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2日 星期四

[財經]私募基金是蓬勃?是詬病?

【會研文摘】

私募基金是蓬勃?是詬病?

開春以來國際金融圈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的動向。

在瑞士Davos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私募基金集團的龍頭老大黑石的領導人被奉為上賓,倫敦《金融時報》及英國廣播公司(BBC)疊有私募基金併購金額創新高的新聞,經濟學人週刊(The Economist)數月來亦連續多篇探討私募基金對經濟發展的利弊,我國國內報刊雜誌之專題報導亦不缺,足證私募基金對國際資本市場及經濟層面的影響,已令人無法漠視。

有利的國際資本市場環境

私募基金近年來蓬勃發展,疊創新高金額的併購交易實有其背景:

1. 債券市場的健全發展:
使私募基金容易以低成本在債券市場借得併購所需資金;

2. 投資人對風險接受程度提高:
如對債信評等較低或以次等(sub prime)債權資產抵押之債券皆願接受,
銀行界對私募基金之買斷交易亦願提供低利率之融資;

3. 私募基金管理人有優渥的報酬:
私募基金對管理的基金有1.5%以上的報酬率,誘使私募基金儘速選定標的公司,
以運用已募集之資金;

4. 資金充沛及市場利率低:
油價從2002年的每桶10餘美元一路攀升至2006年的70餘美元,
中東鉅額油元的去向一直為國際金融圈所關注。

據估計約40%較可確定投入銀行存款和短期債券市場,其餘資金除了油元國政府支援設立的私募或對沖基金外,市場人士咸信亦透過歐美知名基金流入美國政府公債,市場遊資相當多,因此近年來國際資本市場利率如美元、歐元、日圓雖已自谷底緩慢回升,但仍算維持低檔,對私募基金高槓桿財務操作非常有利。


延攬頂尖專業人才且所有權集中為成功主因

私募基金發展快速,除了上述良好的市場背景配合外,
下列因素為造就成功之主因:

1. 延攬行業頂尖專業人才:

以前私募基金由具金融背景人士掌舵,現亦大量挖角知名企業高層管理,如GE、IBM之超級巨星級管理人,在選定買斷目標公司前,更是不吝斥資延攬該行業頂尖人才,組織專業團隊進行評估;

2. 受法令規範幅度低:

私募基金掌控的私人公司受法令規範幅度遠低於上市公司,可避開繁瑣的法令如美國的沙氏法之限制、主管機關要求的定期報表編製、甚至應付費時費錢的股東訴訟案。另亦較不受媒體檢驗,尤其在獲利低於預期時。對管理人的酬庸亦可慷慨不受掣肘,然對績效不佳管理人之懲罰亦嚴厲;

3. 所有權及管理權集中:

私營後公司所有權及管理權集中,相較於上市公司股東分散,經營管理者只有少數股份,更能發揮管理績效;

4. 優惠的租稅環境:

政府對私募基金為買斷目標公司舉債之利息可列費用,與投入自有資金列於權益相較,形同租稅優惠;

5. 高槓桿財務操作:

高槓桿的財務操作亦逼使管理者必須更注重經營績效。


操作策略:買它,剝光它,拋開它

私募基金近年來的成功使其併購金額越來越高,作風越趨大膽,但其快速擴張亦招致非議,私募基金最被社會大眾詬病之處在於:

1. 有掏空公司資產之嫌:

歐陸曾有媒體形容私募基金操作策略為「買它,剝光它,拋開它」。BBC 2007年新聞報導,歐洲數工會將聯合要求歐盟各國節制私募基金併購,尤其是高負債比率之併購,因其常被迫使用裁員策略,以迅速增加短期利潤償還借款,對公司長期發展不利;政界人士亦對大型併購案,尤其是跨國併購是否對該國經濟發展有貢獻,有嚴厲批評。

數月來歐陸多國政府甘冒歐盟指責,阻撓跨國併購,避免國內具國家形象的知名公司淪於外資之手的新聞已不足為奇,顯示歐陸國家恐其激烈地管理手段傷及經濟、社會穩定;

2. 違反公平交易法:

私募基金尋找到併購目標後,常見的以共同競價(club deal)聯合其他知名私募基金共同出資競購,美國司法部對此舉是否違反公平交易法正展開調查。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則擬將私募基金某些活動加以規範;

3. 規避稅負:

私募基金舉債利息可列費用,與投入自有資金列於權益相較,形同租稅優惠。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對英國最大的十家私募基金管理之私人公司研究,發現其中五家2005年度未交分文所得稅;

4. 原公司最高管理階層涉及利益衝突賤賣公司:

原公司股東通常指責高層管理賤賣公司,以換取私募基金之鉅額酬庸,偶而傳出的私募基金行賄高層管理醜聞更令原股東振振有詞。

Your cOmment"s Here! Hover Your cUrsOr to leave a cOmment.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