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星座] 就是要開運:忍無可忍時火氣會一次爆發的男生星座TOP3

(參考太陽跟上昇)

你面對有上榜的男生,絕對不要挑戰他的極限,他們一次爆發的結果,就是你的下場很難看。

第3名 射手座

其實射手座的忍耐度是無限制,一定是你太過分了,他的忍無可忍不是發飆,而是就走了。他發脾氣表示你還有救,他還願意跟你商量。但是如果已經超過一個額度,他就會開始不講話,然後就さよなら,託朋友把離婚證書拿給你,沒得商量了,你找他也沒有用了。你要問問旁邊的朋友自己過不過分,因為射手座不會講。

第2名 巨蟹座

巨蟹座的溫和其實都是裝出來的,本質上其實他很性急,也非常有主見,他知道一旦跟你槓起來,那個人情味就不見了。一旦你逼得他翻臉,從此以後翻臉就變成常態,因為已經翻過了。如果你要他回家,他就不回家,宣戰了,你最好別讓他翻臉爆發。

第1名 天秤座

如果天秤座的爆發只能維持15秒鐘,那是對朋友的時候。如果是對很熟的人,天秤座的不諒解是很深的,他會覺得你應該要了解他,你應該要知道,這是你的特別待遇,難道你要他像對別人一樣裝好人嗎?他可以裝,但是他就變得很冷。最可怕的是他不會離開你,也不會罵你,就是跟你冷戰,不跟你講話。以前他對你很溫柔也很溫和,現在對你不理不睬,你會有他這一生再也不會諒解你的感覺,會很挫折,因為反差太大了。而且天秤座個性中不平衡、古怪的那一面就會出來,因為他覺得自己失衡了,那個失衡他也來不及去擺平,跟他講任何話他都會冷冷的,你會覺得很恐怖。

[社會] 你是左派還是右派的?

作者: wearytolove

這個是美國行之有年而且有效的測驗,

我是在上公共政策這堂課時,林子倫老師帶給我們的測驗

大家也可以測測自己到底是左派,還是右派的!

每題不要回答太快,要仔細想想自己心裡的看法喔


以下問題,可以分成同意,或許,不同意

人議題(Agree Maybe Disagree)

1.政府不應該管制演講,演說,媒體與報紙

2.軍隊應該是自願參加的,不該有任何強迫

3.不應該有法律管制兩個成人間的性關係

4.不應該有法律管制成人對任何毒品或藥品的使用

5.不應該有身份証
經濟議題(Agree Maybe Disagree)

1.政府不應該對企業有任何贊助或福利

2.政府不應該管制自由貿易

3.政府不該管理人民退休金,退休金民營化

4.政府福利措施應該交給私人福利機構

5.減少50%的稅收

----------------------------------------------------------------------

現在,看看你在哪裡!

X軸是經濟議題,Agree 20分, Maybe10分, Disagree 0分

Y軸是個人議題,Agree 20分, Maybe10分, Disagree 0分

加起來之後請看下表:



















--
我(60,80) 很準!

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電影] 2008年金馬影展 28位大師新片全到齊

2008年金馬影展11月6日登場,稍早公布單元如國際動畫、紀錄片、美國單元、特別放映、大師致敬,固然新鮮、熱鬧、經典,但影展觀眾最想看還是世界級大師「新片」。沒問題!今年金馬影展策展單位日夜動員、不畏時差、爆肝追擊,2008年金馬影展特色就是「大師新片超豪華」!全都是台灣最喜歡的大師,保證嚴選最好看,包括:達頓兄弟、文溫德斯、菲力普卡瑞、羅宏康特、艾曼諾奧米、克勞德雷路許、押井守、周防正行、賈樟柯、杜琪峰、王小帥、邱金海、三谷幸喜、珍康萍、米拉奈兒、葛斯范桑、馬基麥吉迪,加上已公布的克林伊斯威特、馬丁史柯西斯、西恩潘、亞歷山大佩特洛夫、朱利安許納貝、阿布戴柯西胥、奉俊昊、許秦豪,以及紀錄片領域大師韋納荷索、埃洛莫里斯、艾力克斯金柏尼,多達「28」名影壇大師的「大師新片」全數在「2008金馬影展」,金馬影展努力在年終帶給最愛電影的金馬影迷們一個豐收的大拜拜,為電影齊聚一堂。

28位大師及大師新片,2008年金馬影展嚴選,全都是今年最好看也最具話題的大師新片,全部都將在今年金馬影展作全台首映,大師影片及片名條列如下:

羅宏康特《我和我的小鬼們》(The Class),2008坎城影展金棕櫚最佳影片
達頓兄弟《沈默的蘿娜》(The Silence of Lorna),2008坎城影展最佳劇本
克林伊斯威特《陌生的孩子》(Changeling),2008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文溫德斯《帕勒摩獵影》(Palermo Shooting),2008坎城影展正式競賽
菲力普卡瑞《黎明前與你相遇》(Frontier of Dawn),2008坎城影展正式競賽
賈樟柯《24城記》(24 City),2008年坎城影展正式競賽
邱金海《我的魔法阿爸》(My Magic),2008年坎城影展正式競賽
奉俊昊《東京狂想曲》(Tokyo!),2008坎城一種注目單元,題名《Shaking Tokyo》
克勞德雷路許《戰慄小說的祕密》(Crossed Tracks),2007坎城影展正式競賽
艾曼諾奧米《一百口書釘》(One Hundred Nail),2008威尼斯終身成就獎得主
押井守《空中殺手》(The Sky Crawlers),2008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
阿布戴柯西胥《家傳祕方》(The Secret of the Grain),2007威尼斯評審團大獎

周防正行《儘管如此我沒做過》(I Just Didn’t Do it),2008電影旬報最佳影片
三谷幸喜《魔幻時刻》(Magic Hour),今夏日本票房冠軍,市川崑最後演出
許秦豪《幸福》(Happiness),《春逝》《外出》導演新作奪青龍獎最佳導演
杜琪峰《文雀》(Sparrow),2008年柏林影展正式競賽
王小帥《左右》(In Love We Trust),2008年柏林影展最佳劇本銀熊獎
馬基麥吉迪《小麻雀的假期》(The Song of Sparrow),2008柏林影展影帝得主
埃洛莫里斯《完全虐囚守則》(S.O.P.),2008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
馬丁史柯西斯《電光滾石》(Shine a Light),2008柏林影展開幕片
珍康萍《8》,奧斯卡及金棕櫚紐西蘭女導演新短片,題名《The Water Diary》
米拉奈兒《8》,威尼斯金獅獎印度女導演全新短片,題名《How Can it Be?》
葛斯范桑《8》,金棕櫚美國名導新短片,題名《Mansion on the Hill》
亞歷山大佩特洛夫《初戀》(My Love),2008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入圍
西恩潘《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本屆坎城評審團主席橫掃影評獎
朱利安許納貝《柏林:路李德經典重現》(Lou Reed Berlin),邀文青全場同歡
韋納荷索《冰旅紀事》(Encounter at the End of World),愛丁堡最佳紀錄片
艾力克斯金柏尼《計程車司機之死》(Taxi to the Dark Side)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此波公布片單中,三支日本片風格迥異但都是各擅勝場的大師:包括以《心情直播不NG》《有頂天大飯店》屢獲金馬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的三谷幸喜,新作《魔幻時刻》集合妻夫木聰、佐藤浩市、深津繪里勇奪日本暑假票房冠軍;被動畫迷視為神一般的押井守大師,獲選2008年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的動畫史詩新作《空中殺手》也殺進金馬片單;周防正行《儘管如此我沒做過》獲日本電影旬報年度最佳影片,多度與台灣影展錯身,2008金馬影展就是無法放過。

最後預告忠實影迷,2008年金馬影展主題為「電影全世代」,影迷將發現今年片單在得獎話題強片及大師影片之外,「另有」企劃許多「影癡級」專題來觀看全球電影發展及新局,並推介影壇新銳,並保持慣例製作特殊單元以嚮類型片觀眾。

2008年台北金馬國際影展戲院確定為日新威秀、信義威秀及新光影城,詳細影片場次表請詳節目手冊及官網,手冊將於本週末出刊。售票系統,將俟簽約確定後即刻發布,請金馬影迷耐心等候,謝謝!

(本新聞由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提供)

[英搖] Ooooooooh~My god!Brett Anderson要來了!

http://www.brettanderson.co.uk/forum/read.php?2,116265

Brett and Amy will play in Taipei, Taiwan on the 7th December at the Simple Life Festival.

什麼鬼啊~這沒有不去的理由了吧!幹,超爽~

簡單生活節 link

[閱讀] 新書深談 關於跑步 村上春樹說其實是...

Source: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23/4/16dn3.html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2008/09/23 04:34 李維菁/台北報導

村上春樹說,他希望自己的墓誌銘可以刻著:「作家,也是跑者。」今年五十九歲的村上春樹從卅三歲開始跑步,每天跑十公里鍛鍊,至今跑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從未間斷,意志力驚人。他的新書《關於跑步,我說其實是…》,談他跑步的經驗,更深刻思考跑步與寫作的關聯。

村上春樹一九八二年秋天寫完《尋羊冒險記》後,因戒菸體重增加,為了減肥開始跑步。他談到,選擇跑步,因為這是一個人可以獨自完成的。從那開始他就沒間斷過跑步,每年固定參加馬拉松比賽,包括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紐約馬拉松比賽,他還曾跑完過雅典奧運的全程馬拉松路線。

村上春樹每天四點起床,寫作四小時,之後去跑步,每天十公里,「將跑步當作刷牙一樣是每天生活例行。」他談到:「跑步是自己施加於自己身上的痛苦,這也是意義所在。」

他在書中也談到,長跑與寫作十分相像。第一,都是一個人、也都是寂寞的事。他認為,對小說家來說,最重要的條件當然是才能。但才能之外,專注力、持續力最重要,而這兩者都可靠後天的訓練來獲得。就像每天不間斷地跑步強化肌肉,將自己塑造成跑者一樣,一個作家每天在書桌前訓練意識集中,原先的極限值就會提昇。

有趣的是,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是向他喜歡的美國小說家瑞蒙.卡佛名著《當我們討論愛情》(What We Talk AboutWhen We Talk About Love)致敬。這本書發行了日、英、德文版本,美國本在七月出版後打進紐約時報排行榜前十名。書中還收錄了村上春樹赤裸上身,只穿著一條短褲的照片。照片上看來線條十分結實勻稱,完全看不出他的實際年齡。

村上春樹的這本書引起的回響相當熱烈,九月出刊的《時代》雜誌更以美國讀者對村上春樹的十個提問當作首篇文章。書迷的問題十分有趣。有人問他跑步穿什麼牌子的鞋,有人問爵士對他的影響,有人問他理想的一餐飯是什麼樣子。自然,讀者最關切的還是每四年發表一次長篇的他,明年將要發表的最新長篇小說內容。

尤其,一九七九年他發表第一部小說《聽風的歌》,明年正是他出道卅年的重要紀念。目前,村上春樹與他的出版社對內容十分保密,目前只透露這部小說他從二○○六年聖誕節開始寫,寫了快兩年,作品已經完成,而這部小說將超越《發條鳥年代紀》成為他最長的小說。村上春樹是這樣子回答的:「我寫的書都是詭異的愛情故事,而這本書是一個非常長的詭異愛情故事。」

[意識] 希望拼圖:換一個擁抱的姿勢 - 郝明義

2008-09-19 中國時報
【郝明義】


 我十八歲從韓國來台北。那天晚上,飛機到了台北,出了松山機場,外面天黑黑的,下著雨。有一個朋友的姐夫來接他,問我有沒有人接,我說沒有,他們就邀我去他家住一晚,第二天再送我去學校宿舍。

 我的台灣記憶就是這樣開始的。那個一切都未知,未知裡有黑暗,黑暗中卻充滿著各種可能的印象,是永不會消失的。

 最早台灣記憶 黑暗中有希望

 一九八七年,我在松山機場附近上班。冬天的台北,早晨上班等在紅綠燈口的時候,抬頭看到的天空雖然是灰濛濛的,但卻可以感受到臉頰為之微微發麻的震動。解嚴前後,台灣的空氣之中,充滿著可以實質感受到的震動。

 一九九○年,我去中國大陸出差。回來的時候,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出國之前鬧得不可開交的國民黨主流與非主流之爭,有什麼最新發展。

 偏偏一路就是沒有台灣報紙可看,勉強拿香港報紙來看,看不到什麼相關新聞,但是等飛機一落桃園機場,就知道從報紙到電視,從大街小巷到計程車,沒有人不在繼續為政治熱加溫。

 九○年代開閘 全民染政治熱

 我那是第一次體會到,台灣幾十年的政治禁忌打開之後,像是開閘的洩洪,不可能在幾年之內停止。而大眾媒體基於為「大眾」的興趣服務,難以不為政治熱加溫。

 所以我想到身為書籍的出版者,可以也應該避開這些大眾話題,先以政治熱之外,政治熱之後的議題,為讀者做點事情。畢竟,那是window 3.0風光登場,微軟才剛要開始改變這個世界的時候。所以當時我出版了一個Next系列。

 我的心底,一直在好奇,台灣的政治熱到底會燃燒多久。到底什麼時候我們才會邁出這個政治熱,而進入下一個階段?五年過去了,十年過去了,但是四周絲毫沒有任何停止的跡象。政治熱仍然在到處都燃燒得很歡。即使是今年的總統大選也仍然如此。

 蹉跎一個世代 今年才真解嚴

 所以前一陣子,有天中午和朋友吃午飯的時候,倒突然有個感受。

 談論著最近不論大家是屬於哪一個陣營,都為政治人物的種種而感到失望、疲累、無力,我頭一次覺得等待了快廿年的答案,終於浮出來了。任何事情,都不會發生得沒有另一面。大家為政治人物的種種而感到失望、疲累、無力的時候,也是政治熱可以開始降溫的時候了。

 在我自己的心裡,倒把今年,二○○八年,和一九八七年那個感覺到空氣中有震動的台北連繫到一起了。我跟朋友說,「今年才是我們的解嚴元年吧。過去廿年,不過是『後戒嚴』的廿年。」過去廿年說是「後戒嚴」,因為太多人為之燃燒的熱情、借用的工具、偽裝的外衣,都仍然是取之於「戒嚴」。而只有當這些延續自「戒嚴」的熱情、工具、外衣都使用到難以繼續使用的現在,我們才可能真正開始準備進入「解嚴」的時代。

 脫掉偽裝外衣 擁抱自由年代

 台灣從一九五○年算起也「戒嚴」了四十年。如果我們才只花廿年就能渡過「後戒嚴」的階段,那是很快的一段時間。

 朋友看我說得開心,就問我自己準備怎麼開始新的階段。

 我把十八歲來台北的那個晚上的感覺說了一遍。我還是覺得我看到的是一個天黑黑,下著雨的晚上。但是未知裡有黑暗,黑暗中又充滿著各種可能。

 我回答他:「我還真不知道要怎麼擁抱這種可能,但是我知道一定要改變我的擁抱姿勢就是了。」

 也因此,把這段對話記了下來。

--
或許我對馬英九不該有太大的期待吧~搞得我現在對國家的未來感到茫然而失望。

話說回來,台灣的政治狂熱在最近也沒有消退的跡象啊。唉,還是多參加些文藝活動吧。看場本土電影(囧男孩大推),看場舞台劇(前幾天才剛看了果陀的針鋒對決),看個藝術展覽(台北雙年展or數位藝術展都是很好的選擇),或者跑跑livehouse聽聽音樂也不錯欸:)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思辨] 當藝術遠離心靈 - 焦元溥

Source:聯合晚報

英國女鋼琴家海絲(Dame Myra Hess,1890-1965)是位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她五歲習琴,七歲進音樂院,十七歲就以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登台首演,自此名列英國最傑出也最著名的鋼琴大師。她為巴赫第147號清唱劇中《耶穌,吾人所仰望的喜悅》一段改編成的鋼琴獨奏,不但家喻戶曉,更成為海絲夫人的招牌曲。不識古典音樂者甚至常誤以為那就是海絲的作品,可見其膾炙人口的程度。

然而對英國人而言,海絲可不只是一位鋼琴家。

1939年九月三日,英國對德宣戰,納粹轟炸倫敦。戰事如火如荼,音樂廳在炮火威脅下奉令關閉。但海絲夫人卻有無比豪情壯志,堅信正是國難當前,心靈更需藝術滋長,人民方得以在兵燹危亂中求得安身立命的寄托。她不畏德軍攻擊,挺身而出,最後政府也同意她在國家藝廊策劃音樂會。就在當年十月十日,海絲夫人的音樂會正式開演。愈是戰火猛烈,她愈是勇往直前。到1946年八月十日,五年半的時間裡海絲一共在國家藝廊策劃了1698場音樂會,共有約七百音樂家和八十二萬聽眾參與。當二次大戰結束,海絲重回熱愛她的美國演出,聽眾都知道那不只是聯軍的勝利,更是海絲與音樂的勝利。

這樣的故事會在台灣發生嗎?不用說,絕對不可能。在本島,藝術從來不被當成必須的精神食糧,甚至連體育也都只是消遣而非生活—北京奧運才剛落幕,檢討成績不彰的批評聲猶在耳,卻又聽得弊案纏身的前總統批評現任領導人不能苦民所苦,居然在「颱風天游泳」,彷彿運動成了一種奢侈的罪惡。如果定期運動習慣都能被拿來攻擊,更不用設想在這經濟蕭條的環境下聽場音樂會或看場表演,又會被貶損至何種地步。

可以想見,運動與藝術不曾進入他的生活;可悲的是,他竟也無從設想。

或許我是怪胎,但我真希望所有政治人物都能不畏風雨,規律運動並定期參與藝文活動,讓體育與藝術照顧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進而在塵世中看清表象後的真實,在喧囂紛擾中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我們可能沒有海絲夫人的勇氣與決心,卻不該連了解她用心的能力都沒有。

--
推~焦星星她哥是一名藝術評論家!

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電影] 在種族夾縫中求生存的斷袖之癖 - 泡泡公寓四人行(The Bubble)觀後感


在台北電影節上映前,看到一張電影宣傳海報很吸引我,三男一女全裸交纏,但有一個男人倒立排列著。這種賣弄性感的行銷手法,很容易抓住路人的目光。

Eytan Fox是個善於製造情緒反差與價值觀衝擊的導演,從他的第一部作品《我的軍中情人》可見端倪。軍隊,一個父權體制下的象徵性產物,同性戀在大多數的軍隊被明文禁止,但片中Yossi&&Jagger(主角)卻嚮往在戰火的陰影下擁有自由戀愛的空間,為反戰的情緒埋下種子,也在「The Bubble」把這樣的立場搬上檯面。《男人的心中只男人》端看片名很容易被誤解為以男同志間的激情為主題的電影(個人認為內容被片商取的片名搞砸了...),但從英文片名《walk on water》可以理解導演想表達的是內心交雜著性別、種族、文化所造成一種層層更迭的差異,一種如履薄冰的戒慎恐懼如何轉化成和諧的氣氛。「泡泡公寓四人行」與前兩部作品相較,多了點輕鬆詼諧的氣氛(Yelli的角色定位)與女性角色的陰柔與性感(Lulu的角色定位)。但這部仍沒有跳脫以同性戀&種族衝突為基調的「伊」式電影。

場景:以往都是以軍中 or 其他國家為背景。這次把場景拉回到導演自己的故鄉,有「西亞紐約」美稱的台拉維夫,說到Tel Aviv,那就無可避免地會談到被列為世界遺產的White City,受到現代藝術主義渲染的建築,蓬勃發展的藝術戲劇與林立的博物館,都是台拉維夫在西亞地位不可取代的最佳例證。片中Noam在退伍後在唱片行打工,Lulu在手工香皂店工作,Yelli經營一家咖啡店。很難想像這充滿活力與現代感的城市正不斷面臨種族衝突的挑戰與威脅。試圖營造一種輕鬆而自由的生活態度來凸顯反戰的立場,這大概是導演所要呈現的場景意象吧!

角色:Noam在衛哨口初遇巴勒斯坦的Ashraf,一件突如其來的孕婦生產事件讓Noam與Ashraf間有了眼神的情感交流。Ashraf撿到Noam的證件,到Tel Aviv找他,他們親吻,發生親密關係,一切顯得不自然而匆促,這就是「愛」的具體表現吧!Yelli把甘草人物的精神詮釋地淋漓盡致,一舉手,一投足,甚至一個表情,都能讓人會心一笑。他就象徵著台拉維夫的活力與熱情,作為劇情發展的急轉直下與嚴肅的氣氛的緩衝人物。Lulu,一個自由戀愛的異性戀女子,姣好的身材與深邃的五官自然無法逃脫異性注目的眼光,但遇人不淑讓她傷透了心。是不是試圖營造出一種異性戀並不一定如同同性戀那般熱烈與渴望(與Noam&Ashraf感情相較),我想只有導演與他的編劇男友知道了!角色定位清楚,卻又能很自然地把他們塑造成站在反戰一方的盟友,這是編劇的困難處。

值得一提的是Eytan的電影配樂都選得很恰當。從《我的軍中情人》就可見一斑,在The Bubble原聲帶(附圖)中,我推薦Always Love、Chelsea Burns、Tonight Is Forever、Birthday Cake等四首歌。

導演真實地呈現出巴勒斯坦與台拉維夫的守舊與自由開放的強烈反差。一邊是被迫接受長輩指定的婚約,一邊是在街上大聲叫囂宣揚自身理念。彷彿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遭遇與背景,利用Noam與Ashraf的感情加溫鋪陳,彼此互首承諾讓彼此的情感顯得更加茁壯,意圖衝破性別與族群認同的藩籬,或許我覺得還不夠深刻,但如此Exlopsive的結束與開始也不是一種熱戀的證明嗎?

尼采說:「人類的生命,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永恆-真的是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的。」

所以我們都要記得「愛」。

結語:種族對立與性別認同就像是兩支尖銳的矛, 輕易地戳破了「彩虹」般的泡泡戀情。

原聲帶:














電影劇照:http://gallery.photowant.com/b/gallery.cfm?action=still&filmid=fbil60476643l(點圖可放大)

預告:

[默默] 退伍了...

退伍前一天才和Jonny通了電話,開了一些不著邊際的玩笑,我說:如果你在的背包裡放一本吉他和弦譜,你就會變大明星。他笑了,他懂。「你的笑話永遠不超過十八度C」他訕訕地笑。然後我又說了一個上個禮拜在某一個人簽名檔看過的笑話:在地震的時候,如果你來得及雙手抱拳&低下頭瘋狂地「啊啊啊」,你就能體會超級賽亞人變身是什麼感覺。我突然覺得我是個Joker。XDD

人生中最不必擔心溫飽的日子過去了,當兵。接下來的日子你必須靠自己也為自己奮鬥。有很多東西想碰想學,但無奈的是,時間拉著你跑,你不走還是會有非言拖著你,自己的父母是關心,其他的人我不能保證他們在想什麼。人真的很難脫離輿論,曾經我以為什麼都不管,只要能做自己都會很自在,只是你的成就不能只有你自己肯定,社會的肯定才是一種成功。我的價值觀一直在這兩者輪迴更迭,現在我只想要快樂地過,與別人相處也讓自己獨處,快樂。

有兩句很有趣的廣告slogan,「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我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蒼蠅,前途光明,出路沒有。」或許可以看出我複雜心情的端倪。

一種思緒的反芻正吞噬著我無可救藥的樂觀。

加油吧~我們。

[文采] 當作家成了部落客 - 成英姝

這年頭,人人有部落格,於是人人成了作家。
而本來被稱為作家的那些人呢?作家也寫部落格,又有什麼不同?

聯合文學打算來成立作家群的部落格,這挺有意思的,我覺得那有點像市政府裡頭設了各單位的主管信箱。這麼個比喻乍看似乎不倫不類,其實是我自己寫部落格的心得,這年頭網路上能提供的創作、資訊多如大海如繁星,搜尋引擎功能亦越來越強大,不僅如此,每個人還有自己憑經驗累積的獨到搜尋絕技,沒什麼東西找不到的;在網路上缺的不是多一個作家貼文,缺的是多一條讀者跟作家的溝通管道。以本土文學作品為經營招牌的出版社,全台也沒幾家了,聯合文學聚集了這麼些本土的創作者,所以我說這有意思;縱使老有人把「文學式微」掛在嘴上,但先不管「文學式微」定義的是沒有好作品了,還是沒人看文學了,手癢愛寫的人可依舊忒多,不,恐怕比以前還多得多;先不說這些人買不買書,看不看作家的書,倒是挺愛跟作家討論,出版社經營作家部落格,不是只提供「作家牆」給網友而已,聰明的做法就是吻合時下流行的「社群經營」,現在連企業裡都有專門負責社群相關事務的人。

許多老思維的人,認為某些核心性質的東西是不會被網路──只不過是一種傳播方式嘛──所改變的,但事實證明,許多過去被相信不可能改變的,都一一被打破了。我在前一期的文章談到關於紙本書將消失,理由相同,新一代的出生者,壓根就沒接觸過老式的媒介,老式的傳播價值觀,老式的互動機制,那些東西他根本不知道。舊時代的思維不是被消滅的,是等於沒存在過。

我這輩人最有意思,剛好橫在當中,老式跟新式的媒介、互動、價值的變化,剛好發生在我們人生的高峰期,我們目睹這個轉捩點,在我們身上發生的影響也最大。

我寫作十幾年,一封信也沒回讀者過,但在部落格,偶爾我是會回覆的。差別在於,以前我大致上不看讀者來信,覺得無論是褒或貶的意見,都會影響創作的全然獨立,因為怎麼說我也是凡人,有時候潛意識裡無法避免受他人看法的左右。部落格的留言較過去讀者寄來的平面書信,數量大太多了,即時性又高,我想就是這種即時性有魔力存在吧?我的部落格,一個是不開回應和留言板的,另一個雖開,但設定為隱形,就我一個人看得到。在部落格上,不只貼文章的版主在表演,留言的人也在表演,有人還以到處留言為娛樂。

寫部落格最大的魔魅處,就是此乃揭露在世人面前的表演,乃任何人都可以跳上來獻花或鬧場或二重唱的擂台,就算不論後者,只談前者,寫部落格的一些微妙的曖昧性,我在我自己的部落格文章已經談過好幾次了,就不在此重複,有興趣的人可以到我在中時的部落格「熱天午後」看看「部落格這東西到底私人不私人」的系列,和我另一個部落格「眾神與野獸」的「日記寫給別人看」系列。

此處我想聊的是身為十數年長時間在平面媒體寫稿的人,從在平面媒體上寫文章跟在網路上寫文章的差異做出發,來談寫部落格文章的特殊性。

中時電子報的作家部落格剛開張,我不但是第一批元老,還扮掮客拉了好幾位作家好友加入,之所以毫不考慮答應,一則是(盲目相信)邀請我的好友黃哲斌(哈!),一則是在此之前,我開設朋友們聚會專用的私人部落格已有好一段時間,自覺對寫部落格這回事很熟稔了,誰知大大不然!中時電子報的作家部落格(同時還有編輯、來賓、旅遊、財經等部落格,後陸續開設了電影、音樂、美食、數位、公益等部落格)屬性和一般部落格很不相同,因為寫手多為專家名人,它比較像一張很大很大的網路副刊,要說自由嘛當然它絕對有部落格精神專屬的自由(相對於平面媒體),但它的不自由是無形的;我開玩笑跟黃哲斌說,這好比在百貨公司設攤,每個人都可以任意賣自己想賣的東西,然而你很可能發現旁邊的攤位皆不約而同賣起名牌精品,卡在中間的你卻在賣麵線。

加上我實在缺乏處理回應和留言的能力,沒有太久我就停掉了這個部落格,直到──直到該部落格平台有了關閉和過濾回應的機制,以及我逼使黃哲斌促成關閉留言板功能以後,我才又重開。這期間相隔了兩年!我總是會想起當年中時沒有過濾留言機制時,好友盧郁佳眼看大夥兒被瘋狂網民亂咬的情形,憤而痛斥中時的行為有如竇唯當年娶王菲,這婆家「既拿有錢又高知名度的媳婦好處,又讓媳婦去倒尿桶給全世界人看」,再沒有比這個比喻更令人莞爾的了。

以前寫文章,這文章價值判定的依據分在光譜兩極,一是文學界的評價,一是市場受歡迎的程度,前者高尚,把後者視為膚淺媚俗,而後者也瞧不起前者窮酸,唱高調自爽,然而打人人有部落格之後,誰都可以自由發表文章,誰也都可以自由為別人的文章下評論,儘管極端偏頗的、充滿謬誤的觀點很多,但評論這東西根本就沒有什麼「唯一的標準」,也沒有所謂「公斷」,這是事實。要說 web 2.0精神在這上頭有我認為最可稱道的是,過去文章要發表,就得刊在報紙上,全國有幾個副刊?遑論大報有幾家?全台大報副刊的主編總共才幾個?全台就這麼幾個人,說你文章寫得好就是好,說你這不好就是不好,說你該怎麼寫你就該怎麼寫,說你不該怎麼寫你就得改路子,你不信也得信他們的話,想起來豈不挺離奇的?如今情勢變了,許多部落客發現平面媒體的主編依然抱著和過去一樣的強勢價值觀,把寫作者當作等著被他們「教育」的人,可人家已經不再需要你的指點、評價。一個部落客的文章在網路上是否受肯定,閱覽人次是一個依據,不過,這並不是絕對的,留言的情形也相當程度反映讀者對文章的意見,而這也未必中肯,但除了留言,還有書籤、轉寄、引用、推薦的數量,或者引發論壇的討論等等,許多平面媒體的編輯都不太覺察這種改變。

曾經在平面媒體寫稿者,都受夠了平面媒體擅自改稿的霸道作風,有些部落客在網路成名後才受邀為平面媒體寫稿,對於被改稿這種事大吃一驚。連資深寫手都寧願免費在自己的部落格發表文章,勝過看報紙雜誌的臉色和不自由。

平面媒體的編輯認為部落客的文章有問題,其實是有理由的,長年寫部落格的人自己大概沒發覺,部落格文體與在平面媒體寫文章的文體,其實有出入。不只是在部落格上人們會自然大量使用網路常用的一些流行術語,其實整個文體都會傾向口語化。我有過幾次經驗,原本打算直接發表在部落格的作品,後來發表在平面媒體上,發現一篇文章白紙黑字印在報紙版面,就變得一副官僚樣,完全失了呈現在電腦螢幕上的那種生活和真誠活潑的感覺。也有原本放在網路上看起來感覺新鮮有趣、語言靈活的文章,用「這是要登在報紙上的喔」的眼光來看,突然變得散漫粗糙,甚至油腔滑調。若是橫跨平面和電子媒體寫稿,有時候可能喪失自覺性,或者穿梭兩者間對當中的差異感到不可思議,好比同一篇稿子,在平面媒體上用「父親」這個詞比較適當,但移到網路上,卻發現怪得很,好像非改成「我爸爸」或「我老爸」不可。

我除了在中時電子報有部落格,在這個部落格寫的多半是評論,另外還有一個性質較私人的部落格,說「私人」,指的是對比於前者像公開發言,這裡就像自己房間裡招待朋友。這也極弔詭,因為公開的部落格(相對於只限有密碼的人才能看到的隱藏部落格)是任誰都可以上去的,差別就在於閱覽流量的大小,我的兩個部落格閱覽流量相差十倍,感覺就像在繁華地段或者生意最好的百貨公司設的攤位,與躲在巷子裡頭地下室的小店面之不同。也因此,我在前者動輒寫三、四千的長文,甚至六、七千字,後者常常只是數百字話家常。

字數的自由也是讓寫慣平面媒體文章的部落客感到過癮自在之處,但事實上讀者閱讀網路上的文章,比閱讀平面媒體上的文章耐性要低,雜誌和報紙的專欄,從早年有兩千字縮減到以一千字出頭最普遍,後來更減少到八百字,甚至五百字,連兩百字的專欄都有。我自己閱讀網路文章的經驗,除非是需要深入探討的話題,或者包含資訊較多的內容,其實也是以八百字為最佳,不過這是以顧及讀者做出發,所以部落客也分體貼與不體貼的。時髦的部落客會安置大量圖片和影片,文中用各種顏色標示出重點以及把所提到的特殊名詞、事物、事件做連結(可點至相關說明的網頁),還會把其他相關文章的延伸閱讀整理出來做成連結列在文末,這些都要花很多工夫,使我懷疑起寫部落格可以算是一種服務業了。

除了前述兩個部落格,我還替家人也開了個部落格,以我八十老父寫他家鄉的故事以及戰亂的經歷見聞掛帥,還外帶我家小狗談牠的生活瑣事,許多朋友笑我部落格寫作量驚人(但我跟真正叫做寫作量大的部落客相比,真箇是小巫見大巫),我在自己的部落格解釋過很多次,我這是健忘症逼使,不隨時把腦中想到的東西寫下來,我忘性實在太大,許多事情太快遺忘,有若不曾發生,漸漸讓我對這等同於生命的空白感到驚恐,才興起隨時想隨時記的做法,一旦實行了,變得不單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我本不在乎有沒有人看、看的人怎麼想,但所有部落客都有相同的經驗、相同的感覺,明明是我自己的地盤,我愛怎麼寫怎麼寫,但只要意識到有人在看,就不可能只是一本放在抽屜裡上鎖的日記本。我除了健忘,還很懶,所以我用部落格取代了只是自己記錄在電腦裡的做法,「公開」這件事多少成為一個動力,過去只自己寫在筆記本,不曉得半途而廢多少次。

一人有好幾個部落格是很平常的事,我不是特例,許多有關於網路文化觀察和部落格現象的研究,都沒討論到這個,一個人有兩個以上的部落格意味什麼?同一個人的這些部落格區別在哪裡?這區別又能反映出什麼?打我開始在中時寫部落格,就一直感到全身不舒服,極像穿西裝打領帶的人實在想有個地方能穿T恤和運動短褲,所以才開了在天空的部落格,在那裡我可是發洩情緒、抖八卦、鬼扯、喃喃自語、一天瑣事的流水帳什麼都來,很多人反應那裡的文章比在中時部落格的文章好看有趣多了。這個部落格有意思的地方是很多讀者發現和他們自己的生活可以呼應的部分,年紀輕的朋友會從中找到他們困擾的事情的解答。不過大部分的文章我貼過兩三天就會拿掉,因為我在那裡可真是蠻肆無忌憚的。

有一段時間我發現兩個部落格的界線有可能消弭,畢竟兩個地方的寫作者是同一個人,不是分裂的兩個人格,兩個都是很真實的我,我做公眾評論當中有我個人很強烈的主觀意見,而談私人的話題往往我也認為它是一個通用於每個人身上的話題,於是前者我也逐漸寫純粹個人對生命體會的文章,後者也開始出現字數長的嚴肅的內容,不過,隔了一段時間,這種融合又開始分化,兩個部落格的文章風格更為兩極化,我想這種輪迴擺盪也是一種奇妙的趣味。

我始終認為寫部落格是一種經歷人生的方式,因為它有跟外界的互動,就算那個互動再微小,就像我非常有限度地開放留言,我回覆留言的頻率也很低,這些行為、過程,都不可否認是一種面對陌生的他人的自我揭露。網路上人與人的距離是很遙遠的,出現在你的部落格留言的人,可能遠在地球另一端,而當中有許多是你從沒見過的陌生人,可是這種陌生的、碰觸不到的互動,卻有極短兵相接的味道。以前有位電視節目主持人說寫報紙副刊的感覺太恐怖了,那簡直就像黑洞,丟進什麼一點回應都沒有。部落格就相反,雖然相反得有點太激烈,但我不是意圖做這方面的比較,我想指出的是,那真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有些停筆非常久的資深作家開始經營部落格以後,深深感覺「找回第二春」,說穿了,是那種被實實在在地包圍的感受,力量是很驚人的。網路雖虛無,可是虛無有時比真實還有真實感,遙遠又近在咫尺。以前我在大的組織集團裡工作,凡經營管理階層的人,都只看「數字」,他們把「什麼都是假的,只有數字是真的」掛在嘴上,在網路上,一個點閱數字就是一個人次,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只是沒面目的數字,連署名都毫無意義,身分都可以作假,人人都躲在電腦後面,可是壓迫力卻比站在
你面前有血肉的人還真實。

我相信躲在電腦後面的人,比站在現實裡的人真實,就因為有遮掩庇護才可以真實(包括善意與惡意)。不只是跟部落客互動的人,部落客本身也是,部落客儘管沒有隱藏身分,但仍然可能比真實的生活中吐露更多真實面。很多受歡迎的部落客有一個共同素質,那就是他們表達自己特別真誠,他們不在乎自嘲,暢所欲言,不用矯情堆砌東西,即使是資深作家,他們知道很多東西在平面媒體上是沒辦法寫的,甚至編輯根本就不可能刊登,那些被平面媒體輕忽不屑的東西,在網路上卻受到相當的肯定和歡迎,讀者覺得更能了解作家的內心,和長久以來作家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經營部落格意義何在?老實說,我從不認為抱著寫部落格能得到什麼的想法是有意義的,充其量,它是一種感受人生──我始終覺得人生建立在他人的存在上──的方法,會發生什麼,會改變你什麼,是一種審視你自己的態度的微妙過程。以我自己來說,我討厭一天到晚被自以為是的人解讀,我不想被了解,可是更厭煩被誤解,藉由部落格我可以自由自在地發聲,痛快地解釋自己,以為就能掙脫被誤解的羅網,結果發現相反,苦笑,人生還不就這麼一回事。

◎作者簡介
成英姝/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曾獲第三屆時報百萬小說獎首獎。作品《公主徹夜未眠》、《人類不宜飛行》、《好女孩不做》、《私人放映室》、《男妲》、《Elegy_哀歌》等。


◎成英姝的部落格
【熱天午後】http://blog.chinatimes.com/indiacheng
【眾神與野獸】http://blog.yam.com/indiacheng
【爸爸媽媽姊姊妹妹,還有毛毛】http://www.wretch.cc/blog/chengtang

[現象] 大學延畢生 10年多一倍 研究生暴增

作者:salami

所以上次的推論是對的 這種思考是為了產業和商人..
所謂的高等教育素質下降 指的是
「產業界雇用人力時 同薪資 同學歷 所"購買"的期望值下降」


不只稅制要被產業、企業、財團、資方綁架
現在連教育也要為企業服務了

大學、高等教育 目標是就業訓練 產業培訓所
而不是 基本教育 能力教育 知識教育 品德教育 成人教育
大學接著似乎也要財團化、法人化了?所以正好可以接軌?

我想這件事情 不是指是教育部 或者單一部長、單一政黨的問題
整個社會的風氣 導致了功利主義 唯才是舉的現象
"高等"教育是為了找到好工作 而"基礎"教育是為了考上好的"高等"教育單位
培訓了這麼久 反覆的篩選 內部和內部的競爭
但是到了高等教育(簡單代表大學研究所)的末段 卻又因為和業界不能接軌
現在要從上改起了 上行下效 風行草偃


但是 大學教育 本來就不是幫產業界訓練人才的
我們有技職體系 有證照體系 大學教的除了各類組的前一二志願
有哪些大學(研究所)畢業生 敢說自己不用"改行"的?

業界要的是人才 業界求速食 只看學歷 不看能力
不求工作表現 不求做事人力和人際關係 不培育人才 不訓練人才
大家都要"即時戰力" 都要"帶槍投靠"
"訓練期從三個月延伸到六個月好了 請問大學畢業16年的教育都不教這些?"
他們缺的是專業能力? ---> 希望大學幫企業服務"代訓"?
他們缺的是基礎能力、做事能力、人際關係、溝通表達? ---> 很抱歉"現在學校"又不教

"現在學校"教的是什麼?
學校教的是"內部競爭能力" 如何贏過和自己相同類型的人 爭取機會(考試)
卻不一定有 爭取到機會以後 該有的基本能力 or 專業能力
更不要說開發創新、獨立研究、獨當一面


另外 對原文的資訊有一些思考

大學生研究生人數上升是現象 延畢生(數目)當然也會增多 但是比例如何?

延畢生(例如台大的) 也包括雙主修、轉系、出國交換 的學生 是否應該考慮分開討論?

延畢現象 是否有男女上的差異? 也許該調整的是兵役制度?
因為沒考上就得去當兵 所以只好選擇延畢 每個系應該都有這個現象

研究生不適任(不適合做研究)的比例的確相當高
但是休學是否有其他因素?
例如
1.考上後休學先去當兵
2.考上後先休學 在原單位擔任助理 之後才復學
3.在職班因為學費過高 因此休學 但仍在原單位研究、工作 甚至擔任有給職助理


最後 一些個人觀點

個人認為 教學、學校、大學、高等教育 變成如今這個局面
不會僅僅只是 教育部、某個政黨、某個部長、某個總統的責任
基本上是社會風氣使然 但是卻沒有高瞻遠矚之人提出警訊或行動
就算有 往往也是一日藥、類固醇式的 頭痛醫頭 求三年之艾

"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念研究所" 也"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走研究"

我想版上有很多都是過來人 有的人個性不適合研究 卻得為了文憑 低頭兩年
有的人念了兩年(三四年 甚至連博士六年以上) 才發現自己不喜歡研究
只是當初功課好的 都走這條路 所以傻傻跟著走 回頭已經來不及

社會偏見價值觀 輕視技職體系 因此還是往一般大學、一般研究所索取人才
"緣木求魚"這應該是最好的例子


不想做研究的被迫做研究 想找專業與技術的 往研究界找人才
沒有辦法自己培育訓練 結果勞方與資方 都向教學、教育、大學、研究所 吸血
讓教育、高等教育、大學教育 整個變質

已經不是原本的目的了 所以當然會被批評為失敗
因為 學生(未來的勞方)、產業界(資方) 都想藉由高等教育 獲得好處
教育不獨立 就會變成瓜分蠶食的現象

基本教育的目的 不是養成一個人 卻變質為 能考上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大學研究所)目的不是為了研究 為了科學 為了知識傳承與創新
卻變質為 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培訓中心

教育為了企業界而改 稅制為了有錢人而改 都是變質
我想 應該要有更根本的反思 明確的定位 而不是永遠 頭痛醫頭 求三年之艾

--
我們都應該好好用這樣的觀念去影響周遭的人~

[求職] 日本25%的博士生成為無業遊民

2008年7月25日 日本讀賣新聞 318期 2008-07-31

依據日本文部科學省(教育科學部)的調查,2007年3月的1萬6,801名博士課程修了學生中,有相當約25%的4,146名成為無業遊民。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數字還不包括「打工」等在內。

「高學歷貧窮勞動者(working poor)」(光文社新書)乙書作者,水月昭道指出,即使獲得博士學位,大約也是10人中只有1人成為大學教師。水月先生本身也擁有博士學位,目前擔任立命館大學研究機構研究員,任期將於2011年3月結束,必須再進行就職活動。水月先生強調,也有博士生在便利超商工作,現在的研究所已經成為打零工人員製造工廠。

民間企業採用博士生也是相當消極。博士生最年輕也是27歲左右,再留學的話就超過30歲,有許多人都已經超過企業招募職員的年齡限制。再者,企業也常常具有博士生雖然具有專業知識,但是卻非常缺乏社會常識及協調性的偏見或固定觀念。

對此現象,積極支援研究生專門就業公司「D˙F˙S」的社長林信長即提出異論,認為研究生是相當優秀,畢竟是能夠專精完成一項專業研究工作。研究生較之什麼研究也不做的學生,其能力是更值得磨鍊的;因此,應積極從事支援研究生就業活動的研發工作。

有研究生自己並沒有注意到本身能力問題的個案。例如順天堂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專門研究運動社會學的市川朋香小姐,初期的就業活動一直不順利。因為,研究主題是足球J聯盟,因此就一直參加經營足球隊公司或媒體的就職活動。在面試時,雖然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是,擔任甄試的工作人員卻是反應不佳。

市川小姐在林社長公司接受到建議而有所領悟。自己發覺到自己的特質,認為經由研究,自己要培養出分析力、理論力及發表力。因此,當再次參加IT相關資訊分析業務公司就業甄試,就順利及格;2008年4月起正式成為該公司新社員。

日本大學研究生增加的背景,就是1991年大學審議會所提出增加研究所學生數量的「大學研究生倍增計畫」。因此,新設大學研究所的大學,均可以獲得增加金額的補助金,而不斷成立研究所。1991年時只有320所大學研究所,在2007年已經達到598所。日本大學研究生從大約10萬人,急速增加到大約26 萬人。

因此,在泡沫時代教育政策膨脹增加的高學歷者,必須思索到底是「陷入迷宮」或是「開啟另一扇門」?

--
學歷的價值下降的趨勢即將浮現!

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教育] 揠苗助長,扼殺了學習 黃樹仁

2008-09-10 中國時報

 部分大學考生水準過低引來朝野撻伐。教育部考慮恢復高中留級制度,行政院長甚至倡議舉行高中畢業會考,以提高學生水準。沒有人反對提高學生水準,但如何提高水準卻是值得細論的問題。

 在強調苦幹的東亞社會,一想到提高學生水準,大家想到的都是嚴格執行課程標準,加強考試,嚴加淘汰。很少人會認真考慮,今天台灣中學教育的問題之一,正在於拒絕承認學生程度差異,過度遵守課程標準,過度要求學生,以致於造成反效果。

 讀過書的人都知道,即使在小學高年級,天資不同、以及讀書環境與習慣的長期差異,就已經導致學生程度分歧。到了國中,隨著課程深化,差異更顯著。這成就差異在數理、外語等需長期累積的課程尤其明顯,也更難消除,絕不是什麼用功學習或熱心教學的道德訓誡所能克服。唯一合理的處理方法是因材施教。

 然在台灣嚴酷的升學競爭下,能力分班經常導致後段班被拋棄成放牛班,因此能力分班被視同犯罪。

 在拒絕能力分班的制度裡,課本與老師教學只能以中等生程度為準。結果是資優生覺得太簡單太無聊,而後段生則有聽沒有懂。後段生不僅在教室裡虛耗光陰,而且還要天天面對考試不及格的羞辱,上學變成痛苦的來源,沒有學習的樂趣可言。日積月累,如何期望他們產生學習興趣?如何期望他們學到知識?

 等上了高中高職,由於考試入學制度,產生了能力分校的效果。程度相近的學生放在一起,照理可以因材施教了。但不幸的是,教學必須遵循部定標準,難以依照學校程度不同而調整。更有甚者,不論高中高職,大家都要升學,都要參加入學考試,因此即使後段的高中高職,明知學生水準偏低,也不能降低課程標準。對此等學生而言,教材太難,上課如同鴨子聽雷,如何產生學習效果?他們居然沒有逃學已經是奇蹟。

 後果便是許多後段大學生連英文二十六個字母都認不清。大家只知譴責這些學生不用功,卻不知他們的中學母校罪責更重。他們的英文老師不可能不知道學生連字母都不懂,卻不踏實的進行入門補救教學,反而蒙著眼睛高談英文文法,這不是無聊嗎?無聊六年以後,大家一起取笑學生程度差,這到底是誰的錯?英文如此,數學、理化何嘗不是如此?

 一國教育不能不設定教學標準。教學標準必然以中等生程度為準。因此註定了後段生必然跟不上。人各不同,學生程度有別是正常現象。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面對差異。

 目前台灣教育體制選擇了忽視差異,強迫後段生忍受他們有聽沒有懂的疲勞轟炸,年級愈高愈聽不懂。揠苗助長,反而扼殺了學習。然後譴責他們不用功,程度差。

 但我們也可以改弦易轍,承認學生程度差異。程度差的後段班採用較低的課程標準,因材施教。程度會低於部定課程標準,但在學生的理解範圍內,因此反而可以學到東西。例如,後段高職與其假裝在上高中英文,不如將國中英文踏實的再學一次。其畢業生英文可能只達到部定標準的國中程度,聽起來好像很可悲,但其實遠比目前廿六個字母都不會已經好得太多。數理課程亦然。與其追求中等程度的虛名而不達,不如腳踏實地學到後段的實質。

 這當然不表示後段班教學可以放縱不負責任。事實上,各種程度的學生都可以依照其能力而嚴格的要求。嚴格的意義是認真踏實的教學,以及設定某個淘汰比例,催促學生依照其學校班級的程度來用功。

 後段生通常學習動機較差,淘汰比例可以高於前段學校。但只要教學水準合乎他們的實際程度,輔以相當比例的淘汰以為督促,他們的學習成果應該優於目前這不切實際的嚴守部定標準。

 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達到齊一的標準,那是不可能的。教育的目的是讓每個學生在其能力範圍內有所長進,否定程度差異只是自欺欺人,揠苗助長。因材施教,方能人盡其才。從這個角度看高中會考的必要性,答案是很清楚的。

 (作者為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古典] 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 即將訪台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sep/11/today-art6.htm

即將訪台的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創立於1946年,之後英國女皇為樂團冠上「皇家」頭銜,讓該樂團在英國樂壇備享崇高的地位。此次演出,將由五度獲葛萊美獎古典音樂類最佳專輯獎的美籍李奧納德.史拉特金擔任指揮,與屢獲國際鋼琴大賽、有「鋼琴魔法師」之稱的瑟吉.薩洛夫合作,演出柴科夫斯基〈第1號鋼琴協奏曲〉及馬勒〈第1號交響曲〉等經典曲目。

文生音樂藝術國際音樂藝術經紀公司在台中市才成立兩年,此次促成國際級樂團來台巡演,在藝文景氣低迷之際,讓各界驚豔不已。承辦該音樂會的藝術經紀人張玉珍表示,台中市雖有文化城的雅譽,但民眾享受到的國際級藝術饗宴仍有限,於是選擇立足在地經營,引進好的表演團隊,提升中部的藝術文化水平。

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將於10月7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10月8日晚7時半在台中中興大學惠蓀堂演出。

------------------------------------------------------------------------------
因為票房不佳....
所以主辦單位決定要打折衝購買人數

英國皇家愛樂 票價打折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4512406.shtml

經濟不景氣,民眾藝文消費力也下降,十月來台演出的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台中場至今只賣出兩成;主辦單位決定打折促銷,兩千元以上門票以九折至三折出售,已購票者可退還差額。該團十月七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八日在台中惠蓀堂各演出一場。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趨勢] 陶冬:兩岸關係 台灣期待過高

【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台北報導】 2008.09.02 03:30 am

兩岸政策是馬政府就任百日以來,少數能端得上檯面的政績,但瑞士信貸(香港)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員陶冬昨(1)日卻指出,台灣對兩岸關係有著不切實際的過高期待。

陶冬出席本報與經濟部投資處舉辦的台商回台研討會中說,國民黨重新執政固然為兩岸關係改善提供契機,但這是「希望」並非「現實」。

他以陸客來台為例,6月兩岸協商台灣允許陸客來台每日限額為3,000人,即便每天都達到限額,一年來台的陸客人數不過100萬人次。反觀一年進出香港的大陸民眾就超過4,000萬人次,更不用說現在每天來台的大陸觀光客平均還不足200人。

為何陸客不來?陶冬昨天抵達台灣時,計程車司機告訴他,那是北京奧運效應。

陶冬說,也許是奧運的關係,但他反問,台灣知不知道,大陸民眾到台灣的團費,比到韓國高出一大截?對大陸民眾而言,到高雄看到的海,跟在廈門看到的並沒有兩樣。

若真想吸引陸客來台,台灣旅遊業必須重新定位與安排,要有專門為大陸遊客量身訂做的項目。

陶冬認為,今天台灣最需要的並非三通或陸資,而是自我重新定位,弄清楚十年後的台灣到底要做什麼。

陶冬表示,陸資與陸客只能是「利好」,台灣真正需要的是經濟轉型。

當年的亞洲四小龍都曾面臨產業空洞化危機,如今新加坡成功發展私人銀行業務,香港在「背靠祖國」下,也穩居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韓國在高端電子產品成就斐然,但台灣的定位在那裡?

對馬政府規劃台灣成為區域金融中心及營運中心,陶冬不諱言,台灣的基礎設施與星港落差太大,況且只要台灣民眾資金匯出還要登記,台灣每天都還能準確掌握外資在股市的進出總量,台灣就不可能成為區域金融中心。

陶冬說,只要對照桃園機場跟浦東機場每天進出的國際航班數量,就可以知道,台灣想成為區域營運中心的可能性也不高。

陶冬認為,台灣唯一具全球競爭力的就是IT產業,台灣IT產業擁有一流的技術、人才與產業鏈。但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台灣必須儘快找出下一個支柱產業並大力扶持,同時結合大陸,方能創造出新型態的產業模式。這是他能想出台灣的可能出路。

[價值]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作者: Choma

‧把知識拿來用,就會產生力量。

‧要預測一個人未來成不成功,能不能延遲享樂是很重要的指標。

‧成功的人說話算話。

‧我們沒法控制別人,也不能控制大多數事情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而我們的行為會對其他人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成功的人願意做不成功的人不願意做的事。

‧不要一開始就把棉花糖吃掉。等待對的時機,這樣可以吃到更多棉花糖。

‧說服別人的力量,就是成功的利器。

‧決定未來成功的不是過去,而是現在願不願意付出。

‧我願意在今天做些什麼,來獲得明天的成功?

‧就算賺的錢不夠溫飽,還是要把薪資的一部份存起來。

‧一個人的長處可能是另一個人的短處,這都要看別人對你的印象來決定。

‧不管你靠什麼維生,一開始最直接的,都要跟人產生互動。這些人會在見到你的三十秒之內,決定要不要和你建立關係。

‧金錢上的成功:20%技能、天份、知識,80%好的人際手腕、與他人保持良好的關係

‧目標+熱情+行動=平靜

‧重新排列我們的優先順序:在你的一生中,你會做出幾百萬個選擇,而每一個選擇都會決定你是誰、你要做什麼,還有你會變成什麼、或是你會擁有什麼。

‧你需要做什麼改變?現在的你可以用哪些方式來停止吃棉花糖?你願意付出些什麼來改變?

‧你的強項和弱項是什麼?你需要改進的是什麼?你要怎麼做,才能夠有最好的進步?

‧你最主要的目標是什麼?找出五個主要目標,把它們寫下來。然後再寫下你需要怎麼做才能達到這些目標。

‧你的計畫是什麼?把它寫下來。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目標,絕對沒辦法完成它。

‧你要怎麼做才能讓你今天的計畫付諸實行?你願意在今天、明天、下個禮拜做些什麼?

[人生] 行路難

作者: howdou

Source:http://blog.chinatimes.com/yufen/archive/2005/08/17/11276.html

不過是幾年前一個冬天的黃昏稍晚,當日黃昏短暫,匆匆下過小城那一年的第一場大雪。那是一座年年冰封五個月的小城,可是年年沒有人確實做好心理準備,因此第一場雪總是措手不及,如此倉皇進入冬天已成慣例。

那個黃昏我必須走上一座斜坡旁聽一堂關於尼采的課,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晚的主題是憤怒。我在鬆厚的新雪上趕路,薄暮中整排坡道的路燈突然亮起,直達斜坡之頂。 四下無人無聲,新降的雪色如同完美的和絃那樣至情至性掩人耳目,使人不辨方位,如果沒有這排金花也似的路燈,恐怕我當晚難以堅持意志走上那片斜坡。

我不記得那晚我們講了尼采什麼,我反而記得那個老師身著苔綠色的大毛衣,整個人綠茸茸彷彿剛剛步出春天的溫室。那綠色的感覺如此奇特,以致於日後只要想起尼采的憤怒,我就直覺那樣的憤怒一定是那樣微妙的綠色。然而如果當天黃昏稍早我沒有循著路燈堅持走上斜坡,那麼稍晚那段關於憤怒之綠的莫名記憶將徹底從生命中錯過。

這是一段無足輕重的小事,人生四處充滿了如此難言的片段。下課後我走同樣的斜坡回家,夜色又冷又沉壓得雪成了冰,舉步艱難。我行經稀疏的松樹林,莫名其妙心生恐懼,我害怕人生如同暗夜行路,初始循著光亮往上前行,記取一些無法言喻的玄妙經驗,然後再往下徐行,這光怪陸離的一切旋即拋在腦後,無法重來。

結果,因為當時的恐懼太過清晰,我將一切記得清清楚楚,幾年之後那個黃昏成了我研究所生活最明確的隱喻。說穿了,就是學習行路以及獨處。

二十幾歲時人生的課題相當複雜,既要迅速累積也要適時放手。出國唸博士像一場賭局,必須把在台灣的一切放下,拿自己堅持的理想和孤注一擲的青春跟人生對賭, 要是成了,也許有個未來﹔要是失敗了,到了三十歲仍一無所有。那幾年裡我不置可否地談了幾次不算深刻的戀愛,如今想起來,那些感情摻雜於垂雲四佈的學業主題之中顯得微不足道、黯淡而且左支右絀,對於愛情以及它的能量和蘊藏我無心也無力深究,因為手中的籌碼有限,而時間如沙子一般從指縫中溜走,從早到晚坐在桌邊,書怎麼唸都唸不完,我真怕空手而回。

研究生的日子一不小心就會過分簡單,起床,早餐,讀書,午餐,讀書,晚餐,洗澡,讀書,寫論文,焦慮,睡覺,焦慮。間或穿插圖書館,超市,咖啡屋。除了上課之外,一個研究生完全不需要開口說話,沒有課的時候,沒有事就沒有話。日子簡單得像一條傾斜的線,往內心軟弱的方向滑去。

出國唸書的研究生歲月尤其孤獨,週身的社會網絡既不深刻也不固定,生活和心靈的錨完全繫乎學業,別無所求。由於這種成敗未卜的生活使人極度專心、焦慮和敏感,不論原來的個性如何,研究生很容易變得喜怒無常或者長期抑鬱。長久以往,生命裡其他的人便逐漸遭到驅逐,因為在一個滿腦子只有抽象事物的人眼中看來, 身邊實質存在的個體都太過密實而無法超越,難以理解,畢竟,有頁碼的書比不透明的人容易多了,唸書尚且來不及,哪兒有時間處理人呢。

那是一段奇異的歲月,獨處是理所當然,恐懼又如影隨形,人生之中重大的煩憂都是抽象的思考和縹緲的未來,如此活在浩邈學海裡,只有一言難盡的憂鬱,一切固實的事物都化於空中,雖然日子依舊持續春去秋來,可是因為從來沒有明確的起點和結束,記憶中開始獨處的那一天已經過去許久,未來總是尚未發生,人則是活在一 點一點的片刻裡,與過往熟悉的秩序脫節。人像是偏離軌道的小星體,不知不覺就獨自走上了一條偏僻的路徑,兩旁的風景越來越陌生,諸事俱寂。這樣走上一陣子,就再也沒辦法回頭進入原有的秩序,再也不能習慣喧鬧和群體。

最後,一種奇特的孤獨會環繞著你,你從未如此深切感到自我的存在,因為他人都不再重要,你只剩下自己。

那個城裡每年都會傳說類似這樣的事:冬天裡,小城開始下雪後,每一棟建築都開了暖氣。有個研究生許多天沒去上課,老師以為她退選,同學以為她休學。一個月過去沒有人知道她的下落,也沒有人在意。後來,某一棟學生公寓的學生抱怨,他們那層樓的溫度特別低,可能是某一戶的窗子沒關嚴。徹查之後發現,這位不去上學的研究生在她房裡早就死了,因為窗子始終開著,氣溫非常低,她躺在床上一個月,結了霜,變成了淺藍色。

有過隻身留學經驗的人大概能約略明白,這個傳說的恐怖之處不在於死亡的狀態,而在於這個傳說之後隱含的既渺小又巨大的孤獨。一個人脫離了所屬的社會關係,在異鄉又生不了根,身邊也容不下任何人,房門一關,整個世界排拒在外。

其實這樣的孤單過幾年也就習慣了,其中自有一種愛彌麗迪更森式的靜美,習慣之後,騷動不安的靈魂能夠從這種惟心的孤獨中得到非比尋常的安歇。

然而一旦畢了業,學位拿到了,回到台灣,生命中多年懸掛的難關終於渡過,又立刻面臨另一場動盪。這個生命歷程的轉變本質相當特殊而且唐突,在社會位置而言, 是從邊緣位置回到結構內部,從異文化的疏離回到熟悉的自文化,從無所是適進入生產行列,從一無所有變成「知識精英」。換句話說,幾乎是一夕之間從窮學生變成教授,昨天還是個惴惴不安的研究生,今天突然成了高等教育的一份子。離開台灣時,還是個年輕的孩子,七年之間絲毫不覺得自己曾經滄海桑田,直到回到台灣才發現,七年原來是這樣翻天覆地的長度,有這樣一去不回的意義。

我彷彿是傳說中的人物,意外地遊了龍宮,回到世上,打開寶盒,光陰的無限意涵在那一刻全部顯現,在瞬間如電光一閃,荏苒百年。於是,一個人突然從理所當然單身的研究生轉為莫名其妙單身的中產階級。我還覺得單身生活真是再自然不過了,週邊的眼光卻不這樣看我,我才恍然明白,社會位置換了,期待當然也換了,我才剛剛完成一個階段任務,又得盡力符合社會的下一個要求。

剛開始教書的時候我才忽然體會原來這是一種含表演性質的職業,這個事實引起的莫大焦慮和沮喪更甚於研究所生涯。一個早上的課足以將人氣力耗盡,下午聲音啞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我從一個冷凝的極端盪到另一個熱烈的極端,兩個極端之間的承續關係不大,背反的關係多些。

這種轉變從外在環境上而言不太明顯。人一直留在校園裡,改變的衝擊不至於難以承受。只是,留學的七八年裡,我的人生經驗是不斷往內探求的過程,彷彿藉由知識將自己壓縮成一個密度極大但是體積極小的黑洞﹔教書卻是反向進行,教學倫理要求人像太陽一樣發光放熱,這個職業需要在短時間之內與大量的人互動,需要不停 說話、溝通、解釋、不厭其煩的表演、寬容並且隨時充滿熱誠,同時必須具有將抽象的事物轉化為簡單語詞的能力,種種的職業特性與研究生生涯恰恰相反,從前的 生活可以任性地拒人於千里之外,教書卻是從對人的基本熱愛與關切開始,必須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回國教書之後的某一個春天,寒假剛過,校園裡的杜鵑明媚燦爛。早上八點鐘我在辦公室裡收到一封分手的電子郵件,才想起我已經因為疲倦而和他漸行漸遠。我想我應該痛哭一場或者立刻回信說點什麼,或者,我也可以打越洋電話過去自我辯護或大吵一架。可是鐘聲響了,馬上就得上課了,五十個學生正等著我告訴他們未來與希望。我感到胸口梗著一塊東西難以吞嚥,呼吸急促,窗外陽光刺眼,它的溫暖非常嘲諷,它若是更亮一點我的眼淚就要掉了。

我去上了課,盡量做到妙語如珠,並且該講的笑話都講了,我想我看起來還是充滿熱誠以及寬容。幾小時慢慢兒撐過去,我感到心子裡有個密實的東西隱隱發熱,也許 是過去的自己正緩慢疼痛,一切都難以挽回,而且該做的事這樣多,明明是黑洞卻要裝成太陽,我沒有多餘的氣力再去關心另一個人。終於下課的時候,頭疼欲裂, 我在盥洗室的鏡子裡看見自己的臉,左頰一道粉筆灰像不在場的眼淚。我沒在講台上垮掉,我也沒有回信或打電話,因為我累壞了,而且嗓子也啞了。

那天中午我在春陽曝曬中回家,鳥語花香,我極度疲累簡直要融化在路邊。有那麼一刻,我寧願回到雪地的黃昏裡行路。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選擇單身,我想,如果情勢使得每段感情都分手了結,一個人自然就單身了,非常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