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破報] 赫伯特‧馬庫塞的「愛欲形上學」(下)

http://pots.tw/node/5039

《閱讀左派》解放的「邏各斯」─赫伯特‧馬庫塞的「愛欲形上學」(下)

文/宋國誠(文化評論家)

如果說佛洛依德通過揭露「壓抑」而道出文明的隱在秘密,一如馬克思通過「商品」揭示資本主義的剝削秘密,那麼馬庫塞則是通過「剩餘壓抑」揭示了先進 工業社會的「破壞性」。既然不同於基於匱乏而形成的基本壓抑,剩餘壓抑當然就轉而建立在「反壓抑-超富裕」的基礎之上。這就是說,工業社會的壓抑不是簡單 的再壓抑或重複壓抑,而是一種「整合∕辯證∕偽裝」的技術性壓抑:一種讓所有人都舒舒服服、無能為力,乃至於茍且偷生、習慣就好,終至俯首聽命、懶得革命 的壓抑。
  
對立面的整合:思想麻痺術
 
一如所謂「洗腦」使人的思維模式完全變形,可以把先進工業社會的剩餘壓抑稱為「解碼壓抑」-一種從根本上改變人的欲望本質和本能結構而進行的「變人」的壓 抑。這裏所謂的「變人」是指將人類的精神弱智化、欲望商品化、勞動異己化,也就是馬庫塞所說的,一種把人單面化、物性化,把整體的人變成部分的、畸零的 「物件人」,把欲望手段看成快樂目標的「單面人」(one-dimensional man)。這裏所謂的「單面人」是指一種喪失批判意識與否定思維(negative thinking)的人,一種不思、服從、聽話的人。

今日,集體而強大的工業社會是建立在軟弱個體的烏合之上的,這種強大力量來自社會本身的組織化、技術化與同質化,來自語言的儀式化與極權化;馬庫塞 把這種統治技術稱為「對立面的整合」(integration of opposition),它有效地質變人們真實生活的需要,溶化人們對社會現實的反抗;所謂先進工業社會的「破壞性」,並不是指犯罪或恐佈主義,而是指一 種思想痲痺術和矛盾止痛劑,一種舒適的休克,一種先通過化解每個個體的反抗意識之後再對每個個體進行統治的技術操作程序:(這種壓抑)「不是由於自然和技 術的不成熟狀況而起作用,而是依靠權力地位起作用……我們社會的突出之處是,在壓倒一切的效率和日益升高的生活水準的雙重基礎上,利用「技術」而不是「恐 佈」,去制服那些離心的社會力量。(註1)

正如馬克思通過「商品交易」的否定性解析,看出了資本剝削的秘密,馬庫塞也從「舒適/痛苦」的交易,揭示了先進工業社會的統治秘密。首先,先進工業 社會將「統治的真實需求」轉化為適應個人生存的「服從的虛假需求」,這種把真實需求和虛假需求進行倒轉與模糊化的機制,叫作「壓抑性的社會管 理」(repressive administration of society),其目的就是為了消解人們真實反抗的需要。其次,這種美其名叫「管理」的手段,其實是容忍、吸納和說服,也就是將一切對立和反抗壓縮在一 個富裕社會可容忍的範圍內予以隔離管理,藉由消除私人與公眾之間、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之間的對立,並通通過一次壓力的疏解以便進行再次壓力的增加,通過對 低級壓力的容忍以便進行更高級的壓抑,以模糊真平等來鞏固假平等。換言之,先進工業社會的統治不是一種恐怖的痛苦形式,而是一種多采多姿的娛樂形式。

心理結構的工業化

人們經常以為,搞笑、趣味廣告、色情暴力、八卦新聞、名人逸事……,都是現代人消遣娛樂不可或缺的要素(有人將它美化為「大眾消費」),實則不然, 這些都是現代社會剩餘壓抑的替代形式。因為今晚極度放縱的消遣是為明日極度剝削的工作做準備的,「大眾消費」實際上是「大眾消滅」。諸如國家以民族主義塑 造外敵以鞏固內部統治,到處充斥的「同意原則」(principle of consent)和民主程序(利用call in 節目發洩不滿)或便民措施(濫發信用卡以製造更多的「卡奴」),到處充斥的廉價資訊和所謂「大眾傳播」(以大量資訊塑造習慣性的思考和順從主義 (conformism)),無非都是以潛在的發洩或假性不滿來取代嚴肅的造反,以大眾化來裝飾平等並消弭階級的對立:階級差別的平等化成為當代社會意識 形態新的控制形式。當工人與他的老闆享受著同樣的電視節目或同遊一樣的遊樂勝地,如果打字員打扮得和她的雇主的女兒一樣漂亮,如果黑人也擁有凱迪拉克轎 車,並且閱讀同樣的報紙,這種「相似性」,並不表示階級的消失,而是表明在現行制度下,每一個人都在「分享」和維持這種制度的需要與滿足。(註2)

新型社會控制的極緻化表現,主要隱藏在兩種互動形式之中,一是社會技術系統對個人心理的「竊占」;一是個人對社會壓抑形式的心理複製。在現代社會 中,人們為了「追逐商品」而過著商品化的生活,並且從商品追逐中定義快樂的指數,在此情況下,人們不僅以所得高低來定義別人,也以收入多寡來衡量自己。在 這種以商品數量作為快樂高低的滿足指標下,社會將提供最大量的商品來滿足最大多數人的欲望。換言之,只要社會提供全自動、機械化的便利性,人們就會通過心 理複製而使自己的心靈自動化、機械化。在此意義上,所謂「先進社會」(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不只是社會生產的工業化,還包括個人心理結構的工業化!

美學轉化:新存有革命

面對社會控制的鋪天蓋地和無孔不入,馬庫塞主張以「美學革命」來對抗醜惡的現實,其中居於關鍵則是「美學轉化」(Aesthetic Transformation)這一概念,這是一種通過美學形式與審美批判,將習慣性的現實進行吸收和轉化,對社會存在進行改觀和變形的過程。美學轉化需 要一種思維立場,那就是否定性思考-對世界進行「如其所不是」的逆向思考和否定性理解。馬庫塞以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的戲劇為例,布萊希特認為只有把現代世界看成一個「等待否定的否定狀態」(the state of negativity which is to be negated),才有可能被理解。(註3)布萊希特的戲劇提供了一種「反思性認知」,他運用一種「陌生化效果」(estrangement effect),一種運用感知的困難和延長感知的複雜化過程,通過把熟悉的事件變為陌生,通過扭曲被扭曲化的現實,讓觀眾與戲劇之間產生矛盾與荒誕效果, 進而使「世界的本來面目」得以重現。

在馬庫塞看來,美學轉化不只是一種藝術概念,它實際上具有改造現實、重建生活的革命作用。一方面,藝術用文字、音調、形象與姿態改造了人們的認知物 件,實現一種解構日常語言的話語絕裂,把世界從功能性、封閉性的言說結構中解脫出來,從而也改造了人們被固化、被馴化的經驗。一方面,藝術和審美通過幻想 對現實的變形而超越了現實,這種超越意味著「新感性」的創造,也就是一種「解放的邏各斯」-新的感性文明與美學秩序的建立。「審美形式給那些習以為常的內 容和經驗以一種異在的力量,由此導致新感覺和新意識的知覺的誕生」(註4),這裏所謂的「異在力量」是指拒絕、對立、不被同化與整合,它是政治革命的潛能 與要素。這種革命不同於以往任何形式的革命,它不是暴力革命,而是新感性、新存有的革命。

馬庫塞的理論可以歸結於對「愛欲」的形上學思考,一種新感性的革命觀。這種革命理論的前提是人們行為心理基礎和本能結構的改造,也就是通過想像、激情、靈性、直覺等等「感性之維」,通過解構邏各斯(Logos, 理性思維),重建一個嶄新的美學世界。

註1:Herbert Marcuse, One-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Boston: Beacon Press, 1964, p. x
註2:Herbert Marcuse, One-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p. 8
註3:Herbert Marcuse, One-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p. 66
註4:馬爾庫塞,《審美之維-馬爾庫塞美學論著集》,李小兵譯,北京:三聯,1989,頁235

Your cOmment"s Here! Hover Your cUrsOr to leave a cOmment.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