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思辨] 當藝術遠離心靈 - 焦元溥

Source:聯合晚報

英國女鋼琴家海絲(Dame Myra Hess,1890-1965)是位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她五歲習琴,七歲進音樂院,十七歲就以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登台首演,自此名列英國最傑出也最著名的鋼琴大師。她為巴赫第147號清唱劇中《耶穌,吾人所仰望的喜悅》一段改編成的鋼琴獨奏,不但家喻戶曉,更成為海絲夫人的招牌曲。不識古典音樂者甚至常誤以為那就是海絲的作品,可見其膾炙人口的程度。

然而對英國人而言,海絲可不只是一位鋼琴家。

1939年九月三日,英國對德宣戰,納粹轟炸倫敦。戰事如火如荼,音樂廳在炮火威脅下奉令關閉。但海絲夫人卻有無比豪情壯志,堅信正是國難當前,心靈更需藝術滋長,人民方得以在兵燹危亂中求得安身立命的寄托。她不畏德軍攻擊,挺身而出,最後政府也同意她在國家藝廊策劃音樂會。就在當年十月十日,海絲夫人的音樂會正式開演。愈是戰火猛烈,她愈是勇往直前。到1946年八月十日,五年半的時間裡海絲一共在國家藝廊策劃了1698場音樂會,共有約七百音樂家和八十二萬聽眾參與。當二次大戰結束,海絲重回熱愛她的美國演出,聽眾都知道那不只是聯軍的勝利,更是海絲與音樂的勝利。

這樣的故事會在台灣發生嗎?不用說,絕對不可能。在本島,藝術從來不被當成必須的精神食糧,甚至連體育也都只是消遣而非生活—北京奧運才剛落幕,檢討成績不彰的批評聲猶在耳,卻又聽得弊案纏身的前總統批評現任領導人不能苦民所苦,居然在「颱風天游泳」,彷彿運動成了一種奢侈的罪惡。如果定期運動習慣都能被拿來攻擊,更不用設想在這經濟蕭條的環境下聽場音樂會或看場表演,又會被貶損至何種地步。

可以想見,運動與藝術不曾進入他的生活;可悲的是,他竟也無從設想。

或許我是怪胎,但我真希望所有政治人物都能不畏風雨,規律運動並定期參與藝文活動,讓體育與藝術照顧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進而在塵世中看清表象後的真實,在喧囂紛擾中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我們可能沒有海絲夫人的勇氣與決心,卻不該連了解她用心的能力都沒有。

--
推~焦星星她哥是一名藝術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