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知識] 中國時報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專題(一)

轉自ptt2 作者: yopoyopo (整理)

中國時報 2007.06.11 
丹麥 瑞典 挪威 競爭力驚艷 半島是平的 宛如夢中烏托邦 江靜玲、陳一姍/專題報導

前言:最近這些年,台灣新出現了些北歐熱。像冰一樣清澈的透明價值,線條乾淨的設計美學,一年有六個星期長假,卻仍是全世界所得最高的國家,對於陷入苦力經濟模式的台灣,遠在天涯的北歐宛若夢中的烏托邦。 去年底大選,瑞典變天,世人驚覺烏托邦正在轉變。為了更進一步了解轉變中的北歐,中國時報特別派遣駐歐洲特派員江靜玲、經濟組記者陳一姍、攝影記者鄭任南,走訪斯堪地納維亞半島—丹麥、瑞典、挪威,一連九天深度剖析北歐競爭力與未來衝擊。 「早在美國人喊出地球是平的,這裡早就是平的啦!」瑞典右派智庫Timbro執行長瑞卡(M Rankka)說。只不過美國人喊出的平坦地球,是全球化正帶來日益惡化的貧富鴻溝;而北歐的平,卻是真實消弭階級差距。

不跟英美同步 邁向福利國

不跟英美同步,北歐之於台灣,甚至之於世界,都像一個謎。當後冷戰時期,美式資本主義打敗蘇維埃為首的社會主義,席捲全球,北歐卻硬是要「顛倒是非」,走福利國家的路。當已開發國家選民的政治冷感成為常態,超過百年的北歐代議政治,卻硬是有八成投票率;當全球競向陷入減稅比賽,英美政府喊出的私有化、小政府變成「唯一真理」,北歐人硬是願意繳二分之一的所得稅,硬是有二分之一的人在公部門工作,冰島、芬蘭、瑞典過去五年經濟成長率,硬是超過美國。

參與協商共識 價值新典範
芬蘭驚豔的作者吳祥輝點出,相較於台灣混淆於文化層次的「台灣識別」與「台灣價值典範」。包括芬蘭在內,北歐最令人好奇的是「北歐識別」與「北歐價值典範」,抽象的東西為何讓北歐擁有全球稱羨的競爭力?

走訪北歐,卻真真切切感受到,這些抽象的價值,不僅是口號,更是力量。從清廉、平等、人權、美學、環保,北歐展現了「小國的本土價值與全球化並存」的可能性。價值成了競爭力的基石。

北歐模式由平等哲學開始,逐步發展出一套參與、協商、共識的價值體系,讓這裡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社會福利國。

丹麥的「爺大定理(Janteloven)」(又稱「詹特法則」)最能貼切描述,北歐各國共通的平等主義。爺大是一九三三年丹麥暢銷小說《一個逃亡者的足跡》中,作者安克賽.森納茂斯虛構的地名。住在爺大的人,總是想方設法貶低別人,這些方法可歸納成十條定理,都在傳達「別以為你比別人強」,「誰也不比別人差」的哲學。

我去維基翻了一些資料:
爺大定理:
There are ten different rules in the law, but they are all variations on a single theme and are usually referred to as a homogeneous unit: Don't think you're anyone special or that you're better than us.

The ten rules are:

Don't think that you are special.
Don't think that you are of the same standing as us.
Don't think that you are smarter than us.
Don't fancy yourself as being better than us.
Don't think that you know more than us.
Don't think that you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us.
Don't think that you are good at anything.
Don't laugh at us.
Don't think that anyone cares about you.
Don't think that you can teach us anything.

共通平等主義 落實生活裡

北歐人的平等落實在生活小節裡。走進丹麥、瑞典、挪威書店,不像台灣的暢銷書常是一代代工商鉅子的傳記,放在最明顯櫃位的是小說與居家園藝書籍,唯一一本封面有照片的傳記是來自澳洲的梅鐸。問丹麥產業總會首席經濟學家羅斯莫森(K Rasmussen)最紅的商人是誰,他搔了搔頭說,他印象中好像只有全球最大船運公司老闆Mastek出過一本書,而且已經是十幾年前了。

追究北歐平等主義的起源,很難不談歷史。不像法國、英國,都是先工業化後,才有民主,資產階級與農工階層一分為二。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傳入時,整個北歐是農業社會。丹麥國會科技顧問委員會執行長柯佛(L Kluver)說,北歐民主化一開始就先解放佃農。當時重要的宗教家與思想家葛維隆認為,光有形式民主不夠,如果選民沒有足夠的民主教育,就無法形成真正的民主。為了讓農民學到充足的民主知識,葛維隆這位成人教育之父,建立社區大學,讓農民透過討論,學習民主知識,「(葛維隆)說啟蒙是靠嘴討論,而不是來自上帝」。

根源自平等主義,北歐民主政治形成參與、協商、共識的傳統。在北歐教育體系裡,有一種特殊的考試方式叫「集體考試(group exam)」,方法是學生可以自由形成二個人以上的團體,一起寫報告,一起去考試,要過關一起過關,不及格一起不及格。如果學生發現有人老是不寫作業、老搭便車,不盡義務,隨時可以拆夥,把偷懶的人趕出去。如果人越多,老師對於小組的及格標準或報告要求會比較高。「我們的教育是訓練人,承擔責任,尋求合作,面對衝突,找到妥協,」柯佛解釋。

包容自律互信 團結不民粹

也是在平等的基礎下,北歐的社會有深廣的包容認知。丹麥聯合工會(LO)副主席胡根柏格(T A-Huggenberger)表示,每個人的背景不同,願景也不一樣,「我們必需平等的提供服務。」。但是,胡根柏格強調,平等的前提是自律,不欺騙。如此,大家才可以在一個信任的網絡中互動。她說:「這裡是一個自由度高,但自律要求更高的社會。」。自律,也是一種公民責任。

由平等衍生出來的參與、協商、共識、包容、自律和互信,使北歐產生出一種共通的團結定位。這些共通的價值環環相生,脈絡清楚,北歐人因此可以很明確的說,「這是我們的價值,不是民族主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時報 2007.06.11 少了氣派 丹麥瑞典皇室多了平實 江靜玲

我們在斯堪地納維亞期間,巧遇丹麥和瑞典兩國皇室互訪。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和席維亞皇后訪問哥本哈根,以及丹麥女王瑪格麗特和亨利克親王回訪瑞典南部的馬爾摩市時,我們都在現場,親睹北歐皇親貴族交誼盛事。相較於英國皇室富麗堂皇的作風,瑞典和丹麥皇室質樸簡約、平易的令人瞠目。

這項互訪,兩國皇室都選擇了訪問城市的市政廳為宴會場所。在哥本哈根時,兩國皇室在御林軍護衛下,一路乘皇室馬車抵達市政府。但在這裡,沒有類似英國女王出巡時群眾夾道,揮舞國旗的盛況。皇室馬車行過處,雖有警察,卻沒柵欄圍堵。我們站在路邊的店家門前,就可看到坐在馬車裡的瑪格麗特女王,並向她揮揮手。

瑪格麗特女王到瑞典南部的馬爾摩市回訪時,馬車不見了。只有穿著古老制服的老民兵和三兩保安人員站在市政府廣場前。大家以歡樂的心情觀看出入這項兩國皇室盛典的達官顯貴、社會名流。

我們全程只看見一輛賓士,其餘穿著大禮服、戴著大勛章來參加皇宴的賓客,多是從極普通、甚至髒髒的車裡鑽出來,還有人搭計程車。更誇張的是,一台大遊覽車開進來,放下一批紳仕淑女們。

與迄今在倫敦參加傳統正式皇宴,在入口處等唱名,才得進入大廳的英國禮儀相較,真難以想像。「斯堪地納維亞的皇室都很平易近人。這與我們平等社會的特質有關。」,瑞典廣播公司倫敦特派員藍柏格坦承他們的皇室不如英國氣派。但「斯堪地納維亞的皇室很現代化,懂得跟時代和社會行進。」

一則插曲,可窺見北歐皇室的平民化。瑞典國王古斯塔夫有次自己開車與朋友出遊,到加油站加油並買零食。朋友付帳時,只付了零食未付油錢,以為朋友連油錢也支付的國王,開了車子便離開。為了追緝「不付帳」的惡客,加油站老板調出錄影帶報警處理。警方仔細一瞧,逃帳的傢伙「居然是國王!」。知道「債主」後,加油站老板寫信到皇宮「討債」。瑞典國王不但還錢並致歉。

當英國查理斯王子因無法與平民卡蜜拉結合,反而造成黛妃的悲劇,北歐卻早已接受平民加入皇室。丹麥王儲的妃子是位澳洲平民。瑞典王位繼承人維多利亞公主的男友,不但是平民且是經營健身俱樂部的「小資本商」。維多利亞公主的母親,席維亞皇后是德國和巴西混血平民出身。這都未影響人們對北歐皇室的尊敬和愛戴。

北歐皇室比起他們在英倫的遠房親戚要平實親民,也從另個角度反射北歐的平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時報 2007.06.11 價值所繫即實力所在 陳一姍/特稿

要在一片北歐熱中,以短短九個工作天,看到更深刻的北歐,對任何一個採訪團而言都是一大挑戰。不過,當我們走完丹麥、瑞典及挪威三國,整個系列報導的主軸卻清晰不過,那就是價值。北歐模式的挑戰,就是價值體系的挑戰。

不同於傳統國家報導,以政治、外交、經濟、社會切割,我們發現北歐模式是一體的。要了解這個與美式資本主義最極端不同的區域,如果不探索其價值體系,就無法理解其精髓。

不同於反貪腐、愛好和平、人權、尊重女性、環保在台灣還是道德層次的高標,在北歐,這些價值是公民倫理。因此我們的系列報導由「平等」開展,透過和平、清廉、美學、與自然共存價值所繫,介紹北歐模式實力所在。

我們也意外發現,採訪團這次的路徑,恰是一趟由根到果的旅程。

北歐五國分分合合,最靠近歐洲大陸的丹麥,正好是啟蒙民主思想輸入的第一站。從丹麥散布到瑞典、挪威,不同的民族性格與自然環境,又演化出不同的制度。譬如:丹麥以中小企業為主,勞工保障就比瑞典少。在移民政策上,土地面積小的丹麥、人口少的挪威也比瑞典更緊縮。

Re-invent,是我們這趟旅程常聽到的動詞。北歐人少,從來沒有閉關自守的本錢,當全球化步伐加快,北歐也無可避免面對挑戰、重新演進。從移民到歐盟認同,從福利調整到失業、勞工短缺的議題,北歐都在重新凝聚共識,進行調整。「這個世界沒有烏托邦,還要不斷改進,」左派智庫Agora主任圖珊一語道破。

台灣的烏托邦呢?什麼又是台灣社會引以為繫的價值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時報 2007.06.11 捍衛人民 護民官不容質疑 陳一姍、江靜玲/斯德哥爾摩專訪

負責監督文武百官依法行政,且有起訴權的四位護民官(Riksdagens Ombudsman, JO)是北歐特有而深受尊敬的制度。我們很幸運採訪到今年將退休的護民官伯根,意外發現他就是終結社民黨長期執政的關鍵人物之一。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為什麼會有護民官的制度?

答:護民官已經兩百年了。十八世紀時瑞典制訂新憲法,當時王室有直接對其負責的
護民官chanceller of Justice,但這個護民官獨立性不足,基於權力平衡,議會認為應該有自己,真正獨立的護民官。

問:可不可以談談六年多來,自己印象最深的案子?

答:就是四年半前的南亞海嘯案。瑞典在南亞死了五四三人,國民覺得政府反應太慢,錯過救災黃金時間。於是國會組成委員會追究責任。但第一次報告出來,人們發現外交部與總理首席秘書長,兩邊說法兜不起來。這在媒體引起很大爭論,加上有民眾來抱怨,於是我開始調查。

經過了半年調查,我還是質疑真相是什麼。但我發現總理幕僚長,無論到我這,或面對國會調查都不太合作。他說案發時他在辦公室,但其他官員都沒看到他,顯示他在說謊,對護民官說謊是違法且違憲的。

於是我決定「批評總理首席幕僚長」,沒有依法提供國會與護民官足夠的文件。批評造成這位幕僚長最後辭職下台。加上這正好在大選前五十天,也造成了很「有趣」的結果。(編按:社民黨下台)

問:調查過程中,最大的壓力是什麼?有政治壓力嗎?

答:(笑)就是與媒體的關係。那時候,我早晚都會接到一堆記者的電話,突然變成電影明星。但政治壓力沒有。

問:看來護民官的力量真的很大,你們的道德層次真的要很高?

答:我希望是。護民官是不容許被一絲懷疑。就像我們有起訴權,但近七年來我只起訴了一個斯德哥爾摩主教。因為他銷毀了,法院已經判決不是秘密,應該可以提供給媒體的文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時報 2007.06.11 反貪腐已是基本人權 透明政治高標 北歐防腐劑 陳一姍、江靜玲/專題報導

北歐有長達半年的永夜,但靠著制度與公民素質打造的透明政治高標,一年四季防腐。根據國際透明組織的全球貪腐印象指數調查,包括冰島在內,過去五年北歐六國清廉度均排名全球前十,除了挪威之外,分數都接近滿分十分,而台灣則只拿到五.七,排名第三十四。

政府文件 民眾都能閱讀

奠定北歐清廉基礎,最重要的制度就是「透明法」。以瑞典為例,瑞典憲法是由幾個法規合組,其中之一就是一七六六年的「新聞自由法」(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Act)。

新聞自由法第二章規定,為了鼓勵意見交換與大眾知的權力,瑞典人都可以自由閱讀官方文件。除了國防、央行雙率、外交等法有明定不能看的文件,其餘政府公文、公務員公務電子郵件、會面紀錄、電話錄音,民眾都能看。

國會護民官辦公室行政長史瓦司通(KjellSwanstrom)解釋,這個法通過的背景,在於當時君主立憲剛剛執行,最有權力的人是國王。基於權力平衡,代表人民的國會認為,人民應該跟執政者一樣,有平等的機會接觸政府機關的文件。

透明的防腐劑,為北歐政治豎立了高標。十多年前,社民黨部長莫琳被發現以信用卡刷卡買了一盒巧克力,慘遭下台。

人人平等 官員不能奢華

國際透明組織台灣分會執行長余致力分析,台灣與北歐不同,在於政治領袖都太強調個人魅力,輕視制度,以致於台灣雖然人權指數亞洲最好,但司法不夠獨立,與高層有關的案件幾乎辦不動。「不像北歐反貪腐已經是基本人權,」余致力說。

在瑞典,連部長都沒有隨扈,只有次長級以上官員配車。國會議員沒有配車,國會有公用的腳踏車,可供議員租借,以至於瑞典政界晚宴,即使是冬天也常見議員騎腳踏車赴約。「北歐人認為每個人都平等,你的工作是人民給的,憑什麼那麼豪華」,駐瑞典台北代表處組長馬鍾麟說。

因為透明,美國企業以政治獻金綁架國家的醜聞,在北歐幾乎不可能發生。瑞典溫和黨秘書長胥格曼(Per Schlingmann)說,儘管沒有法律,但瑞典政黨有共識,每年公布政黨收支,細到捐款人姓名與金額。任何一筆大額捐款,都會引起媒體的注意,為避嫌,瑞典政黨寧可拒絕大額捐款。

因為透明 人民願繳高稅

瑞典前財政部長,現任國會議員派得紐德(Par Nuder)一席話,也許可以貼切詮釋北歐人對政客的要求。紐德說,政治不同於律師或其他行業,政治人物最重要工作就是建
立人民信心。選民對政治人物的基本要求,是必須滿足選民日常生活所需。瑞典是一個平等社會,更需要領袖強調「心」。

在瑞典,各政黨日常聚會活動就很多,因此同黨議員感情很好。參加過幾次活動的馬鍾麟形容,聚會就像大學社團,大家一起彈吉他,吃飯聊天,議論時政。因為聚會很多,北歐政黨吸收年輕黨員的管道暢通,官員或議員普遍都很年輕。「在瑞典,政黨是一種生活,不像美國只是選舉機器而已,」紐德說。

因為透明,人們願意繳高額的稅,換取生活安全感。人們對於政治有參與感,因此北歐投票率並沒有隨著所得提高,大幅下滑,依舊高達八成。當台灣總是以美國馬首是瞻,天涯一角的北歐,也許是另一個可以參酌的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時報 2007.06.11 丹麥前外長艾里曼楊森:參與國際組織 小國扛大責任 江靜玲、陳一姍/哥本哈根專訪

丹麥前外長艾里曼楊森(Uffe Ellemann-Jensen)在歐洲各國中是一位廣受喜愛和尊重的政治家。他同時是少數跨越東西冷戰時期的歐洲外長。

以下為訪談記要。

問: 丹麥的和平援外觀念基礎來自何處?

答: 無論任何政黨執政,這都是一項政治共識。丹麥是聯合國最早會員國之一,做為一個小國,我們發現唯一可以維護國家安全的方式是成為國際組織的一員。所以我們還加入北大西洋組織(NATO)和歐盟(EU)。小國的外交就是跟著大多數人同意的規則行進,並讓自己成為組織的好成員。

問: 北歐和波海國家會在後冷戰時期結盟,自成一個戰略性組織或區域嗎?

答: 我看不見這個趨勢,也很難想像這個區域在穩定安全上不與美國合作。這個區域裡除了瑞典、芬蘭和俄國,都是NATO會員。

瑞典和芬蘭目前則已以務實的方式與NATO合作。俄國是最不可測的一環,但誰知道,他們有一天不會加入NATO。

問: 這個區域在後冷戰期的和平安全策略改變很大嗎?

答:是的,我看見比從前更多的「信心」。尤其在國際論壇上。歐盟是個了不起的組織,大小各國在此爭取的不是國土大小,而是國家品質。這是我們的經驗。像丹麥這樣的小國,也可以負很大的責任。我們在阿富汗、伊拉克都派有兵員。以人口比例來看,丹麥比任何其他國家出兵都多。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時報 2007.06.11 挪威 諾貝爾和平獎原鄉 陳一姍/奧斯陸報導

北歐與和平畫上等號,每年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頒發的諾貝爾和平獎是關鍵。

世人多猜測,生於瑞典,發明火藥的諾貝爾是基於贖罪,死後捐出財富創立諾貝爾獎。到了挪威才知道真正讓個性孤僻的諾貝爾設立和平獎的,其實是他摯愛一生,卻無法得到的女人貝露坦.祖特內爾(Bertha Von Sutter)。祖特內爾一九○五年獲頒和平獎,也是第一位女性得獎人。她是奧地利人,三十三歲時,在巴黎看報應徵出任諾貝爾的秘書兼管家。雖然短短一周,她就回到維也納結婚了,但世人猜測,她應是諾貝爾終生未婚的關鍵。

其實祖特內爾終身只與諾貝爾見過四次面,其餘時間只以書信往來。一八八九年她出版了成名作《放下你的武器!》,成了十九世紀著名的和平主義者。她認為唯有放棄武力,表達善意,才能促成和平;與諾貝爾堅信現實主義,必須靠威力最強大的火藥,才能嚇阻侵略的野心家,維持恐怖平衡,恰恰相反。

但諾貝爾發明的火藥殺人無數,沒有為世人帶來和平,他終於在臨終前接受了祖特內爾的想法。他說道︰「無論多麼可怕的武器,都無法達成和平的願望。」

諾貝爾生前完全沒有知會任何人,將設立諾貝爾獎。但更大的謎團是為什麼獨獨「和平獎」由挪威國會頒發?瑞典諾貝爾基金會半開玩笑說:「挪威人一定會告訴你,因為挪威比瑞典愛好和平!」倒是挪威人老老實實地,找出了幾個答案:第一,可能是因為諾貝爾的姐姐嫁給挪威人;第二,可能是因為挪威是北國聯盟的最邊緣一員,所以把最小的獎,「施捨」給小國來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時報 2007.06.11 尋找新維和模式 21世紀大挑戰 江靜玲/專題報導

丹麥、瑞典和挪威三國是國際社會少數達到聯合國援外標準的國家。三國軍事預算不高,推動世界和平從未缺席。瑞典首相府辦公室秘書長福斯麥德(J Forssmed)表示,和平與人道援助是斯堪地納維亞國家的共同價值,「是我們的世界責任。」

然而,隨著國際政局變化,尤其九一一和伊拉克戰爭後,儘管對人道和平堅持未變,如何維持和平,怎麼參與和平維持,成為斯堪地納維亞三國必需審視的新議題。

人道和平是斯堪地納維亞三國在二十世紀邁向的共同道路,從巴爾幹半島的科索沃戰後協定、北愛的停火和平協議,到以、巴「奧斯陸協定」,都有斯堪地納維亞國家參與的影子。每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也在這裡宣布。這些參與和推動世界和平的作為,使他們深受國際尊敬。

九一一後美國領導的全球反恐戰爭,不但未有傳統的戰場和敵軍,有時甚至敵友難辨。阿富汗戰爭時,前線赫然出現「英國人(回教徒)」打「英國人(英軍)」的情況,即是寫照之一。而伊拉克戰爭,美英不理會聯合國和歐盟反對,突顯美國在已不只是「強權」(super power )更是「超強權」(hyper power)的地位與霸氣。

代表國際社會的聯合國和維護歐洲安全責任的北約組織,都未能及時跟隨這些變化,進行改革,有效運作。在組織內負責和平推動工作的北歐三國,各自尋找新維和模式,也引起國內許多批評。

身為國際組織模範生的斯堪地納維亞三國,過去一直致力於推動和平,支援國際人道與人權,此刻,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九九○以來,丹麥一直是三國中,派兵到衝突區從事戰後維和行動最多的國家。目前,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有丹麥軍隊駐紮。但駐軍伊拉克在丹麥國內始終未能達成共識,丹麥政府已承諾今年八月自伊拉克撤軍。丹麥政治家報總編輯薩德法登(T Seidenfaden)仍批評,丹麥政府在伊拉克政策上「做過頭」。他說,過去丹麥扮演的是「和平維持者」(peacekeeper),如今卻成了「和平製造者」(peacemaker)。

瑞典也有類似的焦慮。九一一反恐戰開始後,瑞典在聯合國任務下,派軍阿富汗,並統一接受北約指揮。這項舉動,使二戰以來,擺脫中立但強調非軍事結盟的瑞典社會感到不安。

推動人權和平不遺餘力的挪威,此刻雖因為不是歐盟成員,自認可以在不受歐盟約制下,對聯合國發言比其他兩國具分量。但聯合國效率不彰,也使挪威很頭痛。

Your cOmment"s Here! Hover Your cUrsOr to leave a cOmment.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