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文言文也是台灣文學 ◎林樹山
中國時報 2007.07.06
文言文也是台灣文學
林樹山 (作者為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大學入學指定科考雖已落幕,但因國文科試題文言文題目比例過重的問題,而引發沸沸揚揚的討論,迄今仍餘波蕩漾。筆者作為一個曾在國文研究所修習的國小老師而今轉入政界擔任立委,對此被過度政治化的文言文問題,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考後,有好事者謂部分古文考題是「以古諷今」,是讓入學考試政治化、叫文學太沈重,實在大可不必,也徒增文言文作為發展台灣文學基礎的困擾;而另一觀點,認為過多比例的文言文課程是傷害台灣文學發展的見解,也是另一種「我執」。
台灣因為國家認同的政治影響,使得「國」文一科的教學,指涉的到底是中國文學還是台灣文學,成為政治認同殊異者的爭點。從筆者的政治認同觀點言,所謂「國文」,當然指的是台灣文學,但我的台灣文學觀,並不認為文言文是台灣文學發展的障礙。
文以載道,所以筆者不反對文學具有形塑政治認同的潛化之效;但研讀或背誦中國古典文學,是否就會讓學習者產生對現今中共政權統治的中國產生嚮往與認同,其實是兩回事。要討論這個問題,可能先要釐清台灣文學的定義,到底是從文體之文白形式來看,還是端看其文章內容是否描繪台灣土地情景、書寫在地住民心路歷程為準,答案應該很清楚。
從立場、地位、意識出發,寫台灣的人情炎涼、台灣的社會眾生相、甚至台灣的政治風雲,就是台灣文學,因為文學就是社會現實的文字呈現。所以賴和以半文半白寫成的文章深刻反映台灣民間社會的底層而被尊為「台灣文學之父」,不僅楊逵、葉石濤等台灣人的文章是「台灣文學」,就連民進黨族群事務部曾以「家書」為題,舉辦兩岸悲歡離合的徵文比賽,那些從老榮民或其子女筆下感人肺腑的文章,當然也是「台灣文學」。
而這些寫出膾炙人口的台灣文學的旗手,其所憑藉的,不僅是其對台灣這塊土地人事物的深刻情感與體認,也需有一定的國學素養,才能斐然成章。我們不可否認,台灣文學雖然是相對於中國文學而存在,卻是站在中國文學的基礎之上而發展。政治一點來說,就是讓台灣文學包容中國古典文學的元素,而不是讓台灣文學成為中國文學的一支系。
所以,這一代的台灣人無論用白話文、文言文寫台灣,或者就算當今最紅火的描寫台灣之外的人事時地物的國外旅行文章,在多數人看來都是屬於台灣的文學,而不會被認為那是中國文學。即使在現代白話文中,為了讓文氣更流暢、讓行文更有節奏性,而夾雜幾句典型的文言文,或引用一闕詞、一首詩、一個古文典故,也還是現代台灣文學。
在此要強調的是,白話文學不代表台灣化、本土化,而文言文也不是中國的唯一以考試題目的文體,泛政治化的要去區分「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不僅沒必要,也易產生扭曲。筆者絕對贊成減少文言文比例,以及增加台灣本地文學作家描摹台灣人事地物的好文章,讓學生在相同生活背景與體驗下產生更多的共鳴,達到多元的國語文教育與發展;但千萬不要扭曲成台灣與中國文學之爭,因為從文體言,文言文或白話文都只是為文的工具、以及文學的元素之一。
最重要的,是能具體把深刻在心裡對台灣人事物的體受而鮮活描繪或發抒情感,讓閱讀者能透過文章看到台灣的生命力或個人價值觀,那才是國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嗎?
--
考後,有好事者謂部分古文考題是「以古諷今」,是讓入學考試政治化、叫文學太沈重,實在大可不必??
我對這段話持保留態度,我看林委員是因為身在曹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