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9日 星期五

[思維]道德教育的反智傾向 - 孫效智

中國時報 2008.02.27

 日前李丁讚教授在時報論壇寫了一篇有關德教育的文章。道德果真只是能力,而不是知識?本文提出不同的看法。

 首先,任何能力都具有某種知識意涵,而不能跟知識截然分割開來。誠然,游泳並非只靠閱讀教科書就能學會,但在學習游泳的過程中,難道不需要前人的經驗或撇步?這些經驗或撇步正是掌握訣竅、突破瓶頸,學會游泳的關鍵知識或智慧。再如武俠小說裡的江湖好漢,常常為了一本武功祕笈爭的你死我活,難道不也是因為祕笈裡的祕方或竅門,正是大俠們學得蓋世武功或起碼避免走火入魔的關鍵?

 任何能力都具有某些能被論述的內涵或方法,否則要如何掌握該項能力的本質及學習它的途徑?能被論述的能力內涵或學習方法自然是一種知識。哈柏瑪斯有一本將近五百頁的鉅作《實踐與理論》,詳盡討論實踐與知識的相互關連。如果他聽聞有人倡言「道德是能力,不是知識」,可能會感到瞋目結舌,驚駭不已吧?其實,哈伯瑪斯的智慧在孔老夫子的經典裡也是找的到的,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正是此意。知識與能力之間,正是思與學的關係。

 回到道德來看,道德做為一種能力,自然也是一種知識。有人也許會說,道德知識不足掛齒,是像良知那樣不學而知的。由於道德問題是「七歲小兒懂得,七旬老翁未必行得」,故關鍵不在知識,而在實踐。李丁讚的「道德是能力,不是知識」背後,大概有的正是這樣想法吧?問題是,道德直覺人人有,道德究竟是什麼,卻不是人人所能把握。

 換言之,大部分人對於道德本質的知識是模糊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就以李丁讚在文章中對道德的定義來說吧,他說:「道德泛指一個人 面對周圍人、事、物的心志、能量與態度。」這樣的定義不僅模糊,達不到道德哲學或倫理學所要求的嚴謹性,而且,談心志、態度等,似乎也只注意到了道德的內在面向,而忽略了道德的外顯要素如行為實踐等。

 不僅如此,後現代多元社會實踐情境何其複雜,一個人即使知道「人應該行善避惡」,卻未必能知道在具體實踐情境中善惡是什麼。就在李文刊登的同一天報紙裡,就有好幾則新聞的倫理意涵十分複雜,具有高度的道德知識意義,而非簡單自明的。例如貴報小社論「飛魚悲歌」所揭露的永續發展倫理問題、台大以救命寶寶為手段來醫治地中海型貧血患者的醫學倫理及研究倫理問題、再如慾照風波中有關「猥褻」定義的網路倫理問題以及台港警方辦案大小眼的正義倫理問題等。正確思考這些問題的能力與正確實踐的能力是同樣重要的。

 日本考慮讓道德課程獨立設科,我國教改則以取消獨立之道德課程為發展方向,這樣的取消背後是否潛藏著某種分裂實踐與知識的反智主義,是關心道德教育發展的人們所應該共同關心的課題。

 (作者為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
我喜歡這篇文章的基調 .___.

Your cOmment"s Here! Hover Your cUrsOr to leave a cOmment.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