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0日 星期三

[知性] 觀念平台─便利背後的剝削

2008-08-15 中國時報 【藍佩嘉】

 便利,是都會台灣的生活特色。從歐美國家來的朋友總是嘖嘖稱奇,台北每個街角都有便利商店,可以買雜貨,還可以付水電費、租DVD、更新駕照;大小服務全年無休、全天候待命,我們可以在半夜喝咖啡、配眼鏡,也可以在凌晨時逛書店、唱KTV。

 消費者享受的便利,背後有著勞動者的血汗。從事服務工作的人員通常工時偏長,夜班或假日工作,也使得他們更難平衡工作與私人生活或家庭責任。業者為了降低勞動成本以及增加人力調度上的彈性,這些工作往往以時薪的方式給付,偏好雇用學生、社會新鮮人或是非全職工作的中年婦女。

 事實上,彈性化的勞動條件不只發生在「打工族」的身上,外包、約聘、兼職雇用、人才派遣等雇用型態,已經廣泛地出現在各行各業裡。學校與公司的清潔與保全工作,多已經外包給大型的保全與清潔公司。在低價競標的遊戲規則下,承包單位必須盡量壓低成本,比方說以更精簡的人力,來分擔更多的勞務。

 外包業者也透過吸納消費者的方式,來協助監控勞動與降低管理成本。我們系館廁所的門口貼著清潔公司的公告,歡迎使用者隨時來電通報清潔的不確實。雖然我真怕髒廁所,但要撥打此專線時卻很猶豫,因為我知道,清潔工通常被指派過多的清潔地點,可能正疲於穿梭在不同的系館間。

 幫我搬家的中年男工說,勞退新制實施後,搬家公司為了逃避提撥退休金的責任,改以短期契約聘用,他失去底薪保障,連勞健保都要「掛工會」自行給付。搬家收入由公司與工人均分,但搬運過程中疏失或意外造成的賠償則由工人全額負擔。聽他這樣說,在搬家公司要消費者填寫的滿意度問卷裡,我實在不好意思抱怨,他因為趕著完成搬運而不小心撞歪的燈。

 據台大社會系柯志哲教授調查,國內企業採用「非典型工作型態」比率逐年提高,正職工作機會已降低到四○%左右,這樣的趨勢在勞動力成本偏高的服務產業中尤為明顯。然而,這些「非典型工人」的勞動權益,一直沒有受到台灣總工會與大型工會的重視。

 由一群年輕人組成的「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在過去幾年裡,積極關懷與支持「部分工時者」的勞動權益,如速食店、超市、超商、大學研究助理,校園清潔工等。最近,他們以排隊杯葛的方式,抗議八十五度C連鎖咖啡的加盟店有多項雇用條件違法,除了打工族最常遭遇的薪資不足(二○○七年七月起,勞委會已將基本時薪由六十六元調高為九十五元),還有超時工作、無加班費、無勞健保、未提撥勞退金、私定罰則扣薪等問題。此個案實是冰山一角,該組織也開始串連打工族,醞釀成立「零售業員工工會」,以更全面的方式爭取邊緣勞動者的權利。

 作為消費者,我們都希望享受更多的便利以及更好的服務,然而,在一聲聲清脆的「歡迎光臨」背後,可能有著因彈性化而增強的勞動剝削。只有快樂的勞工,才能提供優質的服務,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應責無旁貸,支持服務業勞工的工會組織與權益保護。

--
隱藏的不成熟社會

[會心] 吃醋 - 廖玉蕙

【聯合報╱廖玉蕙】 2008.08.07 02:59 am

冰箱裡,充滿了醋。學生送的,朋友自己釀的。不知何故,忽然在同一個時段進駐冰箱。餽贈者像是經過某種祕密集訓似的不約而同說:

「喝醋有益健康。你別看醋的味道酸,酸的東西未必是酸性,像醋就是鹼性的,喝了不必怕傷腸胃。」

為何喝起來酸溜溜的醋會是鹼性食物,她不好再多加探問,以免暴露理化基礎不佳的事實。然而,喝下的醋在胃裡灼灼發燙的感覺卻是千真萬確。她勉為其難喝了半杯後,即刻決定放棄。於是,七、八瓶不同時期來歸的各種口味水果醋便東倒西歪地占據冰箱的一角。

一日,她應邀前去評審文學獎。剛進會場,就被擱置在桌上的幾瓶包裝精美的醋給嚇了一跳。主辦單位的編輯小姐很誠懇地告訴她:

「這是上等的好醋,我們總編輯特地從遠方攜回來送妳們的,你千萬要留著自己喝,別轉送給別人,聽說對身體很有幫助,這陣子大家都流行吃醋。」

小姐說完,忍不住為自己的一語雙關得意的笑出聲來,她則為著「別轉送給別人」這句話,敏感地萌生心思被識破的尷尬,可又本能地皺起眉頭,冰箱裡歪坐的那幾瓶醋即將要增添一位朋友了!可是,既然是這等好醋,理當發揮它的最佳效應才是,腦袋一轉,她心下已有主意。

評審工作結束,趁著眾人正整理著桌上凌亂的文件,她不動聲色地悄悄往大門口挪動腳步,刻意躲開那幾瓶醋:

「對不起!我實在沒有辦法再收容你,你就找個更合適的人家去吧!」

她在心裡悄聲跟那瓶即將被她遺棄的醋偷偷道歉著。然後,推開大門,拔腿狂奔。摩托車就擺在斜對街,她慶幸沒被發現,飛也似的過馬路,手忙腳亂地打開置物箱,取出安全帽戴上,忽然,從照後鏡裡發現方才那位編輯小姐捧著那瓶醋出現在門口,正四下張望著。

「天啊!可別被逮個正著才好。」

她慌慌地轉動手上的鑰匙,務必突圍而去的念頭一萌生,手忽然緊張地發抖起來,偏偏引擎也不肯合作,催了幾次油,都沒能成功。小姐終於看到她了,臉上霎時露出欣喜的表情,一邊喊著她的名字,一邊衝過馬路朝著她跑來,忙不迭地說:

「幸好你還沒走遠!你怎麼忘了呢?我們總編輯讓我來追你,若是讓你跑了,可麻煩大了,就得請快遞送過去。真的是一瓶好醋哦!你一定要喝喝看。」

看來是法網恢恢、插翅也難飛了。經過這一番折騰,婉拒的話也說不出口了。她只好配合著佯裝記性太差,尷尬地接過那瓶醋。

「是一瓶上等醋哦!聽說可以治百病。」回到家,她笑著跟先生說,並轉述脫逃不果的緊張情節,先生被逗得笑彎了腰,她則一轉身就忘了那瓶醋。

幾天後的一晚,不知談論什麼話題,忽然又提到了那瓶醋,男人輕描淡寫地回她:

「啊!忘了告訴你,前幾天清冰箱,我把所有的醋都倒掉了,反正大家都不喝。」

倒掉了?居然倒掉了!她愣了一下,覺得不可思議,才剛到手的禮物欸!「人家剛送給我的醋幹嘛倒掉,這麼浪費!」她氣虎虎地說。

「你又不喝!最後還不是倒掉?」

「誰說我不喝!」她搶白道。

那位小姐拚了命追過馬路的身影和「是一瓶上等的好醋!可別轉送給別人喲!」的叮嚀就在那刻同時躍上她的腦海,那瓶被倒掉的醋驀地升格為一瓶難得的珍品,價值和功用立刻被提升到最高度。她越想越覺得可惜,也莫名其妙地升起怒火。

「還特別跟你說過是一瓶上等醋!你幹嘛倒掉它!它礙著你什麼!你非要置它於死地!你丟掉我學生送了好久的那三瓶,我不反對!你倒掉你的朋友送的那四瓶,也不干我的事,我可以不管。可是,你幹嘛倒掉我的朋友好不容易千里迢迢拿回來送我的東西!……何況,是一瓶好醋欸!」

說著、說著,她越來越生氣,那瓶醋的價值跟送醋者的心意也跟著生氣指數水漲船高起來,男人簡直就越發罪無可赦了。她藉機擴大事端:

「每次都這樣!要丟掉人家的東西也不問問當事人。換做是我把你的東西丟掉,你會怎樣?何況又是一瓶從老遠帶回來的上等醋!」

男人幾乎招架不住,吶吶地反覆辯解著:

「誰知道你又要喝了!你不是跟我說你左閃右躲的不想拿!誰知道這會兒你又要喝它!」

「就算我不喝,你也不能徹底否定它身為一瓶醋的身分!我們還是可以拿它來做菜啊!幹嘛倒掉它!人家都在提倡簡約生活,居然有像你這樣浪費的人。」她順勢發揮,忽然佩服自己還挺有創意的,能夠想出用水果醋做菜的點子來凸顯浪費的行為。

「沒有人拿這種醋來做菜的啦。」男人幾近喃喃自語的反駁,語氣是連自己都無法信服的心虛。

「誰說不能!就像我們平常用米酒做菜,並不代表就不能用高級的高粱或紹興酒甚至威士忌。不用好酒做菜是因為它太貴了,西方人做菜也用威士忌,味道特好哪。好醋做菜,也是一樣。……哎!總之,好端端的,你幹嘛動我的醋!」

男人說不過她,轉身走了。她氣極了!一整晚都沒給男人好臉色看,就為一瓶醋。

次日,她從學校回來,餘怒未消。男人喜孜孜地在門口迎接她,說:

「哎呀!我真是老了!昨天跟你說倒掉那瓶醋,其實是我記錯了。我倒掉的是先前放冰箱的那幾瓶,你剛帶回來的那瓶,我擺進櫥櫃裡,根本沒倒掉!」

她愣愣地站著,感覺被玩弄於股掌間。那瓶醋無端又回到人間,接下來該怎麼辦?她這才知道自己其實一點也不想喝它!可是,昨晚信誓旦旦的說多麼熱切地想喝那瓶醋,現在可慘了!進了門,那瓶醋就靜靜肅立在茶几上,看起來比想像中的強壯、偉岸許多,要解決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下子麻煩可大了,她心裡暗叫不妙。

她心情沉重卻故作輕鬆。為了維持面子,飯後,她故意哼著歌,假裝高興地倒了一小杯醋到馬克杯裡,對了水,喝一口,差點兒反胃,太酸了!又換了個瓶子、加更多的水,還是酸,倒了許多蜂蜜進去,如今是一大瓶了,全家人被迫共襄盛舉,人手一醋。男人一聲不吭,存心看她如何處置那瓶所謂的「上等醋」。她喝了一口,皺著眉頭,說:

「看來也只是一瓶普通的醋罷了!我們都上當了。」

她故意說「『我們』都上當了」,企圖將男人一起拉下水,跟她站在同一邊。男人依舊沒說話,只微笑著,高深莫測,她弄不清他心裡怎麼想的,只明明白白知道從天而降的這瓶醋,像午夜的灰姑娘一樣,又變回一瓶占據冰箱一角的不敢讓人恭維的酸醋!而她真的沒有絲毫意願用它來做菜!更是一點都不想吃醋保健。

「不過是一瓶醋而已!不值得為它生氣,對不對?」她事不干己地、輕鬆地勸慰男人,彷彿動怒的是男人而不是她。

--
對於女人的個性有精確的論述啊~噗呲 :p

[電影] 張小虹:名畫電影成風 魔鬼藏在細節裡

【聯合報╱張小虹】 2008.08.19

從《達文西密碼》由暢銷小說到賣座電影的一路長紅,全球電影界興起一陣趕拍「名畫—電影」的跟風,頓時間大銀幕成了美術館與博物院的最佳影音名畫導覽,而每一幅世界名畫都成了CSI犯罪現場,看得讓人瞠目結舌、歎為觀止。

何謂「名畫—電影」?拿《達文西密碼》為例,以達文西的名畫《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為懸疑偵探驚悚片的情節發軔點,以畫作為謎團,交雜謀殺、性愛與宗教祕密儀式,讓名畫不只是名畫,而是疑雲密佈的重重線索,必須透過細密的抽絲剝繭,才得以還原歷史、宗教或名畫家傳記的真實。而《達文西密碼》之後,我們還有拍十七世紀荷蘭畫家維梅爾的「名畫—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拍法國洛可可畫家華鐸名畫《丑角吉爾》的《羅浮宮迷情》,拍西班牙畫家哥雅名畫的《哥雅畫作中的少女》,而最新一波即將上檔的「名畫—電影」,則是英國鬼才導演彼得.格林納威為紀念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林布蘭四百歲冥誕所拍的《夜巡林布蘭》,號稱在其描繪阿姆斯特丹民兵隊伍的《夜巡》畫作中,暗藏了謀殺槍擊案與未成年少女的性交易,畫面中三十四個人物的眼神、手勢、構圖與光影變化裡就有五十一個謎團待解,殺機密佈。

名畫電影 為何大行其道?

為何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下,「名畫—電影」大行其道?除了跟風搶拍這個最簡單的理由之外,「名畫—電影」作為古典繪畫藝術與當代電影文化的異界結盟,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有關名畫的危機、電影的轉型?「名畫—電影」的密集出現,除了說明大眾文化的電影可以援引高蹈藝術的世界名畫來「自抬身價」、「寓教於樂」,也可以同時讓觀眾通過電影作藝術入門,重新「回流」到式微的博物院美術館裡品畫賞畫。但在這魚幫水、水幫魚的兩全其美外,「名畫—電影」其實觸及當代文化的一項重大轉型危機,亦即由類比到數位的視覺畫素革命。「名畫—電影」一方面是讓繪畫變成了電影「動畫」(moving picture),讓光影表現、色彩堆疊甚至顏料中的礦物粉末都成了偵探推理的線索,由敘事的時間性取代繪畫構圖的空間性。

名畫電影 比真跡更「跡」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名畫—電影」不僅用推理偵探的敘事線索「放大」細節,更用數位科技為名畫調色捕光,擷取局部視覺細節超級放大,創造出比「真」跡還「超真實」的數位真跡(更別提還可任意旋轉、複製、重疊、連貼)。如果昔日德國學者班雅明興嘆由「繪畫」到「攝影」、「電影」機械複製時代的過程乃「靈光不在」,那當代的「名畫—電影」不正是古典類比時代在當下數位訊息時代的一次「迴光返照」。

親炙名畫 別訝異又小又暗

以前我們總愛笑說,看慣了世界名畫冊,等到有一天真的在羅浮宮看到《蒙娜麗莎的微笑》之「真跡」時,恐怕會為其不可置信地的「迷你尺寸」(77x53公分)而大失所望。而現在我們是否也可預言看慣了「名畫—電影」的觀眾,如果有朝一日到了博物院美術館,會不會大驚失色那「真跡」居然如此又黑又小又暗,而更讓人絕望的是,就算用超倍放大鏡也無法在「真跡」之上,看到那銀幕上絢爛瑰麗、勾魂攝魄的所有細節。

故宮的《印象畢沙羅》已經落幕,而格林納威的《夜巡林布蘭》正要上片,或許魔鬼不是藏在細節裡,魔鬼就是數位訊息時代的細節,那比真實還要超真實細節。

(本文作者為台大外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