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

[電影]Authority,Aphrodisia,Fortune - 我曾伺候過英國國王(Obsluhoval jsem anglickeho krale)觀後感。


有人用利刃、沙子和石頭,分別來形容捷克文學三劍客昆德拉、克里瑪和赫拉巴爾,他們說:昆德拉像是一把利刃,利刃刺向形而上。克里瑪像一把沙子,將一捧碎沙灑到了詩人筆下甜膩膩的生活蛋糕上,讓人不知如何是好。赫拉巴爾則像是一塊石頭,用石頭砸穿卑微粗糙的人性。其實讓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不久前剛過世的Vonnegut(馮內果)的早期作品,那種對社會強烈不滿的慷慨激昂,但卻是用一種black humour如此荒誕卻幽默的描述方式,我想比較容易獲得共鳴吧。此與『我曾伺候過英國國王』的背景類似但卻可以體會出細枝末節的不同,同樣是fatalism的感覺,Vonnegut略顯悲傷,這都與殖民主義有非常直接的關係,Vonnegut曾經被俘。從開始到完成從未修改過的著作,讓Jiri Menzel有了挑戰的動力。在介紹單上看到<嚴密監視的列車>&<失翼靈雀>,電影與原著的組合都是:Hrabal+Menzel,我想如果有有時間,這大概是我近期最想達成的享受吧!

編劇的鋪陳手法讓我想到前一陣子上映的La Mome(玫瑰人生),同樣插敘的方式,但是走向完全不同,玫瑰人生的先悲後喜與本片的先喜後悲,La mome對人生的態度在於榮譽,本片則偏重慾望與金錢的貪婪。主角Ditie從一個在車站賣香腸的小販到餐廳的Waiter,最後達成了自己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旅館的夢想,最後卻遭受到殖民國接管的窘境,一瞬間人事全非,真是一大諷刺!全部的過程都在在顯示出對於地位的重視與金錢的渴求,當然這並沒有所謂是非對錯的問題,而且主角Ditie也為了自己的目標一步步付出與努力!這實值得肯定~Hrabal也不認為這是什麼令人詬病的壞事,其實我也不認為這是什麼不對的,有錢才能完成自己的夢想,享受自己的興趣,Right?對我來說,其實有點矛盾,我想要錢,可是我討厭極端的資本主義。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權勢者就是領導人,可是人終究是自私的,我變得很難去相信有清廉的政治人物,昨天在中國時報上看到,北歐的政治人物清廉度在世界上都是排名前十五名的國家,突然有點感慨,如果台灣也是這種社會主義的高稅賦國家呢?會這麼清廉嗎?(I don't believe.)扯遠了...但我必須肯定片中Ditie對於工作的熱情,我想這是現代人非常缺乏的一點,我並不認為過度追求金錢是好事,但我非常肯定他在工作上的熱忱!本片中還強調了性慾的氾濫,名妓、女表演者、飯店女服務生與她的妻子。關於性慾方面我想在下一段做個比較。我想談談他的妻子,一位德國的菁英份子,堅持信仰著「希特勒」,卻沒有忘記丈夫的「旅館」大夢,死前仍抱著足以成就丈夫夢想的郵票,我很感動。再來我要說的是衣索比亞的國王所賜的背帶勳章,我覺得Ditie非常聰明,懂得隨機應變,這樣好嗎?過去的我可能覺得不喜歡,但這是職場上不可或缺的技倆,一個工具要有怎樣的效果,端看使用者的心態而定囉~

再來說說老年時的Ditie,提早出獄的他淋著走出監獄大門的雨,好像可以洗滌他的心靈一般,讓他重新來過,開啟一個嶄新的人生。最後來到一處廢棄的旅館,擦拭著舊鏡子與家具,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好像有些感慨與惋惜,感慨什麼?卻又惋惜什麼?我想每個看過電影的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與女大學生的巧遇似乎暗示著什麼,但Ditie已經不如以往地年少輕狂,看到女性的裸體,心裡激起的漣漪被一顆叫做記憶的大時頭阻絕,像一灘死水,也是一種領悟吧,我想。整部片夾雜著老年與年輕時候的Ditie,好像是一種諷刺,慾望的燃起又幻滅交互更迭,這是一種隱喻嗎?我不知道,我感覺到的是:腳踏實地是成功的基礎,別太期待著美麗神話的降臨。

我要稱讚配樂的搭配,有好幾次似乎聽到熟悉的古典樂聲,一種恰到好處的搭配,就像是重乳酪蛋糕配上大吉嶺紅茶那種清爽的感覺吧~真的很令人陶醉。

結論:一部捷克的活歷史正上演著,幽默詼諧的演繹手法真令人難忘,我想我得到的收穫遠遠大過我這篇所寫的:)

電影劇照:

匿名 提到...

請問他的捷克片名就是權力、情慾、金錢的意思嗎?還是別的...?

lancier 提到...

不是喔~抱歉讓妳誤會了
這是我自己對這部片下的註解:)

Your cOmment"s Here! Hover Your cUrsOr to leave a cOmment.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