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好文] 知的代價 - 曾志朗

‧科學人 2005/04/07 【撰文╱曾志朗】

知識讓我們自以為是,聰明人反被聰明誤。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開車去拜訪一位距離頗遠的朋友,去的時候因為路線不熟,所以感到路途遙遠。按圖索驥,好不容易到了朋友家,大家說說聊聊,言歡意盡,好不痛快,就告辭回家了,按著原路開回去,雖然玩得有點累,但回家的路好像近了很多。這種感覺其實非常強烈,而且相當有普遍性,每次來回一個地方,都產生同樣的觀察。雖然從純物理的條件而言,來回的路是一樣長的,但走過一次後,有了路況的認知,整個心理狀態卻有了巨大的變化,即便去和回是一樣長的時間,個人的感覺還是充滿了回來的路好像近多了。這並不是反映所謂歸心似箭的心情,而是因為由「無知」變成「知」所產生的心理現象。

因為見證了一件事的發生所產生的「知」,有時候不一定全是正面的,很多需要即時做決定的場合裡,常常反而是要付出代價的。經濟學家很早就了解這種現象,稱之為「知識的詛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因為後見之明,常常會引起對事件原始狀態的錯誤判斷。這種決策謬誤的現象,在很小的小孩身上可以表現得很徹底。例如,讓一個四歲的小孩觀看舞台上放著甲、乙兩個盒子,小明走進 來,把糖果藏在甲盒子裡,然後走開了;接著小華走進來,把糖果偷偷的移到乙盒子中,也跑開了。這時候,小明回來了,我們就問這位四歲的小孩,小明會到哪個盒子去找糖果?結果是,大多數四歲以下的小孩都會指向乙盒。但是假如他們沒有看到小華把糖果移到乙盒,則大多數會指向甲盒子。因為知道一個事件的經過與結果,就無法抽離這個知識體,而產生將心比心,認為他人也會共享這些知識的謬誤看法,在人的一生當中,是很普遍的。

也許你會說上述的現象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四歲小孩不懂事,年紀大一點就不會了。其實,也不盡然。如果我們把事情稍微弄複雜一些,但事件的本質不變,大人也一樣會受到知識的詛咒。例如,邀請大學生去觀賞表演,舞台上同時切割出幾個場景,一邊是小英在拉小提琴,另一邊的房間裡有A、B、C、D四個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盒子。小英練習完畢後,收起小提琴,走進房間,把小提琴放進四個盒子中的A盒子,然後出去玩了。頑皮的小花走進來,把小提琴從A盒子中拿出來放到C盒子,再把四個盒子放置的地點都改變了,也跑開了。當小英再回到這個房間,想取出她的小提琴時,我們不問大學生小英可能會翻開哪一個盒子(這樣直接了當的問法太簡單了),而是要觀看的大學生寫下他們認為小英去翻開A盒子的機率、翻開B盒子的機率、翻開C盒子的機率,以及翻開D盒子的機率各有多少。把程序弄得越複雜,就可以看到大學生認為小英翻開C盒的機率竟然也會隨之增加,而翻開A盒的機率則隨之減低。但是如果有些大學生沒有看到小花移動小提琴的動作,則不論程序變得多複雜,認為小英可能會翻開C盒的人幾乎等於零。也就是說,見證了小花移開小提琴那一幕的人,知識變成了負擔,而在較複雜的決策程序中,就會付出錯誤的代價了。

因為對某事件結果的知,造成對該事件的解釋被這個知所誤導,就不容易恢復自己原來的初始狀態,而常常忽略當時的無知,總是以「後見之明」,去推論自己根本不存在的「先知灼見」。最明顯的例子是美國紐約911災難之後,所產生越來越多「早就告訴過你們了」的事後諸葛亮。他們之所以變「聰明」了,是因為看到了911災難的實際情況,這個後知之明,使他們對911之前所有的小道消息另有更高明的解釋了。他們忘了,在911之前,他們根本對那些蛛絲馬跡毫無敏感度,也不認為真的會有人挾持大型客機,以自殺的方式撞毀世貿大樓。情報人員過濾萬千的小道消息,對一些略含威脅的情報也不以為意。那時候的無知是正常的。但911之後,目睹整個慘劇的經過,那些原來不甚突出的訊息,忽然一個又一個被放大了好幾倍,而且由今鑑古,就高估了自己當時的見識了!

後見之明,產生了許多事後諸葛亮,但他們發發牢騷也就罷了。最怕的是,因為自己所見,就會以自己之知,去度他人之意,認為別人「必然」和我有一樣的想法。上面所舉的兩個實驗例子,無論小孩大人都患了同樣的毛病,只要我親眼所見,必然是真的,而既然是真的,則不管他人有沒有和我一樣親眼目睹,他也必然和我有一樣的信仰系統。這時候,我們對他人就會有一定的期待,因為既然我們有一致的信仰系統,則我們的理念就一定會相互吻合,若發現他人竟然在想法上有絲毫偏離,則一定是別有用心,非我族類也!這種謬誤的道德判斷才是可怕呢!但社會上的人際關係,卻常常反映了這種知識的傲慢!

知識讓我們得以釐清虛幻與真實,讓我們對世界上的各項事物能夠建立系統化的理解。但知識有時也會讓我們自以為是,有意無意的把事情複雜化,看不到最簡單的解決方案。聰明人反被聰明誤,這就是知的代價,了解這些原委,就可以不要做知識的奴隸。對知識的詛咒,我們是可以避免的!


【本文出自科學人2005年4月號】

Your cOmment"s Here! Hover Your cUrsOr to leave a cOmment.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