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陳文茜:未曾命名的新威尼斯商人。
臺灣蘋果日報 2007/07/07 我的陳文茜
未曾命名的新威尼斯商人
陳文茜
歷史轉眼到了奇特的新富年代。我每周末整理國際新聞,常心驚膽顫。我們活在一個資本主義邊緣的地段,這幾年賺大錢的好事鮮少在台灣發生;可是我愈來愈發現台灣有一批年輕新貴,與世界新富連結,從事基金經理人或私人理財顧問的角色,居信義豪宅、玩千萬名錶、藏珍貴名酒。他們和我每星期閱讀的金融新聞,息息相關。住在這個島嶼,他們是唯一搭上新富特區的子民。
全球化讓富人不斷變革
我舉英國《金融時報》某日的兩則報導為例,「私人銀行展開人才大戰」、「全球私人銀行業前景看好」。近五年的市場移動,富人階級們愈來愈明白傳統的事業受全球化浪潮淘汰的太快;從中國、印度不斷加入的廉價勞力,把全球的生產分布與價格,都做了革命性的改變。一位自台中移至東莞的鞋商,每日活在污濁的空氣與居住條件下,他的鞋廠可能有五萬工人,明天漲工資,後月鬧工潮,下年採購商減價。活到六十歲,這些富人在全球的浪潮中,疲倦至極。過去五年,一個新興的財富增值行業崛起,引起了他們的注意。「私人理財」以這門不久前還被視為金融服務業中雞肋的行業,每年以30%規模成長。普華永道(PWC)以43個國家265家企業高階主管為範本的閱卷調查,顯示未來「私人銀行」亞太和東歐地區增長最迅速,各大銀行競相爭奪市場上日益加入的新富人,在亞太地區,初估每年資產規模可增長34%,俄羅斯增幅更高達30%至50%。
怎麼說明這群奇特人類呢?首先,他們不論住什麼地方,都可藉由私人理財銀行的手鍵盤一接,連結全世界當紅或最熱門的投資地點。想像某位海南島富人,他居住的房子可能與蘇東坡或海瑞被流放的地點不遠,但如果他持一筆資金交給私人銀行,他可以投資JF東協、東歐基金、馬來西亞、俄國石油、日本房地產。在他身邊所發生事物,除非天災或兇殺案,與他關聯極低。他看待世界的方法與眾人不同,伊拉克戰爭若崩垮了,石油大漲,他手中剛巧持有能源或礦業基金,他更好。人死的愈多,中東愈亂,石油價格愈高,他愈發。
莎士比亞於《威尼斯商人》一劇中,借由基督徒與猶太人的借貸,昭示了歐洲脫離莊園經濟,走入商業時代。現在新的威尼斯商人又誕生了,只是尚未命名。
新富階級下的奇特年代
雖然在各個國家勤奮工作的人眼裡,他們實在是一群鍍金的蛆蟲,可是這幫子人引領新的潮流、慾望與消費,他們把資本的意義擴張到令人沮喪的地步。為了吸引他們的「冷錢」,各國政府還得想盡一些關稅辦法,熱臉貼他們的無情「屁股」。
我很難想像再過五年,這種現象持續下去,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是什麼?一位美麗的40歲女子,因為投入私人理財行業,她已租得起每月30萬租金的台北信義傑士堡,與郭台銘當鄰居。望著台北101夜景,這裡是她的故鄉,她父母居住的地點;但台灣經濟政治兩岸的掙扎均與她無關。一切的意念都像一場美麗的疏離遊戲,這101夜景只是世界許多延伸的景象之一,她與它互不相屬。
歷史轉眼又到了一個奇特的年代,當年美第奇(Medici)家族的歷史如今複製成千萬私人銀行專戶,浮上歷史檯面。
二十世紀初社會學家將歐洲資產者統稱為「布爾喬亞」;這幫子人掌控了我們對十九至二十世紀人類生活的想像;如今布爾喬亞之名徹底老舊了,新富階級已起,歡迎來到奇特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