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8日 星期六

[副刊]四百擊,巴贊,黑貓書店

◎陳潔曜 ‧自由時報

我記得,我第一次看楚浮的《四百擊》,是12歲的時候吧,在當時流行的小耳朵上的NHK看到的,日文字幕,法語發音,我完全看不懂,我甚至當時還不知道楚浮和新浪潮是什麼東西。但是,我直覺這部電影和我有緣,好像我偷偷讀父親書架上志文的存在主義小說一樣,神祕,坦率,充滿味道。好幾年以後,我讀建國中學,成為一個影痴,在重慶南路的錄影帶攤販上,買到傳奇的《四百擊》,我才知道我在N H K看到的那部電影就是《四百擊》。這片錄影帶成為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又過了五、六年,我終於在「真善美」電影院看到電影版的《四百擊》,我當時連看片頭字幕都哭得唏哩嘩啦,因為開頭那個像是小孩子坐車看風景、巴黎鐵塔無所不在的影像,那個無論遇到什麼苦難,都幻想以對的奇妙音樂,尤其是最後,字幕打上這部電影是獻給安德列.巴贊的時候,我無法控制地哭出聲音來。

巴贊,楚浮,新浪潮,這是我對電影的夢想和愛情。

從巴贊手中遞來的熱

---

法國影評人巴贊用他生命的熱情,奉獻給他至愛的電影,那種熾熱豐富的情感,誠實深刻的良知,再加上他那豐沛神奇的文采,鼓舞了一整個世代的電影愛好者,而像個奇蹟般開創了《電影筆記》雜誌,這種受誠意、良知和情感所感動的創作動力,由新一代的《電影筆記》影評人傳承下來,楚浮、侯麥、李維特……等等,就都是從《電影筆記》影評人開始他們的電影啟蒙;當然,後面是有張溫厚的大手支撐著,那就是鞠躬盡瘁的影評人巴贊;哎呀,他在40歲就可能由於勞累過度去世了,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對人的太早死感到由衷惋惜,他晚點死,整個電影世界就不一樣了,起碼我的電影世界就不一樣了;我是多麼期待他寫有關他情同愛子的愛徒──楚浮的影評啊。《四百擊》,1958年拍攝,巴贊去世。

巴贊給我兩個人生的目標,一個就是創造出散發生命光采的人文創作,一個就是人要活過40歲。巴贊獨樹一格的影評在他開創的法國新浪潮剛開始的時候結束了。那種像文學作品般的人文影評創作消失了,卻轉化成如文學作品般的人文電影創作。我們缺乏一本像《電影是什麼》那樣開創性的六○年代電影的影評創作,但是,我們卻有了法國新浪潮電影。一個溫厚慈愛的長者消逝,但他的愛情卻由一個新生的生命發揚光大。這才是我認為的電影真正的黃金時期,不是在默片最後迴光返照的時候,好萊塢片廠輝煌時期,或者法國、日本片廠輝煌時期,而是在小成本的手工樸實書寫質感的法國新浪潮時期,這就是我的電影黃金時期。

在巴黎,黑貓書店……

---

大學畢業,過很多年以後,我第一次到法國,公司旅遊,在巴黎一個禮拜;我冒著被同事說不合群的風險,在大家坐船去遊塞納河的時候,獨自一人跑去看電影,我幾乎是憑著一股意志和直覺,在完全陌生的左岸街道上,找到一家藝術電影院,放的是法國導演阿薩亞斯的《Clean》,我用生硬的法文和店員買票入場;在放映《Clean》前,放的是《四百擊》新發行DVD的廣告,配上讓人頭痛的一連串法文旁白,但我已經完全無法控制地哭了出來,雖然只是廣告片段, 我終於在巴黎看到了《四百擊》。

我後來在塞納河河邊的舊書攤攤販,一攤一攤尋找過期的《電影筆記》,一個慈祥的老太太跟我說,要找《電影筆記》,去這家店,拿給我一張黑色的明信片,上面畫了一隻黑貓、有個我看不懂的地址;但是,一個人一旦有決心,常有奇蹟出現,在台北常迷路的我,卻在陌生人聽不太懂的幫助指示下,在巴黎小巷弄找到這家黑貓老書店;我在這家小書店中,看到了從第一期開始到最新的一期《電影筆記》,我找到了以雷奈的《廣島之戀》為封面、1958年耶誕節的那一期,上面寫著:「安德烈.巴贊已在11月11日離我們而去……沒有他,電影評論將不是個值得驕傲的行業;沒有他,電影不會以同樣的方式發展……」

我在巴黎的黑貓書店,眼眶已經泛紅。

Your cOmment"s Here! Hover Your cUrsOr to leave a cOmment.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