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7日 星期日

[知識] 中國時報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專題(二)

中國時報 2007.06.12 美學設計 北歐的社會運動 陳一姍/專題報導

放眼全球,很少有一個地方,設計美學可以與國家形象做緊密的結合,除了北歐。

二次大戰後大放異彩,嬉皮年代一度沒落,九十年代開始再度廣受全球矚目。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O)改裝後用的公共家具,來自丹麥;在紐約東岸、英國、法國高級百貨公司,最紅的牛仔褲是來自瑞典的ACNE。「北歐站穩設計品這塊市場,正好卡住一個特殊的定位」,北歐櫥窗總經理黃世嘉認為。

生活有品味 給了新機會

現年三十一歲的ACNE總經理麥克.席勒(Michael Schiller)分析,不同於八十年代大家只想買法拉利、勞力士大品牌,現代消費主流是「有意識的生活型態消費」。人們還是買大品牌,但也買有設計感、有質感、有想法的產品混搭,重點是表達自己,這讓北歐設計有新機會。二○○三年裁員一半到只剩六個人的ACNE,今年八十名員工營業額預計將達十三億台幣,是四年前二十倍。

一條ACNE牛仔褲定價在八千五到一萬台幣出頭,介於香奈爾等名牌與Levis等大眾品牌間。席勒說,就像北歐設計傳統一樣,由四位設計師創辦的ACNE一開始就是想生產自己會想穿的衣服。一九九七年ACNE成名一役,就是創作一百條給自己家人與朋友穿的牛仔褲。去年創辦ACNE雜誌,也不標榜名人故事,而是「有趣」的人,譬如:名流光顧的餐廳老闆等。

設計平民化 不為有錢人

比較北歐最知名精品喬治.傑森與法系、美系精品廣告,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北歐品牌很少用名模砸重金代言。哥本哈根設計學院校長卡普森(Costa Knudsen)分析,北歐的設計語言:簡單,重視產品功能,擅長使用當地自然資源,根本上是源自北歐整個社會福利國的制度:「北歐設計一開始就不是為了有錢人,而是為了整個社會平民,是一個社會運動。」

走訪彼得與巴蒂的家,才讓我們體驗到設計是社會運動這句話。他們倆是我們飛往丹麥途中巧遇的兩位白領平凡上班族,快六十歲的人湖邊的小公寓並不大,掛著女兒的抽象畫,清爽雅緻。巴蒂家裡四盞燈,是丹麥國寶設計師鮑森(Louis Paulson)的經典設計;用的咖啡組、冰桶品味都很不錯。問巴蒂丹麥人怎麼培養品味?巴蒂說,她也不曉得,大概是因為丹麥歷史上出了許多建築大師,到很多公共建築就會看到很棒的設計品。

丹麥人,台灣女婿,定居在台中的北歐設計顧問公司路威(Gideon Lowey)比較,因為是全民運動,北歐設計與國家價值緊密結合在一起,不論那個品牌,都可以從中焠鍊出屬出共通的設計元素。不像法、美國各品牌差異很大,沒有集體識別。

憑文化優勢 創造競爭力

僅次於喬治.傑森,丹麥第二大設計家用品品牌羅森漢(Rosendhal)總經理漢瑞克.羅森漢說,因為是為了給一般人,在北歐品牌要成功有三要素:合理的價格、高品質與好設計。「這裡的人普遍對生活很有品味,使用設計品是市民的共識,設計品是普及品」,文革後離開中國大陸,已經在丹麥三十年的羅森漢高階主管周建軍觀察。

哥本哈根設計學院校長卡普森說,北歐人少,遠不如韓國、印度、中國人力便宜,這些國家人這麼多,一定會有很多聰明人,很快北歐設計師優勢就會逆轉。北歐設計師除了必須更回應產業需求,學習新方式與產業溝通,另方面更要掌握自己文化的優勢:北歐有民主的學校系統,學生知道如何討論,這種文化是北歐設計語言的根。

「他們可以與你比聰明」,他一語道破:「唯有文化是不能競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時報 2007.06.12 北海小英雄 靠群體智慧走出去 陳一姍/新聞分析

對全球工時第一長的台灣人而言,北歐最令人大感不解的是「工作不特別勤奮,一年到頭放假,憑什麼賺那麼多錢?」更令人氣結的是,北歐跟美國、法國、德國大國都不一樣,反而跟台灣一樣是貿易為主的經濟體。白話文說,這群懶人生產的貴東西,還真賣得出去,這讓拚得要死,賺得辛苦的台灣人,含淚問蒼天。

北歐生產力為什麼這麼高?撇除因為石油而暴富的挪威,走訪北歐,我們得到的答案是,小國競爭意識,重視研發,共識決策,締造了高效率的北歐模式。

母國市場 就是整個世界

小國寡民,讓北歐企業不分大小,都知道得走出去。以瑞典易利信為例,在各國電信都是國家重金扶持的產業,但無線通訊剛發展時,易利信跟國營電信公司Telia研發出新產品,政府卻限制易利信不得在瑞典販賣,逼得他們只能賣向海外市場。目前易利信已攻入全球一四十個國家,八五%營收由新興市場來,「所以你說我們的「母國市場」是什麼?我們的母國市場就是整個世界」,政府與產業關係部負責人哈雷恩(Mikael Halen)自豪地說。

因為一開始就以海外為「母國市場」,北歐企業,尤其在先進通訊科技上,採取先把市場養大的策略。哈雷恩說,制定規格是人口多的大國專利,做為小國,必須與其他國家結盟,譬如:參與歐盟研究,先合作建立市場,然後再思考競爭。這是為什麼北歐發明的GSM規格,由歐洲擴散到全球的原因。

致力研發 搶攻海外市場

北歐企業,顛覆了台灣人所謂「母國市場不夠大,所以無法自創品牌」的迷思。但與台灣走代工的路不同,北歐人認為小國要搶市場,要有速度,就必須靠創新,而創新就來自研發。

北歐各國研發投資均不落人後,即使是中小企業為主的丹麥亦然。根據IMD國家競爭力評比,二○○四年企業研發投資占整體GDP比例,最高是以色列三.五%,其次就是瑞典二.九%,芬蘭二.五%,丹麥第八也有一.八%。

為什麼北歐中小企業不覺得資源不足?定居在台中多年,來自丹麥的北歐設計顧問公司路威直陳:「那是因為台灣人太貪婪。路威說,北歐人認為企業與產品形象,本來就是公司應做的投資,不像台灣老把研發看作成本,只想壓低成本。

水平管理 讓員工做決定

台灣企業唯「老闆是問」的管理模式,也是台灣人工時長卻無生產力的關鍵。路威觀察,北歐是個水平的社會,比較沒有階層;而台灣是個垂直的社會。反映到企業上,北歐不強調老闆個人領導,老闆只是團隊領導者(team leader),企業花很多時間討論,一旦達成共識,就會目標一致運作,反而有效率。但台灣每個中階主管都在等老闆,「老闆不在,企業就像無頭的動物,很多時間都浪費掉了」,他形容。

羅森漢總經理漢瑞克也發現,如果僱用非北歐背景的員工,這些員工剛開始老是會來問「他的意見」。「我會要他自己做決定」,他說。

問他不擔心員工做錯誤的決定嗎?漢瑞克老成地說:「如果老擔心員工做錯,那他就永遠不會做決定了。」

到丹麥已經三十年的周建軍,從與孩子的代溝中,深切體認到丹麥文化與中國父權教育的不同。他說,他的小孩在丹麥長大,養成「再怎麼忙都要玩」的丹麥習慣,卻沒有學到相對的責任感。原因在於,中國父母總是盯著孩子,什麼事都幫孩子做決定;但丹麥父母從小跟孩子討論事情,讓小朋友做決定,為自己決定負責,學習妥協雙贏。

共識決策 能量源源不絕

「這種共識的決策傳統,讓北歐企業是扁平化組織,二十五、三十歲的人也負責任,這就是生產力的來源」,瑞典招商局局長漢莫瑞克(Hammerich)分析。另方面國民教育比台灣早一百年的北歐,擁有全世界極高科技運用能力,即使是滿頭白髮,五、六十歲的火車站站務員都能嫻熟的用電腦,替客戶處理繁瑣的定位事宜;而全球最高的婦女勞動參與率,八成女性婚後繼續工作,使得教育資源不浪費,這都是北歐生產力的來源。

五、六年級生共有的回憶北海小英雄裡,小威雖然摸摸鼻子就能想出怪點子,但最後還是得靠著同船的海盜同心協力度過難關。這種群體智慧與小國焠鍊出的務實,正是北歐享有高生產力,擺脫窮漢宿命的主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時報 2007.06.12 沃貝克 滿腦商機締造「魔戒」傳奇 陳一姍/斯德哥爾摩報導

在冷靜、不易親近的北歐人群中,渾身是野心,滿腦是商機的單身戒創辦人沃貝克(
Johan Wahlback)是個異類。三十五歲的他是北歐新一波創業潮的代表之一。

不同於喬治.傑森的低調經典,才創立兩年,沃貝克靠著全球曝光、創造話題,單身戒累積已賣出十二萬五千只,現以每月一萬只速度在日本、大陸地區狂賣,話題性十足。「對我而言,最大的困難不是沒有點子,而是得管管自己的腦筋想慢一點」,智力測驗得到滿分的沃貝克在專訪最後說。

點子對沃貝克的確不是問題。出生於斯德哥爾摩,七歲時,他就跟鄰居收舊貨舉行義賣競標,所得一百美元一半給自己,一半捐給慈善機構,拯救兒童。跟著父母移民美國、巴黎和倫敦,十五歲回國成立郵購品牌賣甜食給海外瑞典人,就知道利用出口退稅,三五%的奢侈品退稅,付運費後,售價一樣,還能小賺一筆。

單身戒的點子則來自於一頓晚餐對話。沃貝克說,有一回他與三十多歲的朋友吃飯,朋友抱怨著年過三十,結婚壓力就來,壓力反而讓人急急忙陷入不幸福的關係裡。「為什麼單身不能快樂,為什麼不能有一個東西顯示單身的快樂」,他想。後來他想到戒指,結婚的人可以用婚戒顯示快樂,為何單身的人不能。

沃貝克說,他很清楚,身為一個來自瑞典的品牌,必須要保有「瑞典製造」的價值感。他也深知,這個品牌要成功,必須推廣到全球各地,而他獨創一套經銷商管理模式。透過與網路公司、公關與代理商分享利潤,用最省人力的方法,達到鋪貨全球,在全球媒體曝光的機會。

「他們的創意應該都是在高成本、高物價的環境下逼出來的,許多新品牌崛起是靠商業模式的創新」,代理許多北歐品牌的北歐櫥窗負責人黃世嘉觀察。以沃貝克為例,單身戒不透過中央統一方式行銷,而是由各國代理商分享利潤。

「點子不是問題,難在大膽行動」,沃貝克為自己的創業之路下了注解,也為北歐正在轉變的創業風氣下了注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時報 2007.06.12 IKEA 貧瘠土地長出的巨人 陳一姍/瑞典阿姆胡特報導

很難想像,在台灣人心目中與瑞典畫上等號的IKEA,總部居然位在一個人口只跟馬祖一樣多,每兩個小時才有一班火車的偏遠小鎮阿姆胡特(Almhult)。

阿姆胡特入夜後,路上不見人跡。五點多火車站站務員下班後,一旁的冰淇淋便利商店七、八點就早早就打烊了。鎮上唯一開著的是九點才關門的IKEA第一家店,跟台北一樣,可以吃到瑞典小肉丸,隔著一條街就是鎮上唯一一家旅店IKEA旅館,這裡是創辦人坎培拉(Ingvar Kamprad)外祖父雜貨店的原址。不過,這卻是IKEA橫跨三十六國的神經中樞。去年IKEA營收一七六.五八億歐元,全都在此設計;許多台灣人裝潢的第一本啟蒙書─IKEA型錄就是在這裡拍攝。

IKEA主導全球中產階級生活品味,為何不把總部設在文化刺激比較多的大城?聽到這個問題,來自德國,IKEA總部設計師布蘭琪(Wiebke Braasch)笑著說,IKEA從來沒有考慮把設計總部搬遷,因為只有這裡才能抓住IKEA的靈魂,這個靈魂是從阿姆胡特長出來的。

阿姆胡特隸屬於史馬蘭(Smaland)省,原意是小小土地。十九世紀瑞典被歐洲人稱為北方的窮漢,史馬蘭人又是窮漢中的窮漢。由於土壤是由沙與卵石混雜,根本什麼都種不出來。十九世紀瑞典大移民,主力外移的就是史馬蘭人。

布蘭琪說,因為物資缺乏,史馬蘭人真的必須省錢。這是IKEA便宜,但有設計感的企業精神的來源。IKEA創辦人坎培拉在史馬蘭出生長大,第一家店開在這裡,直到現在IKEA總部還有很多僱員是當地人。「這片土地就是IKEA的根」。

全球化與本土化並存,IKEA財務等總部外移,卻仍舊是瑞典人自豪的公司,因為她強勢地輸出瑞典文化。多數人不知,IKEA其實是瑞典食品最大的出口商;全球IKEA餐廳賣的烤肉丸或香菜鮭魚,是許多外國人的瑞典菜初體驗;藍底黃字旗,顏色跟瑞典國旗一樣。

Your cOmment"s Here! Hover Your cUrsOr to leave a cOmment.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