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電影] 『金馬影展』存在主義的具體實現 - 一百口書釘 觀後感


導演Ermanno Olmi自詡為封箱作的「一百口書釘」,一部很難從單一角度切入的「難」電影,你可以說它是一部極具有宗教意味的電影,也可以說它是現代主義中「存在主義」的具體實現,端看個人對不同領域的涉獵而定。一百個人可能會有一百零一種解讀,就像是八年前的「穆荷蘭大道」一樣,一部電影,各自表述。

「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存在先於本質)-- 1945 , Jean-Paul Sartre。

祈克果(Kierkegaard)所闡述「感性、理性和宗教性」的層次存在理論若是存在主義的濫觴,那沙特(Sartre)即是存在主義最明確也最具有知名度的提倡者,或許他更為人所知的角色是作家西蒙波娃的丈夫,但其「存在先於本質。」的論述著實為存在主義拓展了嶄新的歷程。存在主義否定任何限制人類行為的規則或教條,主張自由選擇。存在主義並沒有一個有架構的立說,由於生存環境不同,思辨得到的結果也會有所不同,但存在主義並沒有否定神的存在,這樣的邏輯似乎與本片的論調有不謀而合的感覺。

片中的哲學教授的釘書瘋狂行為來自於對「紙張人生」的反制與「知識」被過份重視的嚴重抗議。世俗的權利與地位,在他丟下錢包與身份證件的同時亦付諸東流,哲學對人來說本來就是一種深刻自我檢視的內在行為,只是對於能拋棄身份地位的行為感到佩服。

走在樹叢、森林中是什麼感覺,我想以登山、叢林探險為樂的人感覺一定相對深刻。「什麼都有可能,什麼都不奇怪。」是一個好的註解,我們在書上唸得的知識其實大部分都是人去定義的,或許工程相關的理論會觀察到一些較自然的現象,但那終究不是「不假他人之手」的自我發現。做科學研究就好像一場接力賽,我們依循著前人的成果繼續發現更深一層的知識,進而做出改變,而直接接觸大自然是一種與自然最直接的互動,你的發現或自我意識都是最直接的獲得。我想這部電影的主現在此。

人是群居的動物,只是別忘了留點時間跟自己相處。石頭屋附近的小村落住著一群自適而樂活的平民,他們有著爽朗的笑聲與正面的人生態度,讓這位從大都市來的教授感受到了好久未曾體會到的輕鬆自適。他們跳舞、喝酒、說垃圾話,只為了證明他們真切地過活。一種近乎於人類野性的狀態,依循著自己本能過活的存在方式似乎得到了一種救贖。

片尾以消失的「耶穌」做結,一個不知名的人闖進又走出他們的生活,像一場美夢一樣,短暫而快樂。沒有彼此的猜忌懷疑,一個微笑、一句乾杯都是最真誠的互動。點亮的蠟燭從旺盛到熄滅,臉上掛著對於「救世主」消失的失望落寞,我想這就是存在主義最具體的實現吧!或許「耶穌」正開啟他的下一段自我追尋的旅程呢!

Your cOmment"s Here! Hover Your cUrsOr to leave a cOmment.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