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意義] 老外看台灣》老師學長關懷 跟西方很不同

Source:http://0rz.tw/664Kf

2008/08/19【聯合報╱記者李承宇】

卡艾瑋(Herve Capart)

國籍:比利時
年齡:38歲
在台:9年
現職:台大土木系副教授

比利時籍的卡艾瑋跟著在魯汶大學念書的台灣籍女友腳步,來台灣念碩士,女友成了太太,他也在台大教了七年書。

卡艾瑋很喜歡台灣的師生、學長與學弟間「一輩子的情誼」,認為「這是在西方所沒有的人際互動關係」。論文指導老師對他的關懷,以及同學、學長的照顧,都讓卡艾瑋充滿感激。但他也觀察到學生對老師「太過尊敬」,就算老師講錯了也不敢糾正。

友變老婆 老師扮說客

問:你對台灣師生關係的經驗?

答:台灣的研究生跟指導老師有很密切的師生關係,這種關係可以保持一輩子,而且由專業擴及到生活上的關心,這是跟西方國家很不同的。

我的碩士論文指導老師楊德良除在課業幫助我,還說服我女友的父母,請他們把女兒嫁給我。

學長帶學弟 人情味濃厚

台灣學長與學弟的關係也很特別。我剛到台灣,中文不好,學長會帶我吃飯、念書、寫作業。這種人情味是台灣校園特有的,外籍學生如果到歐洲念大學,比較難打入他們的圈子。

但是,台灣學生不太敢糾正老師的錯誤。我剛開始教工程數學的矩陣時,因為中文不好,把「行」跟「列」講反了,但是沒有學生告訴我。我猜學生都知道我錯了,自己就把我說的「正確翻譯」。

太尊敬老師 講錯不糾正

直到兩年之後,有個研究生告訴我,我才知道原來我說錯了!

就算上課時看到學生頻頻點頭,但我猜他們不一定都懂,所以我會要他們自己解釋一次,我才放心。大部分學生不會問老師問題,但他們可能會找學長問。

我有兩個念國小的小孩,一個三年級、一個一年級。我告訴他們有些數學題目可以用別的方法來算,但是他們總是說:「老師說一定要這樣做。」我太太也覺得,學校怎麼教、就該怎麼做,「否則考不上中學怎麼辦?」

教育重分數 答案很單一

台灣教育是「分數高,選擇就多」,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問:你覺得台灣人有什麼特色?

答:台灣人工作時充滿彈性、對事情負責任、有效率,讓我現在反而不能適應歐洲人凡事按規矩、硬梆梆的做事方式。

在比利時,學校的實驗室可能早上九點開門,下午五點就關門了;如果要請技工製作新的儀器,他們要看到完整的設計圖才會動工。如果照設計圖做不出來,會認為是你設計的問題,直接退回去讓你自己傷腦筋。

少錢做多事 彈性有效率

但是台灣不一樣,你可以當場把想法畫給技工看,他會根據專業提醒你修改;如果施做有問題,台灣技工會認為解決問題是自己的責任。如果你想根據最新的研究修改儀器設計,他們也會想辦法。

我覺得,彈性大、速度快是台灣的研究可以「用很少的經費做多事情」的原因。

問:你不習慣台灣什麼地方?

答:我剛來台灣的時候很不習慣台灣人打招呼的方式。歐洲人到別人家裡,主人跟客人會熱情地握手,擁抱、親吻。

但是台灣人很少有肢體接觸,頂多是說:「你來啦!」、「吃飽沒?」我剛開始很不習慣。

用吃搏感情 少聊天交心

台灣人用「請客」、「吃」來聯絡感情,比利時人用「喝」來拉近關係。我們通常約喝啤酒、喝咖啡,因為喝飲料的時候,大家可以聊聊天。「聊天」是西方人情感交流的重點,所以到別人家作客的時候,主人都會把電視、收音機等「干擾」關掉。吃飯時嘴巴很忙,就很難聊天了。

[立報] 從金鼎翻譯人獎談英文閱讀素養提升之道

Source:http://lihpao.shu.edu.tw/news/in_p1.php?art_id=23555

培養中、英(外)文閱讀素養是培育人才、拓展多元知能與提升國際視野的基礎工作。

■李振清

最近10年來的台灣教育,持續地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可思議的怪現象,接踵而來。日趨惡質化的各級教育,與淪喪中的社會倫理價值觀,好像裡外呼應,不斷地持續擴大。台灣整體的國際競爭力也在全球評比中,日漸衰退;國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uncertainty)不斷升高。從近10年來的大學聯考、學測,指考,到2008年的「京奧」(2008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不可思議的指考總成績不到8分竟然可以上大學!加上令人難以置信的奧運表現,在在說明全民素質、教育品質,與閱讀素養亟待提升的重要性。

最近參加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評審,閱讀了67本具代表性的譯作及其原文後,更深感推動中、外語文閱讀素養(reading literacy),使其與全民教育工程互補、提升國民基本素養,有其不可延宕的急迫性。

OECD的閱讀素養宏觀與台灣現象

有效地充實中文與英(外)文閱讀素養,是提升多元知識、創新思維與理性批判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徑。廣泛閱讀也可積極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激發學生的各種學習成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負責「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PISA)的AndreasSchleicher,早在1999年的《檢測學生的知識與技能:一項評量的新架構》(MeasuringStudent Knowledge and Skills: A New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一書中,特別強調閱讀素養的功能與重要性:

Reading literacy is understanding, using, and reflecting on written texts, in order to achieve one's goals, to develop one's knowledge and potential, and to participate in society.

閱讀素養旨在瞭解、運用以及反應文本的內涵,藉以達成個人目標、開發知識與潛能,並參與社會。

由此可見閱讀素養對知能開發、人才培育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不過,根據2007年公布的「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台灣在45個國家地區中,整體排名第22;台灣學生每天課外閱讀的比率甚至排名極為落後,遠低於國際平均值。中文閱讀如此,英(外)文更不用說了。正因如此,高中生的大學指考與學測英文考科表現,長期形成「低分單(偏)峰」之反常現象。惡性循環的結果,今(2008)年大學指考總成績7.69分竟然可以上大學!在這種現況下,整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品質,以及國際競爭力,極可能因此將面臨逐漸衰退的厄運與挑戰。

為了落實整體與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的多元功能,培養並提升中文與英(外)文閱讀素養的希望工程,筆者認為政府當局與廣大的社會大眾,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考試領導教學,與推廣英(外)文教育的21世紀新潮流中,中文與英(外)文的閱讀素養,確應積極有效地倡導與推廣。

金鼎獎扮演的閱讀素養推手

由行政院新聞局主辦,並實施已經32年的「金鼎獎」(The Golden Tripod Awards forPublications)活動,從民國94年起,另增列了「最佳翻譯人獎」,使得以英文為主的「外文類」中譯作品,能納入競爭獎項內。在國家一直推動國際化與提升外語能力的過程中,增列「最佳翻譯人獎」的舉措,對整體的教育功能與提升國民閱讀素養,意義非凡。

筆者應邀參加今年的翻譯類評審,在一個月內審畢67本精采的譯作,並詳加對照其原文後,深感國內優秀翻譯人才頗多,翻譯品質也極為精緻。67本原作與譯作,從純文學作品、小說、傳記、政治、歷史、文化、科技、財經、管理及人生小品等,一應俱全。筆者在閱讀中譯作品,再對照原文著作時,除了享受並汲取其中思想內涵與知識外,還發現原文作品中的用字遣詞與句法結構(syntactic structures),並非全屬艱深難懂之文類。相對地,仔細分析其內容、結構與英文句法時,更感高中生與大學生應該勤讀此類中、英(外)作品,藉以直接吸收真實作品煥發出的語感與知能,從而有效提升英(外)語文讀、寫、聽、說、譯之能力與境界。

文學作品裡的流暢現代英文

現代的英文文學與應用類作品,大都貼近生活與社會。作品中的文句,其難易度甚至比大學指考的英文考科中之句法結構還要簡潔,同時也提供讀者體會英文句法變換的奧妙與實用性。

例如,在由Cynthia Voigt所創作的《卡蘭德文件》(The Callender Papers)一書中,
有下列這麼一段高中生可以根據句法分析,進而深入瞭解的描述:

It was in the late afternoon when I got back to Mr. Thiel's house. I found myemployer in the kitchen, preparing a dinner. A fowl roasted in the oven,potatoes boiled in a pan on the stove. He was shelling peas. His hands were deft, splitting the pods open and letting the peas fall into the stoneware bowl. (P. 162)

這一段描述性(descriptive)的文字,充分顯示出國中與高中階段的英文文法結構特質。其中的It was in the late afternoon,強調「傍晚」這時間點的加重「語氣」。台灣國三到高一階段的學生,理應能夠依此瞭解下列的相關英文句法與翻譯:

(1) It was Friday when I thought of telling my mother the truth.

(2) It was Aug. 23 when Mr. Obama chose US Senator Joe Biden as his runningmate.

823

在甄選「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作品的《為愛活下去:跨越生命中的安地斯山》(Miracle in the Andes: 72 Days on the Mountain and My Long Trek Home)一書中,也有這麼一句語法結構相似,文字簡潔流暢的段落:

(3) It was Friday, the thirteen of October. We joked about that - flying over the Andes on such an unlucky day, but young men make those kinds of jokes soeasily. (P. 31)

1013

閱讀這類的現代英文作品,不但可以增廣詞彙、熟悉語法、提升語感、鑑賞不同文類與拓展知能,更可將之轉換為有效的口語表達,與實際寫作的基本語料。

再看看《卡蘭德文件》書中的下列句子:

(4) I found my employer in the kitchen, preparing a dinner.

這個句子是藉由分詞片語的結構,將下列兩個簡單句組合而成的新單句:

(5) I found my employer in the kitchen.

(6) My employer was preparing a dinner.

這類含有「現在與過去分詞片語」的語法結構,在英文中十分普遍,可是台灣學生大都無法有效掌握。其原因是平時缺乏閱讀所致。

類似的分詞片語結構,有時可用於表示時間副詞的觀念,而且是由簡單的單句「轉換」(transform)而成的新句法。例如,在《科技頑童沃茲尼克》(iWoz, Computer Geek to Cult Icon: How I Invented the Personal Computer, Co-found Apple, and Had Fun Doing It)這本知性兼感性的好書中,有這麼一段高二程度的學生,就可以瞭解並深入體會的句子:

(7) Looking back, I figured out that because this was in the 1950s and early1960s at the height of the cold war, when the space program was so hot,probably that's why he couldn't tell me anything more about it.

19501960

句(7)中的Looking back, I figured out that because this was in the 1950s and early 1960s at the height of the cold war,...,只要具有基本文法觀念,且平時經常閱讀文章的高中生,就可以解析出原句的語意為:When I looked back, I could figure out something. It was...

然而,語法觀念的建立,必須從廣泛閱讀著手,才能循序漸進地建構踏實的英文基礎。台灣中學生受到校內外考試與補習的影響,閱讀素養能力建構的機會大都被剝奪了。然而仍有不少學生從不補習;他(她)們循著正常的模式唸書、培養閱讀習慣與能力,結果在大學指考與學測中,果然脫穎而出。可見中、英文素養的多元功能與重要性。

「最佳翻譯人獎」英文作品的範例與啟示

在審查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作品的過程中,筆者屢屢放慢腳步,以中學生與大學生的心情,欣賞著原著與翻譯版本的精美用詞與語法轉換。例如,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創作的《最藍的眼睛》(The Bluest Eye,曾珍珍教授翻譯)一書中,一開始便有這麼一句生動的話,翻成中文時,意境也很巧妙:

(8) "Quiet as it's kept."

噓,毋通講出去。

平時有閱讀習慣的學生,大都知道英文中的Keep your promise、Keep it as a secret、Keep quiet,這種有關「別說出去」的英文「搭配詞」(collocation)。同時,英文語法中時式(tenses)的一致,也會熟能生巧地由被動辨識,到正確地主動寫作。試看T《最藍的眼睛》中這麼一段生動、簡潔、文法實用的國三至高一程度之英文:

(9) "Each night Pecola prayed for blue eyes. In her eleven years, no one had

ever noticed Pecola. But with blue eyes, she thought, everything would bedifferent. She would be so pretty that her parents would stop fighting. Her father would stop drinking. Her brother would stop running away. If only she could be beautiful. If only people would look at her." (Back Cover)

每天夜裡,琵可拉祈求著她有藍色的眼睛。在她11年的歲月裡,從沒有人注意過她。但她想,若有藍眼睛,一切將改觀。她將變得這麼漂亮,以致於雙親將不再吵架。她的父親也會戒酒。她的弟弟不再逃家。要是她變得漂亮,要是人們會注意她,那該多好。

細讀這段簡潔的童妮‧摩里森作品,學生自然會受到語感的影響,從而提升英語文的基本能力。

在《科際頑童沃茲尼克》中,王志仁與齊若蘭譯者兩位,將文字翻譯得很貼切,且接近當生活,極值得英語文學習者的參考:

(10) Our gang. 我們這一掛

(11) The logic games. 愛上邏輯遊戲

(12) Learning by accident. 在意外中學習

(13) Phreaking for real. 客串電話飛客

(14) Escapades with Steve. 與賈伯斯一起冒險

(15) My big idea. 我的偉大創意

(16) The Apple I. 自成一格的蘋果一號

(17) Leaving Apple, moving to Cloud Nine. 離開蘋果,搬到九霄雲外

(18) Rules to live by. 給年輕發明家的幾點忠告

細讀《科際頑童沃茲尼克》,也可同時分享沃茲尼克與蘋果電腦賈伯斯(Steve Jobs)共同奮鬥的寶貴經驗。

讀了上述這些實用的例子,再回想一下歷年的大學指考與學測英文試題,以及高中生的寫作與翻譯能力,就可證明中、英文閱讀素養的歷練之道,以及其必然的功能。

中、英(外)文的閱讀素養,從國中開始,就應該在家長與老師的輔導下,開始奠基。進入高中後,更應進一步加強。等到成為與大學生後,廣泛的閱讀,應列入課程與生活的一部份。這才是現代人應有的基本素養。

在這同時,國內翻譯人才的培育,刻不容緩。國際翻譯市場極為寬廣。各大學對培養翻譯及口譯人才的培育,需從閱讀素養著手。政府教育當局的語文與外語政策,恐需配合整體教育前瞻與國際發展趨勢,及時加以改革,方為國家之幸。

(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