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當代館新展覽 "V2_特區 動態媒體─行動,互動"
轉自ptt2 8A版
"V2_特區 動態媒體─行動,互動"
展期:2007/08/11(六)~2007/10/07(日)
內容:
臺北當代藝術館「V2_特區」數位藝術展,特別與享譽歐洲的荷蘭鹿特丹「V2_動態媒體藝術中心」(V2_ Institute for the Unstable Media)共同合作,並由該中心主任、也是荷蘭電子藝術節策展人亞歷士,阿德理安善斯(Alex Adriaansens)策劃,結合近幾年來荷蘭電子藝術節的精神與重要作品,以三大主題呈現近十年來新媒體藝術的趨勢:包括資訊是活的(Information is Alive)、機械計時(Machine Times)、互動求生(Interact or Die)。
本展共計邀請十四國二十組享譽歐美、亞洲的國際藝術家,包含喬治‧拉格瑞迪(George Legrady)、琳‧赫胥曼(Lynn Hershman) (美)、克里斯多夫‧布魯諾(Christophe Bruno)(法)、池田亮司(日)等國際知名的新媒體藝術家/團體。作品媒材包括互動裝置、聲音裝置、攝影、動態影像、網路互動裝置等等,各種「新舊媒體」交雜,呈現一個動感、前衛亦生活的數位時空。
展覽介紹:
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數位生活儼然成為人類集體追求的目標。不論是追求便利舒適、娛樂享受或更大的生產力,科技媒體的長足進步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感官與認知。同時,藝術家們也同樣為科技媒材的力量所著迷,直接將它轉化為創作的元素,企圖捕捉人類面對這一段歷史新頁的微妙歷程。
台北當代藝術館「V2_特區」數位藝術展,特別與荷蘭鹿特丹「V2_動態媒體藝術中心」(V2_ Institute for the Unstable Media)共同合作,並由該中心主任也是荷蘭電子藝術節策展人亞歷士.阿德理安善斯(Alex Adriaansens)策劃,結合近幾年來荷蘭電子藝術節的精神與重要作品,並針對當代館空間重新規劃,呈現應用視覺藝術、聲音或建築的跨領域創作。
享譽歐洲的V2_成立於1981年,為研究藝術與媒體科技的跨域(interdisciplinary)研發中心。V2_致力於探索藝術、科技、媒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與互動,其跨領域合作、資源整合的靈活營運模式獨樹一幟,與奧地利林茲的AEC電子藝術中心、德國卡斯魯爾市的ZKM媒體藝術中心、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DE WAAG等機構,並列為歐洲四大媒體科技中心。
「V2_特區」展覽以三大主題呈現近十年來新媒體藝術的趨勢:(1)資訊是活的(Information is Alive):探討數位時代資訊與記憶的建構與崩解;(2)機械計時(Machine Times):觀視時間在當代的存在與重新定義;以及(3)互動求生(Interact or Die):提問科技新象所賦予的轉化與操控力。
「資訊是活的」:在當前的資訊洪流中,大量資料(database)已經不再是單一的或單向的貯存空間,或單純以分層、秩序、流量等方式分類,它其實充滿活躍的社會性、政治性及經濟性。人體是基因的資料庫、語言是意義的資料庫、潛意識是兒時記憶的資料庫…,資料庫不是學者考古的題材,而是人們生存的狀態。資訊是活的,人活在資訊當中,特別是在數位化的當下,各類資料已經幻化為無形,這些線上資料庫網網相連,將浩瀚的全球網絡匯聚於我們的指尖;資料庫儼然成為人理解、組織現實,以及計畫未來的基礎。
美國藝術家喬治‧拉格迪(George Legrady)的作品【口袋充滿了記憶】,邀請觀眾將隨身物件放在掃描器上,再根據觀眾輸入的資訊,諸如:該物品的價值、重要性等等,這個文獻庫將重新組織排序,讓我們看到物件彼此間的關係與連結。在兩個月的展期當中,資料庫中所有的資訊(data)將由輸入者定義,現存的與新的資訊處於一種即時的、不斷變動的關係。
英國藝術家克里斯‧歐克雷(Chris Oakley)的【型錄】,則是鎖定購物商場中的消費者為研究的客體。精心設計的軟體將追蹤辨識每一個消費者,分析其信用狀態與購買力,並明列消費者已經購買或想要的東西,甚至還能評估他們的健康狀況。「它」有全面的掌握,「它」對消費者的瞭解,比他們自己還透徹。當這個龐大的人類行為資料庫,使得人類的決定可以被預測,可以被追蹤時,這將是什麼樣的景象?
「機械計時」: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時間」變成一種相對性的概念,與空間、物質與運動緊密相連。當時間被理性地規格化為秒、分、時,當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的訂定之後,人類的生活與勞動即受到鐘擺的牽引制約。然而相對於物理的時間,人類對時間的真實體驗並非一種客觀的現象,它是一種高度個人化、感性的體驗,人的經驗、記憶、歷史與感知讓「客觀」的時間同時變得「主觀」。
而被大量的電視影像、電腦網路包圍的當代社會,時間與空間不再服膺物理的定律,空間蒸發,時間可以被延展與壓縮,這些科技媒體悄悄帶領人類進入另一場計時的革命。荷蘭藝術家馬尼克斯‧得奈斯(Marnix de Nijs)的作品【北京加速器】(Beijing Accelarator)宛如旋轉咖啡杯,觀者需坐上360度旋轉的機器,手持操縱桿控旋轉速度,眼前看著一段北京地景影片。身體的旋轉速度與影片的播放速度若不一致,則會產生失速或暈眩現象。該作品藉由視覺與身體感知的錯落,暗喻當代社會的運轉速度已為身體經驗所追趕不及。
「互動求生」:自古以來,所有生物必須適應環境、與其他物種互動以求生存。在生物網絡中「不互動即死亡」的格言,同樣適用於深受科技文明影響的社會網絡中。「V2_特區」展覽中近半數的互動體驗式創作,以具象或詩意的方式呈現不同的互動形式,包括觀眾之間的互動,觀眾與作品的互動,以及科技、文化與生物體系間的互動,猶如一則互動寓言的縮影。
來自德國的藝術團體//////毛////藝術娛樂分界面(//////////fur//// art entertainment interfaces)的作品【痛苦遊戲機】,改造人們熟悉的playstation電玩遊戲機成為「痛苦遊戲」。玩遊戲的觀眾必須將一手置於懲罰區,當漏接球時,則必須接受宛如電擊、鞭笞的懲罰,當遊戲越來越快,遊戲者所受的痛楚也會越劇烈,使全身感官處於一種戰備狀態。荷蘭團體斯達普拉聲響系統(Staalplaat Soundsystem)的【售罄】是一個大型的社會互動裝置計畫。第一階段將透過工作坊的形式與在地的學生共創作,完成後的作品,則必須透過參觀者播打手機才能啟動。兩件作品呈現的,是觀者與藝術作品間行動與互動後,可預知與不可預知的結果。
另外,薩克利‧萊柏曼(Zachary Lieberman)的作品【繪】則是件極為純粹的互動裝置藝術。觀者在紙上繪描的畫,將同時投影在螢幕上,接著再碰觸紙面上的圖畫,圖畫則會在螢幕上活起來,或移動或變形。參與這個實境動畫的觀者同時成為表演者,【繪】創造出一個具感染力的對話,微妙的設計製造了人與機器間有建設性而且愉快的互動。
本次展覽首頁: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showweb/index.asp?ID=50
本次展覽藝術家簡介: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showweb/02_detail.asp?ID=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