是十分有趣。感謝他,你在現場會經常感到很高興,而且,很顯然,在Fernando Ray出色詮釋的Don Lope這個人物身上,通過一種殘酷的、有趣的、非常親密的細節累積,布紐爾製造出一種男性的綜合體,涵蓋了他從《犯罪生涯》(Ensayo de un crimen, 1955)到《薇莉狄雅娜》(Viridiana, 1961)裡曾描繪過的所有男性。

  我懷疑當布紐爾創造出一個成熟男人的角色,而非年輕腳色時,他會很樂於將所有他覺得最愚蠢的想法堆積在他身上,然後用真實、深邃、理性的思考,也就是他自己的想法,與之平衡。這樣便創造了悖論,這樣他便不再只停留於心理層面,而是更接近於真實的生活。他將判斷和自傳混合在一起。

  在《特莉絲坦娜》中,Don Lope的兩個朋友請他來擔任決鬥的見證,但當他聽說只要有第一道傷口出現,只要有第一滴血留下,決鬥就會終止時,他告訴他們:「先生們,不要再來找我見證那場滑稽的決鬥,一場那麼不把榮譽當成一回事的決鬥。」

  這個例子精準地解釋了布紐爾是如何將人物的心理層面打碎。倘若Don Lope完全是個白癡的話(即使是在認為決鬥也是白痴行為的背景中),他就不會那麼做了。另一方面,必須流血才能滿足某些慣例的作法中,無疑也包含了另一種形式的愚蠢,這是一種更像發瘋的瘋狂,而非羞恥的決鬥。布紐爾打破常識的努力,在意義的周圍盤旋,並使其被移轉的做法,經常會帶來真正的革新。

  曾經有次,我去西班牙參加一部電影的首映典禮,之後我決定去托雷多逛逛,布紐爾正在那裏拍攝《特莉絲坦娜》。我知道他很後悔沒能多帶上幾盒「吉普賽人」牌子的香菸,他喜歡這種法國菸勝過西班牙菸,於是我到了現場時就受到了雙倍的歡迎,一場很有意思的戲當時也在草擬之中。

  《特莉絲坦娜》的劇本要求年輕聾啞的Saturno圍著特莉絲坦娜轉,就像子飛蛾圍繞著蠟燭一般。他一直想要得到她,即使在她做完截肢手術,回來跟Don Lope一起生活之後。在劇本中,某刻,特莉絲坦娜和Saturno在走廊擦身而過,兩人視線接觸,短暫停頓片刻,特莉絲坦娜把男孩帶進了自己的臥室。布紐爾準備拍這場戲時很緊張。他覺得這太殘酷、太明顯、太坦率了,他決定修改。於是這幕變成現在這樣:Saturno在特莉絲坦娜的窗戶下面踱步,向她窗戶丟著小石頭。特莉絲坦娜顯然已經在臥室裡脫光了衣服,但我們看到的僅僅是她扔在床上的內衣,還有她的義肢。特莉絲坦娜聽見了石子聲,她穿上睡袍,拄著枴杖走向窗口。Saturno向特莉絲坦娜做出姿勢,示意她打開自己的睡袍。她照做了,我們只能看著Saturno看著窗戶,退向花園,一邊推想他的反應。

  看著這場戲的拍攝,我想到了布紐爾在1953年接受我的採訪,也是我第一次採訪電影導演。我問他是否想像過存在那麼一部完全不可能拍攝的電影,他回答說:「我會說不,但我能告訴你有那麼一部完全不可能拍攝的電影,我夢想它是因為我永遠都不會去拍它。它取材於法布爾(Fabre)的作品。我可能會創造出和我平時那些電影中一樣的人物來,但她們每一個都會擁有某種昆蟲的特性。女主角做事會像是蜜蜂,男主角像是甲蟲,等等。這下你明白為什麼說這個計畫沒有希望了吧。」

  這種「本能的電影」布紐爾始終沒能拍出來,但卻從沒停止過這一想法,這種電影是讓我們理解他令自己的人物生動和感人的唯一方法。與很多布紐爾的景仰者所相信的觀點恰恰相反,他的劇本和拍攝籌備工作都來的極度嚴格,他會詳細思考,還會經常反覆檢查。和所有偉大的藝術家一樣,布紐爾知道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拍攝一部盡可能有趣的電影,此外,雖然總有好幾種做事的方法,最好的卻只有一種。太多評論者稱布紐爾為幻覺的詩人,跟隨著他自己夢幻般的想像力,但事實上,他是位很倚重戲劇性架構的出色編劇。

  正如丹妮芙在上述那篇文章中所寫的:「布紐爾最重要的一點在於,他是個出色的說故事高手,一位精心算計的情節設計者,始終致力於自己的劇本,令每部作品都變的吸引人和平易近人。布紐爾會說,他從沒有在觀眾對他的看法上止步不前,她會說他是為了一些朋友而拍電影的。但是,我寧可認為,他把那些朋友想得太難取悅和太過苛刻了。而且,因為他如此竭盡全力以獲得他們的注意力,他反而成功地找到了全世界內一群更大規模、熱愛和喜歡他作品的熱心影迷。」我絕對同意丹妮芙的觀點。畢竟,她主演過布紐爾的《青樓怨婦》(Belle de Jour, 1967)和《特莉絲坦娜》。

--
有時間去找這些片子來看看!

[文學] 「拋棄式閱讀」的危機/楊照

很多人注意到這兩年,書市上最熱門的書,幾乎都是些很厚很重的小說。從閱讀跟出版的角度看,這到底是不是件好事?

一種樂觀的說法認為,像『達文西密碼』那麼厚的書,都能賣幾十萬本,表示讀者不見得只要輕薄短小,可以鼓勵出版社勇敢出大一點的書。而且厚重的書訂價也高,意謂著讀者花在書籍購買上的金錢會向上提升,當然也對出版和閱讀環境有利。

不過這樣的樂觀看法,忽略了一項變化因素。這些厚重還能好賣的書,都具備高度的懸疑與娛樂性。懸疑和娛樂幫助讀者度過無聊時光,只要懸疑與娛樂效果持續,讀者很樂意書寫的長一點,消磨掉的時間也就多一點。然而這樣的書,看到最後懸疑解決了,讀者跟書之間的關係也就結束了。

說得更明白簡單些,這樣的書,讀者會想要再讀一次嗎?兩項因素,強烈阻止讀者重讀大部頭娛樂小說──要花好多時間,而且知道結局就失去了懸疑製造的刺激。更麻煩的是,讀者心裡會有明確的預期,覺得自己跟這本書的關係結束了,也就不需要再將書留在身邊。

不需要的書,怎麼處理?別忘了,現在有那麼多拍賣的網路管道,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拿到網站上去賣掉,換回一部分的錢來。本來一個讀者要讀一本書,花一本書的錢,五個讀者就要買五本書,若是大家都養成習慣將讀完的書隨手賣掉,那麼同樣一本書就能夠流轉給五個人讀,而出版社只收到一本書的費用!這樣怎麼會對出版事業是好事呢?

回到本源上,出好書創造營收,畢竟不能只考慮書好不好看,還要考慮書值不值得存留。光是製作出好看可以鼓勵讀者的書,卻不在意能不能同時吸引讀者藏書,不會是出版真正的價值寄託。買書和藏書看起來是兩回事,但出版人如果沒有野心讓這兩回事變成一回事,那就無法讓出版利益站在穩固札實的基礎上。

有越多人相信書是可以用過就丟用過就賣的,那麼一本三百塊的書怎麼跟免費的電視或一本七十七元的雜誌競爭呢?如果著眼於珍惜閱讀經驗獨特性,那麼這些大部頭的娛樂小說搶佔市場,非但不是好事,還是可怕的腐蝕劑。這些小說養成的拋棄式閱讀習慣,只買書讀書卻不藏書保留書的讀者,會是出版界自己創造出來的下一個最大敵人、最大危機。

[意識] 本土,本土,多少蠢事假汝之名以行 - 李筱峰

李筱峰2008/10/12

祭過孔仲尼先生,送走國民黨的黨製「國慶」,即將接踵而來的是「台灣文化日」。何謂台灣文化日?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七日蔣渭水等先賢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推動文化啟蒙運動。二○○一年恰逢文化協會成立八十週年,在北社的推動下,當時扁政府訂每年十月十七日為「台灣文化日」。

當年台灣文化協會的啟蒙工作,對於台灣人的「知識的營養不良症」,以及愚昧迷信、封建殘餘,都提出相當嚴厲的反省與批判。甚至連日本當局要恢復歌仔戲時,文化協會仍以歌仔戲粗俗封建為由而加以反對。其手法或許失之過激,然而反觀今日,為了因應國民黨長期實施的「去台灣化」政策,有志之士雖然致力於台灣的本土化,可是在「發揚台灣本土文化」的美名之下,卻出現許多盲點,甚至走火入魔。其中充滿著中國封建社會的殘餘、怪力亂神的迷信、「前近代」的性格,甚至迷失台灣的主體性。信手拈來舉些實例:

每逢歲時年節、中元普渡、媽祖遶境時,燃放鞭炮、焚燒冥紙(金紙、銀紙),這種製造噪音、污染空氣、浪費資源的行徑,無異是「人鬼神聯手破壞環境」,到底發揮了什麼台灣文化?

有民間本土學者及電視台節目在推崇「鬥春雞」的民俗活動,兩隻雞打鬥得血淋淋,旁觀民眾則鼓掌叫好。如此虐待動物,殘暴不仁,是啥台灣文化?

有綠營執政的縣市長,也在發揚台灣本土文化的美名下,穿著中國古代禮服,為青少年舉行「成年禮」。這根本是中國古禮的移植,哪是什麼台灣文化?

中國的文化不是不能吸收,端視其內容而定。但是如果像「八家將」和「宋江陣」,我就忍不住想多說兩句。

八家將即「家將陣」,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民俗藝陣。「家將」是指神明的部將或隨侍,一般八家將是指甘、柳、謝、范四大將軍,以及春、夏、秋、冬四季大神。眾家將的任務是隨主神出巡,協助捉拿妖魔鬼怪。由主神下令,文差神接令、武差神傳令,謝、范兩位將軍負責捉拿罪犯,甘、柳兩位將軍負責刑罰,四季大神負責拷問罪犯,文判官製作口供筆錄,武判官押罪犯。如此看來,這八家將根本就是陰間的司法警察。最值得注意的是,八將所持的刑具有枷、鎖、虎牌、火簽、釘槌、大刀、虎頭閘、釘板,全都是用來刑求逼供或蹂躪身體的刑具!一個崇尚人權的現代國家,需要強調這種刑求逼供、殘害身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嗎?更值得擔心的是,現在許多國中生、高中生,依附在神壇跳八家將,影響學業不說,其中有淪為幫派,吸毒滋事者,讓警方頭痛不已。台灣文化發揚至此,真是諷刺!

至於宋江陣,係以中國水滸故事為藍本的民間信仰現象。那是法治不彰、官逼民反的專制時代的產物。宋江陣表演內容又以拳術器械為主,其所持兵器有藤牌、躂仔、單刀、雙刀、鉤、叉、齊眉棒、雙斧等。現在許多國小、國中都組有宋江陣,讓學生拿著這些兵器耍弄,到底發揚了什麼台灣文化?

看了以上這些怪力亂神,我忽然想起我們泰雅族連夫妻吵架都可以用唱歌來對罵,何其文明!至於我們布農族的八部合音,那更是我們台灣獻給世界的天籟之聲。

http://www.jimlee.org.tw/article.jsp?b_id=84232&menu_id=4


--
大推啊~句句講到心坎!

[科技] 未來十年訊息科技大預測

Source: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itempage.jsp?f_SUB_ID=1058

《自然》雜誌訪問此領域的一些專家,提出他們對未來十年訊息科技發展的預測,也描繪出一幅未來人類生活新景象。

在快速發展的網路訊息世界,人類生活面臨了巨大的改變。《自然》雜誌訪問此領域的一些專家,提出他們對未來十年訊息科技發展的預測,也描繪出一幅未來人類生活新景象。

布斯頓(Bill Buxton) 加拿大多倫多,微軟首席研究員

電子紙

我同意克藍柏格(Melvin Kranzberg)提出的科技第二定律:發明為必需之母。科技雖是為了滿足需求,但也能創造需求,下世代科技將實踐現有承諾。

過去百年的通訊科技史顯示,任何將影響未來十年的事物,必已先已有十年的發展歷,例如十年前網路讓Google得以成功,而網路當時業已成形十年,電子紙在未來便很有潛力,不僅在微光下也能閱讀,更幾乎不耗費任何能源。電子紙源於十年前的E Ink技術,如今已應用在亞馬遜書店推出的電子閱讀器Kindle等裝置中,雖然未臻成熟階段,但肯定已進入研發後段。Kindle和其他電子閱讀裝置就像過去福特第一部量產車原型Model T一樣,五年後應該就能大量普及。

這項科技將大幅改變我們對紙張的態度,我能理解人們對紙和書本的迷戀及熱愛,我也無法忍受在電腦上閱讀。但隨著這項科技發展,社會將會開始質疑,究竟是否該不斷砍伐五十萬棵樹,以供應北美地區出版與新聞紙張每週的用量。

黑渥(Vincent Hayward) 法國巴黎,巴黎第六大學工程學教授

觸控學

十年前若有人提到「觸控學」(HAPTICS),多數人會以為是某種肝病(譬如B型肝炎hipertitis B) 。過去能提供觸覺回饋的介面仰賴創新,因為在技術上相當困難、昂貴且市場有限;如今隨著螢幕觸控式裝置增多,市場需求也不斷擴大,未來目標是更直覺式的介面,減少使用視覺,不用看就能操作,這就是觸控學的潛力。

目前市面上已有兩三家手機品牌推出觸控功能手機,也有部分汽車廠跟進。這項技術以觸覺回應,故使用者按下螢幕按鈕也會有感覺;當然還有些更基本的技術,人類身為動物,都是依據預期心理行事,而視覺介面會降低你我的預期能力,因為當我們觸碰某種不存在的事物,就不會出現預期感受,行為所產生的觸覺感受也不足,觸控式回應滿足人類預期心理,也完成整個控制步驟。

目前觸控式顯示器最多只能提供單一接觸或操縱選單的反應。但未來觸感、形狀與靈敏度都會更加精緻與平價,乾燥的平面螢幕也能創造毛皮或濕潤感。

皮爾森(Ian Pearson) 英國伊普史威治,Futurizon顧問公司

影像眼罩

我們總希望能創造出科技,可以結合在網路與實體世界的行為,任天堂的Wii也因此暢銷全球,我聯想到影像眼罩的概念,可將電腦畫面重疊在你我周遭環境中。

類似產品數年前便已出現,但解析度仍太差,未來品質會提升、成本會下滑、需求會成長,因為影像眼罩能在行動時提供資訊,消費者手中已有 iPhone與黑莓機,可提供眾多資料與功能,但還需要更大的顯示器。戴著眼罩起初或許突兀,但手機與藍牙耳機剛上市時同樣引人側目,如今早已普及。

若結合視覺影像與歐洲伽利略衛星的全球定位資訊,便可將網路資訊與實體世界組合起來。當走在熱鬧的市區街道上,便可同時看見商家與餐廳評鑑、相關服務廣告、其他興趣相似用戶等。

當戴上視覺眼罩,周遭環境面貌將大不相同,眼前的漢堡餐廳可能只是個大漢堡,沒有可笑的都市規劃法規。別人眼中的你我可能是Second Life的虛擬人物、演員強尼戴普(Johnny Depp)、或名模克勞蒂亞雪佛(Claudia Schiffer),網路和真實兩個世界最美好之處合而為一。

卡坎南(Leo Ka"rkka"inen) 芬蘭艾斯博,諾基亞研究中心首席規劃員

記憶功能產品

日常用品將備有記憶體,能儲存自始至終的歷史記錄,讓消費者能輕易取用。

這可以考慮使用電磁頻率識別標籤,這項技術現已應用於追蹤庫存與防竊,不僅價格低廉,本身需用的電力,透過讀取裝置的電磁訊號即可取得,不過未來或許還有其他科技可取而代之。

近距無線通訊系統讓手機可做為悠遊卡或電子錢包,便於通勤及付款使用,若這項科技能幫助消費者與產品溝通與消費,也能協助消費者避開不健康、易造成過敏、製程有害環境、聘用童工生產的產品。

許多科技都有其陰暗面,故我們必須在系統內建隱私保障功能,使消費者自行決定是否接受追蹤。

格蕾納(Helen Greiner) 美國麻州百靈頓,iRobot公司主席兼共同創辦人

自主機器人

其他人已提過這一點,但我能夠更篤定地預測,機器人在未來十年肯定將更普及,而關鍵在於自主性。除非機器人依據任務而有自主權,否則事事都必須由人類操縱,這在軍事行動等重要任務很合理,但通常人類操縱只是浪費時間。現在機器裝置已可逐漸自動作業,如耕作、割草、打掃辦公室等,隨著機器人自主性提高,就能從事更複雜精密的工作、行為,參與農務、營建、物流產業,並照顧高齡者、軍隊與家庭。

若要自主,必須對環境有所認知、具備智慧型軟體構造,以及實際的軀幹與行為系統,Roomba真空清淨機便是完備上述特點的自主範例。

我們所打造的機器人運作系統Aware 2.0,以操縱應用軟體程式的邏輯控制機器人行為,如此不僅簡化新型機器人創造過程,也簡化機械設計模組,讓科學家能以過去成功經驗為基礎進一步發展,例如研發出導航行為後,其他平台亦可延用。

戴森(Esther Dyson) 美國紐約,營利暨非營利新創公司投資者

基因資訊

我身為美國加州山景城23andMe公司的董事,該公司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基因資訊,並在自願情況下供他人研究使用。

該公司目前只針對大多會顯現風險指數的共同遺傳變異進行探究,這些基因異常只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中,才會真正等於病變,但異常基因也無法明確指出病變時間與強度。公司提供的服務現要價一千美元,不過隨著處理過程、化學品與顯像科技成本壓低,價格也會更低廉,擴及更多消費者。

第一批使用者多為贊助人,後來者則是受益人,在成千上萬人參與計畫後,所獲的基因資訊可供我們進行研究分析,再結合基因互動及其他因素,就能對基因了解更深,許多疾病亦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我也希望這項科技能改變人類行為,鼓勵他們改善飲食、增加運動,因為他們會更明白習慣對健康的影響。

每個人皆有死因,基因組能告訴我們哪種死因對個人機率較高,不過不可能準確告知死亡種類與時間,人類對足球及賭博相關數據的認識每每令我驚訝,因此人們也有可能了解基因的關聯與因果差異。

伊藤穰一(Joi Ito) 日本東京,日本Infoseek共同創辦人兼創用CC執行長

開放式內容管理

未來大發明將以如同Google般的簡易構想,便將人與想法串連起來,讓維基百科、Facebook及其他事物結合得完美無缺。這聽來理所當然,但卻又不易想像,不過在Google以前,我們也難以想像搜尋應是什麼面貌,在伯納李(Tim Berners-Lee)以前,人們也難以設想網路世界。

其中一項關鍵在於,利用軟體自動標示我們取得及分享的各種內容。人們希望與人共享內容,但法律與設備卻提高其困難度,法規阻礙許多創意發想,如果有軟體能找到你所需的內容,又能自動註明出處來源,若可應用在各種內容上,便能建構允許更多創意的網絡。

鍾安社(Anshe Chung) Ailin Graef在Second Life的虛擬角色,全球第一位在虛擬世界淨獲利達百萬美元的人

三度空間環境

隨著三度空間環境在一般瀏覽器與手機呈現日趨簡單,實體與虛擬世界將融合為一。

三度空間場景將呈現真實人類與環境,當走入當下的美國曼哈頓城三度空間場景,並與虛擬或實際人們互動,所代表的意涵將遠超過幻想世界或遊戲畫面。

像Second Life這樣的社會網路世界,能夠創造出數十萬人共存的三度空間社群,但光要是進入這個角色環境,便需要學習與努力才能達成。其實有多種科技都有助達成這項目標,第一是電腦繪圖,以製作出擬真圖像;第二是利用科技捕捉多數實體世界影像,將之加諸於三度空間世界,Google與微軟等公司已運用衛星照片與大批市區影像,另加上用戶也貢獻各種資料;第三是在虛擬空間中再現人形,並增添更多互動機會。

凱利(Kevin Kelly) 美國加州Pacifica,《Wired》雜誌創刊執行主編

語意網路

語意網路不易解釋,因為沒有可參照的對象,Google至少還有個首頁,語意網路什麼也沒有,但我認為其整體效應將不亞於Google。

根本概念在於,若網路上所有事物都能如語言般,簡化為名詞、動詞及述語,電腦便能「閱讀」網路,此事意義非凡,當機器可閱讀資訊,便能做許多和一般人相同的事。若想預約計程車到飛機場,語意網路讓機器有能力知道特定訊息,能了解班機時間、至機場的道路系統、偏好的計程車公司等,「二階效應」讓資訊來到使用者眼前,不必再費心搜尋。

但要如何走到那一步,又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人工編碼相當費力,初期效應相當微薄,故除非達到特定規模,很難說服他人投身其中。過去搜尋引擎的轉捩點在於頁面排名,而對於語意網路而言,分水嶺或許在於自動語法剖析程式,將內容意義自動編碼,Twine等網站已開始朝此方向前進。

施朗瑟(Sam Schillace) 美國加州山景城,

Google 更進步的瀏覽器

在Google誕生以前,大家都認為搜尋功能僅此而已,但其實還有許多進步空間,現今的瀏覽器亦是如此。

在網路世界裡,簡單比完整更重要,使用平台必須簡單、一體適用且水準夠高。瀏覽器便是平台,讓任何螢幕都能成為看見個人資訊網絡的窗口,我每天使用三部電腦,但從來毋需擔心找不到檔案、照片或電子郵件放在哪一部電腦,因為一切都在網路上,透過瀏覽器就能找到。

現有瀏覽器不需另安裝軟體,便能讀取相當複雜的應用程式,行動裝置也逐漸跟進,下世代的瀏覽器與應用程式將使通訊及合作更加透明,讓使用者真正專注於串連彼此、完成工作,讓網路成為超級處理器,不僅幫助你我互動,更大大改變我們的工作模式。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七十二期】

[文藝] 蒙娜麗莎微笑的嘴角──談文藝欣賞的一種態度 ◎林文月

◎ 聯合文學 林文月

米勒田園主題的畫作展出已接近尾期,這一天剛好女兒的金工展覽也告一段落,便兩人相約起早,決心要去參加這個世紀之美展的盛會。

車抵南海路的歷史博物館門前時,還不到十點鐘,已然一片人海。我們故意選了一個周日平時,以為可以避開群眾,沒有想到這平時周日竟也有許多人懷著與我們同樣的想法,而且比我們起得更早。八月初的台北,不到十點鐘已經豔陽炙人。除了門口站著許多許多人,右側沿著鐵欄杆邊的紅磚人行道上又排列著一長排的隊伍。男女老少大家都規規矩矩整整齊齊排成一列,打著傘戴著遮陽帽,沒人喧嘩吵鬧,看來是相當有文化修養的人群。

我們走過去問隊伍中洋傘下的婦人:「請問這是買票的隊伍嗎?」「買票在那邊。」她指向左側另一個比較短的隊伍說:「這邊是等著進展覽會場的隊伍。」她後面的人群至少有百餘人。「你來了多久?」「哦,快一個鐘頭了呢。會場要控制人數,所以大家得排隊。你們要先去那邊排隊買票,再來這邊排隊進場。」她好心的對我們解說。

買票的隊伍比較短,大約十數人。但是,如果買票、加上等待進場,可能需要花費兩小時,到中午都未必能進場看到畫。烈日下排隊兩小時,進場又受到觀覽的時間限制,恐怕體力和精神都不適宜。我和女兒商量,最後只在臨時搭蓋的帳篷下賣店瀏覽一下,便回家了。

其實,「拾穗」和「晚禱」許多年以前歐洲旅行時曾經看過,只因當時參觀美術館是許多行色匆匆的景點之一,想藉此次展覽再度仔細欣賞,竟不得其門而入,未免感到遺憾。不過,我又忽然想起許多年以前讀到的一則故事來了。

約是在二十年以前,日本東京的美術館向巴黎羅浮宮美術館借租到一些名畫,包括了達文西的名作「蒙娜麗莎」在內。這個消息轟動了全日本。展出期間萬人空巷,全日本的人扶老攜幼爭相賞覽。

美術館為了怕太過擁擠而調度館內的人數,不得不對持票入場的民眾設限。至於「蒙娜麗莎」,更是眾多人所久仰,即使未曾親睹,也必然在各種畫冊或其他印刷品上見過;而關於其畫的主題,乃至於畫者的故事,則是數百年來一再傳說,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所以館方早已警覺,對於「蒙娜麗莎」的欣賞時間便也特別設限;畫前暫設繩索纜圍,觀者列隊成排循序前進,不得停駐。每人觀賞時間為二十秒鐘,不可任意延緩。大概館方為了維護觀眾的公平權益,恐有人霸站那幅名畫前的特殊空間,故而不得不定下了那樣的規矩的吧?

不過,那消息一經披露後,參觀畫展的人不免感到緊張。限時二十秒鐘,未免太短促,但是礙於保持館內人潮的流通,館方自有規矩對策。而日本的百姓是很守規矩的,便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想出了維護自我權益的一些對策。其中之一是攜帶放大鏡入場。

關於「蒙娜麗莎」的傳說,最著稱的大概屬畫中婦人的微笑吧。「蒙娜麗莎的微笑」,甚至成為後世約定俗成的一種說法。其間牽涉到美術史上的一些討論,和一般人紛紜的流言,遂加深了一層神祕的氛圍。而那個謎一樣神祕氛圍的嘴角,大概也是眾人觀畫時最感興趣的吧;何況,而今千載難逢,名畫當前!攜帶放大鏡的心理,蓋即緣此。

據說,排隊兩小時,觀看名畫二十秒鐘的人,輪到自己循序前進時,莫不把握寶貴的時限,舉起放大鏡仔細端詳那久聞素仰的微笑嘴角。他們近距離面對名畫,借助於放大鏡的特殊效果,把那有名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看個清楚,而在警衛監督催促之下,二十秒鐘太匆匆,竟不及兼顧嘴角以外的部分,便隨著移動的隊伍而不覺的走出了畫作的欣賞範圍之外了。

事後,被問到:「如何?『蒙娜麗莎』果真的那麼好嗎?」出乎意料的,回答往往是:「哦,什麼也沒看清楚,除了斑剝的裂痕以外!」

我是在日本的報紙上讀到這一則故事。讀來頗令人啼笑皆非。那內容或者有些誇大諷刺,但是並非全無道理。欣賞一幅畫,本來應該是在自自然然的環境裡從從容容的心態下,無所為而為受畫的內容和技巧感動才對。想像日本人民滿懷期待苦候美術館外,進場輪到名作當前又受圍纜和時限,難免亢奮焦急,何自然從容之有?宜其二十秒鐘觀賞「蒙娜麗莎」,只看到微笑嘴角斑剝的裂痕了。

實則,欣賞一幅畫應該是整體性的。即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再神祕優美,也得配置在其整張面龐上,神態上,乃至於整個背景襯托而出的畫面上,所以觀畫需要距離。所謂「距離」,是包括時間的從容和心靈的自在,更亦包括實際的空間距離。觀畫時,常常會近距離仔細端詳畫作的各部分,其後又退幾步以便欣賞畫作的全部。

書法欣賞的道理,也與觀畫相同。尤其是行書和草書,無論看字帖或覽原作,都得於各個的單字以外,從整體全幅欣賞其神韻氣勢,才能掌握到美。

文學,何嘗不然。
我想起從前教「陶謝詩」課的時候,對學生說過的一些話。陶淵明與謝靈運生存的時代相若,都經歷了晉、宋兩朝交替之世,而家世背景不同,文學風格有別,但是關於他們二人的詩句,後世卻有特別標出一句而予以特別推崇讚誦的。便即是陶淵明〈飲酒詩〉二十首之五的「悠然見南山」,及謝靈運〈登池上樓〉的「池塘生春草」。二詩的全貌如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陶淵明)

潛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
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
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謝靈運)

淵明飲酒詩第六句「悠然見南山」,明代王會昌說:「詩有格,有韻。淵明『悠然見南山』之句,格高也。」金代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之二十九說:「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二說
都標出詩中的一句,頗有些類似「蒙娜麗莎」微笑的嘴角旨趣。其實,這兩句詩句也應從兩首詩整體去欣賞,才能顯現其格高和新意。

先說「悠然見南山」。此詩開始的四句,作者提出了住在車馬喧囂的人境,卻能無聞於外界騷騷擾擾的不尋常現象;接著用自問自答的方式解答了其可能性:因為詩人的心境超遠,入俗而超俗,故而常保心靈寧靜,世俗的一切也就干擾不到。隱於農田人境的詩人,自有其「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歸園田居〉五首之三)的辛勤生活,但是同一個環境裡,「採菊東籬下」,則是一種閒適的行為,南山的姿態適於此時映入詩人眼中,遂令內心有一種不可言喻的喜悅。這便是東坡所謂:「本自采菊,無意望(「見」一作「望」,但以「見」為佳)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閒而景遠。」南山自有其美,但也正因為適當的時間、空間,復因詩人閒適的心境,三個條件奇妙配合,才有了那樣的美感經驗產生。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在〈陶淵明傳〉中說:「悠然,應是指見南山時的淵明的心態;同時也是被淵明看見的南山的神態。主客合一而不可分,這種渾然的狀態,便是『悠然見南山』。」吉川氏此說與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無我之境」,稱:「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說法正相吻合。

詩人當時所見到的南山如何?「山氣日夕佳」。一個不假雕飾的「佳」字,最能顯現渾然忘我的詩人於夕陽下所見到的山之美。而「飛鳥相與還」五字,以最平凡的筆寫最尋常的農村景象,就如同米勒「晚禱」畫中點點的飛鳥。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每借鳥以自喻,譬如「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五首之一),而此處相與還的飛鳥則又與「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讀山海經〉十三首之一)暗合,遂與首句的「結廬在人境」互應,呈現完美的一體感。隱居的田園生活雖然清苦,但精神上卻自由自在──像鳥兒一般。眼前這一幅美景之中必然是寓含著一種真理意趣的,然而當詩人試圖去分析解釋時,卻渾然無待於言語了。「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莊子‧外物篇》:「得意忘言」。詩人既然已得萬物之理趣真意,又何待於言語糟粕呢?這種渾然忘言忘我的境界,正是「悠然見南山」的物我兩忘的境界。於是全篇前後互應,融通圓滿、渾然一體。因此,「悠然見南山」句,不宜自全篇抽離,其美,其格高,是要在整首詩的自自然然發展中見出的。

再說「池塘生春草」。謝靈運晚生於陶淵明二十年,二人同樣都經歷了晉、宋易代的時局。淵明雖稱晉大司馬陶侃之後,但旁支末裔,家道已中落;靈運則出身當時「王、謝」兩大貴族之一為獨子。叔曾祖謝安、祖父謝玄皆是晉之名臣、淝水之戰破符堅有功。到了靈運之時,朝代雖易,門第依然顯赫。陶、謝二人家世背景不同,兩個人的思想、個性有別,且文學風格也異趣。陶詩澹遠自然,謝詩則華麗雕琢。

〈登池上樓〉是謝靈運三十九歲時所作。由於得罪執政當權者而出為永嘉郡守。永嘉近海,氣候潮濕,詩人心緒鬱悶而得病,歷秋末冬初至春。久病初癒,登樓賦此詩。全篇二十二句,對仗工整,用典縝密。

前面六句引用《易經》:「潛龍勿用」(乾卦)及「鴻漸于陸」(漸卦),提出「隱」與「仕」兩種對立的處世態度,自我反省,而以「愧」及「怍」互文表示進退失據,內心彷徨的狀態。這是謝靈運一生的遺憾,他恃才傲物,拙於處世待人。雖然陶淵明也說過自己「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但他不喜官場逢迎便拂衣歸里,能甘於南山下的耕耘生活;至於謝靈運則身在江海上
心居魏闕下,嚮往自由無拘束的生活,又羨慕功名利祿的滋味。故而隱與仕,進與退,互相交戰心中,導致矛盾苦悶。

「徇祿」以下四句,敘述前一年秋末得罪當權者而被貶為永嘉郡守。窮海之地既偏僻又潮濕,靈運心情悒鬱,不久便生了一場大病而與衾枕為伍,長時間(從「空林」到後面的「春草」,可知當是秋末至初春之間)昧於節候的轉移。待大病初癒,起床掀開簾幕,臨窗窺望,於是,久睽的外面世界忽在眼前。

那景物如何呢?詩人以他整齊對仗的筆法呈現了當時所聞所見:「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是他住所的遠景。海雖在山外不得見,但波瀾聲可聽,至於起伏的山巒,則眺望可視。原來,在自己臥病之間,節候已不覺之間改變了。詩人整整「臥痾」一個冬季,而今春天已到臨,外面的近景竟是池塘周邊綠草如茵,園中柳枝吐芽,有鳴鳥啁啾其間。春天,以如此清新的姿態呈現出來。春草之生非一日,鳴禽之變亦非一朝;但是對於貶居後纏綿病榻多時的詩人而言,卻是新鮮感人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二句便是貼切自然的表達了那種清新美感,所以特別動人。

謝靈運的詩於山水美景之後,絕多數都會有觸景生情、因情悟理的脈絡可循。介乎東晉玄言詩與齊梁詠物詩之間,其山水詩傳承了玄言詩所寓含的哲理,也開啟了詠物詩的寫實。這一首〈登池上樓〉雖然不算是一般的山水詩,但山水對仗的工整句法,是其典型技巧;而記遊──寫景──興情──悟理的結構,仍然具備著謝靈運山水的特質。

末尾六句承接遠近、山水、視聽、春草鳴禽等景物寫實之句,轉入興情悟理之語,並且句句有所依據;先後用了《詩經》、《楚辭》、《禮記》、《莊子》、《易經》等典故,說出了詩人謫居窮海之地離群索居的孤寂,卻又翻出自己亦能「遯世無悶」,不讓古人專美於前的結論來。


「池塘生春草」句,雖與其下「園柳變鳴禽」句字字對應,但是較諸前後用典嚴謹的情形,著實顯得清新自然得多,所以在全篇之中便有如國畫中的「留白」,予人舒暢的美感。其佳妙處,固然是此五字組成的美,更是因為五字在整首詩中所佔的位置,以及其對於全篇所帶來的效用。元好問所謂「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指出其美好,但王若虛《滹南詩話》引李元膺語則稱:「反覆求之,終不見此句之佳。」恐怕都有「放大鏡」效果之嫌。宋葉夢得《石林詩話》評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世多不解此語為工,蓋欲以奇求之耳。此語之工,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備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之所能到。」庶幾近之。

這樣看來,陶、謝詩風迥異,但後世認為二人的佳妙之句,皆是在他們渾然忘我猝與景相遇之際所得,其中必有道理。創作如此,其實欣賞亦如此。「悠然見南山」與「池塘生春草」二句的佳妙,不是從全篇中單獨抽離而刻意解析可得,當是於其整體作品的脈搏起伏中自然感動所致。此與蒙娜麗莎微笑的嘴角不宜使用放大鏡觀察,而應當退後幾步,在充分的距離外、從容的心靈下欣賞,是相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