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自述]樂觀不一定成功

引用ptt mindy1025版友言論

今天有個廣告文案兼創意家 李欣頻 到學校來演講
今天演講的內容 我還滿喜歡的
她說 有一種吸引法則 存在於人的意念裡
當你心裡一直想著 我不要什麼東西 那個東西 偏偏就會出現
因為你傳達了負面能量 給了宇宙 宇宙自然也傳達了負面能量給你
當你越排斥某些東西 反而加強了他的負面能量 吸引加速事情發生
比方說 反恐反戰 美國越是反恐 反而有越來越多的恐怖事件發生
反戰主義 反而造成了更多戰爭 (她說這是一個研究顯示)
相反的 如果你心裡 越是常常懷著正面能量 那麼你得到它 接近目標的機會 就會越來越大
-----------------------------------------------------------------------------------------------
記得好幾個月前看過一篇商業週刊(974期)的報導,標題是:正面思考的威力。裡面提到的一個關鍵myth就是:「樂觀不等於正面思考,悲觀也能成功。」原PO文章裡,李欣頻小姐提到的也是正面思考的觀念。我就引用那篇文章裡面的幾段話來說明吧!

引用:

事實上,樂觀者若樂觀過度,凡事以為天絕對不會塌下來,「根本不去解決問題,這也屬於負面思考,」精神醫師江漢光解釋。換言之,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以致不去解決問題,都是負面思考。

但悲觀者,就一定會被挫折擊敗、無法成功嗎?答案是否定的。若你悲觀,卻擁有解決問題的企圖心與方法,你就是正面思考者,或是所謂「防衛型的悲觀」(defensive pessimism)。擁有這種特質的人當遇到挫折時,會「想到最壞的情況,並思索如何解決」。他們雖然不同於樂觀的人,但也會在職場上有良好表現,而其與悲觀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動力。

「一個企業需要樂觀者,同樣的也需要悲觀者,」塞利格曼指出,像業務、行銷創意人員最好是樂觀特質擔任,但財務長、研發人員最好是稍微悲觀的人來擔任較好。

很明顯地,「擁有解決問題的企圖心與方法」才是重點。非正面思考與悲觀沒有完全正相關,可能有部份正相關。對於想法的實踐才是真正的重點,如果必須要對「做」和「想」去做絕對評斷的前提之下,做的重要性比想高~還記得前幾年「執行力」一書大賣的盛況嗎?當然現在提倡的是「Play hard , Work Smart」的時代,所以兩者的絕對性早已消失...這是對文章末段李小姐所提出的「做比想重要」所提出的異議。

而原PO在文章中所提出的幾個例子,可以用以下的心理學(教育學也有)名詞解釋: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比馬龍效應),也稱為教師期望原理。

在有目的的情境中,個人對自己(或別人對自己)所預期者,常在自己以後行為結果中應驗。此一現象的含意是,事先預期什麼,事後將得到些什麼;自己的作為將驗證自己的預言。

在醫學上早有發現,並且在教育上也有證實。如:學生自認為愚笨(或經教師評定),其學業成績將日漸低落;原因是自我預期將直接影響其動機,間接影響其努力,結果將如同其預期。

教師的預期也會產生自驗預言,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差別的態度將影響學生自尊自信,結果形成學生的自驗預言。 教師對學生有意無意間會產生一些期望,這些期望的產生可能因教師本身的經驗學識或偏見,而有好或壞的期望。

自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在前奇異公司總裁Jack Welch的自傳(致勝)中,有比較詳盡的解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看~

Your cOmment"s Here! Hover Your cUrsOr to leave a cOmment.

張貼留言